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在小学劳动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发布时间:2023-10-25 14:46:2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劳动教学多点对接,教师需要做教学资源整合处理,结合学生劳动现实,对教材内容做深度发掘,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案,组织更多对接性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主动学习和思考中建立劳动观念。因为多种制约因素的共同作用,学生大多没有养成主动劳动的习惯,教师对此需要有理性判断,针对教学内容实际,自然渗透劳动教育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劳动实践机会,能够促使学生自然建立劳动意识,促进其综合能力的成长。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劳动教育  渗透教育  教学实践

  劳动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教师需要有主动渗透的意识,结合教材内容实际,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劳动场景、讲述劳动故事、展开合作劳动、交流劳动经验、延伸劳动实践,以有效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习惯,促进学生学科核心能力的培养。小学生大多没有主动劳动的习惯,教师要对学生缺少劳动体验的现实做学情分析,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内容进行融合设计,组织更多劳动为主的学习活动,吸纳更多家长的参与,对养成教育形成强力支持。

  一、观察劳动场景,渗透劳动内容

  小学生大多生活在衣食无忧的家庭环境之中,对劳动缺少基本的概念,教师要做好必要的学情调查,对学生劳动经历和认知进行科学评估,以便矫正教学设计方向,适时渗透一些劳动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多种观察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建立劳动意识。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都可以找到观察劳动的机会,学校教师工作是典型的劳动场景,家长从事家务活,这些都属于观察范畴。

  劳动场景众多,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研究,结合实践环境特点,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也能够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如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有多少浪费可以避免》,学生对浪费话题最为敏感,教师没有直接介绍一些学科概念,也没有讲述浪费故事,而是带领学生来到校园,让学生现场观察,找到一些浪费现象。首先来到学校食堂,让学生观看剩菜剩饭情况,学生对这种现象最为熟悉,自然能够形成心理触动。教师要求学生记录下看到的情况,现场观看厨房工人劳动场面,并作具体的反思和总结。其次是来到校园中的垃圾处理区,让学生仔细察看这些垃圾,分辨出哪些东西属于浪费。学生对这些垃圾也比较熟悉,自然能够积极回馈,很快就找到一些不该被抛弃的东西,如学具、纸张、食物等,并现场看保洁员的工作情况。最后来到教学楼,对各个教室和功能教室进行查看,用电情况,一些电器是不是及时关闭电源,有没有白天亮灯的。教师指导学生记录相关情况,开始布设反思任务,要求学生制定节约倡议书。学生有观看经历,对浪费现象有了不同认识,对劳动成果有了更多尊重。

  这些浪费行为是可耻的,学生平时没有更多感觉,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要求学生做反思,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示。特别是现场观察厨房工人和保洁员的劳动,让学生产生更多心灵触动,教师从珍惜劳动成果角度展开引导,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观察讨论,给学生传递更多正面信息和观念,帮助学生自然建立劳动意识,这无疑是最有价值的教学设计和组织。学生对集体活动比较感兴趣,教师从劳动观察角度进行组织,学生积极回馈,观察活动获得圆满成功,学生在观察体验中建立劳动观念,这是比较有价值的训练。

  二、讲述劳动故事,建立劳动意识

  学生有一些劳动经历,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劳动经过,讲述一些劳动故事,能够给其他同学带来一些劳动启示,其调动作用更为丰富。教师讲述或者展示一些劳动故事,也能够让学生联想自己的劳动经历,形成崭新教学契机。学生对一些平凡的劳动现象没有太多感觉,教师精选劳动故事,展示劳动背景,解读劳动效果,展示劳动意义,引导学生聆听、讨论、评价劳动故事,都能够创造劳动教育机会。特别是学生最为熟悉的劳动故事,其调动作用更为显著,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建立自觉劳动的意识。

