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走进小说天地,觉察自我成长—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论文

发布时间:2023-10-20 10:54:1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是以“少年成长”为主题的小说单元,因此,将本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为“走进小说天地,觉察自我成长”。本单元教学中,借助讲故事、缩写、转换叙述视角、画示意图等梳理小说情节;借助改编课本剧、体会对话语气、赏人物细节等分析人物形象;借助设计采访问题、小组实施采访等体会环境描写作用;借助设计辩题、实施辩论、展开想象等多角度理解小说主题;借助读小说收获的写法,在列提纲基础上创写一篇小小说。通过读写结合,形成小说读写能力,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读写结合;小说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小说主题

  一、2022版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有关“阅读与鉴赏”学习任务群,第四学段的要求如下:“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有关“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第四学段的学习内容如下:“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尝试写诗歌、小小说等。领略数字时代精彩的文学世界,欣赏由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感受不同媒介的艺术魅力。”

  二、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一)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内容说明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一个以“少年成长”为主题的小说单元,一共有三篇课文,分别是:鲁迅的《故乡》、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曹文轩的《孤独之旅》。这几篇课文,内容丰富多彩,文笔摇曳多姿,既能带给读者不同的审美感受,也能激发读者对人生社会的无尽思索。这个单元作为初中阶段第一个小说单元,单元导语明确指出:“学习这个单元,要学会梳理小说情节,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主题。”单元导语还指出:“阅读这些作品,可以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确立自我意识,更好地成长。”因此,将本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为“走进小说天地,觉察自我成长”。

  三、单元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初步具有梳理情节线索的能力,但对小说叙述视角的作用不太清楚;学生能结合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但不能把握人物形象的多重性和复杂性;能初步把握小说的主旨,但对小说主旨的多重性理解不到位。学生有创写小小说的热情,但又不太清楚如何写出像样的小小说。为了使学生学会阅读小说,创写小小说,本单元计划引导学生进行小说大单元整体学习,感知小说艺术,形成读写小说的能力。

  四、单元学习目标

  重点:通过讲故事,了解小说叙事视角,梳理小说情节。

  重点:通过改编课本剧,通过对话语气等分析人物形象。

  重点:通过采访活动,从多角度理解小说环境描写作用。

  难点:通过辩论活动,从不同角度感受小说主题深刻性。

  难点:运用小说情节等重点元素,创写自己的成长故事。

  通过丰富的读写活动,加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获得自我成长的教益。

  五、单元整体学习思路

  (一)单元学习情境

  经典的故事都是“自我”的故事,从中不仅能看到作者的影子,也能照见我们自己的影子。为了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确立自我意识,更好地成长,我校“心语”文学社团计划以“小说天地,少年成长”为主题,编写一本集子,设置了以下几个栏目:“他人故事”“人物特色”“背景设计”“主题文化”“我的成长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九上第四单元的学习,探寻小说情节构思、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和主题的文艺密码,与小说艺术之美同行吧。

  (二)单元核心问题

  如何把握阅读小说的重点元素,学会阅读小说,提炼小说写法,创写一个自己成长的故事。

  六、单元学习策略

  1.设计情境和活动:要学生以“小说天地,少年成长”为主题编辑一本集子,在真实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通过讲故事、改编课本剧、采访活动、辩论活动等学习方式,梳理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在此基础上,创写自己的成长故事。

  2.设计学习支架:提供了“区分故事情节和小说情节”“小说叙述视角”“缩写方法”“课本剧矛盾冲突”“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说主题理解的角度”等学习支架,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读懂小说。

  3.设计评价工具:设计了“讲故事评价量表”“小说改编课本剧评价量表”“小说环境作用的采访活动评价量表”“小说主题辩论活动评价量表”“小小说创写评价量表”,使每一个任务都有评价标准,学生据此可以把任务落实到位。

  4.比较阅读找异同:对单元三篇小说进行比较阅读,找到它们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塑造、环境描写作用、小说主题等方面的异同点,不仅便于学生学会阅读小说,也便于更好地创写自己的成长故事。

