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双减”政策出台后,课后延迟服务正式实行。如何更有效、更科学地布置作业,本文从家长、学生、老师三者不同期望 入手,分析传统家庭作业布置的利弊,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融合陶行知教育理论,探究小学语文学科在课后作业布置方面的多 样化路径,为语文课后作业布置提供不同方向的参考。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语文,课后作业,陶行知教育理论
一、“双减”政策背景
2021 年秋季学期,教育部出台各 项举措推动“双减”政策落实落地, 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强化学校 教育主阵地作用。在教育成本过高的 时代,家长焦虑感日益增加,学生疲 惫感也是有增无减。减负多年,但是 学生依旧背负着沉重的书包。为了减 轻家长和学生的负担,“双减”政策应 运而生,减轻学生的作业压力,减轻 家长的辅导困扰,并提供课后延迟服 务,拉长学生在校时间。课后延迟内容 大多数都是完成作业为主,因此提升学 科课后作业的质量显得十分重要。本 文谈谈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思路。
二、对课后作业的期望
对于不同的主体,对于作业期望 是不同的。对于家长而言,大多数希 望孩子在校内及时完成作业,降低回 家辅导作业的难度,也希望孩子能够 在学校里及时得到老师的专业辅导。
对于学生而言,课后延迟服务延 长了在校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里不仅仅是完成作业,重要的是达成当天 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既能有兴趣地 完成作业,又能从作业中提升自己的 成绩。
对于教师而言,布置作业是教学 中最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既有的练 习或者基础的作业布置一般都不需要 去精心设计的,但又非常期望学生能够 通过作业来复习巩固当天学习的内容, 从而达成学习成绩的提升。正是有了 这样强烈的期望,课后延迟时间里教 师还在讲课或者讲解作业的现象时有 发生,这与课后延迟的初衷背道而驰。
三、语文课后作业的“陶味”探索
(一)传统课后作业的利弊
语文传统作业由抄听读写组成。 其中,学生最常见的就是抄写和做练 习,这样的作业好处就是通过学生的 复习巩固加强记忆,以达到熟能生巧 的目的。广泛地做题训练,也是能够 让学生熟练做题的方法和明确学习的 重点内容的,对于应试教育的学生而 言,传统作业的优势也是很明显。
但是,千篇一律地抄写与做题训练,对于不同情况的学生来说是有弊 端的。这些抄写是否都符合他们学习 的需求;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是否需要 重复抄写,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抄写是 否能够真正地夯实基础;习题练习, 有没有能够空间让学生思考,让学生 习得做题的方法。传统作业的作业量 是否是符合现在“双减”政策要求? 传统的作业是否真正地适应学生的生 活需要,教与学的桥梁作业,真的能 够达到“知行合一”吗?这都是值得 去思考去反思的。
(二)知行合一,方为始终
传统作业的单一性,已然不满足 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不同层次的 学生对于学习的需求有所不同。很多 学生对于过多的作业任务从内心来说 都是抗拒的,而“双减”政策的出台 正是为了减轻一直以来、学生作业负 担过重的现象。所以,作业科学的设 计与合理的布置迫在眉睫,这使得学 生的作业不仅仅停留于学科本身,而 是能够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 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生活,正如陶行 知先生所倡导的“知行合一”一样,作业也需从纸上、笔头延伸到实践上, 让语文学科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三)陶行知教育理论给予课后作 业的方向
1. 基础作业的处理——解放时间
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生 活是教育的中心和目的,教育必须与 生活相联系。可是目前阶段,学习几 乎挤占了学生的全部时间,那何谈可 以留给学生足够的生活空间呢。所以, 要还给学生一个充足的生活空间,重 要的是要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优化作 业设计和缩短作业时间。
对于字音的学习,一方面同样也 可以利用手边的补充习题等教辅材料, 明确重点、易错字的字音。另一方面, 教师在教学中也要重点将第一课时读 的时间放充足,让学生充分地读,放 声地读,读是掌握字词读音的重要手 段。所以在布置预习作业中,就要让 学生提前读课文,放声读,不懂的字 音要通过预习提前了解。
