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培养能够满足智能时代媒体深度融合需要的编辑人才,文章首先阐述了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新闻 传播实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设计, 然后论述了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新闻传播实务类课程教学改革实施, 最后分析了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新闻传播实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并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新闻传播实务类课程,网络编辑与制作课程,新文科,高校
在我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伟大征程 中,以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为抓手,实现高等教 育高质量发展是未来一段时期内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发展的主要目标。2020 年,教育部发布《新文科建设宣 言》,强调要守正创新,尊重文科教育特点和人才成长 规律,加快新文科建设,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加快 培养紧缺人才 。新文科建设强调打破学科障碍,实现 跨学科、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强调在传承传统的 同时实现融合创新,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实现 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新文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则 强调要遵循文科教育特点和人才规律, 打破专业壁 垒,挖掘交叉学科优势,以高质量发展为内核,促进课 程体系、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的创新 。从新闻传播学 科发展和专业教育的角度来看,探索新文科建设背景 下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策略,创新媒体深度融合的新闻 传播实践,培养卓越新闻传播复合型人才是当下新闻 传播学界、业界和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议题[1-3]。
网络编辑是应我国互联网行业和媒体行业迅猛 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新兴职业,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 称谓经历了“网络编辑”[4]“新媒体编辑”[5]“融媒体编 辑”[6]等的变迁,正处于“智媒体编辑”[7] 的阶段 。但不 管称谓如何变换,其从业人员始终担负着网络环境中 信息传播的选题策划、信息组织、用户分析、舆论引导 等工作职能,是我国网络传播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 力量 。随着信息海量化、传播方式社交化和传播载体多样化等传播新生态的出现,网络编辑的作用日益突 出 。多项研究表明[8-9],其从业人员普遍存在数量大但 缺乏系统学习、能力不足等问题 。近些年,以互联网、 大数据、云计算、5G、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 术与新闻传播行业不断结合,在给传统新闻传播行业 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转型、融合 成为传媒行业的关键词,媒介融合带来的传播语境与 业态升级改变和颠覆了传统的新闻编辑业务,对新闻 编辑提出了更高要求,故如何培养能够胜任智能时代 媒介深度融合工作的网络编辑人才成为当下新闻传 播教育亟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新闻传播实务类课程教学 改革的总体设计
( 一)理念遵循
“用理论来指导实践,以实践来促进理论”是教育 理论与实践之间永恒的关系[10] 。为保证教学改革的科 学性和规范性,发挥理论的实践指导价值,“网络编辑 与制作”课程在非线性学习理论和混合式教学理论的 指导下开展教学改革 。非线性学习是数字时代重要的 学习形态,具有学习内容的离散性、学习时间的碎片 性 、学习空间的多样性和知识建构的主动性等特点, 强调要为学生创建由实体空间、虚拟空间和社会网络 空间构成的“三维学习空间”[11]。混合式教学理论指出, 要结合传统课堂教学和数字化学习的优势,既要发挥 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习者作为学习过程主体 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12] 。长期以来,由于课时有限、学生学情存在差异等原因,“网络编辑与制作”课 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譬 如,部分理论知识讲解深度不够、理论解读与课程实 践关联度不高、部分实践活动无法有效开展、部分学 生作品质量不高、学生评价不够精准等问题 。为有效 解决课程教学和学生学习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升教育 教学质量,教学团队基于非线性学习理论和混合式教 学理论,在“网络编辑与制作”课程建设过程中探索了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融合和课内与课外 相补充的改革实践。
(二)改革目标
