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引入结构化思维内容,符合学科教学基本要求,教师要做好对接处理,针对学生思想基础和知识储备 展开教学组织,推出适合的学习任务,组织学生展开创造性学习实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梳理数量关系,总结数学规律,自然形成结构化思维。整合知识结构、沟通内在联系、关注主体体验、回顾反思总结,教师从不同环节展开教学设计和组织, 为学生带来更多参与机会,能够促进学生结构化思维的形成。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结构化,实践策略
结构化思维,是指围绕事物结构 目标,建立事物之间联系,归结事物 发展规律的一种思维方式。在小学数 学学科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引入结构 化思维内容,对教学方案做优化处理, 整合数学学科知识体系,组织多种形 式的学习对话,展开多种形式的学习 反思,都能够对学生学习心理形成冲 击,也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学科思维 习惯,促进学生学科核心能力的培养。 数学中有太多数量关系,教师引导学 生解读数学概念,分析数学现象,归 结数学规律,自然建立结构性思维。
一、整合知识结构,渗透思维结 构化机制
数学学科知识储备如何,关系到 学科学习效果高低,教师有意识组织 学生整合知识信息,让学生主动展开 知识储备,对相关知识做科学梳理, 创造更多学习契机。
(一)整体建构知识
数学学科知识带有系统性、逻辑 性,教师需要有梳理构建的意识,对 这些知识进行整合处理,引导学生参与知识信息搜集、结构构建,找到其 内在逻辑关系,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 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数学概念、数 学原理、数学历史知识、数学思想方 法、数学操作程序等,都蕴含丰富知 识信息,教师与学生展开互动交流, 对相关内容作归结处理,能够促使学 生顺利构建结构化思维。
如教学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 册《负数的初步认识》,教师先让学生 展示生活中运用负数的案例,学生对 此比较熟悉,积极回馈信息,列出一 些负数的案例。为解读负数的知识内 涵,教师利用图示的形式,规定正方 向、负方向,利用坐标进行观察和梳 理,对负数做对比分析。如利用校园 平面图做案例,规定教学楼门口为原 点,向南方向为正方向,向北方向为 负方向,给出具体的数值,判断其具 体位置。如 -30 米、+20 米、-50 米等, 学生根据负数概念解读,确定这些数 值所表示的位置,学习程序顺利打开, 并准确找到相关地点。在教师指导设 计时,这里关涉到正数、原点、坐标、 正方向、反方向等数学概念,这都属于数学知识范畴,教师借助具体事例 做分解,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示, 其结构化思维顺利启动。
(二)整体把握布局
知识梳理需要关联性思考,教师 在具体指导时,要给学生规划清晰操 作路径,唯有做整体部署,将教材内 容、学生悟性、教学环境等多种因素 综合处理,才能创造关联性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系统性、整合性学习中,形 成结构化思维认知体系。学生学习呈 现发展性,自然不是孤立的、分开的, 而是统一的、对接的,教师立足学生 认知展开整体布局,组织数学活动时 追求结构化、关涉性、多样化,甚至 要考虑到跨学科的特点,以提升教学 设计适合性。
学生有旧知积累,教师执行新教 程时,要对学生旧知储备情况有一定 把握,这样才能做出理性设计,让学 生顺利进入到学习状态。如《多边形 的面积》,教师没有直接让学生记忆多 边形的面积公式,还是带领学生先复 习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 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然后列出多边形实例,要求学生结合旧知展开研究 推演,利用已经掌握的面积公式做推 导。学生有前面的复习做依据,开始 观察多边形特点,利用分割的方式, 将多边形化成熟悉的若干规则图形, 借助相关面积公式做面积计算,很快 就掌握多边形面积公式应用规律。在 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先组织学生复 习规则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等知识,要 求学生做新知探索,为学生规划清晰 操作路线。学生对数学概念、数学知 识、数学定理、数学公式等知识比较 敏感,教师组织学生做知识梳理,让 学生主动进入到新知探索环节。
二、沟通内在联系,优化思维结 构化设计
厘清数量关系,这是数学学习的 基础和前提。教师组织学生深入研究 教材内容,推出更多对话任务,都能 达成思维优化的目的。内在沟通关涉 更多方面,教材、教师、学生、教具 等,都对数学学习形成制约,需要加 以合理规划。