  教师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劳动经历,学生会自带故事,而且能够有更多的感触产生,并形成一些共鸣。如教学《我们的衣食之源》,教师介绍稻米的生产过程,每一个环节都用图片进行辅助,学生大多熟知水稻的生产过程,自然回馈更为主动。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鼓励学生介绍参与田间劳动的经历,要注意涉及一些趣味性的内容。“我在姥爷家,参加过收土豆的劳动,我用的工具是铁锹,看上去很简单的操作,结果我却给搞砸了,挖出来的土豆没有一个不受伤的。姥爷说,让我一个人吃这些受伤的土豆,不吃完不让回城。……”学生互动环节,都能够积极发言,介绍自己的感知体验,发布个性观点,课堂互动气氛和谐。“我参加过种玉米的劳动,负责播种玉米种子,奶奶说一个穴里不能放太多种子,结果等种子发芽,我负责种的那些地方,都长出密密麻麻的玉米苗,奶奶还要将多余的幼苗移除。通过这次劳动,我感觉学习了很多东西,劳动是艰辛的,收获是喜悦的,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教师对学生介绍情况进行评价,结合劳动表现进行具体指导,要求学生要珍惜衣食之源,建立良好的劳动习惯。

  学生讲述劳动经历时,往往能够创造一些学习场景,形成代入感,教师及时做一些提示,让学生对劳动观念的建立有了全新认知。劳动最为光荣,教师不能只是向学生灌输口号,只有让学生结合真实生活体验进行内化,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健康思想的建立。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呈现差异性,教师需做学情分析,根据现实需要进行教学匹配设计,让学生主动讲述自己的劳动经历,这样才能让学生顺利进入学习反思环节。劳动教育不能靠教师的硬性灌输,如果能够组织学生实际参与一些劳动活动,无疑是最有价值的训练。因为多种制约因素的存在,教师难以创造集体劳动的机会,需要做一些变通设计,让学生进入家庭,参与更多课外的劳动,也能够为学生带来劳动体验。

在小学劳动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三、组织劳动合作,强化劳动体验

  学生对合作性劳动比较有感觉,教师不妨深度发掘教材内容,设计一些互动性、开放性、探索性劳动任务,要求学生自行组织劳动合作团队,借助集体力量进行劳动探索,由此建立起来的劳动认知更为鲜活而深刻。劳动比赛、卫生大扫除、整理教室、手工制作、学科实验、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等,都属于劳动范畴,学生对这些劳动形式比较熟悉,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对应设计,给学生更多自主操作的机会,或者推出一些劳动竞赛和劳动游戏活动,都能够形成定向调动,满足不同群体学生的不同训练需要。

  劳动机会众多,教师需要做创意设计,即便不能组织学生展开集体劳动,也要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劳动的快乐,并从互动交流中对社会劳动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如教学《这些东西哪里来》,教师要求学生介绍自己家里的各种电器和产品,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学生不能全部讲清楚,课堂交流气氛活跃起来。教师要求学生主动介绍自己的劳动过往,讲述实践经历,甚至是一些有趣的劳动故事,学生积极回馈,课堂展示气氛逐渐形成。为激发学生劳动创造主动性,教师设计了“小小发明家”的训练任务:未来的产品肯定带有更多智慧因素,这些新产品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呢?不妨从生活实践出发,围绕某种产品进行思考,展示你的发明创造打算。虽然学生大多没有经历过创造发明,但对产品进行改进,推出自己的发明想法,这是学生比较喜欢的。经过多重交流和互动,学生多项发明创造计划被推荐出来,教师对这些发明想法进行梳理和归结,挑选一些典型方案,要求学生自行介绍其设计意图。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发明创意,成功激发学生想象思维,不管这些发明创意是不是科学,都能够给学生带来一些心理启示:唯有参与更多的劳动,才能形成更多的发明和创造,每一样东西都是劳动的产物。学生对发明创造比较向往,教师根据学生心理取向展开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发明展望,教学互动频繁,训练效率大大提升。学生有发明创造的冲动,这是重要学情信息,教师需要做出准确设计,让学生自然进行思考和交流,在多重探究中达成劳动认知。劳动形式多种多样,教师需要做好筛选和组织,为学生规划清晰操作路线,能够创造更多探索机会。

  四、交流劳动经验,提升劳动品质

  学生劳动经历虽然不是很丰实,但参与劳动经验交流的热情却是很高的,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设计一些劳动交流活动,这对全面提升劳动教育渗透水平有一定帮助,如果能够借助网络进行经验交流和共享活动,学生会更为主动和积极,教师不妨设计劳动交流话题,让学生结合自身劳动经历,介绍一些劳动方法,学生有劳动经历和认知积累,自然会积极回馈。学生对家庭劳动、学校集体劳动都比较熟悉,教师适时设计交流活动,学生在主动介绍和讨论中建立劳动自觉意识。

