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文章首先阐述了劳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一致性,然后分析了校企协同育人中 的劳动教育和创新教育困境,最后提出了劳创融合视域下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校企协同育人路径。
教育部于 2019 年提出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劳 动教育紧密结合,以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 力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 。 同年,国务院印发的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服务 市场需求,以及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培养 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目的和要求 。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要体现时 代特征,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劳动意识,提高创造性 劳动能力 。 因此,将劳动教育和创新教育有机结合, 并应用于校企协同育人,对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 实践意义。基于此,本文在分析劳动教育与创新教育 一致性的基础上,从劳创融合的角度探究了校企协同 育人的困境和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中高职贯通 培养模式下的校企协同育人路径。
一、劳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一致性
劳动教育是指通过让学生参与各种体力或脑力 劳动,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提高其劳动技能和素质, 强化其对劳动的认识、理解、热爱和尊重,增强其对社 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过程。 创新教育是指通过启发式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方式,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 维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过程。两者都是中国式现代化教 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深度融合的内在逻辑[1]。
(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层面的一致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劳动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活动 及社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是人类创造自身和社会价 值的基础 。因此,劳动对人类创造性、人格形成、社会进步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 同样,马克思主义哲学 认为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源,是推动社会进步 的关键因素 。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下,劳动教育 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热情、劳动能力及责任感,旨在 让学生明白劳动的重要性及其对人类生存和社会进 步的影响,以自身的劳动为社会作出贡献 。创新教育 则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使学生明白创新 的重要性及其对社会进步的影响,以便增强学生的创 新意识 。因此,劳动教育和创新教育在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视角下呈现出一致性,两者可以共同服务于人类 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2]。
(二) 心理学层面的一致性
在心理学层面上,劳动教育和创新教育都致力于 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特别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和工作态度 。通过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增强他们的 学习动机、创新动机、自信心和独立性等,有助于实现 这一 目标[3] 。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价值感 和独立性,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而创新教育则注重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并培养学生发现、分 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劳动教育和实践,学生可 增强自信心,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进而增强自 我价值感;通过创新教育和实践,学生可实现自我认 识、自我评价和自我修正,从而提升自信心和独立性。 概言之,劳动教育和创新教育在心理学层面上具有一 致性,都可以提高人类行为的内驱力,促使人类不断 探索和具备自我实现的精神。
(三)教育学层面的一致性
劳动教育和创新教育均以相同的育人目标为根 本,即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工作态度,为其未来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这 两种教育在育人方式上也具有一致性:通过实践操 作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创新能力[4] 。 同时,这两种 教育都是通过规范的教育过程实现的,包括课堂教 学、课外实践、比赛活动等 。另外,这两种教育的育人 动机也具有一致性,即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 创新动机来实现教育目标 。因此,劳动教育和创新教 育在育人本质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即旨在通过教 育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人生观,为其未来职业生 涯做好准备。
鉴于劳动教育和创新教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心 理学和育人上的一致性,教育者可通过劳创融合[5],创 新育人模式, 以期更加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校企协同育人中的劳动教育和创新教育困境
校企协同育人是指学校和企业通过优势互补的 方式,共同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人才 的育人模式 。与传统的单一培养模式不同,在该模式 下,企业扮演了积极合作的角色 。校企双方通过共同 开发专业课程、编写专业教材、建设实训实习基地 、 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等方式,深度参与人才培养 全过程,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教育 。然而 当前校企合作还存在“重效益轻育人”“输入与输出 两张皮”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劳动教育和创新教育中 表现得尤为突出。
( 一)劳动教育和创新教育在校企协同育人上未得 到重视
学校人才培养的供给侧与产业发展的需求侧未 能形成有效对接,导致双方在协同育人的过程中缺乏 合作积极性,一直都存在“校热企不热”的情况[6]。尽管 劳动教育和创新教育已经在学校端引起广泛关注,但 是在企业端,由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需要,部分企业 只关注学校提供的实习生数量,甚至都不考虑学生从 实习转入就业的具体需求,更不用说主动思考实习和 实践过程对劳动教育和创新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问 题 。即校企合作双方缺乏深入的沟通和了解,对人才 培养的认知和目标存在偏差 。 同时,对于最新的育人 理念,企业在宣传中也存在形式主义问题,未能起到形 成协同育人共识的效果 。面对新时代、新趋势、新需 求,专业设置、课程改革、教材教法、培养方案等还停 留传统模式,教师也未能建立校企协同共创的新合作理念 。学校标准设置、教育教学管理和评价方式仍参 照普通本科教育办学模式, 缺乏行业企业的有效参 与,导致对技术精英型人才的培育未能冲破传统教育 理念的樊篱,阻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及高校对 高端应用型人才的培育。
