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乡村振兴背景下小学教育公费师范生培养的现状及优化策略— 以 A 大学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3-10-21 14:51:3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以A 大学为例,首先阐述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小学教育公费师范生培养的现状,然后提出了乡村振 兴背景下小学教育公费师范生培养的优化策略,包括提供有力的政策与制度保障、建立“四位一体”的协同 培养机制、完善课程体系与评价体系等。

  关键词:小学教育,公费师范生,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 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 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1]。实现乡村振兴,关键靠 人才,基础在教育 。已有研究在乡村振兴与乡村教育 振兴的关系上基本达成共识,认为实现乡村振兴,最 根本的因素在于人才, 而教育能为人才的积累与转 化奠定基础[2]。

  随着《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 年)》[3]《乡 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4] 的颁布,国家对乡 村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公费师范生作为 乡村教师的前序队伍,其专业成长水平、职业认同感等 直接关系到日后乡村教育工作的发展及学生的成长。 而师范院校作为公费师范生的培育摇篮,其对于公费 师范生的养成作用不可小觑。A 大学始建于 1946 年, 是四川省重点大学、四川省重点建设师范大学、四川 省首批免费师范生培养实施高校之一,其小学教育专 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具有突出的典型性 和代表性。A 大学多年来输送了大量小学教育公费师 范生前往各县担任乡村教师,此举有效弥补了四川省 内各县乡村教师数量上的不足,加之其毕业生专业素 养相对较高,这进一步推进了乡村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但与此同时,A 大学在培养小学教育公费师范生的过 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下面拟以A 大学为例,在乡 村振兴背景下,通过对目前校内在读的小学教育公费 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结合对培养方案的分析, 找出小学教育公费师范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根 源,并据此提出优化策略。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小学教育公费师范生培养的 现状

  (一)问题表现

  本文对 A 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所有在读学生发放 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 292 份,其中量表性问卷 部分的信度值为 0.943.分析项的 CITC 值均大于 0.4. 分析项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问卷信度较好;KMO 值为 0.901.效度较好 。调查问卷结果表明,从乡村振 兴的需求来看,小学教育公费师范生培养还存在一些 问题,具体如下。

  1.培养过程的针对性较为薄弱。依据《四川省教育 厅等四部门关于开展师范生公费定向培养工作的实 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的规定,培养院校要制定 公费师范生的培养方案和管理办法,选派优秀教师授 课,加强职业理想和师德教育,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培 养质量[5] 。但就目前 A 大学小学教育公费师范生培养 情况来看,其培养方案与普通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培养 方案无异,并未依据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及公费师范 生的专业特性安排针对性课程 。当前,A 大学对于小 学教育公费师范生的课程设置已经包含语 、数 、外、 音、体、美等科目,课程种类较全,但在具体实施时存 在不分轻重之嫌 。 同时,学校并未安排有在乡村学校 一线授课经历的教授进校上课、举办讲座等,导致学 生缺乏直接获取乡村教师任职经验的机会,也缺少提 出心中疑惑、获得有效解答的双向途径 。另外,小学教 育公费师范生的毕业标准与普通小学教育专业学生 相同,但从实际工作环境、生源情况及乡村振兴战略 的现实需要来看,乡村教师应当致力于培养心怀乡村、热爱乡村、有志于投身乡村振兴的人才,因此公费师 范生往往需要更高的师风师德水平与更深的乡村执 教情怀,即学校理应补充完善其毕业标准,建立更具 针对性的德育评价体系,以确保公费师范毕业生达到 乡村教师工作岗位要求。

  2.教育实习学段与就业岗位不匹配 。A 大学现行 实习制度如下:自大一开学起,每学期安排一周时间 前往小学进行见习,见习结束后由学生完成书面的见 习报告并由见习学校的教师签字,之后交由学院教师 对见习情况及见习报告进行打分。大三下学期则会进 行为期半年左右的实习, 学生需要每周完成实习日 记,并由学院带队教师进行批阅打分 。见习与实习地 点均由学校统一安排,多为周边地区的城市小学 。调 查结果显示,A 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中有 48.63%的学生 认为实习中“亲自任教的机会不足, 得不到锻炼”, 30.82%的学生认为“实习地点与往后服务岗位环境差 异大,借鉴意义不大”。乡村小学教师与城市小学教师 在工作内容上存在较大差异,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 师需要长期致力于解决农村儿童“有学上”, 甚至是 “上好学”的问题,从更深层次而言,其还肩负着将乡 村潜在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有效促进当下 乡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积极发展这一重 要责任,而这些工作正是其在城市小学实习过程中很 难触及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到城市小学进行实 习有着一定的优势,如学生可以学到先进的教学方式 与班级管理理念, 以及新型的信息化教学手段等,因 此,学校与学生应当辩证地看待这一 问题。