  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劳动交流活动,学生感觉新鲜,参与热情更高,从交流中获得的学习体验也最为鲜活。如《生活离不开他们》,教师先设计思考问题:在我们生活中,每天都需要面对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问题,当我们生活有需要时,总有人为我们提供服务,细致梳理下,我们每天要接受多少人的服务呢?学生平时没有关注过这个问题,当深度思考时,很快就有许多发现:外卖、快递、超市、门卫、环卫、加油站等,诸多行业和部门,都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有效保障。教师要求学生自我反思:在我们生活中,这么多人为我们做出辛勤努力,我们不妨想一想,我们为他人做出过什么样的服务?学生面对这个问题时,展开了深度思考,在自我检讨中展开反思交流。教师对学生劳动讨论情况做梳理和归结,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劳动,为社会为家庭做出贡献。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劳动交流活动,其组织效果显著,学生能够主动展开自我反思,更加珍惜他人的劳动。劳动教育未必要布设大量的劳动任务,让学生学会反思,也能够形成心灵触动,实现劳动教育。从学生反思情况能够看出,教师教学组织是比较有针对性的,劳动带有实践性,学生记忆深刻,感受丰富,教师围绕劳动经历展开教程,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活动,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这对培养学生良好劳动习惯有一定帮助。

在小学劳动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五、延伸劳动实践,形塑劳动习惯

  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更多对接点,教师在训练设计时,要做好对接处理,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解析,对学生劳动经历进行科学评估,对学生劳动兴趣取向展开对应调研,以提升训练任务设计适合性。如果能够设计一些公益社会化劳动,或者是学科实验探索性劳动,学生参与热情会更高,训练价值也更为突出。教师与学生家长协商,设计一些亲子劳动任务,让家长带领学生参与家庭和生产劳动,不仅能够增长学生学习认知,还能够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促进其综合能力的成长。

  教师设计劳动实践任务时,要考虑劳动执行条件,还要对劳动需要工具进行调研,确保劳动任务顺利展开。如教学《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民间艺术包含诸多内容,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要求学生结合当地民间艺术进行介绍。如“踩高跷”是节庆时的一种表演形式,操作者两条腿绑在高跷上,做各种动作,其操作带有一些技巧性。教师要求学生介绍高跷的制作过程,并展示相关动画,学生对制作高跷产生浓厚兴趣。因为踩高跷有一些危险性,教师给学生布设了剪纸训练任务:探寻身边剪纸高手,向他们学习剪纸艺术,尝试完成精彩的剪纸作品。学生领受任务后,都能够积极行动起来。在剪纸成品展览环节,教师挑选一些优秀剪纸作品,要求学生介绍操作过程,阐释劳动体验和收获。

  学生对民间艺术比较熟悉,对民间传统体育表演更是情有独钟,教师从这个角度进行设计,自然引出剪纸操作任务,要求家长给予必要配合,为学生提供劳动指导。学生对剪纸操作比较熟悉,教师搭建展示平台,成功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剪纸劳动强度不大,学生接受不存在太多难度,教师利用展览进行设计和调度,学生主动响应,其训练效果更值得期待。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社会和家庭方面的劳动,教师设计一些延伸劳动任务,学生回馈更为主动,参与热情更高,自然能够获得丰富劳动体验。

  综上,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有自身特点,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解析,探寻劳动教育的切入点,结合学生学情基础展开对应设计,组织学生参与更多劳动活动,以有效塑造学生综合素养。教师要求学生进入生活情境观察劳动场景,在互动中讲述劳动故事和经历,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合作性劳动,主动交流和共享劳动经验,延伸劳动实践维度,都能够产生丰富劳动教育力量,促进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春景.小学劳动教育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深度融合[J].天津教育,2022(12):101-103.

  [2]李方园.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中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J].家长,2022(13):174-176.

  [3]林巧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开展家庭劳动教育的策略例析[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2(06):20-22.

  [4]姚秀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策略初探[J].教育界,2022(02):119-122.

  [5]缪青.基于“现象式学习”的劳动教育探析——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劳动主题教育为例[J].中国德育,2022(09):74-7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554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