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调查论文

发布时间:2023-11-08 11:19:5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深化高校对新工科人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新工科人才的创新能力,文章以我国高 校大学生、用人单位管理者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进 行了调查,并对高校大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和用人单位管理者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与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新工科,高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 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 资源、创新是第 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 驱动发展战略”[1]。加强工科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是新形 势下对高等工程教育的新要求[2 -4] 。立足新工科建设 理念与实践的前期探索[5 -6],提升新工科人才创新能 力,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 撑”[7]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高校创新教育的直接受益者是高校学生和用人 单位[8-10],高校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想法和诉求最能体 现高校创新教育现状 。故本文以我国高校大学生、用 人单位管理者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开展高校 大学生创新教育现状调查,其中高校大学生问卷中设 计基本个人情况问题 1 个和创新教育问题 13 个,用 人单位管理者问卷中设计基本个人情况问题 3 个和 创新教育问题 8 个,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问卷来源

  高校大学生问卷调查的有效答卷共 131 份,地理 位置分布在 16 个省(市、区) 。其中,贵州 88 份,河南 8 份,河北、四川各 5 份,广东、山西各 4 份,浙江、甘肃 各 3 份,云南、重庆、辽宁各 2 份,西藏、江西、海南、江 苏、上海各 1 份。即调查对象以贵州高校大学生为主, 并覆盖全国多个省份。从调查对象所学专业学科门类 来看,工学 122 份,理学 4 份,法学、农学、医学、管理 学、经济学各 1 份。即调查对象以工科为主,并覆盖多 个其他学科门类。

  用人单位管理者问卷调查的有效答卷共 124 份, 地理位置分布在 22 个省(市、区) 。其中,贵州68 份,重 庆 8 份,广东 6 份,陕西 5 份,云南、北京 、海南各 4份,山东、甘肃各 3 份,四川、浙江、江西、上海、辽宁、 福建各 2 份,山西、河南、湖南、安徽、湖北、新疆、江苏 各 1 份 。即调查对象以贵州用人单位为主,并覆盖全 国多个省份 。从调查对象所在单位性质来看,国有企 业 41 份,事业单位和私营企业各 26 份,国家行政机构 21 份,其他性质单位 5 份,国有控股企业和合资企业各 2 份,外资企业 1 份 。即调查对象以国有企业为主。从 调查对象工龄来看,10 年以上有 55 份,6— 10 年工龄 有 35 份,5 年及以下工龄有 34 份。即调查对象工龄以 10 年以上为主 。从调查对象职称来看,工程师 36 份, 高级工程师 21 份,助理工程师 17 份,技术员 7 份,教 授级高级工程师 5 份,经济师、调研员、会计等其他职 称 38 份 。即调查对象职称以工程师为主。

  二、高校大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一)创新教育策略分析

  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的相关问题共 7 个,调查结果如表 1 所示 。其中,所占比例指选择该选 项的人次在所有填写人数中所占的比例,多选题选项 百分比=该选项被选择次数÷有效答卷份数。


\

 
  从表 1 数据可知,大多数学校经常举办创新类科 技比赛,且大多通过学校部门自上而下的通知方式宣 传,并制定了获得额外的科技学分、可以参加科技奖 学金评选、保研时可以加分等政策鼓励学生参加创新 类科技比赛,但仍有较多大学生未参与过创新类科技 比赛,其主要原因是不自信、没有时间精力等,而参加 过创新类科技比赛的大学生的参赛目的以个人兴趣、 年终评优占多数 。此外,高校大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 动以听学术报告、讲座为主,以社会实践、科研项目、 学科竞赛等为辅。

  (二)创新教育诉求分析

  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诉求的调查结果如表 2 所示,所占比例计算方法同上。
\
\

 
  从表 2 数据可知,高校大学生认为影响其创新意 识和创新能力的最大因素是个人因素;高校大学生感 兴趣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有科研项目训练、实践训练、 学科竞赛、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其中最感 兴趣的是实践训练;在参与各项创新实践活动时大学 生遇到的困难有缺乏良好的课题和平台、缺乏教师指 导、资料查找困难、经费困难、占用课余时间,其中缺 乏良好的课题和平台是大多数学生都遇到的困难;高 校大学生认为高校培养新工科创新型人才还需要开展营造科研创新氛围、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改善学校硬件设施等方面的 工作。

  另外,针对“您对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 养的宝贵建议? ”这一开放性问题,共收到 66 条宝贵 建议,归纳总结如下。①以实践促进创新能力培养。高 校应重视并增加课外社会实践活动,让专业知识与生 产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创新能力 。②学校重视创新 能力培养 。学校要在宣传、奖励、经费、师资、环境、设 备、平台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 养 。③校企合作共育创新型人才 。工科专业要加强校 企合作,在实训项目中培育创新型人才 。④强化教师创新能力培养意识。高校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的同时, 还要注重创新教育,将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三、用人单位管理者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用人单位管理者对创新能力培养诉求的选择题 调查结果如表 3 所示,所占比例计算方法同上。从表 3 数据可知,高校非常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 意识,且工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各方面的素质, 其中扎实的知识基础、团队合作能力、发散性思维、动 手能力等素质格外重要;用人单位更需要应用型、技术型、工程型、创新型工科专业人才;高校在培养新工 科创新型人才方面还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亟须解决 的问题有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强化理论与实 践的结合、加强校企交流合作;超过一半的用人单位 没有校企合作项目,同时用人单位管理者认为校企合 作对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很大,且需要从激励职员进 行自主创新、多与科研机构及高校合作、吸纳创新型 人才、增强职员的创新意识方面入手,提升单位自主 创新能力。


