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基于相关背景,首先阐述了价值观认同教育融入大学生成长过程的基础前提,然后分析了价值观 认同教育融入大学生成长过程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价值观认同教育融入大学生成长过程的路径。
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认同成为高校热议的话题, 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价值观认同层次偏低、 价值取向存在群体差异、主流价值观脱节等方面[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逐步渗透到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领域,逐步转化为 人们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 价值观认同是大学生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 逻辑出发点和动力机制,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重点。当前,市场上逐利性的负面效应会驱使 部分学生出现社会功利化等错误倾向。因此在现阶段, 应及时将价值观认同教育融入相关课程教育教学,贯 彻课程思政理念,进一步明确价值观认同教育融入大 学生成长过程当中的必要性。
基于此,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开 展,需要在调动大学生价值探寻兴趣、激发大学生价 值情感、促成大学生价值本质追问方面发挥更大的功 效 。而认清大学生价值观认同教育面临的挑战,并在 此基础上分析相关应对思路,厘清价值观认同教育的 视野、维度及定位,有助于提升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实 效性,最终促进大学生成长。
一、相关背景
从大学生思想变化的视角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 要目的是促进价值观认同。认同是一种主体选择性较 强的过程 。从认同的视角来看,大学生的价值观认同 是一种主体选择的行为和过程,他们的认同来自现实 的需要、利益的满足、有效的教化与规训、社会参照和 群体模仿等 。在认同过程中,知、情、意、信、行交替发 生、相互作用。受环境、教育、心理等多重因素影响,当 前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中显现出一 定程度的局部性和浅层次性,不同的学生群体显现出 认同上的不平衡性,且在认知、情感与意志、行动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当前,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受到冲击,其中的导火 索是价值观问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政体要达到 长治久安的目的,应该让全邦各部分的国民都能够参 加并且怀抱着让它存在和延续的发展信念—价值 观认同[3]。价值观认同是人类对于现有的价值体系、价 值秩序 、道德规范等观念价值的情感倾向和心理归 属 。不管处于哪一种社会形态下,价值观认同的合法 性地位始终不会被撼动 。无论是市场经济的转向还是 现代社会的转向,都将改变人在经济、政治、文化、科 技等各领域的价值观走向,进而转向出现“直与曲”的 线条,更多的是“曲”,表现为利益博弈、价值断层、文 化冲突等转变,致使人们的价值观发生变化,偏离主 流价值观的轨道。
由此可见, 价值观认同是人们为达到自身利益, 而围绕着整个社会和公共价值权利资源的取得、分配 和运用而进行的行为活动。“人的目的是多样的,而在 原则上来说它们并不能完全相容的,所以,无论在个 人生活还是社会生活中,冲突与悲剧的可能性便不可 能被彻底消解。”[4]而不完全相容的价值观认同则基于 排斥“他者”价值观的问题之上,这种排斥主要体现为 人们因缺乏安全感进而排斥其他人价值观的内心世 界,将此置于追求共同价值观的层面之中参与增强价 值观统一战线的活动就是价值观认同教育 。其主题包 括人们对制度的认可、利益的认可、价值的认可、效率 的认可等,即价值观认同是人们在多元文化背景之下 追求安全感和共识感的过程。
二 、价值观认同教育融入大学生成长过程的基础 前提
价值观认同对于国家的发展非常重要,对于个人 的发展也很重要。人们在现代化发展过程当中,充当着国家发展和民族发展的一个“分子”,决定着价值观认 同的正确发展方向。正如阿伦特所提出的“原子化的个 人”,吉登斯也指出“原子化的个人”的形成是现代化 的一部分,其现代性的特点与传统社会的特点相连接, 不仅是价值观认同的一种解体,也是现代化发展过程 中人们价值观迷失方向问题的结点所在。对此,要“通 过像其他的位置占有者所做的那样去适应确定给自 己的位置”[5] 。随着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不断增强,价值 观认同的需求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希望实现特定的 个性的价值共识 。因此,应将“人”界定于高校这个组 织中的“学生”这个群体,进而探究这个群体的价值观 认同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高校开展价值观认同教育, 目的在于为大学生深刻理解并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提供理论指导,使情感内化与实践内 化相结合,进一步实现价值观认同教育中的文化认同 与行为认同相统一,最终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在具体的实践中,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同教育融入大学生课堂教学、公共交往实践等各方 面 。路径提出后可通过更新课堂教学理念、整合课程 教学内容等,使学生在各类课程学习中形成完整的价 值观知识结构,规避理性认知出现偏差、文化认同失 衡、行为认同知行脱节的风险。进入大学之后,学生所 处的发展环境,包括学习方式的选择、人际关系的处 理、文化氛围的形成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其思 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也越来越复杂,致使其必须面临不 同思想文化的冲击、名利的诱惑和抉择的困惑等 。而 这也是价值观认同教育融入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基 础前提。
