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更好地开展符合学生身心特征的教学活动,文章首先对具身认知理论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传 统离身认知理论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 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 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 务的关键课程。”[1] 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在理论 和实践上确实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主要是以传统的离 身认知理论为指导,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仅作为被动接收者,这忽略了学生身体参与学习 的作用。具身认知理论与离身认知理论最大的区别就 在于发现了身体与思维的秘密:身体不仅是人的思维 发展的载体,还与大脑、环境融为一体,共同促进知识 的学习 。不是我们拥有身体,而是我们就是我们的身 体[2]。身体和头脑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通过身体活动 的参与,思维方式和学习效果都能得到改善 。在传统 的高校思政课课堂上,教师总是更多地从自身的认知 角度出发,关注教学设计是否符合教学目标,而忽略 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身心特征。而具身认知理论为 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转变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有 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效率。
一、具身认知理论概述
关注身体动作对心理的影响的具身认知理论较 早体现在詹姆斯的机能主义心理学中,在机能主义心 理学者杜威的理论中得到了更多的重视 。在教育与 教学中,杜威强调了身体的行为动作对学习效果的影 响[3] 。20 世纪 90 年代,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大脑中镜像 神经元系统的发现,为具身认知理论提供了生理学依据 和理论支撑[4]。具身认知目前已经成为一种学术思潮,对 西方传统的认知理论和认知科学产生了巨大冲击。
( 一)具身认知理论的主要观点
“具身认知”这个词是由英文“Embodied Congni- tion”翻译而来,强调了认知主体的身体行为在认知过 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具身认知理论的观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认知以身体体验为前提,身体的生理结构 和活动方式决定了形成怎样的认知 。每个人可能都有 过这样的体验:小时候学习的一些知识只是记住了,并 没有真正地理解它,长大以后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这 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参与的 实践活动越来越多,这些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 人们的思维,进而影响着人们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就 像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所说的:“感觉到了的东 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 刻地感觉它。”[5]每个人由于身体生理结构上不尽相 同,对外部环境的体验和感受也千差万别,如盲人由 于从未有过视觉的体验, 所以无法理解各种颜色;先 天听障人士从来没有听到过声音,因而也无法理解各 种美妙的音乐 。但是一个盲人的听觉、触觉等的感知 能力又比普通人强很多,能够很轻松地识别人民币上 的盲文等。“感觉是感性认识也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 始环节。”[6]身体感官是人认识世界的物质基础,人认 识世界的方式、过程都会受到身体生理结构的限制。
第二,认知、身体、环境三者统一为一个整体,进 行交互 。传统的离身认知观念把认知与环境分离,认 为认知过程类似于计算机处理复杂信息,通过眼、耳、 口、鼻等感觉器官接收并输入数据或符号,并存储在 记忆中,然后在大脑中进行加工和转换 。这种认知是 一种机械的、僵死的认知,即只看到了大脑对认知的 作用,却没有看到大脑之外的身体和环境对认知的影 响 。具身认知理论则认为,身体体验是认知的前提,认 知是身体适应环境的一种行为,认知产生于身体与环 境的互动,认知、身体、环境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体的, 环境是认知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具身认知的特点
第一,认知的具身性 。具身性是具身认知最核心 的特点,强调认知不能离开认知主体的身体行动 。我 们的身体就是我们的“头脑”,知识的获取与理解依赖 于我们身体的生理结构和活动方式,认知是各种感觉 、 知觉、经验共同作用的结果 。最典型的例子是我们经 常用自己身体的感受去描绘比较抽象的事物或复杂 的情感。比如,“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一词,“冷”“暖” “炎”“凉”原本是用来形容人的身体对温度的感觉的 词语,但在这里是用来描绘复杂的人际关系这种抽象 的事物,这种表达方式能够使听者更容易理解讲话的 人所要表达的情绪、情感。这样类似的词语还有很多 。 人的认知离不开身体的参与,身体姿势、动作等影响 认知的形成和发展 。认知科学家乔治·拉考夫和拉斐 尔·努涅斯多年来一直坚称,儿童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如“加”和“减”)是通过把词语和相应的动作延伸到 数学情境来发展的[7]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过程首 先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种观点也说明 了人类认识的具身性。
第二,认知的情境性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认知不 仅是大脑内部的活动,还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特定环 境对认知具有促进或阻碍的作用,环境是认知系统的 一部分[8] 。 比如,在自然环境中,哪怕是从教室的窗户 向外看到一点绿色, 就能够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促 进学生的学习;相反,如果处于一个不能看到任何绿 色的昏暗环境中,学生很容易开小差,甚至昏昏欲睡。 认知离不开环境,并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一旦离开了 环境,失去了身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认知就会 变得低效甚至无效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 在讲解知识的时候,如果将知识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 相联系,把学生带入一个他们熟悉的环境中,就能引 起学生的共鸣, 让学生更快更深入地理解知识点,并 且记忆深刻;如果只是从理论层次上讲解,学生既不 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忘记。
第三,认知的交互性 。交互性是指认知是大脑— 身体—环境三者之间动态交互的过程。这里的环境既 包括社会环境,也包括自然环境 。可能我们都有过这 样的体验, 看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会情不自禁地落 泪,尽管从理性上,我们知道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还 是会不自觉地被感动。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在与这场 电影交互作用,通过镜像神经元的作用,把电影里的 情节投射到自己身上, 把自己当成了荧幕上的主人
公,就产生了共鸣 。当我们做出微笑的表情时,面部肌 肉会向大脑传递一种愉悦的情绪,大脑接到这个信号 以后,我们看周围的环境也会觉得更加美好,这也就 是人们所说的“爱屋及乌”。认知就是这样一个大脑、 身体、环境直接相互作用的过程。