预习对于基础作业的处理是相辅 相成的。对于低年级的学生预习基本 上就是朗读,多读。对于中高年级的 学生,除了读的作业,我们可以让学 生通过预习单的方式,让学生提前预 习难写、难认的字词,以达到前期对 于课文内字词熟知的目的。这样一来, 课内时间解决字词书写、默写,课后 的作业专注于让孩子口头的预习,多 读多记,课后延时的时间就不必耗在 反复的抄写上了。
2. 阅读能力的提升——解放头脑
阅读题一直是语文考试中的难点, 阅读之所以难是因为学生在教学中常 常被习惯于老师给予答案,缺乏对于 课文的思考,遇到不会的问题只能等 着老师讲。陶行知先生就着重强调了 “使他能想”的能力,提升孩子的阅读 思维能力,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十分重要。
在“双减”背景下课后延时服务 中,有些学校开展的是全体阅读,对 于阅读能力不同的孩子来说,共读一 本书的效果不尽相同。有针对性地阅 读思维训练,是很有必要的。课后延 时服务中,可以组织学生共读一篇文 章,可以是课内也可以是课外。比如, 在教学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时, 这个单元都是教学生如何针对文本提 出问题的。学生在课内掌握提问题的 方法后,就可以去观察课外阅读中, 阅读题目的提问一般可以分为几类, 这些类别的题目考查的文本知识点分 别是什么。这样一来,教师不仅让学 生明确课本中阅读方法,还将课外阅 读与课内阅读相勾连。通过阅读作业 去让学生着眼于课堂内外的阅读勾连 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让学生整理阅读 题目的分类,以及考察点,形成自己 的阅读知识,这比老师直接告知学生 答案,会让学生更能加强记忆。除了 阅读知识点的分类,还可以通过模块 阅读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在教 学文言文时,课后可以布置个文言文 的阅读训练;同理,说明文教学后可 以布置说明文教学,以此让学生明确 不同文体有不同的阅读方法,让学生 有文体意识,不再只是盲目地做题, 而是有针对性地阅读。
3. 习作水平的加强——解放眼、 嘴习作一直是贯穿语文教学始终的 一个重点、难点。陶行知在其教育理 论中提出要解放孩子的眼睛和嘴巴, 其实习作写不出,对于学生而言缺少 的是观察生活以及表达的能力。教师 在教学中会发现,那些愿意表达、会 观察的孩子往往作文能力较好,但是 那些不愿意表达、不会表达的孩子在 写作能力较差。习作作业是小学语文课后作业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所以 教师要合理地利用课后作业为学生提 供锻炼写作能力的机会。
在布置作业之前,教师要让学生 先根据习作内容观察生活,生活永远 是习作的源泉。将习作融入课后作业 中,对于不会写、不愿写的孩子可以 从仿写入手,给学生一些可写的素材 放在作业单中,让学生学习优秀习作 的表达。而对于写作能力好的学生, 可以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去创造,每周 的练笔作文可以只规定写作的类别, 比如写人、写景、写事等;或是不同 文体的写作,比如记叙文、议论文或 诗歌等,让学生有空间去写作,规定 一学期的写作内容不重复,激发这部 分孩子对于写作的热情。
对于课内的习作教学,我们也可 以延续到课堂之外的作业中,对于习 作课堂中已经让学生明确的写作内容, 课后给予他们时间去完善习作。让学 生与学生之间可以互相批改习作,以 此作为一项作业,让学生不仅仅停留 在自己的习作之中,而是放眼于他人 的习作,学会用眼睛去看作文,学会 语言去评价别人,促进自我习作能力 的提升。在后一课时的讲评课中,学 生不仅要听老师讲哪里好,而且要自 我评价、他人评价和老师评价相结合, 在无形中提升写作能力。
4. 单元同整的联系——解放空间
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中提倡解放孩 子空间。那么在语文的作业中,教师 也应给予学生一定空间,让学生在有 指导下自主发掘学习中的前后联系性。 在部编版语文书中,从三年级开始就 有单元导语、单元要素,这些都给予 了学生以引导,让学生能够明确单元 内容、学习重点。单元性作业是基于 单元本身的特点,将本单元所学的内 容相互联系,形成单元性特点的作业,目前在课后作业中还较少出现。这样 的作业对于学生是新颖的。单元同整 性作业适合于单元复习时,让学生对 于整个单元有一定的认识,结合每个 单元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可以对 于本单元的内容有一个系统性的认知。 以往我们做单元复习,一直是一张复 习卷作为复习内容。在“双减”政策 下,做卷子的题海战术时代已然成为 过去,老师需要思考作业的高效性。 在每单元结束后,要求学生用思维导 图的方法自己去整理这一单元的内容, 给学生以空间去自主复习知识,让学 生找到单元的联系。
