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石文化主题教学培养学生美术深度思维论文

发布时间:2023-10-16 15:45:2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主题教学可以有效组织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多维度学习,从不同角度出发,拓展思维宽度和深度。深度思维是提升创新能 力的基础和关键,创新能力培养是美术教育重要的知识和技能目标之一。围绕这一目标,针对目前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思维培养 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尝试将思维的培养与提升融入主题教学中,并进行思考、实践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以石头为 主题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各种教学形式,结合石头文化,深入探究石头在中华文明中的象征以及寓于其中的情感和思想,帮助学 生积蓄思维“内功”,培养深度思维。

  一、研究背景

  深度思维是提升创新能力的基础 和关键,创新是发散思维和深度思维 的外在体现。美术学科在培养学生创 新思维和技法意识方面具有其他学科 不可代替的作用。快节奏的社会给学 生带来快节奏的学习氛围,这导致部 分学生囫囵吞枣、走马观花地学习, 缺少沉思的时间。在美术的教学中不 难发现以下现象。

  (一)对美习以为常,视而不见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不乏造型 别致、色彩丰富、景色优雅的景观, 学生置身其中,对美 习以为常。在 匆匆忙忙的上学途中,无法好好静 下来欣赏、感受身边美的事物, 更 无法积淀美学素养。信息技术时代, 很多学生更愿意窝在家里玩手机、 看平板,即 使离开家,学生关注 的 也是美食。课堂上,从作业 中能感 受到:部分学生 的想象是空洞 的, 色彩是匮乏的,对身边簇拥着的美 视而不见。
\

  (二)对主题性内容,安排欠佳

  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涉及的美术 内容很广,有利于拓展学生对美术的 了解,但却缺少可以深度学习的主题 性课程内容。这造成学生的美术学习 偏向横向、表层,就像游击战打一枪 换个地方一样。如四年级上册第七课 “椅子的设计”属于设计类的内容, 第八课“水墨画鱼”的学习属于国画, 有的学生还没掌握水墨特性,但到了 第十一课“漫画与生活”就改为了关 于漫画的内容。这就像让学生看书阅 读,他们只看了每本书的封面或梗概, 而封面里面精彩的文字内容却没有吸 收消化。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处于表层, 缺乏对主题性内容的深入学习。纵观 整套课程虽然也有连贯性,每一册中 都有国画内容的安排,但是跨越时间 太久,学生无法建立课程之间的联系, 这样的连续性缺乏实际意义。

  (三)思维缺乏深度,缺少训练

  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喜欢美术课, 但由于内容安排的原因,学生缺乏 深度思维的训练。课堂上学生虽然能够很积极地回答问题,但是细细 琢磨, 会发现学生喜欢直 白的、 不 需要深入思考 的问题,如 在“图形 联想”一课中, 请学生联想与“○” 相似的图形,可以脱口而出常见的 图形名称, 但是要求提升到“你能 一连说四个以上不同类型的圆的事 物吗? ”学生就会安静下来,甚至 一段时间内很难回答上来这个问题。 这是因为长期的浅层训练使学生更 安于听别人的回答,在作业中也可 以发现学生喜欢画教师板演的或者 书上有的内容。这是一种思维的惰 性,使得学生不愿从横向比对或纵 向探究的方向去思考。

  二、研究依据

  (一)美术课程标准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板块建议积 极开发美术课程资源,美术课程资源 包括学校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 和网络资源,多元化的资源有利于丰 富教学内容,提高美术教学效果,突 出美术教育的特色。教师可以运用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进行教学。所 以以“石头”为主题的教学符合新课 标要求。

  (二)与石头渊源深厚

  《中国美术史》中说: “社会是 从一块石头开始的”,250 万年前的 石器时代,人类就与石头结缘了。石 头也孕育了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石 头记》,孕育了一个家喻户晓的与石 头有关的人物—— 孙悟空。除此之 外更有许许多多与石头有关的神话故 事,如女娲炼石补天、望夫石等。石 头更是古代文人墨客的最爱,堆石成 山、山水画是中华儿女情思最为厚重 的沉淀。

  (三)材料方便获得

  石头是生活中非常易得的自然资 源。石头具有坚强、孤寂之美,见证 着山的雄奇、水的空灵、云的变幻、 风的色彩,是山水的浓缩,是古代文 人墨客的最爱,也是很好的美术教学 载体。因此,以“石头”为主题展开 教学,引导学生发现石头里的秘密、 感知石头蕴含的文化,引导学生用欣 赏的眼睛接近自然,可以架起生活与 艺术的桥梁,此时进行深度思维训练 就显得更为合适了。

