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促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践育人模式不断发展完善,文章以药学专业为例,首先阐述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践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提出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践育人模式,包括完善合作机制、突出实践要素、优化实施手段、建设实践育人共同体四个方面。
关键词:课程思政;实践育人模式;药学专业;高职院校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1]。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课程思政是指挖掘专业课中的育人因素,激发专业课教师除传授知识之外的传道意识和育人自觉,把教书育人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课程思政的主要形式是在各门课程中融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其关键是挖掘各个学科中的思政元素,并运用具有创造性和实效性的方法策略,使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扎根于学生心中[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3]思政教育中的实践育人指的是在高等教学规律、大学生成才规律及知行观念的引导下,坚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实际的原则,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转化为大学生的认知、行为及信仰,积极地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一种育人活动[4]。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三全育人”体系,高等教育必须进一步加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深度融合,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提高实践育人效力,在实践教育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实践育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实践育人特别是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还有差距[5]。
要切实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效果,一是要为思政导师和学生的能力提升搭建良好的平台。平台的搭建不仅有利于构建高校“三全育人”格局、实现协同育人的创新实践,也可以有效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价值引领和思政课教师的示范功能,推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和改革[6]。二是课程思政实践内容应秉持教材与生活相统一的原则。即要将“教材中所教”与“生活中所用”结合起来,使课程传递的思想政治元素“活起来”,真正发挥其对学生实际生活的指导作用[7]。三是要不断提高课程思政实践育人的效果。即要重点解决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两张皮”的问题,将实践中育人和育人付诸实践相结合,切实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基于此,为真实客观地了解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课程思政实践育人现状,本文采取深度访谈的方式,对随机选取的药学专业学生进行调查,采取提纲式方法围绕被访者回答层层深入。同时,为探索课程思政育人的实施路径,形成有效的实践模式,本文还运用了案例文本分析方法,对药学专业的十大优秀实践育人案例等文本资料进行细致梳理分析,尝试总结成熟的实践育人模式,进而针对当下课程思政实践育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参考性建议。
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践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认识不够,学生感知不强
随着高职院校的纵深化发展,学生技能的提升越来越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一系列技能竞赛、素质能力大赛、职业竞赛等的举办,在为学生职业技能提升提供多样化平台的同时[8],也使得有些专业教师渐渐忽视了课程思政实践育人对学生的引导,导致学生对课程思政实践育人感知不强。
“我觉得老师在课堂上对我们进行了一定的德育引导,只是引导力度不大,我们感受不到非常强烈的引导效果。(C03)”“有。不过大多数都是纸上谈兵,对我们产生不了太多的实际意义。(C09)”“我觉得老师目前所采取的德育引导方式效果不佳,如果不提起德育话题,不会将其与德育引导联想到一起。(C11)”
从随机访谈的结果来看,学生认为在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能隐约感受到教师在社会核心价值观上的引导,但因社会实践活动较少、职业大赛压力增大和教师的认识不够等原因,导致学生整体感知不明显。
(二)实践手段不足,育人方法陈旧
实践手段不足和育人方法陈旧是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践育人面临的第二个问题[9]。课程思政是否配套充足的实践机会,是否有丰富的育人方法和多样的育人手段,直接关系着实践育人的效果。一方面,在实践手段上,高职院校主要以技能实训、专业实习、专业社会实践等校内已有的实践活动为主,这些实践手段缺乏开拓性和创新性,对学生的吸引力有限;另一方面,在育人方法上,多以说教的引导方法为主,缺乏思考性和实践探索性。
“教师的引导大多采用口头表述方式(例如,实训课程上老师对我们的安全教育主要是言语劝导)。(C11)”“口头表述这种引导方式,对我们产生的实际效果不大,并没有激起太多的‘水花’,也没有引起我们太多的关注。德育引导存在力度参差不齐的情况,有时候我们的感受并不强烈。(C13)”
具体而言,学生反馈如下。“我认为这种方式引导力度不大,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已趋于成熟,基本道理都懂,所以对于老师的这种引导方式一般不会有太大兴趣。(C03)”“老师在课堂上能让我们有一定的实践体会,如劳动实践课教学中,老师会组织我们清理学校公共区域的卫生、对垃圾进行分类,整个过程中,我们团队成员会相互配合,但是对劳动价值的认识还有待提高。(C07)”“我认为这些活动存在一定的德育引导作用,可以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增进大家的集体荣誉感,进而形成热爱班级、热爱校园和热爱社会的良好氛围,但是我们进行德育体验的机会不多。(C14)”“无。在实践活动中,老师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训练,但对学生的德育引导培养不够充分。(C09)”
