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微讲座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运用的有效路径论文

发布时间:2023-10-27 16:23:3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概述了微讲座,然后提出了微讲座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运用的有效路径,包括顶层设计学科学段微讲座结构;系统建构微讲座课程开发“323”模型;聚焦问题解决,具体设计微讲座主题;等等。

  关键词:微讲座;教师培训;中小学

  2022年4月2日,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要求深化精准培训改革[1]。在国家加大高素质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和精准施训的时代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直接关乎基础教育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存在两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针对性问题,如何基于问题解决,针对中小学不同学科、学段教师,解决他们在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实现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二是实用性问题,如何基于行为改进,在培训中提供可迁移、实用的操作流程、方法、工具,增强教师实践智慧,促进教师改进教育教学行为。教师在育人实践中不仅需要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在独特复杂的教育情境中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解决参训教师的真实问题,观照参训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可迁移运用的实践经验、操作模式,是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当务之急。

  微讲座是指时间在20—40分钟,针对某个特定的主题,条理清晰、有结构的微型讲座。它被广泛应用于传播优秀思想、科研成果、学术成就等方面,特点是时间短、题目小,话题有条理、有系统。本文所说的微讲座是指在教师全员培训的分学科、分学段集中培训环节的小专题讲座,时间为40分钟,由本地优秀教师担任培训者,内容按专题进行,聚焦一线教师教育实践中的真实问题,传播本土优秀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智慧,从而提升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下面本文拟通过概述微讲座的特点,对微讲座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运用的有效路径加以论述,即基于问题解决和行为改进,阐述顶层设计学科学段微讲座结构、系统构建微讲座课程开发“323”模式,从微讲座主题的系统设计、本土优秀培训者的遴选和培养、可迁移实践经验的萃取等方面解决微讲座讲什么、谁来讲、怎么讲的问题。

  一、微讲座概述

  本文所说的微讲座由本地优秀教师担任培训者,时间为40分钟。微讲座的特点是“小、实、专、新、快”。“小”:微讲座切入口或主题小,解决教师一个小困惑或小问题,可以细化到教学目标设置框架、新授课导入方式、情景创设策略、课堂提问、作业设计等;“实”:真实、实在、实用。微讲座针对教育实践中的真问题,旨在解决教师实际教学中遇到的盲点、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给参训教师一些实实在在的启发,提供可迁移的实用方法。“专”:微讲座内容有专业深度,不仅停留在“是什么”和“怎么做”层面,尤其注重“为什么这样做”的指导,阐明解决问题方法背后的教育理论,归纳提炼育人方法,以期提升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新”:紧贴时代脉搏,把握最新动态,提供新方法、新技术,解决教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加深参训教师对新课标、新教材等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快”:一个40分钟的微讲座解决一个问题,见效快,让教师体会“会心一笑”的愉悦,进而有所收获,变心动为行动,运用到实践中,可促进行为改进,提升育人实效。

  二、微讲座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运用的有效路径

  (一)顶层设计学科学段微讲座结构

  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首先需要从区域层面顶层设计学科学段微讲座结构,以实现培训课程的系统性和可持续性。微讲座的结构分三层:第一层是课程模块,从教师能力维度分为四个模块,即思想政治与师德修养、教学创新与学科育人、班级管理与学生发展、信息素养与科研能力;第二层是每个模块包含的主题,应根据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教师需求和困惑点、教育政策热点和难点等进行设置;第三层是每个主题下细分出的微讲座知识点,这是每个微讲座的具体内容或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教师培训中要重点开发的课程内容。学科学段微讲座的三层结构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区域全体教师分层分类精准培训的微讲座课程群,如图1所示。

\

  (二)系统建构微讲座课程开发“323”模型

  根据学科学段微讲座结构的顶层设计,接下来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重点任务是微讲座课程开发。微讲座课程开发要解决三个问题:讲什么、谁来讲、怎么讲。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要全程贯彻实践取向的理念,以实践为核心,突出实践[2]。基于教师培训的实践取向,教师所需的培训内容是能够解决教育中面临的现实问题的方法和课堂教学实践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3]。因此,微讲座的课程内容主要解决教师在复杂教学实践场景下的育人困惑,而由身边有经验的优秀教师来解答困惑更具说服力和迁移性,这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能促进教师实践行为的改进。

  本文从“讲什么、谁来讲、怎么讲”这三个维度系统建构“323”微讲座课程开发模型:第一个“3”指确定主题的三个依据,即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教师需求、教育政策热点;“2”指遴选和培训本土培训者的两个步骤;第二个“3”指搭建微讲座内容框架的三个环节,即呈现案例或问题、展示问题解决过程、萃取可借鉴经验。开发微讲座课程后要进行培训的组织与评价,培训组织采用微讲座形式展开,以便实现分学科、分学段的小专题精准培训;培训评价参考柯氏评估模型,除了关注参训教师的满意度和习得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关注培训者实践智慧提升和参训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改进。该模型如图2所示。