单元性作业就是能够让学生迅速 明确本单元的主题内容,归纳出本单 元的重点。如在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下 册第四单元,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就 是找出可以概括主要内容的语句,那 么在设计这个单元的重点时,就需要 让学生明确找关键语句的方法,以及 了解关键语句的位置不是固定的。对 于语段的主要内容,可以是句子的概 括,也可以是关键词语的串联概括。 所以在设计单元思维导图时,就可以 将《花钟》第 1、2 自然段、《小虾》 第 3 自然段作为重点段落,让学生找 到概括语段内容的方法。
5. 实践语文的探索——解放双手
实践作业是从课堂走向生活一个 重要的途径,陶行知教育理论中倡导 的“解放双手”就是要让学生去实践 中探知知识。实践作业在课后作业中 占比很小,甚至很容易就忽视了可以 在课文中设计实践作业。“双减”让孩 子回归生活,那么实践作业不失为一 个很好的途径。对于学生而言,实践 作业是激发他们亲近生活、践行所学 知识的路径。比如在教学部编版六年 级上册《故宫博物院》一课,布置学 生去做一做小导游的实践作业,就能够让学生在作业中去自己设计导游词、 导游路线,让学生真正身临其境地去 走进故宫,感受故宫的宏伟魅力。
在教学课文的时候,教师不能只 停留于课文本身的教学,更应将课文 所传达教育意义传达下去。如在教学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 时,教师设计了一个实践性作业:“节 能也是一种保护,平时生活中有没有 什么节能小妙招?尝试用这些小妙招, 看看你家的电费和水费有什么变化?” 设计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结 合生活实际,将自己的生活小妙招进 行分享,明白保护地球需要从身边做 起,需要从小事做起,将课堂感悟 延伸到生活,真正地去实践,保护唯 一的地球。环保主题不只是语文课堂 出现,而是在生活中有环保意识,并 将环保意识化为行动,从而真正地做 到知行合一,使学生明白自己也“能 干”。
6. 跨学科的融合——抬头乐干
跨学科作业是指融合语文学科知 识和语文以外学科知识的作业。跨学 科作业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少见的, 同时是对融合学科知识的一种探索。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不要只“埋头苦 干”,还应该“抬头乐干”。作业不应 只让学生感受负担,而是让学生有兴 趣去做,那么跨学科作业就是激发学 生作业兴趣,开阔学生视野的一种好 方法。
跨学科作业可以不再局限于语文 学科,而是放眼小学阶段的相关知识, 让学生能够打通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屏 障,扩大语文学科的视野。比如在教 学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 地球》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除了保护地球以外,是否可以让资 源再生?请结合之前学习的相关科学 知识或课外查找相关科学知识,你知道哪些资源的可以再生的吗?如何再 生?”通过语文和科学学科的融合将 科学知识融入课堂,让学生通过查阅 科学资料或者结合科学知识,明确什 么资源可再生,如何再生资源,从而 明确地球资源的可贵。教师还让学生 “设计一次与地球有关的手抄报或绘 画,将你的学习实践体会表达出来”。 手抄报和绘画作品,是结合了上述两 个实践题目,结合美术学科特点,将 学生的感受通过图文结合或者绘画的 形式展现出来,融合语文学科和美术 学科。作业不仅是检验习得知识的一 种方式,也是学生提升自己能力的一 种方式,让学生在作业中感受乐趣, 让学生乐于学习,抬头乐干。
四、结语
在“双减”政策下,作业不应再 是压在学生和家长心头的累赘。老师 需要去探索学生所需、家长所求,提 升作业的有效性、新颖性、实践性, 将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与学科作业紧密 联系,给学生减负的同时提升作业质 量,让课后作业真正适合学生的学习 需求和个人发展。
参考文献:
[1] 夏梦逸 . 陶行知“六大解放” 思想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研究与实践 [J]. 科 学 咨 询 ( 教 育科研 ),2019(04): 79.
[2] 钱晓黎 . “双减”背景下优 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初探 [J]. 教师 , 2022(08):36-38.
[3] 谢锐 .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 文作业优化设计的有效途径 [J]. 小学 生作文辅导 ( 语文园地 ),2021(08):79- 80.
(作者余亚欣,江苏省苏州太湖国 家旅游度假区香山实验小学教师)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4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