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21 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适应时代要求而进行的教育改革,最大的特色即将所学应用和实践于生活,推动学生自主思考 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应用能力。 同时,问题情境创设还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让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本文首先阐述了情境创设教学的内涵,接着讨论了在情境 创设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基于问题情境创设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旨在提高问题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增强 教学效果,让课堂更加美好。
[关键词] 小学数学,巧设问题,基于问题,情境创设
新时代呼吁新教育思想与教学理 念。新课改提出,要让学生立足于所 学知识,更好地运用知识,增强实践 能力。小学数学是和生活实际密切相 关的,巧妙设置问题进行情境教学, 可以使学习更加贴近生活,促进了学 生思考能力、动手能力的提高,使学 生学有所得,激发了学习兴趣,提升 体验感,让学生于轻松愉快中、在趣 味盎然的课堂氛围中,收获了学习, 得到了成长。
一、基于问题情境创设的内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小学生好奇 心强,但注意力不够集中,处于形象 思维的认知阶段,基于问题情境创设 能够让他们更好地融入教学过程中, 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心理,营造积极、 活跃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 率。以问题为载体创设情境,就是教 师在教学准备时充分考虑学生学情, 与教学内容融合之后,实施教学的有 效方法。问题提出之后,提问的具体 性部分地代替了知识的抽象性,知识难度减小,使学生在提问中进行探究 变得更加容易、对知识的把握和应用 更加直接,并且确立了数学思维逻辑 的系统性。
二、基于问题的情境创设容易存 在的误区
(一)情境创设的问题存在无效问 题或累赘问题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 累,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不尽相同, 因此在设计问题时,需要充分考虑问 题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有的放矢地创 设,以免出现无效问题或累赘问题。
比如,在上数学课前,教师为了 活跃氛围,刻意播放了一小段动漫片, 并且以动漫片的角色作为开篇导入新 课。某教师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 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一小段“开 心锤锤”动漫片,再向同学们展示锤 锤的图画形象,并兴致勃勃地说:“请 看,是谁带领我们进入今天的课程 呢?”这一点学生们都能回答。然后, 教师接着说:“那就让开心锤锤带着我们走进今天的开心数学课堂吧!”这 种导入式的方式,只流于形式,所提 的问题基本都是无效问题或累赘问题, 未能深入学习内容本质,不属于情境 创设的范围。
(二)情境创设中的问题超出学生 认知能力
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学习内容各 不相同,认知亦不一样,问题的设置 要以学生作为前提与依据,设定在学 生的认知能力范围之内。人教版小 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理解人民币”一 课,由于一年级的孩子刚接触加减计 算,在设问时,不宜采用复杂运算问 题。例如:“100 元人民币,小圈去菜 市场买了 3 种蔬菜,其中西红柿 3 元 5 角一斤,买了 3 斤;白菜 3 元一斤, 买了 2 斤;豆角4 元 5 角一斤,买了 1 斤,小圈总共用了多少钱?还剩下 多少钱?”这类问题很接近现实,但 对一年级学生来说,要花比较多的时 间进行计算,比较容易出错。这种问 题情境是学生认知之外的问题,可能 会给学生的计算积极性带来消极影响。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对人民币 有初步的认识,并能运用已经学过的 简单的加减计算,感受人民币在实际 生活中的运用。所以,对人民币的结 构 — 1 元、 2 元、 5 元、 10 元的区 分,对元、角、分之间的关联和换算 等才是学习的重点,也要基于这个主 要的学习内容来设定情境,力求简单 化,用十进制转换即可。例如:“妈妈 给了小圈 1 张 5 元, 1 张 2 元, 2 张 1 元, 4 张 1 角,请小圈去买一瓶酱油 (价格是 4 元 5 角一瓶)和一包盐(价 格是 2 元 2 角一包),钱够不够?还剩 下多少钱?”这些问题控制在总数为 10 元以内,涉及角和元的换算,每种 物品一件,既可以考查学生的理解与 换算能力,还能检验学生的计算能力, 就学生认知而言,既贴近生活还能调 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课积极参与 发言,活跃课堂气氛。
(三)问题的设置与教学内容脱节