三、价值观认同教育融入大学生成长过程的影响 因素
(一)社会转型与价值变迁
由于信息传媒科技的不断更新、信息文化跨越时 空的迅速发展,人类的信息变得更加多元化 。与此同 时,一些人的焦虑感也随之上升。寻找社会认同是突破 相关难题的突破口, 而如何突破成为当下亟须解决的 问题。在如此丰富的物质条件下,人类的精神世界怎样 才能发挥作用呢? 这也成为实现社会共识需要面对的 实际问题。当前,对于在全球化发展中的价值观认同而 言,不论是强制认同或是引诱性认同,都试图将某种特 殊的价值观念加以普遍化, 这使得传统的价值观面临 价值观认同冲突。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人们越来越渴 望在多元化的价值环境之中寻求共同的认识、共同的利益及构建有意义的价值体系。
在本文所限定的研究场域内,一些不良思潮正在 对大学生进行渗透与侵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思想、历史的高度认同。事 实上,在当前全球化大潮的冲刷下,世界价值观认识 呈现出了特殊化、异质化的特征。在全球化进程中,世 界价值观认识并未产生某种一元化的世界价值观共 识, 反而对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相互交流造成了障 碍,使其进入误区。在此背景下,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必须把价值观认同教育渗透大学 生成长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而推进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二)生活环境的浸润
大学生这一重要群体,尤其需要各方关注,其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其成 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节点 。围绕大学生所处的新 媒体数据环境,构建有意义的价值观体系,重视大学 生价值观认同教育成为其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话题 。随 着新技术的发展,当前实现了影音、图文、数据等多种 信息的整合,搭建了一个全新的互联互通的虚拟社交 平台,使得更多的信息融入大学生成长环境,促使正 确的价值观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中实现了广泛 及深入的传播 。另外,网络文化生态也正在遭受泛娱 乐化、庸俗化的冲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价值 观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了影响[6]。事实 上,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媒体时代会面临一 些挑战,具体表现为相关主体在大数据环境中出现了 不同程度的失语、失声、失踪、失效,缺乏网络话语权 等现象, 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主流 的、官方的、高大上的话语模式很难有效植入互联网 文化和网络环境的原因[7]。
对于大学生而言,价值观认同在其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教育之中处于重要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效果与价值观认同直接挂钩,形成因果关系 。当 然, 价值观认同依托主流价值观认同的话语体系,使 得价值观认同与话语权及话语阐述问题的连接更加 紧密,可规避外来异质文化冲击的风险,避免主流价 值观认同受到消极影响 。如“去中心化”,大学生日常 的话语表达往往夹杂着对自我价值的认知、自我情感 的表达及自我情绪的迸发等,而多样化的话语符号加 剧了其偏离主流价值体系的轨道的速度,使其认知渐 渐脱离主流价值体系秩序 。可以说,由于大学生价值观认知逐渐表现出互相矛盾和抵触的心理体验,碎片 化和情绪化之间产生的这种矛盾冲突表达行为正逐 渐变成某种社会常态,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 阐释受到了多方挑战 。首先,文化多样性的特点使得 大学生的非理性冲动增强,对于多方话语阐释存在抵 触;其次,由于媒介主体的“去中心化”,加之文化多样 性的特点,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话语阐释的控制力, 主流价值观话语的风向标发生了转向;最后,受异质 社会文化的影响,大学生社会政治认同教育逐渐虚化 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权,碎片化的语言泛 化问题严重[8]。概言之,大学生潜移默化地脱离价值观 认同的正常秩序, 导致价值观教育效果事倍功半,因 此要在大学生生活环境中融入价值观教育话语阐释。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观性
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表明,这个群体乐观积极、健 康向上,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趋向主流 价值观,大多能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脚踏实 地,形成价值观认同。但是,仍有一些大学生对社会主 流价值观的内涵认识相对模糊,或者对主流国家价值 观的意义认识缺乏,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产 生了困惑。例如,在实践“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 层面的人生价值行为时,这些大学生普遍向往自由和 公正,且法治意识较强烈,但尚有个别学生存在法治观 念较淡薄的问题;在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 层面的价值准则时,大学生在政治层面的价值准则上 能做到热爱祖国、坚持社会主义,在生活层面上能做到 善良、爱岗敬业、讲究诚信,当然也会有少部分人存在 失信问题。随着异质思维的相互碰撞,当前迎来了多元 文化思潮,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被动实施,导 致学生对其内涵模糊不清,体系秩序混乱,进而导致践 行动力不足。
