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主要论述了新工科背景下化工类专业思政建设实践,包括构建“核心素养+ 思政元素”的化工类 专业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专业思政统领下的化工类专业课程体系;打造铸魂育人的化工类专业师资队伍, 实现专业教育全员育人;搭建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化工类专业育人载体,营造 全方位育人环境。
关键词:专业思政,化工类专业,新工科
自 2017 年起,国内各高校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的研究与探索,进行了各门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 践,有效发挥了教师在课堂上的育人功能 。2018 年, 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充分肯定了课程思政的阶段性成效,并指出“加强课程思政、 专业思政十分重要,要提升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来认识”[1] 。自此,专业思政概念被正式提出。专 业思政是对课程思政的深化与拓展,更是高校完成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支撑 。专业思政是指根据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提炼出专业所需的核心价 值体系,并将其合理融入专业建设的全过程,也是将 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规范化的系 统设计[2-3]。
化工类相关专业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是国 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产业,也是与高新科技密切相关 的工科专业。专业建设应积极参与国家新工科建设计 划,专业人才培养应更加注重家国情怀、学科交叉、产 业需求和全球视野等方面,并进一步强化创新创业能 力培养 。基于此,笔者拟对化工类专业思政建设实践 加以探索,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课程思政到 专业思政为导向,以适应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专业 认证为指导思想,通过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化工类专 业思政建设方案,并从育人目标与价值导向出发,探索 化工类专业核心价值体系构建、思政内涵、思政元素、 育人逻辑等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理论教学、实 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和第二课堂等各个教育环节, 将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相结合、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 相结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同频共振,以实现思政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同时构建 “育教融合”的化工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实 现“三全育人”。
一、构建“核心素养+思政元素”的化工类专业核 心价值体系
化工类专业与行业产业关联非常密切,履行和承 担的社会责任较其他行业更多,因此该专业肩负更多 的社会使命和责任担当 。新工科背景下,化工类专业 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 感和职业道德,富有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合 作精神,满足化学化工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在 专业人才培养中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 养有机结合,但价值塑造是第一要素,直接影响甚至 决定着专业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4] 。为此,笔者结合 专业特点与新时代要求,拟定政治素养、专业素养、科 学素养、个人素养和社会素养五大类核心素养和十一 项思政元素,构建了化工类专业核心价值体系,作为 化工类专业思政建设的基本指南,如表 1 所示。
专业教育中所有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创新创业 课程及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均要紧密围绕化工类专业 核心价值体系,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并把十一项思政元素设定的育人目标融入化工类专 业课程体系的各个环节,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专业建 设的全过程。
二、形成专业思政统领下的化工类专业课程体系
对化工类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深入梳理,结合通识 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课程、素质拓展与创新 课程及第二课堂教育的不同特点和价值理念,根据五大类素养和十一项思政元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家国情怀、职业道德、科学精神、创新意识、专业使命等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初步拟定化工类专业课程体系 与思政元素的对应关系,如表 2 所示。
第一,在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中,增设健康教育、美 育和劳动教育等课程, 重点提高大学生品格修养、身 心修养、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在潜移 默化中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树 立文化自信、增长见识、培养奋斗精神与奉献精神,进 而提升综合素质[5]。
第二,在专业教育课程模块中,增设工程伦理教 育,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学中注重专业素养、科 学素养与社会素养的培育 。根据专业核心育人要素, 制定专业课程的育人目标,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教学大纲,在大纲的导引下,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内涵,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将育人 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教学,激发学生专业使命 感和责任感,强化学生家国情怀、生态与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科技报国使命担当,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 科学素养。
第三,在实践课程模块中,构建“基础化学实验— 仪器分析实验—综合化学实训—专业综合实验—开 放式仿真实验—科研训练、认识实习— 生产实习—毕 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课程模块,打造“基础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 力”四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让 学生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强化学生吃苦耐劳、踏 实严谨、团队协作、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素养,增强学 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
第四,在素质拓展与创新课程模块中,教师要始 终将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和中华传统文化等思政元素 贯穿教学全过程,使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等课程成为 大学生实现个人理想和现实目标的载体。创新创业教 育中要融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家国情怀,帮助学生 树立远大理想,以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为己任[6],培养 学生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团 结协作的合作精神。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 学中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发展观和就业观, 引领学生有意识地塑造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积极健康 的职业观、就业观。
第五,在第二课堂教育模块中,成立学生创新工 作室、专业社团、志愿服务团队等,注重让学生“敢闯 会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 能力[7] 。在社会实践中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 精神,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让学生扎 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和才干, 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例如,营口理工学院(以 下简称“学院”)通过每年举办“五大节”和“六大赛”的 第二课堂专业实践活动,将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 和思政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如图 1 所 示。其中,文化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和劳动节这 “五大节”系列品牌活动分别对应德智体美劳五育。每 年的五育实践活动分别以专业班级或学生社团为载 体,学生参与率可达 100%,通过“五大节”系列活动开 展与评比,可有效激励每个学生向着德智体美劳全面 发展。“六大赛”紧密对接化工类专业,设置了大学生 化学实验邀请赛、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化工原理实 验竞赛、化工设计创新创业大赛、环境保护科技大赛、 TRIZ 创新方法大赛这六项学科竞赛与创新比赛 。各 类竞赛学生参与度达 50%以上,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 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而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概言之,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与实践中,构建课程 思政矩阵,将所有课程与十一项思政元素建立对应关 系,让各门课程在整体框架中找准自己的发力点,各 自守好一段渠,发挥好课程育人的作用,在丰富学生专业知识和增强学生技能的同时,可培育学生的政治 素养和职业素养,由此可为国家培养具有正确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的化工类专业人才。