\

  (三)聚焦问题解决,具体设计微讲座主题

  对中小学教师培训来说,在微讲座课程开发“323”模型实施过程中,首先要解决讲什么的问题,即微讲座的主题。在分层分类全员培训中,微讲座主题设置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系统性,由图1可知,在教师全员培训中,每个学段学科的培训由多个微讲座群组成,且微讲座与微讲座之间松散耦合,它们既可以共同服务于某个主题或模块,也可以独立运行。因此在进行教师培训课程顶层设计时,既要考虑每个微讲座的独立性,又要考虑其与同层知识模块的逻辑关系,兼顾其系统性和完整性。二是针对性,每个微讲座的主题应具有针对性并以问题为导向,聚焦问题解决,直指教师最渴望、最急需解决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具有普遍性、典型性的教育困惑与问题。

  在遵循系统性和针对性原则的基础上,可提炼出确定微讲座主题的三个依据:中小学培训课程指导标准、教师需求、教育政策热点。以广州市番禺区新教师培训主题设计为例,在“教学常规与教学实践”模块微讲座群中,根据教育部研究制定的《新教师入职培训指南》,确定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三个主题;根据政策热点确定了“双减”主题;根据教师个性化需求确定了教学风格与教育技术主题,然后遴选培训师,将教师需求与培训师专长相匹配,确定微讲座题目,如表1所示。

\

  在分层分类全员培训微讲座课程开发“323”模型实施过程中,为实现微讲座主题的系统性,要充分发挥研训一体的功能,借助教研员对学科前沿和专业需求的精准把握,以学科核心内容为培训课程设计的焦点,围绕该内容的学科本质、学生理解、教学设计开展主题设计,实现由少量主题代替大量主题,以深度学习代替表面覆盖的目标[4]。

  (四)突显实践智慧,遴选与培育本土培训师

  针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微讲座课程开发“323”模型实施中,还要解决由谁来讲的问题,即培训者的遴选与培训。研究表明,在最受欢迎的培训专家中位居第一位的是培训业界知名教师培训师[5],他们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专家,课程开发能力强、教学技能水平高,能通过丰富的案例帮助参训教师理解、内化与升华理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提升参训教师的理论水平,又能展示培训者教书育人的实践智慧。

  微讲座课程开发“323”模型实施过程中,主讲教师的选拔要突显实践智慧,遴选一线优秀教师担任培训者,因为他们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实践智慧。教师的实践智慧是理性与经验结合的产物[6],故通过给优秀教师提供讲座机会,促使他们不断反思与追问,思考如何将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或用理论来充实自己的经验,把经验变得更系统、更深刻、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增强实践智慧和实践理性,可实现优秀教师的又一次专业成长。但一线优秀教师对教师培训者应具备的课程开发能力、讲授传播能力、教练指导能力、评价反馈能力等多重素养了解不多[7],因此,要进行培训者培训,内容包括成人学习理论、教师发展规律、课程开发理念、经验萃取工具等。例如,以开发一节能促进教师行为改进的微讲座为目标,可从以下四方面开展培训者培训。

  第一,微讲座开发的理念。这一内容设置的目的是促使全体培训者对分学段、分学科全员精准培训的顶层设计形成统一认识,在分层分类全员培训中践行实践取向的理念—为了实践、基于实践、在实践中,从而开发出实用、实操、有实效的微讲座。

  第二,微讲座选题的原则和萃取技术。为帮助培训者确定主题,在培训中应为其提供工具或量表,如主题萃取的“四问”技术[8],即“一问:我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给其他教师?二问:我的经验可以帮助教师解决什么问题?三问:我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是什么?四问:我的经验可以提炼成哪些规则供教师迁移运用”。主题萃取的“四问”技术能有效帮助培训者反思自己的育人实践,从教学案例中回顾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从理论层面升华问题解决的原则与方法。

  第三,微讲座题目的表述技巧。题目在形式上要新颖有趣能吸引人、在内容上要具体贴切且主题鲜明。具体的表述策略如下:完整写实法,如《随班就读学生行为问题的表现与应对策略》;核心观点法,如《逆向精准可视化,三招破解教学重难点》;数字模型法,如《锤炼教学语言的三个小妙招》;隐喻象征,如《从青铜到王者—新教师情境创设的三个策略》等。这一内容设置的目的是帮助培训者从实践经验中再次审视与精炼授课内容,从而取得抓人眼球、聚焦微主题、直击内容本质的效果。

  第四,搭建微讲座内容框架。这一内容设置的目的是为培训者提供课程开发工具量表,使课程内容具有逻辑性。量表中包含学习目标、内容框架等,可引领培训者紧紧围绕学习目标采用三段论(先引入问题情境,再呈现问题解决过程和理论依据,最后萃取可迁移的经验)的方式撰写课程简介。好的微讲座课程简介层次分明、逻辑性强,能提供具有实操性的可迁移方法,让人一读就对即将开展的微讲座充满期待。