在新闻传播学子“策、采、写、编、拍、评、营”的专 业能力链条上,“网络编辑与制作”课程教学主要围绕 网络编辑从业人员必需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展开, 旨在培养具有一定的数字素养和媒介素养,能够适应 技术变革新趋势、媒介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需要 的高素质新闻编辑人才 。课程改革以提升课程质量、 提高课程育人水平和学生业务能力为总体目标。具体 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学生对新媒介产品的敏感 度,提高学生的数字素养和媒介素养 。课程围绕编辑 理论、网络基础知识、HTML、CSS、JavaScript 、图文编 辑、视频编辑、新媒体产品设计、管理与运营等内容, 旨在通过媒介产品研发与经典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对 新媒介产品的敏感度 。二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 学生学会利用媒介讲好“身边的故事”。行业生态环境 的变化和技术革新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网络编辑的能力结构和素质要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利用新媒介技术讲故事的能 力,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探索提高网 络编辑人才能力和水平的有效方法。
(三)基本思路
“网络编辑与制作”课程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进 行教学改革。行动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以解决实 际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方法,该方法通过计划、行动、观 察、反思的螺旋上升,以达到推动工作的目的[13]。“网络 编辑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旨在深化学生对网络编辑 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认知与理解,意在提 升学生的网络编辑实践能力 。从具体的教学改革来 看,主要包括以下过程和措施。一是计划。形成课程教 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建立课程教学团队,细化每一学 期、每一节课的实施方案,落实人员分工,明确职责, 力争使各项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利用恰当的学习分析技术和工具开展学生前测,分 析学习者的特征,了解学生的初始能力和学习状态, 为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资源的设计和教学活 动的组织提供基本依据。二是行动。建设和开发课程 资源,搭建学习平台,设计学习任务单和评价方案, 探索形成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模式,分 步骤、分阶段地推进课程教学 。开展协作学习活动, 通过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活动设计,促进师生、生 生之间有效互动 。三是观察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 品质量和在线平台上的表现等进行观察和分析,了 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并通过学习平台提供的学习反 馈功能向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 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四是反思 。通过教学后测、学生访谈及平台中 的各项数据,对方案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总结实施过 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第一轮行动 研究完成后,分析问题并优化方案,进一步完善教学 实施方案,之后实施第二轮行动研究,解决第一轮行 动研究中的各类问题 。在各学期的教学改革中,围绕 教学互动、教学评价、课程思政、实践教学等内容或 议题,根据实际运行情况,确定每一轮教学改革拟解 决的主要问题,并按照“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基 本思路,开展行动研究,以达成课程教学目标。
二、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新闻传播实务类课程教学 改革实施
从“网络编辑与制作”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发 展历程来看,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肇始于 2013 年, 以教学团队成员出版《网络编辑基础教程》专著为起 点[14],开启了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在十 年的教学实践中,团队在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新闻 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基于课程教学面临的实际问题, 通过学情分析、教学设计 、资源设计与开发、教学实 施和教学评价等过程,确定每一学期的主要任务,开 展了多轮行动研究 。具体而言,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 推进教学改革。
( 一)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活动流程设计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为了达到编辑理论与网络编 辑实践的和谐统一,教学团队确定了基于任务驱动的 教学方法,即通过协作学习活动的开展,达成学习目 标。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为载体促进理论与实践的 结合,以任务为导向贯穿教学过程,为学生创设真实 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15] 。在图 片编辑、视频编辑、网络专题设计和新媒体推文等模块,根据团学和创新创业等工作的实际需求,通过创 设富有感染力的真实需求或真实问题,将知识、学习 与情境化的活动联系在一起,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 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课程 实施过程中,探索建立了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活 动设计流程,该流程由课前探究学习、课中交流研讨、 课后反思巩固三个阶段组成。
