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师生相长”赋能“精专”教师发展的三条路径论文

发布时间:2023-10-18 10:27:2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师生相长”的观点与《学记》中的“教学相长”一脉相承又有所创新,既指教师与学生在学校和课堂环境的交互活动中共同获得进步与专业发展,又强调了师生在具体环境中的共同发展。基于本校“精专”理念,文章试图在“师生相长”的视角下,从儿童特质、师生关系和互动课堂三方面探析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师生相长;“精专”教师;专业发展

  东北师范大学饶从满教授在《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一书中提出了“师生相长”这一观点,令人耳目一新。“师生相长”是指教师与学生在学校和课堂环境的交互活动中共同获得进步与专业发展。学生作为师生相长的主体表现出情感的丰盈、知识的丰富、能力的提升等;教师作为师生相长的主体则表现出教育教学理念的提升、专业知识的丰沛、专业能力的提高等。本文所述的“精专”教师是在本校“精专”理念下成长发展的教师,“精”指“精研”,“专”指“专一”。“精专”取义于王阳明提出的“养心莫善于义理,为学莫要于精专”,他在《传习录》中以大米譬喻,指出“专一”是“精研”所要达到的目的,“精研”是“专一”的实现手段。“精专”教师就是精研教育,专注教育,从而使教育水平和能力更加精进、专业的教师。要达到“师生相长”的共生、共长、共赢状态,促进教师进一步向着“精专”方向发展,就要牢牢把握儿童特质、师生关系和互动课堂三个要领。

  一、把握契机:用心呵护好奇、童真的儿童特质

  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来看,校本资源是每一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校本资源中,学校、教师、学生共同构成了教师实践场域的主要要素: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场所,学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与机遇。“精专”教师要善于把握儿童好奇和童真的特质,在儿童的眼光里发现教师所发现不了的教育真谛。

  (一)以学生的好奇心促进课堂智慧的实践

  好奇心是儿童对知识和信息表现出的一种兴趣,是其了解和探索未知事物的一种倾向,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在遇到不明白的词语、不明白的原理时,马上会自然地向大人提问,甚至“打破砂锅问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作为小学教师,此时就要思考怎样回答既能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努力为小学生的好奇心搭建发展的支架。这些教师与学生的问与答的细节,就是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经验与资源。

  “精专”教师要充分把握儿童好奇心强烈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呵护这颗好奇心。例如,在教学神话单元时,学生对于远古故事是存在很多疑问的,比如,盘古怎么能睡一万八千年,女娲怎么能斩杀大乌龟并把它的腿变成柱子,普罗米修斯被啄食的肝脏怎么还能长出来等。教师要允许学生提出这些与达成教学目标无关的问题,并帮助学生完善提问方式,寻求答案,把问题转化为学生的源源不断的好奇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恰当把握学生好奇心的度。一次听课过程中,执教老师发现学生被不小心飞进教室的小虫子吸引了注意力,便温柔地说:“小虫子一定不想影响大家上课。”简单的一句话就将学生的思绪拉回了课堂,既维持了公开课上的课堂教学秩序,又让学生及时地重新集中了注意力,巧妙地搭建了学生与自然生物之间沟通的桥梁,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

“师生相长”赋能“精专”教师发展的三条路径论文

  (二)以学生的童真促进教师认知的多元化

  小学生处于儿童阶段,童心未泯,看待周围的世界还充满童真。而小学教师作为成年人,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已经形成某种固化的模式。小学生身上的童真视野能够为教师的成人认知模式提供另一种视角,以此反观自己的认知模式。因此,教师应当依赖童真,尊重儿童,耐心倾听,使儿童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从儿童的生长中获得自身的认知发展和专业成长。

  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想象类课文占据了一定的篇幅,比如,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想象类课文单元,并让学生学写想象作文。由课文内容散发,学生能产生千奇百怪的想象:学习了《宇宙的另一边》,学生可以从宇宙的这一边的我们的世界,想象到各种各样的宇宙另一边的世界;学习了《我变成了一棵树》,学生从“我”变成了一棵树的奇妙经历,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任何一种事物……这些神奇的想象很多是教师的思维触及不到的。在合理的情况下,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这也会让教师看到不一样的儿童的想象世界,丰富自己的认知。

  (三)以学生的求知欲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地

  求知欲是人的一种内在精神需要。与好奇心不同的是,求知欲是一种更为稳定的认知需要,其中包含着人坚持不懈地探求知识的活动。而经实验证明,教师的强烈求知欲会对学生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比如: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议题式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议题式教学深度挖掘文本,创设适切情境,将思辨与体验有机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教学法治题材的课文时,可以将一个案例的研究以议题的形式贯穿始终,采用模拟法庭的形式进行层层深入的剖析,从确定议题到解决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地。在“精专”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更应当注重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不断渴望知识,不断获取新知,学习运用知识,落实核心素养。

  二、建构基础:精心构筑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相长的基础。要实现师生相长,师生关系要达到平等和谐的一种平衡状态。“精专”教师是善于构筑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教师,师生双方相互尊重,相互影响,动态共生,才能共同发展。

  (一)师生之间要在理念上达成共识,平等交往互动

  师生双方要明确教师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学生要明白教师的用心,努力开展合作。教师不能把教书育人当成一种普通的工作,而要当成一种责任、一种使命。“精专”教师应当能够精心研究学生,了解学生,蹲下来与学生沟通,静下来陪学生学习,慢下来等学生成长。与其说教师是教练,不如说教师是陪练,在陪同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也能得到专业的发展。