(一)文本生本对话
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展开研学行 动,教师要做出必要的引导和启示, 让学生主动进行思维对话,在广泛对 话中达成学习共识,形成结构化思维 认知。数学教材阅读要抓住数学元素, 为学生提供关联思考的问题,鼓励学 生做深度研究,自然归结数学规律, 借助数学案例展开深入讨论,利用数 学公式、定理、推论等进行思维疏导, 能够顺利激活学生学习思维,进入到 结构化构建之中。
如教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关于“小数的性质”,教师拿出超市里 商品单价标牌,要求学生对单价做辨 认。超市是大家最为熟悉的生活场所, 学生都有超市购物的经历,对单价标牌也比较敏感,能够准确读出单品标 价数额。教师将这些标牌上的单价小 数后尾数增加几个 0.或者去掉几个 0.要求学生做对比分析,商品单价有 没有变化?学生很快就做出回馈:小 数点后面尾数 0 的多少,不影响其数 值的大小。教师利用特殊辅助材料做 引导,为学生规划清晰思考路线,学 生对商品单价比较熟悉,在小数点后 尾数上增减 0.会不会影响价格,也 是学生比较关注的,经过操作对比分 析,获得正确认知,这是文本生本对 话的结果。
(二)师生互动交流
师生交流是课堂互动最常见形式,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设计讨论话题、 提出悬疑问题、投放数学案例、引导 学生展开观察、组织学生进行操作, 都能够为学生带来全新学习体验,在 创造性学习中感知数学、内化知识、 形成能力。师生互动交流要体现平等 关系,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现状有客观评 估,鼓励学生对数学等量关系,以及数 学定理、概念、公式做关联思考,促 使学生主动进入结构化思维构建之中。
教师设计师生对话话题时,不妨 推出一些训练题目,让学生结合题目 分析,逐渐形成结构化思维互动。如 教学《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师先组织 学生复习整数加减法的相关知识,列 出整数加减案例,让学生熟悉加减法 关涉到的数学概念和知识。小数加法 与整数加法极为相似,唯一不同的是 小数点对齐,其他操作都相同,学生 顺利进入到实践操作环节。教师布设 一些迁移训练任务,要求学生做计算 操作。学生开始行动,遇到一些疑惑 问题,与教师展开直接对话交流,确 保训练活动顺利展开。教师先展示后 解读,然后让学生结合案例展开模仿 操作,顺利掌握小数加减法要领。
三、关注主体体验,强化思维结 构化组织
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围绕结构 化思维形成主题展开教学安排,设计 一些探索性学习任务,让学生发挥主 观能动性,对数学等量关系做归结处 理,都能够产生更多结构化思维形成 契机,教师要做好针对性组织。
(一)创新探索设计
教师推出数学探索活动时,要做 好教学规划和设计,设定清晰学习目 标,规划明确学习路径,要求学生在 具体探索时主动梳理和归结,找到数 学内在联系,对数学等量关系做科学疏 导,自然建立结构化思维。学生对数学 实验、数学操作、数学观察、数学分析 等学习活动有特殊参与热情,教师要给 予方法指导,在主动归结中寻求数学 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学生对探索性学习任务有更高参 与热情,教师不妨从这个角度展开设 计,组织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如《小 数乘法》,教师组织学生先复习小数加 法、整数乘法的相关内容,然后鼓励 学生结合超市买东西经历,设计一些 小数乘法的题目,将题目提交学习小 组,组织成员做互动交流。学生对超 市购物最为熟悉,对编制计算题目也 比较感兴趣。如:“西红柿 3.00 元 1 斤,买了 4 斤,需要多少钱?”“铅笔 单价为 0.80 元,要购买 5 支铅笔,需 要多少钱?”这些题目虽然比较简单, 却能够反映出学生思维的运动。学生 刚刚接触小数乘法,需要对相关操作 程序有清晰梳理,掌握小数加法、整 数乘法操作规范要求,才能做好迁移 处理,这个设计过程体现了结构化思 维形成。
(二)组织探索活动
学生对数学探索活动比较感兴趣,教师借助数学实验、数学操作、数学 观察、数学调查等活动机会,设定明确 的探索目标,鼓励学生展开主动探索行 动,能够强化结构化思维的形成。如果 能够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实际展开数 学探索学习,其助学效果会更为丰富。