  3.学生从教信念与职业认同感的培育不够有效。 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理应厘清自身的 使命和责任, 提高个人职业认同感与加强从教信念, 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教师具有 主动发展的动机和意愿,换言之,有效的教师专业发 展建立在需求、反思和参与者需求驱使的尝试上[6]。就 乡村教师而言,其从教信念与职业认同感相较普通教 师而言更具纯粹性,具体表现为大多数乡村教师对教 师这一职业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能够在艰苦的环境 下坚持自我、教书育人 。调查结果显示,A 大学小学教 育专业仅有半数学生“很向往乡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 模式”且“喜欢乡村教学工作”;24.31%的学生不愿意 履约任教或暂未做决定,2.74%的学生已决定违约。在 选择长期任教的地点时,58.22%的学生倾向于前往重 点市镇 。 由此可见,当前大部分小学教育公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较低,乡土情怀薄弱,且离农倾向较为 严重,不愿意长期扎根偏远地区任教。

  (二)根源分析

  1.政府政策与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充分。当下,乡村 教师要想在乡村振兴中积极作为,就要直面缺乏政策 与财政支持的现实困境。乡村教师的工资及其他福利 待遇大部分来自政府财政拨款, 学校建设及在职培 训、外出交流学习等同样依赖于此,因此政策支持与 经费拨付的不足导致大多数乡村教师的执教环境及 待遇不理想,社会地位不高,且发展空间较小。调查结 果显示,A 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有 52.4%的学生认为乡 村教师的工作环境不好,50.33%的学生认为乡村教师 社会地位低,59.42%的学生想要违约是因为认为乡村 教师发展空间有限 。 由此可见,学生面对这些问题时 易产生畏难情绪,导致其从教信念和职业认同感进一 步降低,甚至会选择违约,放弃到乡村从教的机会。

  2.教学活动与乡村教师实际需求的联系不够紧 密 。 目前,A 大学的课程设置与实习安排难以充分满 足乡村教师培养的独特性需求。究其原因,首先,相关 政策法规及文件中并未对公费师范生的课程及实习 进行详细规定。例如,《意见》中虽然提到“培养院校要 制定公费师范生的培养方案和管理办法”, 但并未对 公费师范生培养需如何具体体现针对性地提出明确 要求 。其次,不同的学生在未来将会前往不同的地区 任教、面对不同的教学环境及生源 。由于多种原因,包 括 A 大学在内的很多学校,当下的课程设置和教育实 习大都难以顾及不同学生的现实需要及工作选择,只 能按照统一 的方式进行安排,仅教授最为基础的课程 及实习经验,同时由于这一过程对学生个人专业素养 及教师教学能力有着较高的需求,从而导致具体实践 能力较弱者很难从这种原理式教学中获益 。最后,给 小学教育公费师范生授课的大部分教师此前所接受 的教育缺少针对乡村教育的专门训练,因此这些教师 的原有知识结构本就缺少乡村元素[7]。

  3.培养过程未能奠定学生乡村教育情怀的基础。 深厚的乡村教育情怀是乡村教师在乡村振兴中积极 作为的思想根源 。A 大学当下的课程大多讲授的是教 师专业知识类的知识,对于学生教育情怀、教师信念 的培育不够扎实,甚至停留于“喊口号”式的照本宣 科,故学生的乡土情怀更多源于以往的成长经历和生 活体验,而缺乏学校专业化、系统化、实践化的思想教 育。学生进入大学后,远离家乡,随着时间的推移导致乡土情怀不断减弱,不少公费师范生对于乡村教师的 从教信念与职业认同感没能得到有效强化, 甚至认为 长期在乡村执教是“不上进”和“退步”的[8]。

  从根源上看,农村基础教育离农倾向的不良影响 导致乡村羡慕城市的思想在很多孩童心里根深蒂固, 加之信息化时代大量外界价值观念的涌入,使得乡村 孩童在成长过程中疏远自己的环境,并感到自身的理 想抱负难以在乡村实现,进而一心向往城市 。A 大学 部分小学教育公费师范生便属于这样的群体,当生于 乡村的他们在求学途中进入城市之后,自小积累的较 强的离农思想便会阻碍他们再次回到乡村从教。