  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教师要避免空洞的说教,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修养和实践水平,从而与学生达成教育教学理念的共识,保持一致的目标,借助同一方法,达到理想的结果。

  (二)师生之间要在言行上达成共识,相互认可尊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行做学生的榜样示范,用自己的言行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的行为也要得到教师的尊重,教师切不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鄙夷学生不恰当的言行。学生要尊师爱师,教师也要尊生爱生。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对待学生的自尊心“要像对待一朵玫瑰花瓣上颤动欲坠的露珠那样小心”。

  特别是对待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教师要始终保持对学生的尊重和认可,以独特的慧眼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学生的问题,以科学的方法牵引学生转变。

  (三)师生之间要在结果上共同进步,相互促进成就

  新时代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学生更好的发展。这就要求打破传统课堂教师单向教授、单向输出知识,学生单向接受、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比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时,应当摒弃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只有多采用情境互动体验、深入生活实践、合作探究学习、讨论辨析研究等教学方式,才能让道德情感自然地扎根学生心灵。教师在引导、观察和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过程中也能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在教学语文课程时,依据新课标的要求,要运用大概念教学的思维,要采用大单元教学的方法,要尝试项目化的学习,要建立语文学习的任务群,要推陈出新,启发学生学会质疑、学会释疑、学会迁移。教师运用新理念、采用新方法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既是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也是自身的发展过程。在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占主体地位,在结果上,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师生相长”赋能“精专”教师发展的三条路径论文

  三、落实策略:匠心打造开放、灵动的互动课堂

  “师生相长”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更多地强调教师与学生在学校和课堂的交互活动中共同获得进步与专业发展,是双向共生的,而以往的教学相长概念中,教学和学生的发展都是单向的。“师生相长”又强调了师生之间互动的多维性,它并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环境、场域、形式和内容限制,学生的任何疑惑、想法、观点、行动,都可以促发教师反思,促进教师行动,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机会。当然,最重要的场域仍然是课堂教学情境。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努力构建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设计,创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氛围,教授让学生手脑并用的学习方法,开展让学生充分参与的多元活动。

  (一)以了解学生学情为基础,教在起点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余文森认为:“在所有的教学环节中,最具本质意义的就是学生先学教材这一环节,它是任何有效课堂都不可缺少的。”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已有的知识储备、通过自主学习能获得的知识能力、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和支持、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方式等,将这些基本学情都摸清摸透,而后基于最近发展区原理设计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教学内容。比如,在中年级教学生字词时,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单的设计,提前了解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做到“会写的不教,能写的不具体教,有难度的着重指导”,把课堂时间充分用在学生不能自主掌握的内容上。

  教师要精心研究学生的潜力,不能单纯地以学生的学业水平为标准去教,而要看到学生的潜力,真正地教在起点。研究学生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研究学生的教师才能不断了解前瞻理论,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反思,精进教学能力,使自身朝着既“精”且“专”的方向发展。

  (二)以激励学生学习为目标,学有动力

  高秀萍在《让学生学会学习—基于策略教学的几个问题的思考》中指出:“现代不少教师仅停留在传统的‘要使学生获得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的水平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具备将学生引向水源的能力。”教师基于情境创设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触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学有动力。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教师也能获得自身的发展。

  比如,教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秩序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遵守秩序的重要性。当教师让学生通过课前调查发现秩序时,让学生拍摄生活中有关秩序的照片带到课堂上讨论时,把公共标志放入盲盒中让学生抽取解说时,学生会更加主动地去思考自己与公共生活的关联。以激励学生学习为目标去设计教学,学生的学习才是有动力的、有深度的。

  (三)以设计有效提问为助力,提高效率

  小学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避免使用到处找题目让学生练或做的方式,而应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氛围和课堂提问,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进行高效的课堂提问,把问题问在内容的关键处、认知的矛盾处、学生的兴趣点和经验处,让学生联系旧知、结合新知,经过思考能够得出结论。

  仍然以道德与法治的课文为例,教学“不甘屈辱奋勇抗争”一课时,教师可以以一幅幅历史画面作为背景,引导学生思考,此刻的你正站在虎门,看着熊熊燃烧的鸦片之火,你会有怎样的感想;此刻的你正坐在中英签订《南京条约》的现场,当香港要从你手中拱手相让,当2100万银圆要从你手中流失,当中国的城市被迫作为通商口岸时,你会怎么做;此刻的你正在国外旅游,看到博物馆里陈列的一个个兽首,正瞪大眼睛看着你的时候,你最想做什么。当学生置身于情境中,思考这些有血有肉的具体问题时,师生的课堂效率才会提高。问题设计的有效性能促使教师研究教学内容,精炼课堂语言,锤炼提问技巧,帮助教师提高教材解读能力、课堂表达能力、问题设计能力。

  教师与学生的命运息息相关。教师既要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发展,又要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如此循环往复,才能达到“师生相长”的共赢局面。“精专”理念引领下的教师更应当在关注学生自主发展的同时,不断精研、精进,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饶从满.小学教师专业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2.

  [3]高秀萍.让学生学会学习—基于策略教学的几个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8):64-6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496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