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统编版语文教材创造性地提出“语文要素”的概念。将单元语文要素贯彻到单篇阅读教学之中,就需要纵贯横联,精研要素,巧搭支架,运用好课前预习单、课中任务单,课后反馈单,才能使语文要素落地生根。本文以“复述”要素为例,在纵向上对要素进行贯通和梳理,掌握能力进阶;横向关联、整合资源,学而用之;巧妙设置“三单”,搭好支架,形成持久学力三方面,用全局化的眼光来检视教材、纵横梳理、巧妙设置支架,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部编版语文教科书 语文要素 落实策略
语文要素是与统编版教材一起诞生的概念,是统编版教材研究与实践的热点问题和重要课题。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语文学科素养被分解成一个个符合学生年段特点的知识或能力训练点,有机地融于每一单元的栏目设置中。统编版教材对语文要素的提炼,符合教师教学的需要,对教学有所裨益。那么怎样将单元语文要素落实到单篇阅读教学中?本文根据笔者的实践,以“复述”要素为例,以纵向贯通的方式对元素进行梳理,横向关联,整合资源,然后巧妙地设置预习单,共学单、延学单建立支架的3种策略,切实贯彻语文要素,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进行培育与开发。
一、纵向贯通,梳理要素,把握能力进阶
小学三至六年级共八册教科书一共包含124个语文要素,其中阅读要素有68个,习作要素有56个。每一个阅读要素都是在前一个要素的基础上巩固提升,环环相扣,螺旋递进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思考这个要素学生之前已经掌握到什么程度,还必须清楚现行教材所要求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对于以后如何开发,了然于心。对要素梯度进行纵向梳理,抓住不同学段学生在能力进阶中的重点,教学才不会缺席,不会越位。
以“复述”要素为例。教材中明确提出该要素有3个(见表1):
三年级的“复述故事”以概括能力为基础,教材中早在二年级时就已有渗透。比如二上《小蝌蚪找妈妈》的课后题:按顺序把小蝌蚪长成青蛙的图片连起来再讲故事。《曹冲称象》课后题:先给内容排序再说说称象的过程。二下《蜘蛛开店》课后题:根据示意图讲故事等都在进行借助图片、按照提示讲故事的相关练习,为“复述”打基础、做铺垫。
从三年级的“复述故事”到四年级的“简要复述”再到五年级的“创造性复述”体现了小学阶段的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学生的思维发展同样需要概括能力的支撑。因此,三至五年级教材中概括要素也交替呈现。(见表2,表3)
从概括“一段话”“一件事”到“多件事”,从了解“起因、经过、结果”到“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再到“把握内容要点”,从“了解”到“学习把握”再到“把握”,明确了不同学段的侧重点,体现了有梯度的学习过程。如此安排,既可以助推学生思维从低阶向高阶发展,同时也方便学生对故事内容进行全面理解与掌握,完成对语言材料的内化重组,并详细地复述,创造性地复述,同时有效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第二学段“阅读与鉴赏”能力的要求:“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这一目标。总体上把握各册教材中有关语文要素之间的关联与趋势,才能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切实推动学生能力进阶。
二、横向关联,整合资源,学用相辅而行
以语文要素统领单元教学的教材组元方式要求单篇阅读教学必须立足单元整体,发现单元内每篇课文之间的横向联系以及落实语文要素的训练点,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
(一)依托单元内在联系,有序推进要素落实
如三下第八单元精读课文《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用于“教”,引导学生借助表格提取关键信息,按时间顺序讲清楚顾客要求的变化以及裁缝的不同表现展开有序复述,就是本课的训练要点;《漏》一文用于“学”,学习借助图片和文字提示记住故事主要内容,避免在复述时遗漏关键信息。略读课文《枣核》用于“练”,引导学生找出故事中的“麻烦、办法、结果”来讲故事的第一回合,接着举一反三、自主练习,用这样的方法学习第二、三回合并练习复述,最后鼓励学生续编故事。围绕“讲故事”这个核心,借助“概述—讲述—续编”三个教学活动板块统整学生思维,复述就能在故事结构之下有序推进。《方帽子店》一课,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学到的方法练习多角度复述。可以让学生用店主儿子或顾客的口吻复述,通过添加剧情,再一次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作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表达练习。这既可以让课堂更有趣味,又可以有效地贯彻单元习作要素,也为五年级的“创造性复述”做好铺垫。
(二)整合单元教育资源,教学练用相辅相成
在三四年级系统练习复述的基础上,五年级学习“创造性复述”时就可以先将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的活动前置。鼓励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利用每天课前五分钟口头表达的时间进行讲故事练习。再借助《猎人海力布》一课让学生练习用海力布或乡亲的口吻讲故事,学习“转换角色,改变人称”的复述方法;接着从《牛郎织女(一)》和《牛郎织女(二)》中选择情节简单或不可思议之处让学生发挥想象添枝加叶,学习“增加合理情节”的复述方法。为了突破如何“加情节”这一复述难点,在学习《牛郎织女(一)》时,适时引入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2”的例子,让学生比较两段话的不同之处,从而发现添加语气提示语或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内容就可以让故事更加具体生动。最后借助“交流平台”栏目总结创造性复述故事的基本方法并把这些方法实践运用到“讲民间故事”的活动中。横向整合单元教育资源,灵活呈现复述要素的训练串,使“教—学—练—用”互为关联、层层递进,就能逐步提升学生的复述能力,有效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三、巧设“三单”,搭建支架,形成持久学力