主流价值体系需结合大学生这个群体实际发生 的情况进行架构,因为大学生是价值观认同教育的主 体,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价值 观认同教育的最终目标 。当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真正融入主流价值体系架构是价值观认同教育的 主要任务 。例如,以’00 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生活在物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相对较高的时代,网络空间是 他们寻求精神寄托和生存意义的新场域 。网络空间的 高度交互性改变了传统单向度的信息传达方式,也完 成了语言沟通的“去中心化”,尤其是网络空间赋予的自由表达权在大学生手中变成了一种“符号游戏”,同时各种形式的媒体平台注册方便,门槛较低,只用一 部手机就可以广泛收集、散布社会舆论[9],导致一部分 学生试图挣脱主流价值理念的规则束缚,出现网络素 养薄弱化等问题,使大学生身心发展受到伤害,而其 主观意愿的选择导致其价值观逐渐扭曲 。置于“认同 的原动力来自内心和外在的统一,是价值观、教育者 、 教育对象、教学载体和德育方法等要素的配合和互动” 的教育理念之中, 多元化社会思潮也正是抓住了大学 生心理不成熟,容易迷茫这一弱点,频繁地通过互联网 传递消极的价值观,侵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10],使其在 长期的相互交往过程中受到影响,最终趋于“同化”。
四、价值观认同教育融入大学生成长过程的路径
(一)认同理论实践: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关键路径
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更突显 出加强大学生价值观认同教育的重要性,而理论实践 是价值观认同教育实施的关键路径,直接影响着价值 观认同教育在促进大学生成长方面的实效性,也是提 高其主流价值观认同意识的关键路径 。 目前,大学生 在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过程中,面临着理 论和社会实践脱节的问题。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的理解停滞在单纯的认知层面,对其主要内 容和思想内涵缺乏深入学习与认识, 更缺乏情感投 入,无法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导致在实践过程 中出现消极的态度和“知易行难”的状况 。 同时,部分 大学生虽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有较高的认可 态度,但在具体实践情境中不善于用其规范自己的行 为,行动力较弱,出现了“高知低行”的现象。
此外,高校在进行有关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实践活 动时流于形式,即便进行了相关的实践活动,也只是 采取座谈会、演讲、张贴宣传标语等形式,并不能全面 了解大学生的实践需求,对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活动也 没有具体规划,进而弱化了价值观认同教育实践活动 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对此,高校应该举办一些参与式 活动。一是体验式的教育活动,如参观革命纪念碑、革 命旧址等; 二是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宣传方式,组 织学生宣讲团,采用类似于青年大学习的形式帮助他 们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与认同;三是借 助“见习+实习”的教学方式,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贯彻 主流价值观,为大学生深刻认识价值观认同的重要性 奠定基础;四是借助志愿社会实践活动,如“三下乡” 公益活动等,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了解 。概言之,培养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让大学生学习价值观认 同理论的基础上应引导其深入实践,不随波逐流,重 在体现我国价值体系教育的特色。
(二)认同环境营造:价值观认同教育的重要路径
大学生价值观认同教育实现的重要路径是价值 观认同文化环境的营造 。通过文化氛围的营造进行 价值理念认同教育有其更深刻的含义与实践途径 。 即应提高价值理念认同教育的渗透性,利用文化认 同氛围营造促进价值理念认同教育体系发展的宣传 教育氛围,将价值理念认同教育体系融入日常生活, 并以此推动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最终完成 。而文化又 具有强大的渗透性,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 面 。例如,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党中央工作部署 贯彻党的宗旨,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致力于践行 “自由、民主、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理念, 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原则,真正让人民感受到了我 国主流价值理念的践行。