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对于陈旧的引导方式司空见惯,大多提不起很大的兴趣,因为口头表述相较于实践手段而言,虽然方式简洁,但缺乏持久性影响;二是部分专业课教师在课程实践活动中缺乏足够的组织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三是部分专业实践活动对学生有一定帮助,即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有一定的获得感,但因活动缺乏创新,效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覆盖面有限,学生参与度低
现有思政实践育人活动覆盖面小,参与度低,这是制约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践育人效果的又一问题。以随机抽访的药学专业学生为例,学生认为供其选择的实践活动不多,有些活动不适合自己,不能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我觉得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吸引力不强,不能较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C15)”“学校组织的中药文化节活动影响范围有限,没有产生较大的实际效果。我感觉有些老师参与的主动性不强,全过程介入的老师不多,因此较难体会或理解老师的德育引导。(C01)”“学生参与度不高,活动缺乏新颖性、活动内容存在重复现象。有些活动不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兴趣爱好,而是变成了一种义务。(C08)”
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思政实践育人活动内容未贴近学生内心需求。虽然部分活动有一定创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的一些设计方案和内容未及时改进,不能适应学生需求的变化,导致参与度不高、覆盖面不广。二是实践育人方式存在不足,有时不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三是个别专业课教师认识不全面,主导能力不强。这些问题都影响着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四)实践质量偏低,育人效果不佳
课程思政实践活动最终要落脚在育人的质量上,从学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毕业生3—5年职业发展情况来看,学校开展的实践育人活动效果较好。但对于在校的毕业班学生而言,他们认为当前实践育人质量不高且效果欠佳。
“我觉得个别老师所采取的引导方式效果不好,没有特别明显的感受,很难与德育引导产生联想。(C03)”“可以采用多种德育引导方法,如采用体验感更强的德育引导形式。(C06)”“我觉得相关的实践活动德育引导效果一般,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部分实践活动中,学生与老师联系不密切,对教育引导的感受不明显。(C11)”“为了提高实践效果,可以多开展一些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活动。(C10)”
具体而言,实践质量偏低,育人效果不佳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在回忆课程思政实践育人活动时,对教师的引导没有特别强烈的感知;二是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创新充满期待,同时希望教师能全程指导他们;三是相比于隐性的教育引导而言,学生更喜欢具体鲜明的显性化教育引导。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践育人模式
(一)共建平台:完善合作机制
平台搭建是课程思政实践育人的基础。要实现课程思政实践育人的目标,提高课程思政实践育人的质量,高职院校就要与对口专业领域的单位、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共建专业实践育人平台。对学生而言,学校与专业领域机构单位共建实践平台,既可以使其在服务中感受到社会的专业需求和专业价值,又能让其在专业文化氛围的熏陶中提升专业素养。同时,通过“爱心+技能”相结合的方式,可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与担当意识,实现服务地方、服务社会、服务学生成长的目的。于合作双方而言,完善合作机制,共建实践平台,既可以促使平台共建双方在共建活动中逐步实现整合资源、深化共建、增强活力、服务发展的目的,又可以形成一批专业特色鲜明、社会反响热烈的品牌项目及活动。
要想共建平台,就需要建立和完善合作机制。一方面,可以通过与地方行政部门建立合作机制来共建平台,促使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提高政治素养、提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比如,可以与当地的街道或社区服务中心建立志愿服务德育实践基地。由社区提供场地、学校派遣一定专业背景的教师和学生志愿者到实践基地联合开展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勤工助学等专业实践活动,形成稳定的合作机制,为课程思政实践育人活动搭建平台。另一方面,与同类型、同专业领域的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共建实践平台,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社会实践能力,也有助于学生了解相关单位和企业的机构文化,学习专业领域的德育修养和敬业精神。比如,药学专业可以与其他药学类机构单位联合构建“互联互通”平台,通过组织共建、活动联办、人才共育、资源共享等方式,在基层党组建设、教学科研合作、创新教育扶贫、服务地方社区等方面形成互帮互助新机制。
(二)发展内容:突出实践要素
发展课程思政实践育人内容,突出课程思政实践育人的实践要素,是课程思政实践育人质量和效果提升的关键。平台搭建是课程思政实践育人的基础,发展实践育人内容则是课程思政实践育人的核心和灵魂,它直接关系着实践育人的具体指向。要丰富和发展课程思政实践育人的内容,必须坚持“学习+服务”的德育实践原则,不仅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习得必要的专业技能,更要培育学生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10],让学生在学习和服务中不断增长才干、培养品格、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团队合作和互帮互助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以药学专业为例,课程思政实践育人的内容可以围绕志愿服务和专业实践两个方面去制定。一是在志愿服务层面上,围绕“青春”“雷锋”等主题引导药学专业学生进社区,如围绕中老年人的康复保健、社区居民的公共卫生、社区居民子女的学业辅导和兴趣培养等内容开展志愿服务。二是在专业实践上,依托与企业、学校等相关机构搭建的合作平台,以药学专业为基础,开展如药品使用、药物储存、常见疾病处理、身体常规检测服务、重大疾病的预防等专业实践服务。这样既可以在实践中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又可以让学生在习得技能的过程中感受到社会的和谐、友善。通过此类活动,学生在学会关爱他人,践行友善美德的同时,还能增强关心社会问题、关心国家大事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创新方法:优化实施手段
