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艺术新课标指导下以文化理解为引领的小学民族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应当充分挖掘传统民族文化内涵与音乐艺术特性,借助创意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艺术修养。
[关键词]艺术课程;新课标;文化理解;小学民族音乐
音乐课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其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应当实现人文性、审美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小学音乐尤其是民族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应当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创造性发展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乃至文化传承能力,这些能力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引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从多个角度来将这些素质培养元素融入到教学设计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
在新课标指导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活动的开展应当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在培养创造性思维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的基础之上学会自主学习知识,并将其运用于对日常生活实践活动的指导当中。教育工作者应当顺应新课标的指导,经由教师教学经验的总结,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革新,提升音乐学科育人价值。在开展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将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以音乐审美为基本内核,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激发兴趣,培养创造性,在理解民族音乐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对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予以挖掘和弘扬。
一、小学民族音乐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第一,基于民歌以及民族器乐作品创作及欣赏特征来看,其灵感来自不同民族的劳动实践与日常生活,蕴含着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性,在欣赏和理解方面带有一定的限制性。尤其相对于流行音乐以及外国抒情歌曲而言,民歌以及民族器乐作品在流行性和普适性方面略显不足,未能迎合大部分学生的欣赏意趣。因此,学生在民族音乐的学习和创作方面的兴趣和动力十分欠缺,甚至从听觉上就带有一定的排斥性。
第二,小学民族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侧重于传授基础理论知识,而民族音乐欣赏创作学习带有多元化和实践性的特征,要想引导学生深入把握民族音乐欣赏创作实质,掌握多样化的民族音乐欣赏类别及创作形式,就需要深入挖掘音乐作品的要素与内涵,引导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剖析乐理创作的过程当中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和谐共进。形式化的教学与实践性的提升之间矛盾性的存在影响了学生在民族音乐欣赏创作方面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践行,难以有效保证小学民族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效果。
第三,小学民族音乐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模式主要在于教师硬性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未能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民族音乐欣赏创作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不仅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并完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在引导学生参与作品欣赏、自主创作的过程当中培养核心素养。因此,科学有效的民族音乐欣赏创作教学的实践应当在于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和谐统一,引导学生在参与自主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当中,深入而全面地把握音乐学科实质,培养艺术修养和核心素养。
二、以文化理解为引领的小学民族音乐课堂开展策略
(一)“激趣”——以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高效参与小学民族音乐课堂学习活动的基本前提和必要保障,导入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其能否借助创意因素的融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课堂的教学氛围都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为了保证活动开展的效率和效果,引导学生在欣赏民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其文化内涵,就需要激趣导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应当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导入设计,促使学生在参与民族音乐课堂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民族情怀和文化自信,从而自觉成为民族音乐文化及艺术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例如,在讲授《茉莉花》这首改编民歌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的MV视频,引导学生在音频结合的欣赏中全面了解歌词所蕴含的场景和故事:借助委婉流畅、柔和优美的江南风格,生动刻画了一个文雅贤淑的少女被芬芳美丽的茉莉花所吸引,欲摘不忍,欲弃不舍的形象。为引导其更加深入地体会全曲婉转精美,深厚含蓄的感情基调奠定基础。除此之外,为了引导学生更加深入而全面地理解民歌当中所传达的精神品格,教师在导入设计中可以播放2004年雅典奥运会所演唱的《茉莉花》这一视频片段,借助提问引导“你认为雅典奥运会上为什么要选择《茉莉花》,茉莉花和奥运会、运动员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悟茉莉花所蕴含的艺术特征和精神品格。
(二)“感悟”——以“听”为主培育音乐感受与欣赏能力
1.以“听”为主的深度体验,培养音乐感知能力。音乐的本质是声音,是听觉艺术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把握音乐艺术的根本渠道在于聆听,引导学生学会聆听应当作为音乐教学及练习的基础。也就是说,在开展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应当始终秉持以听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来开展,而培养其听觉感知则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与欣赏能力的基本前提。在引导学生学会聆听的过程中,可以使其更加系统地把握音乐要素以及创作艺术规律。反复聆听也是学生高效学会音乐作品的重要方式,在逐层递进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听辨加深音乐学习的感受。如《茉莉花》属于五声调式,是A徵调式,一共有四句,每一乐句的落音分别顺序为:徵音、宫音、商音、徵音上;在调式调性上能够充分体现江南小调的特征,有典型的南方色彩特点。那么在引导学生欣赏学习这首民歌时,则可以引导学生在反复聆听的过程中深入体会其细腻委婉的江南小调韵味。
2.关注音乐要素的深度体验,提高音乐听辨能力。音乐的“听辨”顾名思义,不仅要“听”还要“辨”,即在听的基础之上进行独立的思考、分析。立足于音乐艺术基本特征来看,培养学生听辨能力是有效开展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途径。培养听辨能力不仅是引导学生系统掌握音乐欣赏以及创作基本手法的前提,同时也是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除此之外,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根本在于把握音乐艺术要素。因此,应当引导学生在深入体验音乐艺术要素的过程当中,培养听辨能力。如王洛宾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原曲中采用了一种汉族民歌中很少见的,属于欧洲风格的七声音阶徵调式来创作实现,主旋律中F音与B音连续多次出现,尽管这种调式下的歌曲充满了哈萨克民歌及青海藏族民歌的双重旋律风格,但是七声音阶徵调式同人们习惯应用的五声调式是明显相悖的。因此,在引导学生听辨的过程中,可以将《在那遥远的地方》与《茉莉花》对比播放,引导学生体会不同调式的区别。
