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减负增效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但从当前语文教学现状来看,理念陈旧、方法单一、评价片面等情况仍然常见,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立足于“双减”政策要求,洞悉当前教学中的问题,并有意识地进行优化调整,以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现减负增效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双减”;减负增效
在传统的意识中,“减负”和“增效”是一组对立的词汇。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以及“双减”政策的出台,如何同时兼顾“减负”与“增效”,并将其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之中,已经成为当前教学研究的热点话题。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学学科,在小学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也要求语文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要深入理解“双减”的内容,并立足于教材内容及学生情况,寻找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实现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基础上提升教学质量及效率的目标。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当前一直强调素质教育,但是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并非朝夕之间就能彻底改善。纵观当前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实际情况,仍然存在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进行解决、改进。例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仍然将关注点聚焦于学生的考试成绩上,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以及机械化的读、写、背仍然存在于语文课堂之中,教学内容缺乏和学生实际生活、认知能力的关联。此种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是枯燥的,很难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受到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提质增效的策略分析
为有效提升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并充分践行“双减”政策减负增效的教学要求,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作业三大维度来展开分析,探讨如何在教学全过程中实现“双减”。
(一)重视课前准备工作,在课前准备中践行减负增效
教学活动并不仅仅只有课堂教学这一个板块,课前准备工作、课后巩固工作都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缺一不可。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可以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创造良好条件,也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充分重视课前准备工作,在全面把握教学内容、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合理调整教学目标、灵活选择教学方式,更加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活动,从而为实现“减负增效”的教学效果创造良好条件。具体可以从下述两点展开课前准备工作:
1.充分研读教材内容
教材是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依据,教师是否充分地理解了教材内容、是否深入了解了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往往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案的制定。因此,在备课阶段,教师需要认真研读教材内容,明确教材的重难点内容,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以保证课堂教学活动能够有条理、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展开,避免因盲目教学而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教学质量。
2.充分了解学生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方案选取的重要依据。相同的教学内容,对不同学生而言,其接受度往往是不同的。所以,在教学前,教师必须要全面考量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度等情况,在此基础上立足于学生情况对教学目标进行进一步调整、细化,比如可以根据学生情况通过隐形分层方式将学生分为学优组、基础组、学困组,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设计不同的课堂问题,以免因统一化教学而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和压力,让学生在学有所获的同时,减轻学习负担。同时科学合理地选择贴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投入到相关知识的学习之中,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从而为减负增效教学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
(二)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践行减负增效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想要提升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实现减负增效的教学目标,就必须要以灵活多样、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体验,逐步形成对语文学科的热爱,使得语文学习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从而促使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实现减负增效的教学效果。
1.趣味导学法
导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课堂导学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导学环节的重视,以趣味化的导学方式来为语文课堂注入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坐井观天》时,考虑到课文是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与寓意。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动画视频,以视频动画的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之中,并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同时提出思考问题:“为什么青蛙明明可以跳出井口,但是却又甘愿待在井底下呢?”“如果青蛙跳出井口看到了外边的世界,它又会有什么感想呢?”在趣味动画及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求知欲能够得到很大程度的激发,自然而然就能跟随教师的脚步投入到后续知识的学习之中,这样既增添了语文课堂的趣味性、降低了学生对相关知识学习的抵触情绪,更易于学生进入到学习氛围之中,又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学习和思考,在无形中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减负增效提质的教学效果。
2.情景营造法
小学生的思维尚处于以直观形象为主的阶段,对于复杂的、抽象的知识的理解难度相对较大,这也是导致学生学习压力大、难度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实现语文教学的“去复杂化”,也就是要尽可能地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来呈现知识,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达到“减负”效果。例如,在教学《火烧云》这篇课文时,虽然文中对火烧云的颜色、形状变化情况进行了描写,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仅仅依靠文字去想象火烧云的情形有一定的难度,而且仅凭想象也很难真正让学生感知到火烧云的美。因此,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就可以在课前准备环节利用信息技术搜集火烧云相关的视频、图片,并将其制作成合集,同时辅以合适的背景音乐,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渲染课堂氛围。通过视频、图片、音乐给学生带来感官上的刺激,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火烧云的美,感受火烧云的颜色及样式的丰富多变,以降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增强教学效果。