教师组织学生展开生活观察和社 会调查活动,让学生进入生活环境中 展开创造性学习。如教学《统计表和 条形统计图》,教师先列出统计表,让 学生对相关信息做梳理,然后列出条 形统计图,要求学生对照分析,归结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之间的对应关系, 以及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学生对统计 表和条形统计图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教师要求学生自行做调查,搜集一些 数据信息,设计统计表,然后画出条 形统计图。学生有了观察分析经历, 对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有统筹 把握, 自然能够顺利进入到实践活动 之中。学生自行搜集数据,对数据做 直观处理,教师具体引导,促使学生 自然进入学习核心,其探索活动获得 丰硕成果。统计图和统计表在生活中 有广泛应用,学生在具体整合处理过 程中建立起来的学习认知更为立体而 鲜活。
四、回顾反思总结,促进思维结 构化内化
教师执行教学要有回顾,学生展 开学习实践也需要不断总结,这样可 以促进结构化思维的顺利形成。教与 学如何才能达成和谐,教师是关键, 适时推出回顾反思行动,能够给学生 带来更多主动探索的机会。
(一)启动教学反思
教学有诸多环节,教师在执行教 案时,要建立教学反思的意识,及时 做出教学评估,进行教学调整,能够 引导学生顺利进入学习核心。教学反 思要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前预习设计要反思、教中突破组织要反思、 教后训练回馈要反思,以提升教学适 合性,提升教学效率和品质,为学生 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学生结构化思维 形成需要更多内部因素,也需要适合 的外部环境,教师针对性实施教学调 研,能够创造更多纠偏机会。
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教师 先让学生介绍生活中运用字母表示数 的案例,如纸牌、楼号、车牌号、产 品标号、数学公式等。教师提出思考 讨论话题:既然有了数字,为什么还 要用字母表示呢?有学生认为,有了 数字,的确可以表示清楚,但增加了 字母,会让数字标记更为准确。因为 字母可以代替一个区域的所有数字, 这是数字本身无法做到的。也有学生 说,数学公式最能说明问题,为什么 要用字母,就是要代替某一个区域的 数字,甚至还包括一些文字信息,我 们看到公式,便知道其中的含义,这 就是字母代替数字的意义所在。学生 的发言很踊跃,教师与学生展开互动 交流,逐渐形成讨论共识。
(二)渗透学习反思
学生学习和教师执教一样,同样 需要反思的支持,教师在具体组织时, 要做出必要的启示,设计反思主题、 组织反思活动、参与反思互动、延伸 反思维度,也可以鼓励学生撰写反思 材料,展开自我检查,疏导学习方法, 规划探索路径,让学生在主动性探索 学习中建立学科认知。小学生大多没 有主动反思的意识,教师要定时定期 举行反思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反思 主观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建立自我检 查的思想。
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学习反思时, 要设定具体的程序,让学生找到思维 的起点。如教学《校园绿地面积》,教 师先引导学生复习多种图形面积计算 公式,然后带领学生来到校园之中,找到适合的绿地,组织学生用软尺进 行测量,要求学生对这些绿地的地形 特点做观察分析,找到解决方法和途 径。为让更多学生有感知体验,教师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共同研究测量 方案,最终计算绿地面积,看哪一个 小组操作更为精确。学生进入实践操 作环节,教师跟进观察,发现问题及 时提醒,要求学生做集体协商,减少 误差。在结果比较时,教师要求学生 集体反思,找到操作中存在的不当环 节,做出改进处理,进行自我调整。 在这个操作过程中,教师设计任务, 让学生梳理知识,主动操作,并做横 向对比,进行反思讨论,自行调整策 略,形成完善认知。有梳理、有观察、 有操作、有计算、有总结、有调整, 其结构化思维特征更为鲜明。
综上,结构化思维是数学逻辑构 建的基本目标,教师围绕数学等量关 系展开规划和设计,组织学生进行探 索性学习,让学生自行总结数学规律, 都能够促进学生结构化思维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于正军 . 应让有效记忆成为儿 童数学思维的起点 [J]. 教学与管理 , 2017(11):31-33.
[2] 刘亚琴 . 微课教学 , 彰显儿童 数学思维的“逻辑之美”[J]. 数学教 学通讯 ,2017(28):18-19.
[3] 蒋敏杰 . 题组设计 , 让儿童数 学思维体验走向深刻 [J]. 江苏教育研 究 ,2019(Z5):67-71.
[4] 房静 . 开展自助式研学 , 提升 儿童的数学思维品格 [J]. 江苏教育 , 2021(69):44-48.
[5] 许雪松 .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 学生数学思维的探究 [J]. 新课程 ,2022 (17):76-77.
(作者张雅琴,福建省古田县实验 小学一级教师)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6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