二、传统离身认知理论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 问题
思政课是承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对学生形成正确的 价值观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重 视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多理论和实践成 果,但教学理念还是基于传统的离身认知理论,因此 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一)忽视学生身体的作用
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以笛卡尔的身心二 元论为理论基础的,在教学模式上,以教师为主导,更 多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身体的体验在学习 过程中的重要价值 。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以 传授理论知识为目的,在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教学 内容的选择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和尝试,期望达到更 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思政课教学的根本目的,除了要 求学生掌握重要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 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果不能从更深层 面上挖掘学生学习的规律,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那么无论采用多么丰富、先进的教学手段,也无法取 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传统思政课课堂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被限制 在狭窄的课桌前,其身体成了被“压抑”的对象,活动 范围严重受限,不能参与认知过程,获取知识只能通 过听和看,即只有“脖子以上的学习”[9],这种方式的学 习并不能得到学生的情感认同,更不能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学生会产生思政课与自己的学习生活及未 来的工作无关, 上思政课是为了考试及格获得学分, 学习是“被迫的”等消极想法。这种忽视身体参与的学 习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二)缺乏教学情境的设置
既然认知是大脑—身体—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 那么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 内容和教学目标,给学生创设能够使其身临其境的教 学情境,或者教师使用丰富且恰当的肢体语言,与学生 进行互动交流,教学的有效性将会大大提高。传统的高 校思政课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以讲授式为主要方式,其教学内容也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进行安排,教学 环境也是很久都没有变化的固定教室,这就不可避免 地存在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生活的现 象 。想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就需要创设与 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使学生沉浸在其中,这样每个 人都是整个教学情境中的一部分,就能够用身心去感 受 。尽管现代技术飞速发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有 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但是更多的是多媒体课件等的使 用,在创设教学情境方面还比较欠缺,学生发挥身体 体验的作用自然也不显著。
(三)缺少教学实践的参与
想要发挥身体活动在认知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 要让学生“动起来”。目前,虽然有些思政课程规定了 实践课时的比例,但就整门课来说相对较少,甚至有 的课程还没有实践教学,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实践教 学的方式也仅停留在到某个地方参观上。在思想政治 教育方面,我国还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一 直以来,思政课都是以课堂讲授为主,以说服教育作 为主要方式,学习只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这就导致很 多学生对思政课不够重视,甚至是厌恶,认为思政课 无用。这种心理使得学生对为数不多的思政课的实践 活动参与不够,也就无法发挥身体的作用。
学生缺少实践的另一个原因是思政课教师往往 具有清晰的政治认识和坚定的政治立场,但是缺乏具 身教育理念,甚至完全不懂该理念,因而不懂得运用 具身认知理论设置贴合学生实际的实践活动,导致实 践活动往往过于简单,或者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 组织实践教学,造成学生往往只追求完成任务,不追 求质量,最后应付了事的问题,这样有限的实践活动 也就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
三、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 革路径
从具身认知强调身心一元,即“我们就是我们的 身体”的主要观点中可以得到启示,高校思政课教学 模式的转变可以从学生的身体入手,关注学生的身体 体验、认知环境的创设和实践活动的组织,为学生创 建适合他们进行学习的环境,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从 而优化教学效果。
( 一)关注学生身体体验,引导具身学习
从具身认知具身性的特点可以看出,认知过程离 不开身体的参与,身体的动作、面部表情都会对认知 产生影响。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关注学生脖子以下的学习,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身体体验。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到全身心地 投入[10],在保证授课内容的正确性、逻辑性、系统性的 前提下,把自己的情绪、情感带入课堂,并运用一些符 合课堂内容的道具、服饰来辅助教学 。 比如,在“中国 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中,有很多感人的英雄故事,讲 到此处,教师应该以饱满的热情和丰富且恰当的肢体 动作配合语言的描述,使学生通过教师的动作和情感 实现理解,进而全身心地投入这个故事。期间,教师可 以邀请学生一起做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动作,如讲到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请学生都站起来,举起右手,一 起读入党誓词,让学生通过亲自做这些动作,脑中浮 现出当时的场景,进而更深刻地体会到党的成立的伟 大意义;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表演理解历史人 物,更深入地感受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行为,由此使学 生更好地把握知识,进而产生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又 如,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时,由于其 原理比较抽象、理论性很强,学生很难理解,如果能够 通过教学设计,把抽象的知识具身化,变成一个个可 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切身感受到的内容,将 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对此,教师可以 用实物作为教具,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进而从具体 到抽象,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归纳总结,从而提高学 生的学习效率。