  三、研究措施

  (一)聚焦石头纹理,为深度思 维积累内功

  石头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礼物, 似平凡又似绮丽,似冰冷又精彩纷 呈。教师要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 用审美思维去识别、发现自己认为 最美的石头。

  1. 写生作画,积累思维素材

  写生是提高学生绘画能力最重要 的训练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收集绘画 素材、开阔思维,可以使学生较长时间地保留记忆和引发想象,为深度思 维的发展积累“内功”。

  经过磨砺,每一块石头都留下了 岁月的痕迹与变化,很多石头的表面 色泽鲜艳,纹路清晰,有千姿百态的 纹理。利用国庆长假的时间,鼓励学 生亲近自然,寻找石头、触摸石头, 把石头纹理及形状用“自画像”的形 式表现出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与 绘画表现力,锻炼学生观察的细心程 度和绘画专注度。在寻找的过程中, 学生需要从众多石头里选出喜欢的有 特点的石头,这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判 断,在判断中积累素材。

  2. 特写精彩,强化思维细节

  特写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细节,而 细节可以提升作品的质量,提升学生 的观察细致度, 提升学生绘画的质量。 石头上的纹理形态万千,学生绘画时 可以有选择地进行表现,把自己认为 最漂亮的纹理,用夸张、强调的方法 表现出来。特写石头细节符合学生个 性化表达的需求,能促进学生自主意 识的发展和审美的表达。在细节的绘 画中,为了将石纹画下来,学生会非 常认真地观察石头表面的纹理,在特 写石头细节时,对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的处理强化了深度思维的能力。

  3. 联想设计,提升思维高度

  联想是创作设计的基础,生活中 很多伟大的设计来于联想。艺术来源 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凭空想象很容易 导致简单化、概念化,但是随着学生 对石头越来越多的观察了解,不断地 临摹欣赏,再利用借鉴、联想的方式 设计自己心中的石头形象,就能使石 头造型和纹理更生动真实,这也有利 于降低创作想象的难度。通过不同的 形式感知石头的纹理,有助于提高学 生的深度思维,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增加“内功”。只有接触得多、了解 得透彻, 才能更好地促进思维的发展。

  (二)丰满石头形象,为深度思 维拓展宽度

  1. 绘本畅想石纹历程,延伸思维 长度

  绘本是学生很喜欢的一种绘画表 现类型,一条线就是一个故事,一个 故事就是一条岁月的痕迹。石头的诞 生并非易事,也许经历了高温熔融, 也许经历了飕飕寒风,也许饱受海水 冲刷,也许是你压着我,我压着你, 堆积成山, 承受外界不断施加的压力。 教师可带领学生创作《石头成长记》, 让学生畅想石头的来世今生,经历与 成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绘本 的形式开展思维的深度训练,在故事 设计中锻炼学生的深度思维。

  2. 水墨展现石纹风采,拓宽思维 角度

  石头的纹理与山水的神色最为接 近,经过土地的润泽、流水的打磨, 很多石头的纹路自然形成了一幅幅山 水画。教师可让学生将这些石头的纹 路组合再进行加工,勾勒石头纹路, 加上中国画特有的皴、擦、晕、染等 技法,一幅幅取材于自然而创作的山 水画呈现于眼前。用中国水墨形式展 现石头纹路的山水风采,用不同的绘 画思维展现石头的韵味,可以使学生 感受不同角度的美的呈现,在水墨的 韵味中拓宽思维广度。

  3. 泥塑再现石头样态,突破思维 形式

  创造美,只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 睛还是不够的。少年拥有一双灵巧的 手,教师要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将发 现的美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 创造出来的美是智慧的体现,也是深 度思维的体现。例如,用泥塑制作一块石头是非常好玩且具有挑战性的。 对于有些似怪非怪的自然形状,有些 像圆又不是圆的形态的把控,给学生 留下了挑战空间。石头上气韵连绵的 石纹制作更让学生走近石头,在创作 和制造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空间思维 以及审美思维能力。