  此外,现有的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本就存在评价主 体单一、评价依据片面、评价目的偏离初心等问题,导 致 A 大学无法客观全面地评价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 道德素养,同时评价结果反作用于学生强化道德认知 及道德实践的效果较弱,进而导致学生信念问题被忽 视,职业素质培养产生偏颇。


\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小学教育公费师范生培养的 优化策略

  (一)提供有力的政策与制度保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我国义务教 育教师享有工资收入、福利保障、专业发展、精神激励 等待遇[9] 。为乡村教师提供有力的政策与制度保障,科 学设计具有激励性的乡村教师综合待遇体系,可以为 乡村教师投身乡村振兴事业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有 效提高乡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首先,应当落实乡村教 师岗位特殊津贴政策。即要加大各级政府财政投入,提 高资源配置效率,综合考虑乡村教师工作地的偏远程 度与艰苦程度,合理划分档位,定期为乡村教师发放与 其相匹配的津贴。同时,地方政府应当依据国家相关法 律法规,制定符合本地乡村教师状况的社会保险配套 保障政策。其次,政府应当依法落实乡村教师基本的住 房、医疗及养老等社会保障机制,确保乡村教师住有所 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其中,应当着重完善乡村教师 住房公积金制度与购房补贴制度, 将乡村教师住房纳 入当地政府住房保障体系, 使乡村教师能够更好地融 入当地生活,减弱疏离感与隔阂感,使其更愿意长久地 留在乡村任教。最后,A 大学应当建立毕业生长期追踪 机制, 通过回访调查等形式确保小学教育公费师范生 在投入乡村教育工作后的基本权益得到确切保障,并 为存在困难的公费师范生提供政策指导及帮助。

  在相关政策执行方面,还应注意公费师范生违约 处罚政策的落实 。依据《意见》规定,公费师范生在校 期间不得违约,未按培养协议规定履约从教的公费师 范毕业生要承担相应违约责任,不再享受公费师范生 的相关政策优待,且须一次性退还免缴的学费、住宿 费和生活补助费,并缴纳违约金,将违约行为纳入个 人诚信记录 。当前仍存在部分落实不严的情况,如没 有将违约行为纳入个人诚信记录,或未计入人事档案 等 。A 大学应当与各级政府积极协作,认真落实公费 师范生违约处罚政策,严格处罚措施执行,以此强化 公费师范生的契约精神,降低违约率。

  (二)建立“四位一体”的协同培养机制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指出,要汇 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A 大学应当与 政府、城市小学和乡村小学签订合作协议,由政府提供 一定的财政拨款支持及政策保障,确保 A 大学与小学 之间达成有效的融合互动,畅通高校小学公费师范生 前往乡村小学实习的渠道,吸纳乡村小学本土化课程 进入高校课堂,从而加深学生对乡村小学教育情况的 了解程度。另外,各教育相关主体可以通过对制度、师 资、环境、生源等各类优势资源的有效整合,逐步搭建 起互惠互利、协同发展的现代化“四位一体”合作平台, 从而在合理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进一步保障 A 大 学小学教育公费师范生育人机制取得更大的成效。

  当前,学生培养、教师培训及校间合作都已经进 入“大数据+”时代,因此还应注重大数据在“四位一 体”协同培养机制中的作用 。政府应当畅通数据在政 府、高校、城乡小学之间高效流通的渠道,同时在协调 大数据运用时, 保障数据运用的合法性及隐私性 。A 大学可以运用教育大数据有效整合优质培养课程,并 积极利用线上学生培训和交互式远程学生培训模式, 将现实中难以经常到访的乡村通过信息化手段呈现 在课堂上,推进乡村知识普及常态化 。此外,A 大学与 实习学校之间可以利用已有的信息化手段及时交流 小学教育公费师范生的培养情况,从而为培养方案的 调整提供动态化依据。

  (三)完善课程体系与评价体系

  小学教育公费师范生的课程体系建设应当根据 其独特性进行考量 。第一,A 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应在 开学之初对学生的乡土情怀保有状况进行实证调查, 并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以掌握学生基本状况。 之后, 学校可以定期邀请有在乡村学校一线授课经验的名师进校上课、举办讲座等,与学生近距离分享自 身经历与成就感悟,使学生对以后的工作情况有更深 的了解与体会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征文比赛、有奖 知识竞赛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乡土知识的兴趣。