1.课前探究学习阶段。根据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 创设问题情境,设计符合学生特征的学习任务,并提 供必要的学习资源, 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自主探究、小 组协作的方式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并形成基于个 人或小组观点与作品 。譬如,在“网络专题设计”模块 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团队为学生创设了“假如要设计 一个学院优秀毕业生宣传推介的专题网站,你会如何 去做?”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 HTML、CSS 等相关微 视频, 并为学生推荐了可供参考借鉴的站点效果,以 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2.课中交流研讨阶段。通过对学生团队作品的观 摩,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需求与存在的知识盲点, 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开展作品评价,分析和总结学 生作品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而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 补充讲解,并结合具体任务进行拓展训练 。譬如,在 “网络专题设计”模块,教学团队对各小组通过资料 收集整理、版面设计、编码实现、测试运行等步骤完 成作品的情况开展自评和互评,并对学生在网页版 式设计、CSS 使用方面的规范性等进行补充讲解,帮 助学生深入理解网页设计与内容编辑的基本规范和 HTML、CSS 的语法规则。
3.课后反思巩固阶段。引导学生巩固学习内容,帮 助学生开展反思,鼓励学生形成文字性或可视化的反 思笔记 。同时,利用各类线上平台推送相关拓展资源, 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譬如,在完成“网络专题设 计”模块的教学后,教学团队要求学生使用“幕布” “Xmind”等工具对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将反思文档 上传至学习平台讨论区。此外,还为学生推送了Java- Script 相关资源,进一步拓展了课程内容。
(二)基于翻转课堂与泛在学习的教学环节设置
教学团队先后运用 QQ 群、企业微信、泛雅网络教 学平台(学习通) 等社会化平台建立全方位的学习平 台, 利用 Github、Gitee 等搭建了代码托管平台和开发 协作平台,为学生和小组学习作品的存储和展示提供 了平台。开展基于翻转课堂的“网络编辑与制作”课程教学实践,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教学活动由课 中延伸至课前、课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学团队借 助学习平台、“课前学习任务单”和相关学习资源将 “网络编辑与制作”课程的基础内容讲解前置,让学生 通过自主学习和团队作品创作等环节完成课前学习, 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作品走进课堂,并通过对 重点内容的补充讲解,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 问题 。智能学习终端和网络环境的普及,使泛在学习 成为可能 。在“网络编辑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中,平 台上发布了拓展资源、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和开放性思 考题,学生可利用学习通开展随时随地学习,这进一 步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开阔了其视野。
(三)基于电子档案袋的过程性教学评价模型 构建
课程评价是一个持续展开的、复杂的动态过程,要 将本体论和方法论统整起来进行观照[16]。“网络编辑与 制作”课程内容既涉及编辑相关理论,也包括图片编 辑、视频编辑和网络专题设计等实验实践内容 。为实 现客观、真实、有效的评价,“网络编辑与制作”课程通 过平时、实验、期中和期末四个环节中学生的学习表 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其中平时评价由考勤、基础 操作和案例设计三部分构成,实验成绩由报告和作品 两部分构成 。课程还要求学生通过建立 Github、Gitee 平台或其他云存储平台账号存储和记录学习作品,形 成学习档案 。课程改革强化了过程性评价,采用电子 档案袋的评价方法, 彰显出评价的反馈与激励功能。 电子档案袋评价是一种面向过程的评价手段,反映了 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的学习作品、学习心得、学习 资料及学习反思,关注成长或改变的历程及期间的表 现性行为[17]。学生可在学习过程中回顾已学知识,总结 学习心得与收获,并反思不足 。基于电子档案袋的同 伴互评可以促进同伴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此外, 教师通过作品质量、在线数据等多种途径对学生个人 学习情况和协作学习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可确保评 价的合理、准确与规范。
三、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新闻传播实务类课程教学 改革的成效与反思
( 一)主要成效
截至目前,西北民族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参与 课程的学生数量近 900 余人,许多已毕业学生在新媒 体编辑行业取得良好业绩, 部分在校生目前也承担着 学院、学校相关机构新媒体产品的管理与运营工作,效果良好 。教学改革实施后,教学团队通过对学生的 访谈及对学生学业成绩、日常表现、作品质量和学科 竞赛等情况的综合分析,并结合学生评教、教师同行 及学校督导的相关评价数据,发现课程教学改革在学 生发展和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一定实效。