以问题为依托开展情境创设,应 紧扣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认识图 形时,可以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 生进行思考和观察:“举例说明生活中 的圆形物品有哪些?做什么用的?怎 么制作的?原理是什么?有多少年的 历史?由谁最先发明的?……”这些 问题就是典型的发散性太强了,后面 的几个问题不是当前学习的重点,也 不属于教学要求掌握的知识。这样的 问题属于累赘问题,易浪费课堂时间, 并导致学生注意力扩散不够集中等。
(四)创设的问题情境违背生活 逻辑
数学教学不同于语言类教学,在 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具体思考时,要 充分考虑到生活逻辑问题,提问力求 切合生活实际。例如,当教师解释与 “速度”相关的题目时,举动物赛跑为 例,采用视频展示的方式:“森林中动物们举行长跑比赛,猜猜谁是冠军? 季军是谁?季军由谁获得?”最终视 频展示结果:冠军为小猪,亚军为小 狗,季军为小兔,小猫却是倒数第一 的。尽管在数学应用中存在着“假设” 的说法,用于推断步骤,但是很显然 从速度方面来说小兔、小猫比小猪快, “假设”在此如童话一般,违背生活逻 辑,对小学生认知发展不利,扰乱小 学生思维意识等,它与以问题为中心 创设情境的理念不符。
三、基于问题情境创设的小学数 学教学的几点思考策略
问题情境教学法是教育教学工作 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首先它在问题的 基础上引入一些符合学生认知的情境 资源,通过模拟、演示、表现等不同 的手法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 设备,创设出生动具体、直观形象的 情境,以提问、回答的方式,引导学 生主动探究、自主思考、多方互动。 这一过程活跃了课堂气氛,在融洽的 气氛下,实现教学目标,提升课堂效 率。因此,对问题的思考与设置是情 境创设的核心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 面开展基于问题的情境创设的策略与 方案。
(一)培养“问题意识”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由自觉思考 问题而来,因此,学生能否从情境创 设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并积极主 动地思考问题,是衡量小学数学课堂 中情境创设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数 学思维能力、逻辑计算能力等,都是 基于问题而逐步形成的。高质量的数 学情境课堂,是要发展学生运用数学 思维进行观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 达、运用数学能力处理客观现实问题。
“问题意识”的培养,既有源于 日常数学教学的引导和启发,又有源于优质的问题式情境课堂教学的积 累。它是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的综合 体现。师生兼具“问题意识”,善于 从课堂上、教材中和生活里发现“问 题”,适当地拓展问题,所学与所用 紧密相连,才能使数学课堂变得丰富 多彩。例如,在学习“人民币”时, 课前提醒学生准备部分模仿币,包括 纸币和硬币,并且思考一下,结合自 己使用人民币的经历,说说人民币有 什么作用? 1 元和 1 角怎么换算?要 求学生去超市或菜市场真实购买,做 好记录,然后回到课堂上来回答问 题。由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等 多方相互提问,来了解和学习人民 币的币值、价值和生活中简单的运 用。例如,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相 互问问,分别购买的东西和使用的金 额、同样的东西是不是也有同样的价 钱、如何进行元角分的转换、买东西 时手中人民币如何配、找回的对不对 等,学生自己站在不同视角,彼此分 享式思考,养成“问题意识”。
(二)分层次问题设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基于问题的 情境创设中,应进行系统的分层次问 题设置,以利于在情境教学中,对学 习水平和层次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启发、 有所收获,从而提高课堂专注度,让 每一个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享 受数学学习的过程,并获得成长。
1. 启发性问题设置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其逻辑思 维、抽象能力的建立,无不借助于问 题来驱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解 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问题处于核 心地位。通过启发性问题的提出,让 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与理念,引 导学生深度参与课堂学习,帮助学生 进行思维的迁移和应用,使其在问题中得到锻炼与提升。通过课前提出启 发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课堂 中一边协助学生解决问题,一边深化 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引起进一步的思 考;课后进行延伸和扩展,加强知识 点的理解与积累。这样,课前、课中、 课后相结合,紧紧围绕问题提升学习 效率。
