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面对“双减”政策的要求,教师如何在保质、保量的条件下,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实现提质增效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立足笔者自身教学经验,在研读“双减”关于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要求的基础上,解读了作业设计的内涵,阐述了现阶段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问题,并基于自身教学反思和数学课程实际,提出了“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方法。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双减”政策要求教师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作业设计中“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保障学生休息权利”,并“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等。基于此,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对作业设计的认识,必须重新审视作业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要让作业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和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有力抓手。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基于学情,做好作业设计,为“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奠定基础。而对小学数学教学而言,要想真正践行“双减”政策要求,通过优化数学作业设计达到减负增效的成效,就要求教师在作业的设计过程中,必须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同时在作业的批改和课后服务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为了探索“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策略,通过作业强化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更好的夯实小学生的数学基础,笔者结合日常教学经验,在查阅相关参考资料的基础上,基于“减负增效”的作业设计原则,针对现阶段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的趣味性缺乏、针对性缺失及评讲方式单一的问题,提出更新作业设计理念、拓展作业设计内容及完善作业评讲工作的数学作业优化设计策略,为夯实“双减”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策略奠定基础,旨在为广大数学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关于作业设计的“双减”政策解读
20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文件,明确要求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显然,这对小学数学的教育工作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基于以上政策关于作业有效设计的要求,作为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师,要想更好地在作业设计中践行新的教育理念,通过有效作业设计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就要求教师在作业的有效设计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作业难度必须和课程标准相一致:现阶段升学压力大,为了获得升学的名额,各种校外奥数培训班层出不穷。面对这样的现状,教师要明确培养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在作业设计中,坚持做到作业设计在内容上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在难度上与实际学情相符合,坚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作业设计原则。
(2)作业内容必须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基于小学数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双减”政策下进行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必须奉行以学生为本的作业设计理念,在保证作业对课程补充作用的基础上,设计形式多样、难度适中的数学作业。
二、现阶段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问题
以“双减”政策的解读为基础、以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培养目标为宗旨,梳理自身教学,发现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还存在一些亟待改进和完善的工作,如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趣味性不足、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不强及完成作业后教师的评讲方式单一等。这些存在于作业设计中的问题,使得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展开达不到“双减”的要求,无法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教学需要,无法充分发挥作业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作用。因此,本着更好地夯实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及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现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将现阶段存在于小学数学设计中的问题阐述如下:
(一)作业设计趣味性缺乏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很多教师在作业的设计中,并没有紧跟新课标的要求让作业设计的趣味性。他们认为作业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方式,也是督促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只有基于课堂所学,布置大量的书写作业,让学生不断地练习才能达到对知识点的巩固效果;认为只有通过多练习,才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帮助学生强化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的目的。虽然题海战术可以在短时间内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但是这种作业形式缺乏趣味性,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完成作业的积极性,达不到减负增效的目标。
(二)作业设计针对性缺失
“双减”要求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提升作业对课堂的补充效果,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中,必须做到因材施教,必须要基于实际学情,有针对性地进行作业设计,以达到作业设计的分层和个性化要求,这有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但是实际上,很多教师在作业设计中,不能摆脱题海战术的束缚,没有做到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因材施教,仍然依托教材、教辅资料等进行作业设计,所布置的作业在内容和难度上没有基于班级学生实际学情,也没有联系生活实际。这样的作业设计形式降低了作业的整体效能,违背了“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的本质特征,未践行“双减”政策减负增效的要求,不利于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作业评讲方式单一
作业评价是作业设计与实施的核心环节。科学有力的作业评价不仅可以更好地发挥作业对知识的巩固作用,还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评讲中系统化地整合零散知识,达到强化所学内容的目的。但是在实际上,很多教师在作业评讲中是以大部分学生都出现的失误进行重点讲解,且在讲解的过程中没有做到过程性诊断,只关注“对”与“错”,未深究作业完成中的逻辑性思维,缺乏作业评讲的描述性评价与定量评价,也没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在作业评讲中的深度和温度,这种单一的作业评讲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未践行“双减”关于作业设计减负增效的要求。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策略
