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相融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与长远发展具有深远 意义,对教师顺利开展德育工作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探究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就当前的融合现 状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积极影响以及实践路径进行了详细论述。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立德 树人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工作 与学科教学之间的联系愈发密切,对 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璀璨 瑰宝, 蕴藏着积极且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学生的三观建立、道德教育、文化 水平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小 学语文课堂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重要阵地,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 当自觉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 重要使命,立足当下、回望过去、展 望未来,深刻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精髓,探索出科学的教学策略,创 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热 爱、继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代传承、生生 不息,让学生能够从中受益,树立正 确的思想观念,提高文学素养与思想 水平,成为国家所需的栋梁之材。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现状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诗词多为 教育家与文学家的优秀作品,其中不 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名人名篇。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 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现状 并不理想,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学习没有“入脑入心”,呈现出“知 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状。基于此, 教师应当从实际出发,深入探究当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融合成果不佳的原因,明确未来教 学设计的发展方向。
(一)教师重视程度低,融合力 度不足
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对课堂教学 的实际效果有着关键作用。首先,在 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下,部分教师在 课堂教学中依然秉持着“唯分论”的 思维理念,将学习语文学科的基础知 识与答题技巧作为语文教学的整体方 向,降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及人文素养培育的比重,致使语文教 学出现短视性、消极化的局面。其次, 虽然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立足教 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对学生 进行了一定的讲解与指引,但所授内 容受限于课本,缺乏进一步拓展,致 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存在片面 性,学生“一知半解”,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教学活动形式单一,学生 兴趣难以得到提升
当前,虽然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 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终身 成长的重要意义,但缺乏正确科学的 教学策略指导,有些教师仍然运用布 置抄写作业、进行课堂默写等方式来 保证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单一的教 学形式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 情,还有可能打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不利于对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而且,在这种 单一形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 流于表面,学生的学习浅尝辄止,不 利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内化为 学生的文化素养及精神品质,无法激 发起学生认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兴趣,更无法让热爱成为学生前 进的内在驱动力。
二、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 时期,也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 的重要阶段。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做好“教书”工作, 还要肩负“育 人”的责任感,保证学生学习能力与 思想品德的双重发展。基于此,语文 教师应当正确认识并深入挖掘在小学 语文课堂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意义与手段。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文 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爱国情怀培 育的最优载体。在当前小学语文课堂 教学中,部分学生产生不喜欢甚至排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绪,究其根本, 是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不够了解,误以 为中华传统文化都是落后的、守旧的。 基于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就显得尤其重要。将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可以让 学生更为具体、深刻地认识和看待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博大精深与文化魅力,树立文化自 信,将爱国情怀根植于心。在课堂教学 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不仅要 让学生继承,还要引导学生传承,让学 生由内而外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 到骄傲自豪,并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发扬光大。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 观念
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互联网给 学生带来各种信息,有文化精髓,亦有 思想糟粕。小学生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 冲击,崇尚享乐主义等不正思想之风, 在成长路上误入歧途。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中包含了大量的精神财富与优秀的传 统美德,包含的内容甚广,涵盖了学生 成长的方方面面。“温故而知新”“见 贤思齐”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仁者安 仁”“以德报德”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 的价值观,了解为人处事的道理……在 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的思想道德得到洗礼与熏陶,自觉抵制不良思 想的诱惑,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建立 优秀的道德品质,成为有利于国家发展 的栋梁之材。
(三)培养学生继承并弘扬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
学生的学习途径较为单一,多以课 堂教学为主,在课后很少能自觉主动地 了解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原因 是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不 足,难以产生责任意识。而将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相融合,能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够通过 教学活动抚今忆昔,形成古今对比,从 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课下 自觉留意、寻找、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自己的 价值观及实践经验。当学生对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了解,不用教师与 家长督促,便会自觉地继承与弘扬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探究
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真正 贯彻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工 作,教师不能固守陈规,应当摒弃落 后的理念,运用科学的策略与创新的 思想,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 切入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洗礼,自觉树 立起继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责任意识,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革 新开创一条崭新的发展路径。