三、打造铸魂育人的化工类专业师资队伍,实现 专业教育全员育人
专业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重点在思政、关键 在教师,因此提高专任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是 重中之重 。笔者认为,化工类专业应主要从以下三个 方面入手,打造一支会讲思政的专任教师队伍。
第一,深化专业课程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 。要 让专业课程教师充分了解课程思政在育人中的作用, 即课程思政不但不会干扰正常的教学,反而还会促进 学生学习 。教师要围绕课程思政开阔学科视野,增强 育人本领,既要对本学科和专业领域的知识了然于心, 又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史知识、时政信息等 有深刻的认识;既要了解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又要 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既要有传授专业知识的逻辑技 巧,又要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技能。
第二,以教研室和党支部为抓手,将党建活动和 教研活动相结合,把德育意识培养纳入教师日常教学 培训 。同时,通过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各级各类教学竞 赛、教学研讨与沙龙等活动,组织教师提升教学水平 和育人能力,使其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并发挥好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 做好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品格、创新思维和奉献祖国 的引路人。
第三,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工的育人合力,把专业 负责人、专任教师、辅导员、教学管理人员的“各自为 战”变为“团队作战”。其中,专业负责人要充分把握专 业建设方向,将专业核心价值理念充分融入人才培养 方案;专任教师要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做好课程思政;教师党支部要在专业建设中把控好政治方 面的工作;辅导员要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全力配合 专业建设; 教学管理人员要在政策制度上做好保障, 推进专业思政进程,从而实现全员育人。
四、搭建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显性与隐性相 结合的化工类专业育人载体,营造全方位育人环境
第一,化工类专业应实行“德育导师+成长导师+ 专业导师+企业导师”的四导师协同育人模式[8],建构 学生学业成长帮扶机制 。德育导师为辅导员,主要负 责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 生观和价值观;成长导师为班主任,主要负责学生自 理自律、遵德守礼等方面的养成教育;专业导师为专 业课程教师,主要负责学业指导、创新能力和团队精 神培育等方面的学业教育;企业导师则强调实践能力 培养和职业规范教育,建立全员全方位育人模式 。 同 时,建立涉及学生学业成长档案、学习成绩预警、学业 互助提升、师生结对帮扶、集体精神培养、综合能力训 练、文明习惯养成七个方面的育人制度 。 由四位不同 类型的导师进行分类指导与帮扶,各有侧重、相互配 合,可有效推动课上与课下、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 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活动育 人功能。
第二,化工类专业应坚持线上与线下教育相结合 的原则,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 工作方面的育人功能,利用学校微信公众号、微博、QQ 等建立与学生近距离沟通的渠道和平台,创造风清气 正的网络空间,积极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在无 形中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9] 。 同时,通过学习通、 雨课堂、中国大学 MOOC 等各级各类网络教学平台, 以及校内网络学习空间等,进行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 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其自主学习能 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线下为主、线上为辅, 将“键对键”作为“面对面”的有力补充,以达到事半功 倍的效果。
第三,化工类专业应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 结合的原则,打通文化育人脉络 。比如,学院充分利用 校园显性文化资源,如图书馆、石油化工产业展厅、文 化墙及学生光荣榜、优秀教师和优秀校友宣传栏等, 结合真实事迹对学生进行教育 。 同时,学院充分发挥 营口地区文化优势,以雷锋纪念馆 、红十字会、西炮 台、望儿山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为依托,鼓励学生在 实景中感受文化激荡。另外,学院激活隐性文化资源,培植化工人精神,创作院训、院歌,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与专业使命,引导学生向老一辈化工专家及教育家学 习,并定期聘请专家学者到校举办主题讲座。此外,学 院在节庆纪念日、世界环保日、节水日等特殊日期开 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输出思政教育, 创造全方位育人环境。
总之,化工类专业要想实现从课程思政建设到 专业思政建设,须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理论教学、实 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和第二课堂等专业教育教学 全过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 书育人全过程[10],以此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 同频共振,扭转专业课程重教学 、轻育人的情况,突 显专业课程的全程育人功能 。同时,通过打造一支铸 魂育人的化工类专业师资队伍,让专任教师、辅导员 与管理人员等进行深入合作,树立“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以学生为中心”的 教育理念,形成全员育人格局 。另外,通过搭建理论 与实践、线上与线下、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三位一体 全方位育人环境,充分利用党团建设、社会实践 、公 益劳动 、文体活动等内含的隐性资源, 发挥活动育 人、文化育人的作用,以打造全方位育人平台 。换言 之,化工类专业应摸索出一套育人成效与专业教育 质量双向提升的理工科专业思政建设方法, 落实 “三全育人”理念,形成“育教融合”的化工类专业应 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建一流本科教育还需打通哪些堵点[N].光明日报,2018-06-22(8). [2] 房小可,朱建邦.论“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的关系[J].北京联合 大学学报,2021.35(1):52-56.
[3] 林妍梅,李雅宁,赵睿.基于 OBE 理念的专业思政探索与实践:以 北京联合大学金融学专业为例[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1.35(3): 21-27.
[4] 刘琦,刘书来,郑增建.OBE 理念下从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路径探 索: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19(3):318-323.
[5] 刘璐.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大学英语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模式 实践研究[J].现代英语,2022(8):5-8.
[6] 杨婷.课程思政视角下的中职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J].现代职 业教育,2021(39):204-205.
[7] 张婷,高峰,赵睿英,等.蕴含课程思政的自动化实验教学中心建 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1.39(3):247-251.
[8] 刘海燕,朱秀慧, 陈红,等.应用型高校“三导师制”育人模式的研 究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6.44(22):146- 147.
[9] 张珂.高校全方位思政育人体系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20.
[10] 梅瑞斌,包立,王晓强,等 .“课程思政”建设体系与价值典范研 究[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1):84-8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6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