例如,在学习“统计表和统计图” 这一课程时,可以以生活中的实际情 况如天气情况为例,让学生查询并了 解上月天气情况,阴天、雨天、晴天, 分别是多少天?然后对比去年的月份, 观察天气变化的情况。指引学生通过 分析来总结和说明天气的具体变化。 也可以让学生收集整理上年度每个月 雨天情况,从而分析哪几个月份是雨 天最多的月份。通过把数据变成图和 表的直接展示,能够一眼看出问题所 在。再比如,在学习面积计算时,可 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计算自己家 庭的居住面积,在课堂上分析计算结 果是否正确。然后引导学生扩大学习 内容,计算一些不规则图形面积,或 采用代入式,运用所学计算知识,来 计算建筑中常用的粉刷面积、砖瓦 用量等,启发式地引导学生解决身 边的实际问题。
2. 挑战式问题设置
小学生对未知领域、新知识领域 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挑战欲,就像学习 计算一样,从简单的 10 以内加减到 100 以内加减到混合式加减法;然后 从简单的乘除法到综合式混合运算。 因此,挑战式的问题设置,有助于学 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利于调动学 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平移”这个知识点的 学习中,教师可以创设由简单到复杂 的平移路线。“小兔子吃胡萝卜”,小 兔子怎样行走才能吃到胡萝卜呢?首先设定最简单的胡萝卜位置,通过直 线式的上下移动或者左右移动,就能 吃到胡萝卜,在这个最简单最基础的 移动中,让学生对方位、移动几个空 格(几步)可以到达目的地,有最初 步的认识和了解;接着可以设置稍微 有点难度的移动线路,比如,先上 下移动再左右移动才可以到达目的 地;最后还可以设定更具有挑战性的 难度较大的迷宫式路线,逐步加强挑 战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集中注 意力,加强观察,找到胡萝卜所在位 置,然后思考有效的解决方案并进行 实际移动才能达到目的。在这个过程 中,有可能会遭到失败或挫折,也有可 能需要更多的学习才能完成更大难度的 挑战,但是,这些情境充满趣味性,能 够发散学生的学习思维,激发学生继 续探索的兴趣,使学生能主动学习,积 极挑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 不断深化的情景模拟,丰富数学体验, 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对数学学科满 怀好奇,对知识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
3. 借助学具设置问题
现代数学教学中,学具的使用越 来越先进和科学。三角板、直尺、圆 规等基本学具是小学生时代就开始使 用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具有助于 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尤其对某些较抽 象或较灵活的知识点,借助于学具进 行教学能使这些数学学习内容从抽象 走向直观,从朦胧到更明朗。小学生 理解能力有限,对较抽象概念常常不 能通过语言沟通来传递,尤其是小学 的低中学年段,学生对抽象的东西常 常无法理解,如对立体图形的位置和 方向等都无法直观地了解,面积、体 积、周长等也很容易搞混。这些知识 在学具的辅助下,通过设置问题、创 设情境,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低年 段的学具盒中最常见的七巧板—五块正方形、一块平行四边形、一块正 方形,可以拼出许许多多的图形。在 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问题,七巧板 可以拼成哪些动物呢?可以拼成植物 吗?或者可以组合成什么图形?由学 生们自由发散创造来回答问题。也可 以进行引导式的提问,例如:“用七 块板中的 3 块拼成三角形,怎么拼? 用七块板中的 5 块拼成三角形,怎么 拼?用七块板中的 7 块拼成三角形, 怎么拼?”7 块七巧板可以拼出非常多 的花样,让学生们脑洞大开,在创设 情境的过程当中,发挥想象力与创造 力,并在锻炼动手实践和语言表达能 力中激发思考,利用拼出来的图讲故 事,深刻理解图形的神奇之处。在七 巧板的帮助下理解图形,在对图形进 行创意拼接,自学自创,自编自导, 增强学习能力,增强动手能力。
学以致用是生活中数学学习中运 用最广泛的方法,怎样巧妙设问,以 问题为基础创设情境,用情境教学的 方法,使数学课堂焕发生机,使每个 学生都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到教学过 程中,激发学习兴趣,有了效果好的 提问,带领同学们一起来揭开数学世 界的神秘面纱,值得广大数学教师进 行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 徐孝军 .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 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J]. 读与写 , 2021.17(26):154.
[2] 王占山 .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 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分析 [J]. 课程教 育研究 ,2019(43) :131.
(作者李振铭,福建省龙岩市永定 区陈东学校数学教师、一级教师)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5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