(一)结合生活经历,感受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正处于发展的 重要阶段,比起抽象的理论概念,学 生更容易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收获经 验与知识。教师应当深入践行以人为 本的教学理念,基于小学生的学习特 点进行教学设计。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于生活,是中华民族智慧 的浓缩与精炼,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内化成为学生成长的内在驱动力, 指导学生的实际生活。基于此,教师 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渗透 工作时,应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结合 自身经历进行感悟,并将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作用于实际生活。
以《北京的春节》与《腊八粥》 这两篇课文的教学为例。在这两篇课 文的学习中,学生感受到了北京浓郁 的“年味”,认识了我国传统节日腊 八节的经典食物。春节是每一个学生 都会热切期待的传统节日,腊八粥是 每年腊八节的必备美食。在完成这两 篇课文的教学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基于所学文章,谈一谈自己对过春节 和吃腊八粥的看法。有学生说: “我 不喜欢春节,因为春节家里人太多, 乱糟糟的。”也有学生说: “腊八粥 太黏稠了,我并不喜欢喝。”还有学 生说: “感觉与所学文章相比,我们 的年味淡了。”通过沟通,教师可以 意识到,部分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 并没有深刻的印象与正向的感受。基 于此,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春节的由 来,以及从古至今人们庆祝春节的方 式,带领学生认识春节背后的历史与 文化元素。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 生说出春节的传统习俗,并补充说明 这些习俗的由来及其美好寓意,让学 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此外, 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讲解腊八粥的由 来,讲述在我国腊八粥有庆祝丰收之 意,让学生了解到腊八粥也是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缩影。经过课堂学习, 学生能够感受春节背后深刻的文化意 蕴,珍惜手中意蕴深厚的腊八粥,从 而尊重并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 文化习俗。
挖掘教材文本中的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元素,并立足于实践,帮助学生挖掘生活情境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元素,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刻地意识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作 用及产生的深远影响, 大到民族精神、 节日民俗,小到一个名字、一句话, 本质上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 现,从而让学生自觉尊重并弘扬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
(二)利用诗词教学,让学生学 会品味经典
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优秀的 诗词作品,而古诗词就是弘扬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古诗词是中 华文化的精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历史传承过程中起着基础性和主导 性的作用,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不仅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精神智慧,也彰显了其中的优 秀思想与文化内涵,有利于学生发展 个性,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基于此,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充分利 用古诗词,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价值 与思想价值,让学生学会品味经典。
在古诗词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 强调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情感,也要通 过引导学生进行声情并茂的诵读,体 会古诗文所凝聚的文化精华。以《闻 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学为例,教师 应带领学生进行诗歌朗诵,体会杜甫 “生平第一快诗”的文学价值,感受 古诗词中蕴藏的文化内蕴,引导学生 体会诗歌中作者的真挚情感,培养学 生的爱国情怀, 树立文化自信。在《九 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文学价 值,又要抓住“重阳节”这个传统节日,给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相关 习俗。小学阶段,诗词内容多样、风 格迥异,教师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渗透工作中,应当结合诗词本身 的文学价值与意义和特点进行多角度 的渗透。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 关注诗词的思想内涵,让学生对文本 本身的写作特点以及文学价值进行鉴 赏, 立足课本, 让学生学会品读经典, 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 力,将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根植于心。
(三)开发资源,实现课内课外 相结合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师的 教学活动应当围绕着教材内容展开, 然而又不能受限于教材。教材文本中 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很多时 候并不全面,因此要想促进学生的深 入理解,教师应当开发课外资源,实 现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 生全方位、多角度地理解并落实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扩宽学生的眼界,增 加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方 法,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弘扬中,培养学生 从课外文本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元素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语文园 地七”中, 《二十四节气歌》这首歌 谣生动形象地记录了我国古时历法中 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 与经验的真实体现,也是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学生都听说 过“节气”,但很多学生知之甚少。 教师便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先带领学生 熟读分析歌谣,让学生对二十四节气 形成相对全面的了解,然后引入课外 古诗《小暑六月节》。这首古诗以小 暑为写作内容,运用“竹”与“苔” 两种事物体现了小暑之美,通过对这 首课外古诗的学习,学生能够品味清 幽寂静的意境,加深对“小暑”的了 解。这首诗词作为课外引入资源,虽 然只展现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 但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 知欲,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作业,让 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节气,利用课后时间搜集并分析与其相关的诗 词,加深学生对我国节气文化的认识 程度。
课内外相结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落实到语文教学中的有效途径。如 果说课内教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 实的起点,那么课外补充就是对教材 内容的提高与夯实,有利于学生更为全 面具体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提高思想意识,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学习与继承的责任感。
综上所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是对新课 程改革下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深刻践 行,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有着不可忽 视的重要影响。基于此,作为小学语 文教师应当正视当前语文教学与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过程中产生的问 题,运用科学的策略积极解决,并通 过从生活出发、立足课本以及开发资 源等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 继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 黄静波 . 传统文化教育在小 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J]. 语文新读 写 ,2021(17):12-14.
[2] 王文平 . 增效减负背景下小学 语文跨学科作业的设计方法 [J]. 考试 周刊 ,2022(36):37-41.
[3] 王丫珍 . 关于小学语文核心 素养实践的若干思考[J].散文百家(新 语文活页 ),2020(06):16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5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