  (五)关注行为改变,提升微讲座的可迁移性

  中小学教师培训微讲座课程开发“323”模型实施过程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讲的问题,即课程开发,如何设计一节符合成人学习特点、促进教师行为改进的40分钟小讲座。根据搭建内容框架的PRM模型(现象呈现Phenomenon、原因分析Reason、解决方案Measures)可知,每一个微讲座基本由三类微活动环节组成:导入案例或提出问题、呈现解决问题的过程或理论、萃取普适性方法或经验。

  第一步,问题导入或情景引入。教师培训课程应激活参训教师关于学生、教学、自我的原有经验和认知,并在此基础上用研究的方式引领他们实现对自我原有基础的突破和认知的积极变革[9]。此环节的问题来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情景来源于教师真实的教育场域,并通过案例的使用和情景的代入,使教师进入具体的教育情景,综合分析教育实践中教师的PCK知识[10],以引发教师对实践问题的共鸣,激活教师原有认知经验,激发教师参训动机和探究愿望,增强教师培训兴趣及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理论升华的内在需求,进而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

  第二步,问题解决过程或理论展示。此环节培训者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充分展示自己思考、探索的过程和成果,为参训教师提供教学中某个问题、某个困惑点的最优解决方案,也为同类问题的解决提供学习范例。同时,培训者还要引导参训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和理论剖析,其作用在于帮助参训教师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帮助其挖掘教育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教学知识、原理、价值观与方法论,使其感受到教育理论的实践魅力及对自身教育实践的价值,进而学会有意识地运用教育理论指导自身的教育实践,即引导教师升华实践经验,形成实践智慧。本文中的微讲座强调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实践取向,但绝不排斥教育理论的学习,因为教育教学实践是在科学理论引领下的实践,先进的教育思想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基。因此,在微讲座中侧重学习能够干预实践的策略性知识,且关注理论学习与参训教师岗位实践的有效对接,将实践体验和理论学习融为一体,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实践本位、理论引领的培训过程。

  第三步,萃取实践经验。此环节是整个微讲座的核心部分,即萃取普适性的、可迁移的操作模式、方法、工具,使参训教师知道该类问题解决的基本套路或策略,并愿意在教学中尝试运用,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促进学生发展。例如,培训者针对参训教师课堂教学目标设置出现的主体倒置、内容异化、表述虚泛等问题,开发微讲座《基于三种价值取向的教学目标设置框架》。具体而言,培训者先通过具体案例引发参训教师思考并回答目标陈述中的常见问题,然后介绍布鲁姆目标分类理论,并在此理论基础上构建“导教、导学、导测评”三种价值取向的课堂教学目标设置框架,萃取“二确定、一分析、一陈述”的目标陈述技术:确定学习结果类型、确定知识在认知过程需要达到的水平、分析课堂教学任务、陈述课堂教学目标,由此,在课堂教学目标设置方面,为教师提供可迁移运用的普适性方法,提升课堂教学目标设置的科学性,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导教、导学、导测评”的功能。

  三、结语

  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微讲座以“小、实、专、新、快”的特点,聚焦问题解决,突显实践智慧,关注行为改进,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通过设计各学科学段微讲座结构图,系统建构了微讲座课程开发“323”模型,探索了微讲座在教师培训中运用的有效路径,阐述了微讲座讲什么、谁来讲、怎么讲的问题。展望未来,作为专业的教师培训师,后续应进一步增强教师分层分类精准培训中微讲座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系统设计微讲座主题,开发本土优秀培训师培训课程,探索微讲座课程开发路径,促使参训教师从心动到行动的转变,为实现《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中深化精准培训改革的要求提供分类别、分阶段、分层级精准施训的区级样本,从而有效推进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通知[EB/OL].(2022-04-02)[2022-12-12].http://www.gov.cn/zhengce/zheng ceku/2022-04/14/content_5685205.htm.

  [2]王笑地,杜尚荣.实践取向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内涵及价值诉求[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9(5):23-31

  [3]袁永波.新时代背景下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实效性探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7):4-7.

  [4]丁锐,马云鹏,王艳玲.基于标准的主题式教师培训的设计与实施:以2018年“东师小数”国培项目为例[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9(6):1-6.

  [5]程明喜.基于库伯学习圈理论的教师培训师培训课程设计[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0(2):1-5.

  [6]闫江涛.论以提升实践智慧为取向的教师培训实效性的路径[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6(6):117-121.

  [7]黄佑生.如何提升教师培训师的讲授传播能力[J].中小学管理,2020(1):55-56.

  [8]杨兰,陈霞.“四问”帮助教师觉察与识别自己的“类经验”[J].上海教育科研,2020(6):60-62.

  [9]柳国梁,刘清昆.教师专业发展分层分类培训课程设计研究[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21(4):55-59.

  [10]钟祖荣.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研制思想方法[J].教育研究,2021(1):138-14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576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