(三)“领会”——以“感知”为主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
1.在故事情景中感知艺术形象。以文化理解为引领的小学民族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应当始终坚持以教材为核心和根基,围绕教材内容开展教学设计,根据课标指导确立教学目标。为了实现作品和教材的高效融合,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在充分理解民族音乐作品的基础之上深入钻研教材,把握小学音乐教学体系和内容构成,以文化理解为目标和指导,创新音乐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参与作品欣赏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感知艺术形象和精神魅力,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为此,可以将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广泛应用于音乐课堂教学。将音乐课件应用于音乐课堂教学能够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立体化、感官化,从而使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两方面体味音乐作品,在直观的故事情境当中对歌曲的形、声有一个具体而形象的把握和感受。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制作视频插入的形式播放《彩云追月》古典舞表演视频,引导学生在观看流畅、奔放行云流水般的舞艺表演的过程中深入体会中国古典舞之美。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慢动作回放对其动作加以分解赏析,尤其可以对独舞动作和群舞配合要求加以解析,增强学生对音乐元素的认知,为而后学习和练习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感受民族音乐与我国传统文化的联系。民族音乐作品产生于广大人民的劳动实践和日常生活当中,蕴含着不同民族传统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传达着各民族不同的精神意蕴和道德品格。因此,在开展小学民族音乐课堂教学活动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学民族音乐作品,体味其中的文化和艺术内涵,就需要基于民族音乐与我国传统文化的联系,以文化理解为引领开展小学民族音乐教学设计与实践。如《在那遥远的地方》为西部歌王王洛宾在《羊群里躺着想念的人》,这部哈萨克族民歌音素及调式基础上所创造出来的,歌曲情感质朴、旋律优美,是一首跨越种族、语言、地域及时代的经典作品。那么在引导学生对这首民歌加以理解和鉴赏时,则可以对哈萨克民族民俗文化、音乐语言、曲调风格等加以了解。
(四)“阐释”——以“探索”为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让学生以文化角度理解音乐与姊妹艺术的关联。音乐艺术作为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与其他姊妹艺术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为了帮助学生全方位的理解音乐艺术,科学合理地鉴赏民族音乐作品,可以引导其以文化角度理解音乐与姊妹艺术的关联,借助其共性和差异性的挖掘帮助学生培养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和审美情操。美术与音乐一个是视觉艺术,一个是听觉艺术,然而其节奏韵律以及意境氛围都存在着共通之处。美术借助线条勾勒,色彩描画,光影变动来创设独特的节奏旋律,形成视觉上的参差错落,独具美感。美术与音乐易形成色听联觉,色听联觉通常是指低音引起深色,高音引起浅色。抽象绘画鼻祖瓦西里·康定斯基提倡美术应成为联觉的产物,他始终把绘画看成是一种能唤起听觉的“内在音响”。因此,可以将美术看作“凝固的音乐”,也可以从听觉的角度来鉴赏美术作品。
2.让学生以文化角度理解音乐与其他学科以及个人、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广泛联系。民族音乐的学习不仅在于学会欣赏并创作民族音乐作品,更重要的是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情感,学习其中所传达的民族精神和思想品格。从而立足于文化理解的角度,挖掘民族音乐艺术当中蕴含的价值,发挥其对于其他学科的指导性作用。例如,引导学生学习《太湖美》的过程中身临其境地欣赏太湖的壮丽景象,使学生能够对大自然产生敬佩和爱护之情。
三、以文化理解为引领的小学民族音乐课堂开展的实践意义
(一)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民族音乐作为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构成,产生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实践,是社会背景的产物和反映,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伴随着华夏文脉的传承,历久弥新,亘古流传,不断注入时代因素,保持着民族性与创新性、文化性与艺术性的完美融合。在引导学生参与民族音乐鉴赏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更加深入而全面地了解我国传统优秀民族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形成一定的审美素养和探究精神,将新时代的学生建设成为民族音乐的继承者和弘扬者。
(二)优化课堂传统教学模式
教师在采用多样化和创新性小学民族音乐教学手段时,通过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作品欣赏、创作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更加深入地激发学生在音乐专业方面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更深层次上体会音乐艺术魅力。同时在鉴赏传统民族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的过程中,培养音乐学科素养和艺术修养,进而在完善音乐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激发其教学活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音乐教学在加强美育方面的积极促进作用。
(三)培养学生审美素养
深入挖掘民族音乐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艺术特征,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加全面而系统地了解民族音乐发展历史,把握其在不同发展阶段所产生的创作理念,艺术特征和发展方向,在完善学生理论知识系统的同时,引导其深入地把握民族作品背后所蕴含的美学艺术特征,从而激发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
综上所述,在文化理解引领之下,为了满足新的教学环境以及成长环境的需求,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着力推动自身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式的转变升级。在促进学生音乐学习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其参与音乐知识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在此过程中培养创造性学习思维以及表演能力,从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感受与欣赏等诸多方面提高学生音乐学习效率和水平,从而进一步完善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体制机制。
参考文献:
[1]贾迪娅.刍议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J].新课程·小学,2019(01):228.
[2]林云霏.刍议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J].艺术评鉴,2018(01):119-120.
[3]赵洁.中小学民族音乐的传承路径与价值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18):109-110.
[4]华晓明.埋下一颗热爱民族音乐的种子——“文化自信”视阈下中国民族音乐教学实践[J].江苏教育研究,2021(16):38-4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教授创建的旨在改进中...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