立足“双减”要求,秉持“双减”背景下小学生数学作业设计的原则,针对存在于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的问题,现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基于教学反思、总结,提出在“双减”政策下有效设计小学数学作业的策略。
(一)更新作业设计理念,提升作业趣味程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双减”背景下进行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为更好地践行减负增效的理念,教师必须牢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的要求,本着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原则,更新作业设计理念、完善作业设计方式,并基于时代发展对作业设计的要求,设计趣味性强的数学作业,使学生在作业完成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他们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基于核心素养导向,跳出传统数学作业设计理念的束缚,重新审视作业的地位和功能,基于数学课程本身所学内容和形式展开趣味性的作业设计,引导学生在有趣的数学作业中感受属于数学的独特魅力。
以《升和毫升》的作业设计为例,作为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知识点,教师在作业设计中应当秉承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实际的原则,使其与生活元素紧密相关,从班级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在认真研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多加入贴近小学生实际生活的元素,比如设计题为“我喜欢喝白水,一瓶小的农夫山泉有500()(请填入合适的计量单位)”这样的生活化元素习题,让学生在作业的完成中,感受到所学知识与自己生活的联系。通过课程所学设计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数学习题,学生能够快速联想到相关的数学知识、做好所需填写单位的判断,在作业完成中逐渐养成主动思考、自主探究的意识,也能使其以轻松、热情的态度面对数学作业,感知作业的趣味性,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双减”政策下减轻小学生数学作业负担的目的。
(二)拓展作业设计内容,促进作业层次展现
在更新作业设计理念的基础上,要想更好地实现“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减负增效目标,还要求教师在作业设计中,秉持整体性目标,坚持数学作业是设计与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于学生知识点的实际掌握,坚持短期培养目标和长期发展目标相结合的原则,拓展作业设计内容、多样化作业设计形式,站在课程视域的高度,发挥针对性作业设计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和核心素养培养的作用。
举例而言,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作业设计中,鉴于小学生的三维空间想象能力有限的现象,教师在讲解完“旋转”现象以及相关知识点后,可以基于生活实际,拓展学生关于“旋转”这一空间现象的认识。如,可以借助PPT等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一个圆怎么旋转变成一个球,并让学生基于平移、旋转和相关的轴对称的知识点去解释一个圆圈旋转为一个球之间所蕴含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形象的直观观看中,发现看似枯燥的数学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的关系,达到化抽象为形象、更直观的学习课本中的理论知识的目的。在学生观看完一个圆圈旋转为一个球的视频后,教师可以布置“请大家至少列举三个生活中常见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现象”的题目,引导学生在自主思考中,认真探究生活元素,帮助学生加以熟悉并运用相关知识点,最终实现对小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理解能力的有效培养;以此为基础,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作图题和阅读题,让学生完成具有层次性的作业,带领学生对色彩丰富的图形进行观察,巩固图形旋转后的位置确定、以及图形旋转的过程分析的基础,使得学生在层层递进的作业习题中更好地成长和发展,达到减轻作业负担的目的。
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方式,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在符合自身学习实际的数学作业中,深化对课本所学知识的理解,在循序渐进的作业完成中自主构建可视化、可操作性、可评价的数学知识体系;同时通过布置难度不一、层次性强的数学作业,减轻了小学生作业负担,有效促进了学生反思,高效巩固了课堂所学,强化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层次性作业内容的呈现使班级中所有学生都可以积极完成作业,也能满足不同数学接受能力的学生的需要,达到有效促进班级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实现“双减”政策下作业设计减负增效的目的。
(三)完善作业评讲工作,保障学科目标达成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教师在做好作业设计的趣味性和层次性的基础上,还应该从实际学情出发,在做好学生作业完成中的普遍错误讲解的基础上,完善作业评讲工作,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使得学生在教师针对性的作业点评中,加深对易错点的认识,筑牢他们对知识难点的印象,使得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为学科学习目标的达成奠定基础。
具体而言,教师在作业的评讲时,在完成“对”“错”判定后,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诊断,借助一切可利用的评讲元素,如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育理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作业评讲的完善和改进。根据所设计数学作业的内在联系,做好描述性评讲和定量评讲的结合,让作业评价过程成为师生之间有深度、有温度的交流。在评讲中,做好作业完成中的过程性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培养学生养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对作业内容的精细度分析,突出重点,并针对高频错误重点讲解,以避免课堂时间冗长而带来的教学效率低下及学生积极性减少的问题,真正发挥作业评讲的诊断和指导作用,确保作业回归课堂教学本真。
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而言,要想通过作业设计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必须在作业的设计之前必须认真研读相关政策,立足于实际学情,针对现阶段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的典型问题,在把握教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提升数学作业设计的趣味性、提高作业在内容上的针对性和循序渐进性,并着力完善作业评讲方式,达到优化作业设计、减轻小学生的作业负担、提升小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丽萍.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分层作业实践探讨[J].学苑教育,2022(29):44-46.
[2]林海.减负增效从优化作业设计开始——谈“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J].名师在线,2022(26):79-81.
[3]张琴.“双减”引领下数学作业设计策略[J].文理导航(中旬),2022(09):19-21.
[4]杨柳.优化作业设计,为“双减”下的数学课堂增效[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2(05):47-4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6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