  (三)感悟石头品格,为深度思 维增加厚度

  古人眼中,石头是极富生命力的, 自然山水与人们的精神生活存在着千丝 万缕的联系。古诗词中经常出现以物喻 人、寓情于景的手法就是最好的印证。

  1. 聊石头故事,促进情感认同

  石头与文学有很深的情缘。我们 知道《红楼梦》另一个名字叫《石头 记》,白居易也写过关于石头的文章 《太湖石记》,大家都熟悉的孙悟空 还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历史上还有 一位大书法家米芾, 对石头十分痴迷。 《宋史 · 文苑传六》记载: “无为州 治有巨石, 状奇丑, 芾见大喜曰:‘此 足以当吾拜! ’具衣冠拜之,呼之为 兄。”这段话讲的是,无为州有一块 形状奇丑的大石头,米芾见之后非常 高兴,说: “这块石头完全可以受我 一拜。”于是真的开始叩拜,并喊石 头兄长。这也是后世所流传的“米芾 拜石”的故事。

  不独有米芾, 画家郑板桥说:“非 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在许 多文人墨客眼里,石头与人一样是具 有情感的。学生了解了和石头相关的 故事,更容易聚精会神地参与课堂, 也能增进对石文化的情感认同。

  2. 悟石头品质,提升思维厚度

  千人千面,人人都有自己独特的 个性,石头也是这样。山上的石头棱 角分明,而河里的石头却圆润光滑。 就如有的人不惧权威敢发表自己的见解,批判不合理的现象,有的人谨慎 小心从不言是非,有的人世事洞明、 八面玲珑。山上的石头和河里的石头 构成壮丽山河,不同特征的人则构成 了大千世界。

  例如,在教学《石头的个性》一 课时,可以在辩论环节让学生思考: “石头有个性吗?”有学生说没个性, 石头又不是人哪来的个性?通过几秒 钟的深思后,学生觉得石头是有个性 的,而且跟人一样。世上没有一模一 样的两块石头,每块石头都有自己的 独特之处。根据展示的石头,学生从 石头的样子、光滑程度、色泽、纹路 等因素中分析石头的性格。有的学生 说: “这块石头的外表圆圆润润的, 感觉摸起来很软。好像性格很柔软的 样子,很好说话, 相处起来比较舒服。” 有的学生看着棱角分明的石头,说: “这块石头来自巍峨耸立的高山,像 钢铁战士般保护自己的家园,不怕危 险, 坚强不屈。”还有的学生说:“雨 花石的个性就是爱美,每一块都是很 美的。”教师还可以展示堆成墙壁的 石头图片,帮助学生感悟石头内在的 精神——团结协作。

  与石头进行心灵对话,学生逐渐 能从石头的外表解读出石头的内在性 格与品质,有效增加了思维的深度和 厚度。
\

  3. 创石头作品,展现审美能力

  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帮助学生运用 各种工具和材料进行创作,改善、美 化生活环境。教师可以利用石头或石 头上的纹路、图案、纹理、色彩、形 状等元素鼓励学生进行设计。纹路可 以是整体的,也可以是局部的,还可 以大胆地借助不同色彩表现石头的类 型和品质。形状的描绘更能让石头融 入学生的生活,可以让学生欣赏并设计校园的文化石,把喜欢的石头设计 成石头盆景。盆景虽然稚嫩,但是学 生的艺术作品展现了学生的审美能 力,也丰富了石文化的内涵。

  以“石头”为载体的主题教学, 从石头蕴含的文化出发,让学生与石 头进行对话,从多种角度展开多维度 教学,打破思维的单一性和表层想象 的局限性。从石头“自画像”入手, 到细节的深入,再到石头所蕴含的精 神品质的学习过程,加深了对石头品 质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深度思考能 力和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 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 [S]. 北京:北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 蒋勋 . 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 [M]. 长沙 :湖南美术出版社,2015.
  [3] 范筱雅 . 小学美术石头创意 课程的教学探析 [J]. 美术教育研究, 2017(23):164.
  [4] 杨娇 . 依托“石”文化 开展 美术教学 [J]. 辽宁教育 ,2021(21):29- 30.
  [5] 杜宪勇 . 浅谈小学美术教育 与奇石文化艺术相结合 [J]. 大众文艺, 2018(21):228-229.
  [6] 华国良 . 小学美术教学中的 思维培养浅谈 [J]. 读写算,2018(20) : 126.
  [7] 刘现川 . 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 创意思维培养研究——基于多样化导 入模式的思考 [J]. 读与写 ( 教育教学 刊 ),2019(07):19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484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