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网络联校”提升乡村教学点英语教学质量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11-10 15:36:3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乡村教学点因教育资源匮乏、生源流失情况严重等,导致英语课程教学质量较低。在教育信息化全面普及之前,乡村教学点的英语教学主要以“走教”“支教”的形式完成。现如今,教育信息化逐渐覆盖各大乡村教学点,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全新的发展环境,“网络联校”在此背景下诞生。“网络联校”可以增强乡村教学点与名校、中心学校以及其他教学点的沟通和交流,实现资源流通,打破乡村教学点资源匮乏、办学和教学水平较差等困境,推动乡村教学点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网络联校;乡村教学点;英语教学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明确指出要优先发展乡村的教育事业。展开来说,就是要发展乡村学校和乡村教学点,实现县域校际资源均衡配置,推动优质学校辐射农村薄弱学校,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优化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当前,乡村教学点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乡村教学点英语教学的质量。针对这些问题,采用“网络联校”的典型模式,将能有效提高乡村教学点的英语教学质量。

  一、乡村教学点教学发展的困境

  1.缺乏优质师资资源

  教师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在当前乡村教学点中,缺乏优质师资资源是限制乡村教学点发展的重要问题,具体可分为教师年龄结构严重失衡、教师专业素养偏低、教师超编和缺人。当前乡村教师年龄结构呈现两极化,50岁以上临近退休的教师和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几乎占据了乡村教学点教师的90%,中年教师数量极少,非常容易出现教师断层的情况,导致乡村教学点教学工作难以推进;乡村教学点高龄教师一般由民办教师转正或者通过函授、自学考试等途径考取教师资格证,即便是新入职的教师,大都也是非师范专业。这部分教师缺乏专业的技能培训,专业素养较低,导致教学点课程设计不合理,教学质量较差。从全国大数据来看,乡村教学点教师配置总体是充足的,甚至存在“超编”的情况。但因为乡村教学点学生数量偏少,年级分层不平均,任课教师往往需要身兼数“课”甚至跨年级授课。因此,从实际情况来看,适合的、专职的各课程师资缺口问题也极其严重。

  2.生源流失情况严重

  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育的主体,两者不可或缺。在当前乡村教学点中,生源流失情况极其严重,原因包括学生追求优质教学资源、乡村人口流动剧烈这两个方面。具体来说,一方面,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下,乡村生活条件不断提高,乡村家庭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他们的教育理念已经从原有的“有学上”转变到了“上好学”。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化教育理念渗透到乡村家庭中,部分家庭开始积极追求更优质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人口流动导致大量生源从乡村流入城镇,出现城市生源数量众多、乡镇生源较少、乡村生源极少的情况。

  3.办学和教学水平差

  乡村教学点办学条件本身较差,校舍老旧,教学设备利用不够充分等问题更是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乡村教学点师资资源匮乏,以民转公教师为主,这部分教师教学理念陈旧,对教学工具还停留在粉笔、黑板和教材的基础运用阶段,虽然配备了一定的多媒体设备,但教师对这些设备的利率较低,甚至有根本不会使用多媒体的情况。另外,部分乡村教学点考虑到教师的实际情况,为了防止多媒体设备损坏,便将设备锁住,导致教师使用不方便。教学水平较低的情况还体现在教师专业素养不足、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较为落后以及课程开设不齐等问题上。

\

  二、乡村教学点中“网络联校”典型模式的运用

  信息技术的普及以及“网络联校”模式的出现,使乡村教学点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投影等终端接收教学资源,与其他教师、学生进行沟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述困境。“网络联校”的典型模式更是有针对性地促进乡村教学点英语教学的发展。

  1.名校辐射教学点模式

  乡村教学点师资力量薄弱,大部分学校未设有专职的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教师,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课程教师通常也是民转公教师,自身专业素养较低,教学效果较差,学生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而在教育信息化事业的不断推进下,基础信息服务覆盖范围越来越广,乡村教学点的教学设备也逐渐丰富。在此背景以及乡村振兴战略支持下,部分乡村教学点开始积极与当地名校进行沟通,通过“网络联校”方式构建了“网络在线教研平台”“中小学教学资源库”“私有云数据库”等网络资源交流平台,实现了乡村教学点教学资源和名校教学资源的互通。

  2.中心校带教学点模式

  教育信息2.0时代,“网络联校”模式更加完善,中心学校带教学点的模式也因此诞生。这一模式可简单概括成教研共同体模式,其核心是中心学校和其他网络联校教师针对共同的教学内容,借助互联网进行跨时空“面对面”的在线备课、同课异构等教学活动,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找到解决方法,提升教师教学水平。这一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网络联校”模式的功效,通过名师团队和帮扶团队的示范辐射作用实现校际教师资源共享,缩短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提升教学点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

  3.教学点自发联盟模式

  现阶段,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数量不断增加,随迁子女数量也在飞速增长,这导致农村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农村学龄人口不断下降。自2001年起,国务院相继发布了各项调整政策,允许各地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全国开始逐步推行农村学校撤点并校。在这一过程中,乡村教学点已经意识到应当联合起来抱团发展。当前,大部分乡村教学点学生家庭情况较为特殊,如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等。乡村教学点生源数量较少,师资力量薄弱,但更贴合学生的成长环境。在“网络联校”背景下,乡村教学点自发组成联盟,充分协调和利用资源,抱团发展,只为给乡村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三、“网络联校”助力乡村教学点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

  上述乡村教学点发展困境和“网络联校”典型模式的运用,可证明其具备提高乡村教学点教学质量的作用,可以说,“网络联校”从英语师资到英语教学资源,为乡村教学点的英语教学提供了全面的支持。例如,中心学校带教学点发展的模式,中心学校提供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并通过专项教研小组一对一帮扶活动,增强教学点教师的英语教学能力。在“网络联校”的支持下,教师并不需要进行传统的“走教”“支教”,可以借助网络交流平台科学、准确地完成教学探讨。此外,中心学校可将“网络联校”活动与教师的评优晋级、期末评定挂钩,引导专业教师发挥带头模范作用,为乡村教学点教师提供全方位帮助。师资力量得到解决,中心学校可以和教学点共同构建资源共享平台,为教学点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乡村教学点缺乏完善英语口语练习环境的问题也可通过QQ、微信等新媒体社交平台解决。中心学校借助这些新媒体社交平台的即时沟通和交流功能,为学生提供面对面视频交流活动,以此来帮助乡村教学点的学生突破自我,敢于完成口语交流。

\

  四、结语

  “网络联校”模式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和教育信息化战略,能够打破乡村教学点的时空限制,通过互联网引入外界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名校辐射、中心学校帮扶、教学点联盟等模式,推动乡村教学点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光春,邱林芳,舒玉红.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困境审视及其突破[J].英语教师,2022,22(9):98-101.

  [2]周薇,邹响太,赵斯明.践行适合的研训照亮乡村教育未来—江苏省连云港市乡村初中英语骨干教师培育站的思考与实践[J].江苏教育,2018(94):46-48.

  [3]杨圣章,潘小红,杨和妹.农村中小学网络联校应用现状分析与思考—以湖南省中方县为例[J].教育与装备研究,2022,38(5):89-9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682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