  第二,在大部分乡村小学目前仍存在教师资源不足 问题的情况下,“全科型”教师的培养越发重要。A 大学 小学教育专业可采用“3+2+1+X”的培养模式,具体要 求为学生须主修语文、数学、英语三个主科的知识;在 此基础上学习思想品德与教育法律法规及实践两个方 面的课程;之后在音、体、美三科中选择一个方向深入 学习,其余两个学科仅需通过基础考试即可;模式外的 其他课程安排可以依据现实开课需求而定。这样的课 程体系设置既区分了课程的主次性,保证学生在之后的 学校面试中能保有一定的竞争力,又保证了学生学习的 全面性,可使其达到“全科型”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

  第三,A 大学应当完善德育评价体系, 加大师德 师风考核权重,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发 展 。学校应将师德培养纳入课程内容,把师德建设情 况纳入学生每学期的期末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失 德惩处机制,形成长期性、动态性的师德评价体系。此 外,师德评价体系还需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性,除了 教师评价,还应参考家长、学校管理者、社会等教育主 体的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督促其采 取相应的调整措施。

  ( 四)厚植乡村教育情怀

  为乡信念是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和“金 钥匙”。乡村教师应当有积极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意 愿,即其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成为乡村振兴 的引领者。小学教育公费师范生除了要具备普通教师 应具备的一般意义上的专业理念,还要有乐于扎根乡 土的热心与情怀、善于享受乡村生活的心灵及体验乡 村文化的心境[10]。

  第一,应当着重关注乡村教师的心理需求,建立 荣誉激励制度,提高乡村教师的从教稳定性 。当乡村 教师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时,作为其前序队伍的公费 师范生也会从某种程度上减轻心理压力与后顾之忧。 依照《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 年)》的要求,在 保证乡村教师基本生活待遇的基础上,应当建立乡村 教师荣誉制度。各级政府对于长期任教的乡村教师应 给予物质方面的奖励,在进行评优表彰时也应优先考 虑这些乡村教师。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应当通过网络、 报纸、电视等多媒体渠道广泛宣传乡村教师默默奉 献、坚守岗位的崇高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关心、鼓励、支持乡村教育及乡村教师的良好氛围。针对校内学生 而言,A 大学应当全面收集毕业后履约并长期扎根乡 村教育工作的公费师范生的事迹,并将他们作为优秀 毕业生范例在校内大力宣传,从而充分发挥榜样带来 的精神激励力量。

  第二,A 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可以开展课题学习,鼓 励学生自主收集履约任职地区的乡土知识和乡村文化 材料,具体包括乡村基本发展情况、风俗习惯及乡村生 活的常识性知识等内容 。由此可以增强学生长期扎根 乡村、服务乡村的意愿,使其与乡村发展形成命运共 同体,充分发挥乡村教师“新乡贤”的引领作用。


\

 
  三、结语

  多年来,A 大学培养输出的小学教育公费师范生 弥补了四川省内各县镇乡村教师在数量上的不足,加 之毕业生专业素养相对较高,这些优秀的小学教师有 效推进了乡镇教育的现代化进程。虽然目前 A 大学在 培养小学教育公费师范生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但通过对政策制度、课程体系、教育情怀培养等方面 的进一步完善,小学教育公费师范生培养工作将不断 进步发展,该范例也将为全国小学教育公费师范生培 养及乡村教育振兴工作带来有益启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 路 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EB/OL](2021-03-07)[2022-05-29].http:// www.gov.cn/xinwen/2021-03/07/content_5591271.htm.

  [2] 袁利平,姜嘉伟.关于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J].武汉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74(1):159-169.

  [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 年)的通 知[EB/OL].(2015-06-01)[2022-05-29].http://www.moe.gov.cn/jyb_xxgk/ moe_1777/moe_1778/201506/t20150612_190354.html.

  [4]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EB/OL].(2018-11-09)[2022- 05 -29].http://www.farmer.com.cn/zt2018/zxgh/tt/201811/t20181109_1 - 415642.html.

  [5] 四川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关于开展师范生公费定向培养工作的 实施意见[EB/OL].(2018-06-04)[2022-05-29].http://edu.sc.gov.cn/sce- du/c102594/2018/6/4/123730cbf6cd4be78fe528e81ae59775.shtml.

  [6] LIEBERMAN A.Practices that support teacher development trans- formation conceptions of professional learning [J] . Phi Delta Kappan, 1995(8):11-27.

  [7] 姜超.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价值、前提与风险[J]. 四川师范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9(3):114-121.

  [8] 吕天.文化环境层面的乡村教师流失问题探查[J].教学与管理, 2019(32):6-8.

  [9] 庞丽娟,金志峰,杨小敏,等.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助力乡村振兴战 略:制度思考和政策建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 (6):5-14.

  [10] 吴云鹏. 乡村振兴视野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突围[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81-89.19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526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