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最近发展区理论下英语梯形AB分层策略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10-20 11:19:5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高中英语教学质量,本文一方面对分层教学的具体原则进行了探究和细化:分层初期遵循整体梯形分层的原则进行分层教学;在中期阶段,按照动态激励、阶梯式分层的原则进行分层教学;到了后期,分层教学按照梯形分层的原则进行主体性的底线教学。另一方面,在教学策略研究上,对梯形教学策略、过程性评价策略、层组交替教学目标分层策略等进行了探究和分析。

  [关键词]英语教学;最近发展区;分层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下英语梯形AB分层提出的研究背景

  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英语教学形式中,分层教学逐渐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在分层模式上,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了持续的探索,为打造独具特色的新型管理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大部分教师还处于初步认识和教学尝试的阶段,因为英语分层教学在中国还处于教育的基础发展阶段。于是,一些认知上的障碍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在教学活动中。针对现状,本文拟通过深入分析英语认知能力的现状和途径,开展分层教学的英语课堂活动实践,并针对分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探讨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高中英语教学,希望能找到一些证据,在反复探索的过程中提出进一步的教学推进策略。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下梯形英语分层研究的价值

  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高中英语分层教学是推动高中英语教学多元化发展的有效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自我评价技能。

最近发展区理论下英语梯形AB分层策略研究论文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下梯形AB英语分层概念的界定

  从教育学理论层面分析,最近发展区理论下的梯形AB分层模式教学是按照学生现有知识、能力水平和未来发展潜力,按照前期2∶1的比例梯状分配方案和后期1∶2的比例梯状分配方案,将学生科学划分为层次相近群体进行区别对待的一种教学策略。

  四、最近发展区理论下梯形英语分层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探究学生层中带组,组中分层的梯状教学模式

  在深入了解学生自身情况和特点的基础上,把学生分为A、B两个层次。具体分层标准是:B层学生以英语基础薄弱、学习困难消极、困学厌学情绪高的学生为主,A层以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居多。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分层,有利于实施教学分层备课方案。

  2.探究教学分层过程性评价体系

  学生的综合评价包括动态评价、纵向评价和综合评价三种形式。动态性评价,主要指每个层次班学生学习水平都是动态化的过程性分析测评;纵向评价,主要是通过不同阶段的课堂活动、交流、作业等评价内容,纵向的分析做出的评价;综合评价,评价内容要多维度,不能仅以考试测评作为唯一标准,要关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主体精神品格的提升。评价方法要多元化,既要坚持自评也要坚持他评,同时,评价者结合综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分析,给学习者更客观全面的评价。

最近发展区理论下英语梯形AB分层策略研究论文

  (二)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团队针对两所实验基地学校(郑州二中、郑州十九中),进行了为期一年的高中英语梯形AB走班分层教学实践探索,并对初期的分班模式进行了细化和改革。

  1.建立走班AB梯状分层教学模式

  在分层走班AB梯状分层教学模式中,实验教师主要是按照学生认知学习水平进行教学分配。分班初期按照2∶1的比例,分成A、B两个层次,组成新的教学集体。研究团队同时考虑到学校空间、教师配备等的具体情况,采用双班混合同层走班上课。双班混合同层走班并不影响分层前的行政班,而是在分层学习的期间,按各自的特点水平到相应的班级上课。它的优点在于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水平,规划教学环节,确定与其层次相符合并且可以达成的教学目标,从而降低后进生的学习困难程度,同时满足了尖子生扩大知识面的需求。

  2.建立梯状2∶1分层教学监测模式

  分层教学的初期,教师帮助学生根据本人的情况,先挑选合适的学习班次,然后以三个月为期进行监测,根据监测的情况及后续学习的现状,再进行层次调整。这种分层监测模式给了学生较多的主动选择权,学生在认识自我的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将自身的条件与阶段发展区目标科学地联系在一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更有利于学科知识能力由最近发展区向发展区的转变。

  3.构建AB梯状分层“互动组”叠形模式

  “分组互动”的教学管理形式是一种课堂管理教学的有效策略。层中的“互动组”是一种交叉的叠状分层。研究团队通过调研和深入剖析,掌握了教学班内每个受教育者的学习状况、知识水平、爱好优势及社会成长境况,将学生按照心理认知的特点分组,形成不同的管理互助群体。利用小组分级别合作和成员之间帮学相结合的形式,充分发挥师生互动、学生互助,为每个学生营造个体发展的良机。

  (三)研究主要创新点的细化和革新

  通过传统分组合作和新型分层式分组的策略差异对比,试验者运用最近发展理论,做以下创新探究内容。

  首先,试验者通过问卷调查,探究层中带组、组中分层的策略的可行性;其次,试验者通过学生访谈,探究教学评的分层过程性评价在教学中实施的具体策略—经过两年的课题实际,研究组进一步细化了初期的梯状分层设计策略,并根据梯状分层英语教学实验结果,细化、革新了分层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将教学分作三个阶段,并且应遵循以下新的指导原则。

  1.在分层的预备阶段,分层教学遵循全体性梯状分层的原则

  分层教学是根据每个学生的差异,为每个个体发展提供平等机会,把目光从少数精英教育人转向全体素质的提升,把发展作为目的。分层初期的评价只是促进发展的一种手段。所以在分层预备阶段,分层采取2∶1的比例,使A层学生数量大于B层,促进中等生培养,做到厚爱中间生和后进生,视他们为潜力股,给予精心的教育。

  2.在分层的实施中期阶段,分层教学遵循底线性梯状分层、动态性梯状分层和激励性梯状分层的原则

  梯状分层教学是因材施教的手段,能更好地促进教学发展。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群体情况,以评价学生的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为底线,寻找学生新的最近发展区为目标,评价激励要强调每个学生在原有发展区域的基础上的动态进步程度,坚持表扬和鼓励,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要宽容和理解,适当加以引导。

  3.在分层的后期阶段,遵循主体性底线梯状分层原则

  梯状分层课堂教授过程是以生为主体的教师导学、学生学习过程。学习者应当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分层教学的过程应该有利于后进生保护自尊心,调动其积极性,但绝不是要降低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所谓“后期底线”是指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力争人人进步,成为个人层面的“成功者”,把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要学。

  五、总结

  总而言之,为了进一步提升高中英语教育质量,研究者尝试探究了独特的梯形AB分层教学方法和具体方式,对课堂分层进行了实际性探究。经过对梯形分层次教学引入高中英语课堂进行深入研究,研究者发现梯形分层教学有助于解决学生英语基础水平不均的矛盾,架构新型的英语管理学习模式,符合新教学要求的走班方向,对于增强教学品质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金一鸣.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陈树逸.层次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尝试[J].数学教学研究,2002(9):15-17.

  [4]倪金凤.探寻初中英语高效课堂的“给力”之源[J].生活教育,2011(16):6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515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