所谓“三单”,简单地说,就是课前预习单、课中任务单,课后反馈单。它不仅为学生探索语文要素提供了动力,也是学生语文要素习得过程中的载体和抓手,还是学生学习结果的记录与呈现。对“三单”进行合理的设计,构建“学习支架”,对学生不能自主完成的任务给予实际帮助,既可以加强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有效落实要素,也可以指导学生获得阅读的基本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形成持久的学力。
(一)课前预习单
叶圣陶先生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课前,教师根据单元语文要素及要学的知识内容设计预习单指导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预习,不仅能教给学生基本的预习方法,还能根据学生完成情况找准最近发展区,完善教学设计,为实现有效教学做好准备。
例:《牛郎织女(一)》课前预习单设计了读(课文共有2200多字,我已经把课文读了_____遍,最后一遍读用了_____分钟)、查(我通过____________途径知道了中国四大民间故事有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牛郎织女》的故事与中国传统节日_____节有关)、思(我能试着用思维导图,梳理课文情节)、批(我能找到喜欢的词句、片段并在文中做了批注)、问(课文中写得比较简略和不可思议的情节有哪些)等预习内容。其中,读课文一项的最后一遍用了几分钟,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阅读速度,继续巩固上一单元学到的速读方法。查民间故事是为了关联本单元口语交际练习,传统节日七夕为引出日积月累《乞巧》诗做铺垫。用流程图梳理课文情节,既为第一课时的学习做准备又能帮助学生有序复述。批注关键词句以及找出课文中简略之处又在为第二课时的创造性复述做铺垫。
(二)课中任务单
吴忠豪教授指出:“板块教学就是将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划分成若干个模块,每个板块集中落实一项目标。”课中任务单依托板块教学,以单元语文要素为依据,以阅读提示和课后习题为抓手,用任务驱动的形式把教师在课堂上要做的事转化为学生活动。课中任务单最大的优点是便于统筹规划,按照一定层次、梯度把“语文要素”的落实有机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围绕落实要素的路径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以显性、精要、好懂、管用的形式针对学生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提供切实帮助。
例:《牛郎织女(一)》课中任务单
任务一:快速浏览课文,选择任意一个情节,试着用老牛、村民或王母娘娘等角色的口吻复述故事。此任务在梳理情节的基础上,唤醒已有经验,运用《猎人海力布》一课学到的“换人称”的方法复述故事。
任务二:课文中有些情节写得很简略,思考哪些地方可以通过想象,让情节更生动呢?
(1)想象牛郎和牛正在说什么?首先出示“隔壁王大妈家的地没人种,快枯死了”这一情节范例中牛郎的语言以及老牛的表情、动作;接着引导学生想象“牛郎发现了一片新草地”“兄嫂对他冷嘲热讽”时牛郎和老牛的具体表现;最后鼓励学生自主添加情节,丰富牛郎与老牛说话的细节,增强复述的趣味性。
(2)想象仙女们怎样商量瞒着王母娘娘去人间看看?借助填空搭建支架,引导学生想象仙女们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内容,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合理的添加中,由民间故事的阅读者变成民间故事的创作者,从而有效落实创造性复述的语文要素。
任务三:小组合作练习复述故事。提示学生除了换人称、加情节这两种方法之外,还可以变换情节顺序,设置悬念。比如“牛郎织女相识”这一部分既可以让学生按照老牛开口道天机—牛郎湖边见仙女—牛郎织女诉衷肠—两人成家见老牛这样发生、发展的顺序进行复述,也可以把故事的高潮部分提前,先说牛郎织女诉衷肠,其间加入牛郎和织女的身世介绍,再复述其他部分。学生在这样的变序练习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任意复述,感受到创造性复述的快乐。
以上三个板块从变换角色到自主想象再到小组合作变序复述,避免了学习的碎片化,让学生通过自主性建构和组合性学习学得更充分、更自由,为下节课学习《牛郎织女(二)》以后串起全文复述整个故事打好基础。
(三)课后反馈单
学习的目的是迁移运用。课后采用拓展练习的形式,设计层次性、趣味性、探究性、实践性作业,检测学习效果,巩固语文要素并能迁移运用从而达到生长学习力的目的。
例:《牛郎织女(一)》课后反馈单
(1)预习《牛郎织女(二)》,尝试用学到的方法创造性复述故事。
(2)推荐阅读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八仙过海》《田螺姑娘》等,试着找出不可思议的情节。
依托“三单”搭建学习支架,不仅便于学生掌握知识,还能实现“课前自主学—课中学会学—课后自能学”的整体构想,有效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促进学生学习力的生长。
总之,教师要以全局化的眼光来审视教材,从整体上把握部编版教材的编排特点及要素排列,巧妙设置“三单”,构建学习支架,便可以使学生在多姿多彩的课堂实践中学习语文,习得方法,发展智能,增强学力,以期在贯彻单元语文要素中,持续提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陈勇.浅谈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自主学习[J].新课程(小学),2013(2):17.
[3]吴忠豪,薛法根总主编.小学语文名师文本教学解读及教学活动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4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