  七、单元学习评价

  1.设计评价量表:每个任务都设计了相应的评价量表,学生清晰评价标准,便于更好地完成任务。

  2.表现性评价:学生参与课堂丰富的活动,如我来讲故事、改编课本剧、采访活动、辩论活动等,在此基础上创建出自己的小作品,如学生的缩写、课本剧的改编、成长主题的小小说等。

  3.交流式评价:课上的自主提问、小组讨论、实施采访,课上自主设计辩题、实施辩论活动等。

  八、教学过程

  【任务一】梳理小说情节(第一、二课时)

  核心任务:借讲故事、缩写、转换叙述视角、画示意图梳理小说情节,完成小说天地“他人故事”栏。

  【活动一】我来讲故事

  1.请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讲述一下《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的故事。

  2.请你学习“区分小说情节和故事情节”的方法提示,思考同学所讲的故事和作者所讲的故事的异同。

  【方法提示】区分小说情节和故事情节

  前者是按照作者描述的顺序,即文本展开顺序呈现的一组或若干组具体的生活事件,后者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顺序展开的一组或若干组具体的生活事件。两者区别在呈现顺序上,再有故事情节是平铺直叙,小说情节用了诸多艺术手法。小说情节之所以比故事情节更吸引人,就在于它对故事情节进行了艺术加工。

走进小说天地,觉察自我成长—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论文

  3.在对比中体会作者小说情节构思的巧妙之处,并结合缩写方法的提示,从《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这三篇小说中任选一篇进行缩写。

  【学习支架】缩写方法提示:

  (1)缩“语言”:围绕小说情节、人物、环境完成作品概述。将文本简单概括成:在什么环境中,什么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情。用自己的话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微型文本。

  (2)缩“内容”:内容方面要进行取舍。根据小说主旨了解内容的主次,对次要内容进行压缩或删减。

  【活动二】比较叙述视角的不同

  《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这三篇小说的叙述视角有何不同?不妨试着变换一下叙述视角,体会一下有什么不同。

  【学习支架】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包含了叙述人称、叙述者的身份、心理状态、观点态度、说话的腔调等内容。小说叙述视角有:第一人称有限视角、第三人称全能视角、第二人称叙述视角。

  【活动三】找小说情节构思的共同点

  《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这三篇小说情节的构思方面有何共同之处?请分别用一张示意图将其情节呈现出来。

  【预设】

  1.这三篇小说都写到“变”,小说情节一波三折,曲折有致。

  《故乡》写了“故乡”的变,包括故乡环境、闰土、杨二嫂、“我”的变化。

  《我的叔叔于勒》写了于勒的变化以及“我”的父母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

  《孤独之旅》写了特定环境中杜小康的心路历程、情感波澜。

  2.结合这三篇小说以及你曾经读过的小说,说说你学到哪些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写作方法,为写自己的成长故事接力。

  【学习支架】情节梳理示意图示例

  《故乡》情节梳理示意图示例(可根据时间线索梳理小说情节)

走进小说天地,觉察自我成长—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论文

  【学习支架】梳理小说情节方法

  1.线索:线索是贯穿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可以是人、事、景、物、情感,也可以是时间、地点等。

  2.结构:先按照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文章层次,然后梳理情节。

  3.场面:一个场面可梳理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场面,就是不同时间内人物进行活动的场所。

  【作业设计】

  (1)缩写

  从自己读过的小说里选择一篇,尝试缩写。300字左右。

  要求:抓住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列出所写提纲;概括要准确,线索要清晰,结构要完整;语言要简明、通顺;不需要做评论或补充解释。

  (2)改写

  从学过的小说中选择一篇,改变原来的叙事视角,换成另一个人物的口吻讲述这个故事,300字左右。

  完成后评选出最优秀的5篇,在“他人故事栏”展出。

  要求:改写小说片段或全篇;叙事清晰,人称和语言风格统一;改后组内交流。

  【任务二】分析人物形象(第三、四课时)