(二) 劳动教育和创新教育融入校企协同育人 程度不深
一是未形成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目前的校 企合作大多是点对点的合作,缺乏系统化和标准化的 管理和运营模式 。从目前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来看, 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协同关系松垮,校企协同育人 机制普遍存在层次浅、范围小的特点,实际上各自的 工作都按照内部运行机制开展,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尚未建立。二是现阶段劳动教育和创新教育本身没有 形成科学的体系,仍处在不断完善过程中,劳动教育 和产教融合协同发展尚未得到关注 。当前,劳动教育 和创新教育脱离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继 续采用理论式与重复化的教学方法开展,进而造成教 育途径狭窄与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局面。劳动教育和创 新教育的载体不足,部分职业院校把课外劳动当成劳 动教育的唯一载体,把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作为学生创 新能力提升的唯一载体,降低了协同育人的整体性与 系统化 。在校企协同育人中,学校和企业在合作目标 上存在分歧,即高职院校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而企业则更加注重员工的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培养。 三是校企育人协同维度不足。大多数高校与企业的合 作以实习为主,并没有涉及科学研究、创业孵化等领 域 。同时,校企合作时间普遍不长,彼此配合默契度不 高,不利于校企协同育人的动态化与持续性发展。
(三)教师的劳动教育和创新教育素养不强
从事劳动教育和创新教育研究的教师对产业发 展的不熟悉成为制约劳动教育和创新教育与产业、企 业融合的最大瓶颈。首先,在劳动教育方面,一些教学 人员缺乏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难以传授给学生关于 实际操作的技能和知识 。 同时,一些教学人员对劳动 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不足,缺乏对学生劳动教育的 重视和关注。其次,在创新教育方面,一些教学人员缺 乏对创新教育的理解和认识,难以将创新思维和方法 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导致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 能力的培养 。同时, 一些教学人员在教学过程中过于 注重传授基础知识, 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缺乏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考的能力。这些不足 影响了学生的素质培养和发展,也制约了教育教学的 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另外,高校教师虽然科研能力较 强,理论知识水平较高,但创新实践经验较少,因此无 法帮助大学生获得更多真实有效的劳动和创新实践 体验。
(四)学生对劳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理解不深
学生是育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分学生在 成长过程中,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缺乏对劳动教 育和创新教育进行了解和实践的主动性,不能将在学 校学习过程中培养的劳动意识和创新意识应用到企 业的实习实践中。部分职业院校也仅满足于把实习当 成是企业负责的必修环节,而没给学生传输有关劳动 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思想,导致学生以为劳动教育和创 新教育止于校内,在实习过程中满足于完成基本的生 产劳动,没有深入了解企业的运作机制及体验企业文 化,从而影响了劳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持续性 。同时, 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理念停留在“搞卫生、从身边小 事做起”, 导致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素质没有从根 本上被唤起。此外,由于部分实习生无法留任,故部分 企业不会甚至不愿意让学生接触企业的创新性核心 环节,只是让学生做技术含量不高且耗费时间精力的 事情, 不断缩减协同育人中的资金技术及人员的投 入,进而导致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培 养[7] 。 同时,由于长期从事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学生 对劳动产生了抵制心理,反而降低了劳动意愿。
(五)劳动教育和创新教育在校企协同育人上的考 核机制不健全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过于强调人才培养的结果,缺 乏全过程的考核机制[8]。对于劳动教育,学校往往只重 视学生完成的劳动任务,而忽略了劳动教育的目标达 成程度,没有对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和劳动素 养进行全面的评价和考核 。而对于创新教育,学校和 企业往往缺乏明确的创新教育目标和考核标准,只注 重学生在科研项目上的表现,而忽略了创新能力的培 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此外,校企双方也缺乏针对合 作的考核机制,导致在合作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 约束,进而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降低了协同育人机制的完整性与实效性。
三、劳创融合视域下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校企协同 育人路径
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是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实现职业教育的连续 性和系统性 。然而这一模式在实际执行中也面临着 一些挑战,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学体系缺乏系统 性和衔接性,以及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9]。为 解决这些问题,可从校企协同育人方面入手,通过劳 创融合这一抓手,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10],这样可助力 学校更好地把握企业人才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 设置,加强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 力和职业素养 。同时,企业可以通过与学校合作,提前 了解人才的培养情况,并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岗位和 职业指导,强化其适应企业需求的能力,进而提高其 就业竞争力。
( 一)构建以国企和大型企业为龙头的协同育人生 态体系
具体来说,应以学校和企业为主体,以政府为主 导,行业组织进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以提高人才 培养的质量为目标,建立起校企积极合作、彼此配合、 相互协调、相互影响,从而保证共同目标得以实现的 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态体系 。基于此,要积极发挥政府 主导作用和相关行业组织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学校和 企业协同育人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不断深入实 践 。同时,校企协同育人需要典型案例带来的示范效 应 。相对而言,国企和大型企业对国家的最新大政方 针有更深入的理解,更容易接受劳动教育和创新教育 的理念和要求,且大型企业拥有更多的资源和平台, 更容易与职业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故可将其作为典 型案例进行宣传。
(二)迭代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