1.学生发展层面 。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最终目 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通过课程教 学改革,学生对网络编辑理论和网络编辑实践有了更 深的理解和体会。
一是学生对新媒介产品的敏感度有 所提升,且学生媒介素养和数字素养也较以往有所提 高 。课程通过任务实战、案例分析、作品赏析等模块 , 提高了学生对各类新媒介产品的敏感度,拓展了学生 的技术范围,促使学生对新媒介产品的认识和理解程 度进一步加深,且部分学生创办和运营着相关新媒体 产品,在具体的运营过程中实现了编辑理论与实践的 统一。譬如,学生 A 创办的微博拥有 100 多万粉丝,连 续多年被新浪微博评为“十大影响力互联网科技大 V”;学生 B 创办的微信公众号是业内较为知名的观察 媒体和互联网行业自媒体;学生 C 创办的微信视频号 成为个人 Vlog 展示的平台,拥有较多的关注量 。这些 学生在微博、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等平台推广初 期进入相关平台,成为较早建设和运营媒介产品的早 期用户,并逐步成为影响力较大的媒介账号,从另一 个层面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效果。
二是学生能够将课程 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发现、分析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有所提升,网络编辑实践能力有所提高 。 通过教学改革,大部分学生的网络编辑业务能力得到 发展。参加本课程学习的多名学生在校内外各类媒体 中承担新媒体产品的策划与运营工作,产生了较大影 响。譬如,某学生参与我校官方微信部分选题的策划、 文案撰写与编辑工作,参与编发上百条微信推文,其 中为庆祝我校建校 70 周年而编发的《爱你不止 70 年: 70 年校庆倒计时一周年启动》引起广泛传播,体现了 新闻传播学子良好的专业素质 。此外,该生还参与了 某微信公众号的新媒体编辑工作,编发了《远离校园 贷,青春不负债》《这波冷空气是认真的,防寒我们这 样做! 》等多条微信推文,展现了良好的业务能力 。
三 是学生课程学习的投入度明显提升,以“学生为中心” 的课堂氛围逐渐形成 。课程依托“中国大学生计算机 设计大赛”“时报金犊奖”“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 院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学科竞赛,鼓励 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并将赛事命题转换为课程教学中的具体案例,通过选题分析、团队组织、作品创作、获 奖作品分析等流程,形成了一套基于学科竞赛的教学 方法,而学生在参与学科竞赛的过程中与其他高校的 师生同台竞技,多次获得奖项,体现了良好的专业素 质。此外,课程依托我校新闻传播学院网站、微信公众 号等平台搭建了学生作品展示平台,在学院网站“学 生实践”栏目中设置“学生作品”二级栏目,宣传和推 介优秀学生作品,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果。截至目前, 由本课程学生团队参与制作的“新闻学子重走中国西 北角”“博士校友风采录”“金话筒主持人大赛”“青 城古镇摄影作品展”“天水摄影实践教学活动”等网络 编辑作品已在我校新闻传播学院网站发布,引起广泛 关注。这些举措有效提升了学生对“网络编辑与制作” 课程的认知投入、情感投入和行为投入,课程改革取 得了较好的效果。
2.课程建设层面。教学团队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为指导,不断探索信息技术与“网络编辑与制作”课 程深度融合的路径与方法,不断更新内容、改进方法, 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2018 年,“网络编 辑与制作”课程建设项目获批院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2019 年,课题为“任务驱动法在高校翻转课堂中 的应用研究— 以‘ 网络编辑与制作’课程为例”的 课程建设项目获批学校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 目 。2020 年,“网络编辑与制作”入选校级一流课程。2021 年,“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获 批校级新文科项目。2022 年,建设成果获批甘肃省教 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课程建设开始了新 一轮教学改革与探索。
(二)教学反思
在“网络编辑与制作”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过 程中,教学团队在以下四个方面形成了相关经验,期 冀能为其他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第一,提出了结合任务驱动与翻转课堂的协作学 习活动设计流程 。在“网络编辑与制作”的教学改革 中,为了改变传统课堂强调被动学习、机械训练的现 状,实现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的转变,由单纯 的知识学习向知识的运用与素养的培养转变,课程将 课堂从“课中”拓展至“课前”“课后”,通过基于任务的 课前探究、课中交流研讨和课后反思巩固等环节,将 “网络编辑与制作”课程的教学内容贯穿自主学习全 过程,通过小组协作完成课程实践任务的方式,完成 了图片编辑、短视频编辑、新媒体推文编辑和网络专题等模块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专业发展上更贴近时 代和社会需求。
第二,总结了利用社会化平台搭建学习平台的方 法 。在“网络编辑与制作”课程建设过程中,经过平台 比较和工具遴选,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校 利用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学习通) 搭建了“网络编辑与 制作”课程学习平台,利用 Github、Gitee 等搭建了学习 代码托管平台与开发协作平台,用来存储学生在编辑 过程中的各类作品, 这样既展示了学生的编辑作品, 也为过程性评价提供了依据。