  核心任务:借改编课本剧、体会对话语气、赏人物细节分析人物形象,完成小说天地“人物特色”栏。

  【活动一】改编课本剧

  从《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中各选取一个最感兴趣、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片段,改编成微型课本剧,可以增加人物的动作、神情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学习支架】课本剧的矛盾冲突

  课本剧不同于小说之处在于更凸显矛盾冲突,矛盾冲突有:内在矛盾冲突(心理冲突)、外在矛盾冲突(语言冲突、行为冲突、社会人际现象冲突等)。

  【活动二】品析对话

  通过人物的话语可以走进人物的精神和心灵世界,感受人物之间的关系。如果你是课本剧的演员,请你和小组成员从本单元三篇课本中任选一篇,试着表演人物之间的对话,体会对话中省略号的意味,说说人物的性格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示例:

走进小说天地,觉察自我成长—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论文

  2.《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都写到了孩子,其写作意图有何共同之处?

走进小说天地,觉察自我成长—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论文

  【作业设计】

  从自己读过的小说中选一个最感兴趣的人物,用卡片形式为人物建立档案,内容包括姓名、出处、外貌、语言、动作、相关事件等,还可做简单点评,完成后评选出5份优秀作品,在“人物特色栏”展出。

走进小说天地,觉察自我成长—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论文

  【任务三】体会环境作用(第五课时)

  核心任务:借助设计采访问题、小组实施采访等体会环境描写作用,完成小说天地“背景设计”栏。

  【活动一】采访活动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多方面的作用,请你分别找出《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中的环境描写,小组合作,用采访的方式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采访目的: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走进小说天地,觉察自我成长—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论文

  【采访问题示例一】

  钱理群曾说:“《故乡》是一首心灵的诗,作者的着力点是在对‘我’的精神历程的审视。”“一切景语皆情语。”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大多是小说主人公内心的折射。品读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透过“景语”体会“情语”是还原人物心灵的重要方法。

  鲁迅的小说《故乡》带着浓郁的抒情性,请你品读文中描写景物的选段,能读出“我”怎样的心路历程?

  选段一:“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选段二:“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选段三:“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预设】品读这三段景物描写,会发现《故乡》中写了三个故乡:一个是回忆中的,一个是现实中的,一个是理想中的。品读这三段景物描写,尤其是色彩词的变化,会发现“我”经历了希望—绝望—希望(反抗绝望)这样的心路历程,其中蕴含着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和生命体验。

  【采访问题示例二】

  请你结合下面景物描写的选段,品味杜小康面对孤独时的心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选段一:“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

  选段二:“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选段三:“天黑,河水也黑,芦苇荡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

  选段四:“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的明亮。”

  【预设】品读这几段景物描写,会发现杜小康面对孤独时内心经历了害怕—不再恐慌—恐惧—勇敢、坚强这样的心路历程。

  【活动二】找共同点

  请你说说《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中的环境描写有哪些共同的作用,并说说对你写自己的成长故事中的环境描写有哪些启发。

  【学习支架】小说环境作用的几个角度

  小说环境描写和情节、人物、主题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走进小说天地,觉察自我成长—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论文

  【作业设计】

  《故乡》结尾写道:“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你的想象中,鲁迅所希望的“新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今天是否已实现了?请你描述一下,并配上自己喜欢的画面。完成后选出5份优秀作品,在“背景设计”展出。

  【任务四】理解小说主题(第六课时)

  核心任务:借设计辩题、实施辩论、展开想象等多角度理解小说主题,完成小说天地“主题文化”栏。

  【活动一】辩论活动

  关于《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的主题,有多种理解,你是怎样理解的?请小组合作结合课本内容,也可以补充相关资料,完成微辩论。

走进小说天地,觉察自我成长—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论文
走进小说天地,觉察自我成长—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论文

  【学习支架】辩题提示

  《故乡》辩题示例:

  正方:《故乡》主要批判封建礼教造成的百姓精神的麻木

  反方:《故乡》主要同情社会现实造成的百姓生活的惨状

  《我的叔叔于勒》辩题示例:

  正方:《我的叔叔于勒》主要批判重利轻情的人性

  反方:《我的叔叔于勒》主要同情小人物辛酸生活

  【活动二】找共同点

  阅读《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这三篇小说,可以发现世界,认识社会,推动自我成长。请从自我成长的角度,探讨这三篇小说在主题上存在的共同之处。另外,请你说说理解小说主题有哪些共同的角度。

  【预设】三篇小说共同的主题:穿越黑暗,寻找光亮。

  《故乡》中的“我”穿越现实中没有活气的故乡,寻找理想中的精神家园。在那里,人活得不再那么辛苦;在那里,人与人之间不再隔膜;在那里……

  《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若瑟夫)穿越父母对于勒叔叔的冷漠,寻找人间真情,寻找人性之善。

  《孤独之旅》中杜小康在成长中,穿越暴风雨的黑暗,寻找到了面对困境的勇气和力量。

  【学习支架】理解小说主题角度

  社会角度:小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人生角度:小说展示人的生存状态、生活境遇

  人性角度:小说反映或丰富或复杂的人性

  心灵角度:小说是心灵的历史

  【活动三】拓展阅读

  【环节一】阅读《〈呐喊〉自序》选段,你认为鲁迅写《故乡》用意何在?

  “假如一间铁屋子……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预设】鲁迅在《故乡》这篇小说中揭示了中国农民和小市民艰辛的生存状态,对国民性中的奴性和无赖性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期待着唤醒沉睡的人们,改变麻木的心灵,打破旧世界,创建一个人性美好的新世界。

  【环节二】《草房子》中《红门》的最后一节写道:“天空、芦荡、大水、狂风、暴雨、鸭子、孤独、忧伤、生病、寒冷、饥饿……这一切,既困扰、折磨着杜小康,但也在教养、启示着杜小康……杜小康是坐在那里咀嚼着油麻地的任何一个孩子都不会去咀嚼的,由大芦荡给予他的那些美丽而残酷的题目。他不可能立即领悟,但他确实比油麻地的孩子们提前懂得了许多……”请结合《草房子》中相关内容,说说“这一切”给予了杜小康怎样的启示。

  【活动四】展开想象的翅膀

  小说离不开虚构和想象。我们读小说,实际上也就是随着小说家的笔触,神游于小说所虚构的世界,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其实,这种想象的快乐不是小说家的专利,你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尝试获得。以下几项活动任选一项进行。

  1.重新设计人物命运。假如闰土生活在现在,他的命运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穿越时空的对话。闰土、于勒、杜小康等小说人物就站在你面前,你将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3.面对面对话作者。鲁迅、莫泊桑、曹文轩来到了我们的《午间论坛》,就在你面前,你将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4.如果时空可以穿越,你能和鲁迅先生面对面交流,读完《故乡》,你最想对先生说些什么?

  【任务五】创写成长故事(第七课时)

  核心任务:借助读小说收获的写法,在列提纲的基础上写一篇小小说,完成小说天地“我的成长故事”栏。

  【活动一】列写作提纲

  1.列提纲

走进小说天地,觉察自我成长—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论文

  2.组内交流提纲

  组内每个人分享自己的小小说提纲,结合“好小说标准”互评互改。

  【学习支架】好小说标准

  (1)情节一波三折;(2)人物形象鲜明;(3)环境描写生动;(4)小说主题深刻;(5)恰当运用手法。

  【活动二】创写小小说

  1.创写小小说
走进小说天地,觉察自我成长—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论文

  2.作为少年的你,是不是也像文中的少年一样,对社会或人生存有困惑?请以“我想对您(你)说”为题,以初三学子的身份,给本单元三篇小说的作者或小说中的人物写封信,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一谈你阅读小说之后解决了成长中的哪些困惑,或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300字左右。(选做)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515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