创新开展课程思政实践育人活动,不断优化育人活动实施的手段,是提升课程思政实践育人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为达到课程思政实践育人活动预期的目的和效果,需要可靠有效的实施手段。而教师要想创新课程思政实践育人的实施手段,必须紧紧围绕专业特色,高度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科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创新驱动,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具体而言,一是要与平台合作机构和单位组建校内、校外教师指导团队,加强对教师的思政教育和团队管理,一方面鼓励教师通过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教学让课堂“活”起来,发挥德育引导的隐性教育作用,在不断启发中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进行思想引领、价值塑造,提高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另一方面通过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创客空间等措施,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培训与指导,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育人活动的兴趣。二是要通过竞赛,培育优秀实践成果和作品。学生通过参加竞赛,可激发专业学习兴趣,进而形成良好的学科竞赛文化氛围,产生优秀实践成果。三是要将学生科技创新与理想信念教育、专业思想教育、职业规划教育、模范引领教育相结合,致力于培养“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四)优化主体:建设实践育人共同体
效果的好坏和质量的高低,是课程思政实践育人的落脚点。而要想提高课程思政实践育人效果,就要重视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建设。对此,应建设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育人共同体,推动课程思政实践育人活动常态化开展和动态化调整,做到既适度符合学生兴趣,又保障实践育人效果和质量。
具体来说,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建设措施主要有三条。一是通过党建融合,建立校企党建共同体,推进校企地协同育人、产教融合发展,实现校企地“党建共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发展共赢”。其中,党组织要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党员教师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学生开展基于专业特色的党建育人活动,从而提升学生政治思想素质。二是通过业务融合,采用校企“互联互通”“校地合作”等手段,推动业务交流合作,在整体性发展理念下,统筹利用校内外丰富教育资源,充分实现高校、地方、社会等不同主体教育职能,达到合力育人实效。三是通过开展学习生活互助活动,建立学习生活互助共同体。即以专业教师为主,联合企业,围绕专业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度,进而在服务地方、服务社会、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提升实践育人活动社会影响力,达到好的育人效果。实践育人活动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紧密结合[11],注重发挥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优势,这是实践育人共同体构建的关键。
三、结语
课程思政实践育人存在效果不佳、覆盖面有限、手段方法陈旧等问题,从根本上来说,与专业实践课程的建设、专业教师的思政引导及实践活动内容的创新有紧密的关系。以专业发展为核心,围绕平台建设、实践育人内容、实施方法手段、效果提升四个方面,设计符合院校特色、专业特长和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实践育人活动,形成成熟的特色课程思政实践育人模式,是解决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践育人问题的关键。
本文以药学专业为例,在阐述当前课程思政实践育人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围绕优秀实践育人案例,立足平台搭建、内容发展、方法创新和效果提升等方面对育人模式进行了总结。该模式是在实践育人取得显著成果的基础上成型的,其具体效果和质量还与专业建设、学校环境、师资队伍和专业发展等因素有关。未来,期望每个学校、每个专业都可形成独具特色的实践育人模式,共同促进课程思政实践育人模式不断发展完善。随着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尤其是职业本科教育的大发展,必然会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践育人提出新要求、新挑战,这需要我们更深入、更扎实地推进课程思政实践育人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3-01-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2):50-58.
[3]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4]黄初杏.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29):37-38.
[5]庞海云,刘卫财,沈丽巍.“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实践育人问题与对策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39(5):228-230.
[6]袁玉芳.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导师制的实践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2):81-83.
[7]田恬,吕佳瑞.小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2,23(4):42-45.
[8]罗跃中,王继山,李篮,等.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思想政治工作全程育人过程中的作用[J].江西化工,2017(4):207-209.
[9]王悦,刁希春.高职院校轨道交通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4):45-47,52.
[10]王艳冰.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反思:以求职信写作课程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22(24):49-53.
[11]赵佳妮.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舞蹈专业教学的实践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62-6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教授创建的旨在改进中...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