第三,总结了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思 路与方法 。学科竞赛对提高学生业务能力具有较强 的促进作用 。在“网络编辑与制作”课程建设过程中, 教师团队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 计大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等赛事的 “信息可视化设计”“交互设计”等类别的作品征集, 形成了一套基于学科竞赛的包括选题分析 、 团队组 建、作品创作、作品完善、宣传推介的教学思路,避免 了“为赛而赛”的弊端,真正达到了“以赛促学 、以赛 促教、以赛促建”的目的。
第四,提出了依托课程开展媒介素养与数字素养 教育,增强舆论引导能力的工作思路。在“网络编辑与 制作”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在网络信息筛选、图片编 辑、音频编辑、视频编辑、网络专题等模块对网络编辑 人员的职业素养与业务能力等进行引导,鼓励学生从 媒介意识、媒介知识、媒介能力和媒介道德等方面不 断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与数字素养。要求学生在具体的 编辑工作中始终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探索 运用现代传播手段,洞察用户需求,熟悉网络叙事语 言,主动把握“新生代”“Z 世代”的上网、用网习惯,开 展用户画像分析,生产、供给优质内容,不断提升新闻 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壮大主流舆论 阵地,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氛围。
四、结语
新时代赋予新闻传播教育新使命,在互联网、大数 据、云计算、5G、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诸 多领域产生重大深远影响的背景下,如何加快推动智 能技术与新闻传播教育的融合发展,不断增强新闻学 子“四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 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是 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教学改革必须要关注和回应的核心议题。在传播活动呈现主体全民化、渠道平台化、分 发社交化、手段智能化等新常态的融媒体时代,“网络 编辑与制作”等新闻传播实务类课程对提升学生职业 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基于此,我们 要继续探寻新闻传播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全过 程,以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为目标,将思政教育融 入专业教育,开展“四力”教育实践,以高等教育数字 化转型为契机,落实成果导向教育(OBE) 强调的“学 生中心—产出导向— 持续改进”的理念,不断推动教 学改革与创新,切实推动“课堂革命”,进而有效发挥 课程在育人中的核心作用, 助力各项教育事业高质 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振亭.推进新闻传播学交叉研究走向深入[N]. 中国社会科学 报,2021-02-23(1).
[2] 李良荣,魏新警.论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金 字塔”体系[J].新闻大学,2022(1):1-7.119.
[3] 周茂君,柏茹慧.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 究[J]. 国际新闻界,2022.44(2):133- 156.
[4] 郑一卉. 网络编辑职业化策略[J].编辑学刊,2008(4):34-37.
[5] 陆高峰.新媒体编辑职业道德的失范与防范[J]. 中国出版,2011 (2):28-31.
[6] 姜海,林竹鸣.融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编辑的转型路径:兼论新型编 辑岗位中的技术启示[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2):126- 131.
[7] 李鹏.智媒体:媒体融合转型新阶段[J].传媒,2019(4):12- 13.
[8] 王立君,文婧.析论新媒体编辑应具备的素养与技能[J].编辑学 刊,2018(6):98- 102.
[9] 刘军,代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编辑经验的文化差异和深层契合[J]. 编辑之友,2020(1):58-62.
[10] 李秉德.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两张皮”现象剖析[J].教育研究, 1997(7):32-33.
[11] 王继新,郑旭东,黄涛.非线性学习: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创新[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93-94.
[12] 何克抗.从 Blending Learning 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 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13] 王继新,左明章,郑旭东.信息化教育:理念、环境、资源与应用[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67-268.
[14] 杨志宏. 网络编辑基础教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1-5.
[15] 郭绍青.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J]. 中国电化教育,2006(7):57- 59.
[16] 谢翌, 曾瑶,丁福军.过程性课程评价论刍议[J].教育研究,2022.43 (7):54-64.
[17] 庄秀丽. 电子档案袋评价与网络互联学习[J]. 中国电化教育,2005 (7):56-58.
其他作者简介:边志贤(1987— ),女,硕士 。研究方向:教师专业 发展。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6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