3.问题导学法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效的问题设置可以调动学生思维,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这也是增进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氛围的有效手段。教师也需要重视对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围绕教学内容合理设问,以问引思,调动学生主动思考,为教学效率的提升创造条件。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这课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采用问题导学法来施教。开始上课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张老虎的图片,然后提出问题:“你印象中的老虎是什么样子的?”以简单的问题切入,激起学生的回答热情,增加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氛围。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继续提问:“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是‘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这只老虎为什么会是‘窝囊’的?它有哪些表现是‘窝囊’的呢?”这样结合题目提出问题,能够有效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之中,带着问题去阅读和思考,以寻找答案。这样就在无形中将学生从被动学习状态调整为主动投入学习的状态,并且有利于学生养成“学中思,思中学”的习惯,对学生学习能力及学习效率的提升都有积极帮助。此外,图片展示和趣味问题的结合,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这也在无形中减轻了语文学习给学生带来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实现了“减负增效”的教学效果。
4.合作学习法
小学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方面均有积极作用。相对于传统灌输式教学而言,合作学习能够更好地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更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可以为学生合作交流、互动学习创造机会,可以让学生在参与知识生成的过程中更透彻地理解、掌握知识,可以在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减轻因死记硬背、被动学习给学生带来的心理负担与压力。比如,在教学《秋天的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阅读课文内容,然后通过组内分工、协同合作的方式提出问题并分析相关问题,比如让学生找出文中的修辞手法并利用该修辞手法造句等,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深化对课文内容、修辞手法的掌握,提升教学效果。
(三)优化课后作业设计,在作业设计中践行减负增效
作业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作业都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对学生而言,课后作业是其巩固知识、锻炼知识应用能力的有效方式。作业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及时了解学习中存在的漏洞及薄弱环节,从而针对性地巩固改进,这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有非常重要的帮助。对教师而言,通过评估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知识的薄弱之处,从而可以让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可以让课堂教学更加有的放矢,避免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环节浪费较多时间和精力,或者让学生重复大量地去练习已经掌握的知识,可为减负增效教学目标实现提供保障。所以,“双减”政策下,教师不仅要做好课堂教学的创新优化,同时还要在作业设计上下功夫,以“精而简”“少而优”的作业来充分发挥作业的价值,在帮助学生有效巩固知识的同时,减轻大量的作业给学生带来的作业压力和负担。例如,在完成了《草船借箭》这一课内容的学习后,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如下作业:①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草船借箭”的故事。②以小组合作方式,演一演故事情景,并注意表现出鲁肃、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③选取《三国演义》中你喜欢的片段进行课后阅读,并将阅读到的故事分享出来。这样的作业设计,既与课文内容存在密切关联,又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创新,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梯度性,其中作业①的难度较小,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作业、讲故事的过程中增加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提升教学效果。而作业②则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也有较强的趣味性,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而想要更好地完成演绎效果,体现出人物特点,就需要学生深入阅读课文内容,揣摩人物特点,这对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有积极帮助。作业③有一定开放性,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知识,从而实现课内外的有效关联。这样为学生设计梯度性作业,既丰富了作业形式、增加了学生的作业体验,又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对避免作业难度过大、过多而给学生带来的负担、压力都有积极帮助,是实现减负增效的有效手段。
总而言之,“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要转变理念,对课前备课环节、课堂教学、课后作业设计等各个环节进行调整,真正将减负理念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实现减负增效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逄云阁,刘学联.巧“整”妙“融”,让作业提质增效——“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的创新设计[J].山东教育,2022(Z1):23-24.
[2]李永.先学后教,提质增效——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先学后教模式[J].中华少年,2019(21):72.
[3]文永娇.新课程视阈下小学语文作业减负增效策略研究——以沈阳市皇姑区小学五年级语文作业内容为例[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
[4]刘晓宁.渗透乡土文化促进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质增效[J].福建教育研究,2022(02):43-44.
[5]陈旖旖.固本强基补短板,提质增效出新知——浅析提高小学语文中高年级复习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21(09):205-206.
[6]许运栋.浅谈“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11):40-41.
[7]侯光跃.从“三个拒绝”出发,向“三个倡导”迈进——关于小学阅读教学提质增效的认识与思考[J].课外语文(上),2017(11):142.
[8]吴彬.“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提质增效的策略探析[J].新课程研究,2022(17):102-10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6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