通过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劳动教育和创 新教育的一致性和特殊性,构建一种兼容有效的培养 模式,如进行多元化的课程设置、采取灵活的学习方 式等,并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劳动技能和创新思维相结 合[11],如在劳动课程中教授创新方法,在创新课程中教 授劳动技能 。 同时,要注重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中有机 融入劳动元素和创新元素,做好全教学体系的劳动和 创新元素融入[12]。另外,也可积极利用现有的其他教育 资源,如校园文化和学术活动,通过结合劳动和创新 教育,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实现劳创融合 。特别是要 注重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下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如其 实践过程为 “理论—实训—实习—理论—实训—实 习”,更符合人类的认知模式,但需要有效辨识第一认 知阶段和第二认知阶段中学生劳动素养和创新素养的变化,并据此对培养模式及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改 进,以期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三)提高教师劳动和创新素养
教师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因此提高教师的劳动和 创新素养至关重要 。一是打造一支由劳动教育和创 新教育专家组成的校企协同育人核心团队,并通过参 加相关的培训和研修活动,全面提升团队的劳创融 合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以便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 果[13],并形成示范效应 。二是提供个性化的劳动教育 和创新教育培训,在前期团队的劳创融合普遍性经验 和成果的基础上,注重具体行业、专业的特殊性及教 师个性的差异性,以点带面地将经验和成果进行广泛 分享,以期实现研究成果的最大化应用 。三是专业教 师要积极参与校企合作项目,亲身体验产业发展的趋 势和需求,提高自身对行业发展趋势和需求的了解和 把握能力,由此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劳创融合能力和职 业素养 。 四是提升教师对学情的把控能力,使其有针 对性地将劳动教育和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
(四)强化学生实践环节及自主学习能力
劳动教育和创新教育均不能停留在理念和思想 的教授上,职业院校应通过实践这一抓手,实现劳动 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有效融合 。对此,学校要以问题为 导向,以实践为基础,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实践 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加强学生 在实践环节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实验、实训和实习等 过程中培养劳动素养和创新素养,在做中学、在学中 做 。由于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下不同阶段学生有不同 的实践要求,故要实现劳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有序进 行 。劳动素养和创新素养的提升是个有始无终的过 程,且应该是个习惯养成的过程,对此,学校应鼓励学 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独立思考,以培养学生的自主 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进 而实现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下学生的逐年进步。
(五)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职业院校要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在 培养过程中的劳动技能和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 该体系应充分考核学生的劳动和创新要素,且以评价 学生职业素养和实际能力为重点 。该体系应采用多 元化的考核方式和量化的评价方法, 如实践项目、创 新实验等,有效评价学生的实际表现,从而促进学生 创新思维和劳动实践能力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该体系还应充分考虑不同学制及同一学制不同阶段的 差异性,确保考核评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及企业可以 联合起来,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考核评价 。新 的评价体系应弱化传统考核方式中只看重学生的知 识掌握情况的评价方法,同时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劳 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针对不同层次的学 生,应建立不同的考核评价体系,以确保每个学生都 能够得到公平的机会和评价 。比如,对于中高职贯通 培养模式的不同阶段应设定不同的考核指标,并形 成考核体系,以期实现一体化的育人目标。
综上所述,通过在校企协同育人中引入劳创融合 元素,构建以国企和大型企业为龙头的协同育人生态 体系,送代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提高教师劳创素 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完善考核评 价体系等路径,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创新能 力,更好地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需求,以及国家高质 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需要。
参考文献:
[1] 庄美金.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江苏工程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4):79-83.
[2] 王卫卿,王永利, 陆先亮 . 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路径探 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3):8- 10.
[3] 张培卫.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路径探 索[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36(4):24-30.
[4] 张瑞,陈坤.论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发展[J].学校党 建与思想教育,2022(6):79-80.
[5] 佟刚,胡剑英, 田丰.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劳创融合”劳动教育模 式研究[J].高教学刊,2022.8(34):34-37.
[6] 白飞.基于协同创新平台的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江苏 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3):76-78.
[7] 潘晶莹,杨思俊.校企协同“双主体”,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促建共 赢:引企入校协同育人、促进创新创业教育[J].经济研究导刊,2017(36): 135- 136.
[8] 王隼.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2022.43(8):75-80.
[9] 刘飞.校企合作现状调研及校企协同育人探索分析:以市政工程 技术专业中高职贯通培养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1(7):220-221. [10] 孙玲.深度融合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2- 12-30(9).
[11] 王赟.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策略研究[J]. 苏州市 职业大学学报,2022.33(3):9- 12.
[12] 刘月,马艳.高职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J]. 船舶职业教育,2022.10(5):22-24.
[13] 徐宜宜.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的研究[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5(9):91-9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6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