通过教学设计,把思政课的知识点都具身化,让学 生能够自己亲身参与学习过程,用身心去感受,而非 坐在课桌前用理论解释理论,这样的思政课会更受欢 迎和难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二)关注学生认知环境,创设教学情境
具身认知的情境性特点说明认知不仅是大脑的 活动,还需要身体与环境交互作用,是不能离开认知 的主体所处的特定环境的。如果思政课教师能够在课 堂上创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 情境下沉浸式学习,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11]。 现在高校普遍把学习知识和环境割裂开,尤其是在思 政课上,教学活动仅局限于一 间普通的教室,学生坐 在教室的固定座位上,学习抽象的知识,这种环境不 利于思政课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把课堂的氛围营造 好,使教室里不会出现与教学活动无关的杂物 。教师 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运 用信息化设备,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创
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贴近学生实际的、比较真实 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 在情境中通过听、看、说、演等方式去亲身体会、感受, 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硬件条件较好的学 校,教师甚至可以充分利用智慧黑板、虚拟现实技术、 增强现实技术等现代化科技手段,营造出一种身临其 境的感觉, 让学生有更加真实的身体体验和情感体 验,从而促进思政课知识的学习和情感的认同。
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 动接受为主动参与,用身体去感受教学内容,进而促 进思维、情感、信念的持续发展。这样的思政课不仅生 动有趣,而且还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学 习变得轻而易举,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思 政教育的目的也能够达到。
(三)关注学生实践活动,强化学习行动
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人。认知的前提是身体, 社会实践是认知的重要途径。具身认知的交互性特点 说明,学生的认知过程不仅要处于一定的环境中,而 且身体与环境要有一个良性互动才能促进认知的发 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到 位,即使学会了也不会运用的问题,其原因在于学生 缺乏在实践中对知识的体会。学理论的目的归根到底 是为了指导实践, 如果不能在社会实践中运用这些 知识,即使课堂上学懂了,课后也很容易忘记。
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参加社会实 践的机会,用理论联系实际或“理实一体”的方式,让 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通过亲 身实践及及时的反馈来验证知识的正确性,从而加深 对知识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这门课中,讲到“质量互变规律”时,教师可以给 学生布置一个实践作业,使其体会量变质变规律,要 求学生通过拍视频、做记录的方式,在一个较长的时 间段内完成这个任务,并进行总结。这样通过体验、思 考的过程,学生对于质量互变规律的认识就更加深刻。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当地的一些现有的教学场所组 织学生进行实践,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 。比如,武汉有 很多红色教育基地,包括武汉革命博物馆、八七会议 会址纪念馆、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辛亥革命武昌起 义纪念馆等。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讲到八七会 议时,教师可以带学生参观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让 学生坐在当时开会的凳子上,身处其中,感悟这次会 议的重大意义 。有些内容没有实践的平台,教师可以
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 。比如,“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理论性较强,其中很多范畴、 原理非常抽象,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互动游 戏,将“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商品”与“劳动产 品”等词义相近的名词作为游戏的素材,加深学生对 知识的理解。结果表明,这样的教学实践,学生学习效 果较好。
通过实践活动,教与学形成良性互动,学生能够更 深刻地体会所学的知识,明确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准确度, 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行再实 践、再认识,进而在反复的过程中获取到真正的知识。
四、结语
进入新时代,在这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社会需要人才, 时代呼唤人才。高校是人才的摇篮,承担着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的重任,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决定了大 学生的价值观 。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扬弃传统离 身的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挖掘学生的 学习心理,转变教学方法,通过具身教学,引导学生学 习知识、感悟知识,进而产生认同,形成正确的价值 观 。 由此可见,具身教学是拥有重要实践价值和广泛 应用前景的新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2019- 03-18)[2023-06-02].https://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 5374831.htm?cid=303.
[2] 克莱斯顿.具身认知:身体如何影响心智[M].孟彦莉,刘淑华,译.北 京:中信出版集团,2022:7.
[3] 叶浩生.具身认知:原理与应用[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7:26.
[4] 王锃,张盼,岳晓东.儿童具身认知发展与具身教育[M].北京:清华 大学出版社,2022:2.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6.
[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73.
[7] 贝洛克.具身认知:身体如何影响思维和行为[M].李盼,译.北京:机 械工业出版社,2019:35.
[8] 陈巍,殷融,张静.具身认知心理学:大脑、身体与心灵的对话[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51.
[9] 华丽丽.具身认知视域下初中思政课教学方法研究[D].信阳:信 阳师范学院,2022.
[10] 李儒林,苏承英.具身认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践 启示[J].高教学刊,2020(31):177-180.184.
[11] 叶湘虹,郭敬广.具身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 用初探[J].湘南学院学报,2022(12):93-97.10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6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