价值观认同文化环境的营造,离不开宣传,而宣 传也是一种教育,可起到引导大学生建构主流价值观 认同,明晰其主要任务的作用,能为实施价值观认同 教育添砖加瓦, 使价值观认同教育加入中国梦的队 伍,其主流思想价值导向具有鲜明的中国语境性 。如 “法治”主要强调根据法律精神而治,所依靠的就是法 律的理性与威严,这就立足于“公正”,并非选择“人 治”的主流价值理念,体现了“法治”价值理念将执法 为民置于首位,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诠释了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的价值观认同 理念 。对大学生来说,通过价值观教育可认识到社会 文化环境是价值观认同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价 值观认同文化与话语权和话语阐述的问题也息息相 关, 因此对价值观认同文化环境的培养尤为重要,这 对大学生在踏出大学校园后迅速融入社会、应对社会 生活、增强社会的正能量来说,也必不可少。
(三)主体自觉融入: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根本路径
大学生的价值观认同是高校实现价值观认同教 育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大学生应通过价值观认同提 升人生价值 。要将价值观认同教育纳入思政教育工 作,合理利用相关资源,引领大学生主动接受价值观 认同教育, 并引导他们在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中,主 动铭记国家意志和民族意识高于一切, 坚守国家立 场、民族利益至上原则。其次,大学生应以价值观认同 教育指导其职业规划,以人民利益为价值依归,最终实现个人理想为社会服务。大学生主动接受价值观认 同教育,有助于促使社会价值导向的发展风向标步入 正轨。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汲取主流价值理念和价值精 神,同时社会主体自觉地为其提供资源,是价值观认 同教育的根本途径,这对大学生价值观认同的形成有 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最后,还需明确价值观认同是全 体中国人的价值共识与价值追求。价值观认同教育不 能只满足于认知认同, 还应转化为个人的价值信仰, 即通过主体自觉接受价值观认同,促进价值观教育的 意义确认和价值信仰的确立尤为重要。
总之,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应置于国家背景下,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流思想价值导向, 适当融入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色,为实现价值观认同 的目标而努力 。同时,从人文关怀角度出发,大学生作 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尤其需要真切感受到周围群体的 共同价值观, 这既是推动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动 力,又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概言之, 价值观认同教育需结合课程思政理念,在无形之中渗 入主流价值观理念,这样也能为价值观认同教育融入 大学生成长过程提供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王栋梁.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成效评价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 教育,2020(9):26-28.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 OL]. (2017 -10 -27) [2022 -12 -20].http://www.gov.cn/zhuanti/2017 -10/ 27/content_5234876.htm.
[3] 袁铎.认同与拒斥:从政治合法性看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当代重 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4):23-26.87.
[4] 伯林. 自由论(修订版)[M].胡传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5] 鲍曼.废弃的生命:现代性及其弃儿[M].谷蕾,胡欣,译.南京:江苏 人民出版社,2006.
[6] 徐静.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及其应对[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0):14-16.
[7] 左殿升,冯锡童.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实 证研究:以全国 30 所高校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9(3):70-74.
[8] 胡纯华.能指和所指视域下话语阐释力困境和出路:基于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0(6): 137-144.
[9] 杨惠荣. 习近平底线思维观及其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 导意义[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36(1):17-19.
[10] 曹立玲,于永坤. 多元化社会思潮影响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3): 62-6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5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