\
\

 
  另外,针对“您对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 养的宝贵建议? ”这一开放性问题,共收到 36 条宝贵 建议,归纳总结如下。①以实践促进创新能力培养。要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搭建实践载体,加强实操训 练;加强高校与企业、政府和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 从实践中获得创新思维;注重创新成果转化 。②高校 机制、政策支撑创新能力培养 。要增设创新能力培养 相关课程,积极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减少对教师的 行政干预与指标考核,创造宽松的创新环境;针对创 新活动构建相应奖励机制;健全创新能力培养保障机 制;增加各种培训、讲座,以营造学校创新氛围 。③强 化教师创新能力培养意识 。要增强学生思维活跃性, 使其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 保持对问题的好奇心;增 加挫折教育。④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要增强学生 的学术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充分调动学生 的主动性,使其变被动创新为主动创新。

  四、新工科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建议

  为了提高新工科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建议高校进 一步加强以下工作,以便培养出品德高尚且专业能力 强的高级人才。

  第一,强化相关人员创新意识。针对高校教师、大 学生、高校管理者三大高校重点群体,强化其科技创 新意识 。高校教师是高校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科技 创新也是高校教师的重要职责 。因此,高校应当鼓励 教师将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重视并增加课外 社会实践活动,以实现实践促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生 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受益者,是未来科技兴国的中坚 力量 。故高校应当想办法提升大学生的思维活跃性, 使其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 保持对问题的好奇 心,并且能够变被动创新为主动创新 。高校管理者是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设计师, 应重视自身创新能力培 养,同时将创新能力培养融入科研、教学等环节的体 系建设,增设创新能力培养相关课程,搭建实践创新 平台,加强高校与企业、政府和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 作,从而凝聚多方力量,实现协同育人。

  第二,完善高校创新政策机制 。创建高校各部门 齐抓共管的创新教育工作机制,建立高校新工科人才 创新能力培养的激励机制、制约机制和保障机制 。高 校应通过创新政策机制的制定,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 的培养,同时在宣传、奖励、经费、师资、环境、设备、平 台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减少对教师教学科研工作的行政干预与指标考核, 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进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

  第三,营造高校创新氛围。高校可通过创新宣传、 创新培训、创新讲座、实践创新训练、创新案例分析、 科技创新竞赛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让大学 生和教职工感知到创新的重要价值,并能融入创新氛 围 。 同时,要为学生和教职工创造宽松的创新教育软 环境和提供宜人的创新教育硬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 学习环境中增长才干,有所作为,为国家作出贡献。高 校应统一设计构架高校创新文化,再分解到各个环节 或部门,使良好的创新文化得以传播,从而有效激发 高校科技创新活力。

  五、结语

  本次调查结果主要反映了贵州高校工科大学生 和用人单位管理者对新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想法。 概言之,高校创新教育渠道已初步建立,但学校创新 教育策略仍需进一步完善,且成效有待提高 。同时,高 校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管理者对创新教育的诉求较多, 新工科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亟待加强。

  参考文献:

  [1] (二十大受权发布)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 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EB/OL].(2022-10- 16) [2023 -01 -29].http://www.news.cn/2022 -10/16/c_1129067252.htm? fromModule=lemma_middle-info.

  [2] 吴岩.新工科:高等工程教育的未来—对高等教育未来的战略 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6):1-3.

  [3] 孙雨婕.“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研究[D].大庆:东 北石油大学,2020.

  [4] 马胜前,马永杰,摆玉龙.工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J].工业 和信息化教育,2013(4):43-46.

  [5] 吴爱华,杨秋波,郝杰. 以“新工科”建设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变革[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1-7.61.

  [6] 李淑姻.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D].武 汉:武汉理工大学,2019.

  [7] 习近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EB/OL]. (2022-10-16)[2023-01-29].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2- 10/t20221016_2110957634.html.

  [8] 田慧生, 陈如平,刘晓楠.“基础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系列之五: 教育实践 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价值追求— 中小学创新人才培养 的实践和模式调研报告[J].人民教育,2008(12):9-13.

  [9] 李红龙,嘆蓉.大学生校园生活满意度调查及其影响因素探究[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9):188-189.

  [10] 陆竹棠.基于用人单位跟踪调查的地方高校就业服务工作创新 探析[J]. 中国成人教育,2018(2):52-54.

  其他作者简介:江泽标(1972— ),男,副教授,硕士 。研究方向:安 全科学与工程,资源与环境。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660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