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形势与政策课与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契合度,然后阐述了形势与政策课提升大学 生创新能力的现实瓶颈,最后论述了形势与政策课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突破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 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 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1]。这一论述强调了教育强国、科 技强国和人才强国三者间的有机联系,确立了创新在 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这意味着未来十 几年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期。习近平总书记 也在多个重要场合强调人才对于创新的重要性,明确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
叶美兰等[2] 在阐述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后,指出 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场域;谭天伟 、翟小 宁等[3 -4] 指出,培养创新型人才对高校提出更高要 求,高校既要做好学科建设,还要向学生传授创新知 识,并引导学生用于实践。由此可见,在 21 世纪,人才 是全球竞争的核心变量,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在 于创新型人才培养 。高校大学生是未来的创新型人 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毕业生是我国建成创新型国 家的关键环节,亦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教育部相 关数据显示,截至 2021 年,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 已达到 2.4 亿,高校在校总人数达到 4 430 万人,高等 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57.8%[5]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 普及化阶段,公民素质明显提升,但距离建成创新型 国家仍有显著差距,这对全国各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即高校大学生除了要塑造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学习理论知识和提升专业素养,还需 提升创新能力,以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而创新 能力的提升需要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协同发力方 能达成,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 。我国高校已有 多个学科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在机制设置、课程建设、平台搭建等方面开展系列实践[6-7],并针对存在的一些 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8]。其中,思想政治学科对创新创 业教育具有引领作用[9],作为思想政治学科重要组成 部分的形势与政策课,与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具有目 标相关、逻辑鹅合和内容自洽等关系,因此发挥形势 与政策课的优势,助推大学生提升创新能力不仅是深 化课程改革的要求,还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一 、形势与政策课与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契 合度
形势与政策课是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核心 课程之一,但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同其他思 政课相比具有一定差异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新 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形 势与政策’课是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 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一 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10], 在理论学习、现实关注、价值引导[11]、创新能力提升[12]、 知识运用和理论分析方面均有特殊作用,这也决定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与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逻辑 自洽的关系[13]。
(一)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目标与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目标相契合
形势与政策课的理论武装时效性决定了这门课 要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向学生传授人文社科领域的 原理、理论、知识、信息和观点,教会学生用党的最新 理论成果认识和分析最新国内外重点、热点资讯,用理 论武装头脑;释疑解惑针对性是指形势与政策课的内 容主要是对社会热点问题、发展情况和国内外重大问 题进行系统阐述,坚定表明党、国家和政府的观点立 场和政策决定,给学生答疑解惑的;教育引导综合性 是指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快速发展,信息传播不仅突破 时空限制且海量存在,社会观点亦呈现出爆炸性和复杂性增长的态势,但学生社会阅历少、专业和理论水平不 足,难以辨别真伪,存在无法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困境, 而通过形势与政策课对综合性、重点、热点知识的系统 教学,可引导学生从海量的资讯中抽象出蕴藏其中共 同、深刻、本质的东西,形成对形势的全局性和根本性 认识[14] 。形势与政策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教学目标与 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目标相契合,原因在于掌握重点理 论知识、了解最新社会热点资讯和掌握学科前沿动态 是开展研究和明确方向的前提,创新能力的提升也是 在理论学习后对社会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结果。
(二)教学要点成体系,满足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 需求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生活发展需要,引 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 中表现出的愿望和设想。它是形成创造性思维和创造 力的前提,具有新颖性、社会历史性和个体差异性的 特征。受教育群体特别是高校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提升 需要以开阔的视野、广博的知识、对热点重点事件深 入关注和研究作为前置条件。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要 点具有内容宏观、知识多元和观点成体系等特点,可 满足这些前提条件 。 比如,2021 年春季学期教学要点 包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两岸关系发展、“十三五” 成就、“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新发展 格局、大国外交和科技自立自强等专题;2021 年秋季 学期教学要点包括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乡村振 兴、经济高质量发展、人口问题等专题;2022 年春季学 期教学要点包括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数字经济、碳达 峰碳中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世界经济发展等专 题 。从近几个学期的授课专题来看,形势与政策课教 学要点涵盖党的理论成果、奋斗成就、政治、经济、社 会、生态、外交等领域的知识[15],这些教学内容集思想 性、时效性、多元化、成体系和多学科属性于一体,有 利于不同专业学生基于本学科特点、社会实际情况和 个人研究兴趣找准研究切入点,从而增强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贴近实际,有利于启发学生创新实践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距离近、同 国家政策紧密结合,这一特征有利于学生结合自身实 际开展创新探索 。 比如,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专题 涉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开 放和新时代等阶段取得的成就及未来远景目标的规 划,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党百年来取得的成就及要实现 伟大复兴中国梦要坚持的经验,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国家的发展目标同个人理想结合起来;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专题中关于精准扶贫 、产业兴 旺、乡风文明等的内容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自己家乡近 年来在这两方面工作上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未 来发展的建议 。概言之,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兼具实 践性和应用性, 且随着时事发展也在不断更新变化, 这些特征有利于学生运用实践中产生的大量一手资 料,揭示形势发展和变化的趋势,分析形势与政策的 内在联系,把握政策的客观依据和精神实质。
二、形势与政策课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实 瓶颈
2019 年,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提出“挖掘和充实 各类课程、各个环节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强化创新 创业协同育人,建好创新创业示范高校和万名优秀创 新创业导师人才库”[16] 的任务后,一系列旨在提升高 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课程、项目、比赛、课题和实 践相继涌现,包括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 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暑期 “三下乡”活动等,这些都对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有明显 成效,而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虽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理 论成果、分析了时事资讯,但更多停留在知晓层面,在 实践上帮助大学生提升创新能力还不到位,具体存在 以下问题。
(一)教学方式单一,课程重理论、轻实践
实践是理论同实际相结合,提升理论认知水平的 途径,是发现研究兴趣点,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任务重、教学内容多,每个学期 的教材从目录上看包括党的建设篇、经济社会发展篇、 涉港澳台篇、国际形势政策篇,有 7— 8 个专题的知 识,但从目前各高校的教学课时来看,普遍只有 6— 10 个课时 。教学内容丰富、知识面广,但教学课时少、教 学要点多的现实约束条件决定了教师为了达到基本 的教学目标,在授课过程中偏好采用“灌输式”教学的 方式,教学过程中应付式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启发 式、体验式、探究式、合作讨论式、实践教学等富有效 果的教学方式较为少见 。此外,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实 践教学环节欠缺、相关实践教学基地较少、形势与政 策鲜明的实践性特征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的问题[17]。 而创新能力的提升不能仅局限于知识的传递、理论思 维的养成,还依赖于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和体验实践, 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创新意识融入课程程度不足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全过程及全员参与, 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和公共课教师理应成为其中重要 的参与者 。这要求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在内容讲授、结 课材料写作、比赛指导、社会实践指导、组员构成、调 研报告写作等一系列环节全程参与的基础上,与专业 课教师、校团委部门、学工处和教务处协同,深入提升 学生创新能力 。但研究过程中发现,创新意识融入形 势与政策课的程度不足 。首先,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 过程中,授课教师更多是为了完成授课任务,未针对 不同专业学生,深度结合授课内容和学科知识在课堂 上同学生分享和讨论本学科研究状况和前沿动态, 未鼓励不同专业学生从各大网络数据库进一步自学 相关文献;在授课结束后,学生提交的考核材料仅与 上课主题相关, 且在结课材料的字数上达到一定要 求和格式符合一定规范即可,教师并未在具体选题、 资料收集和文稿写作过程中给予学生系统指导,这 使得未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本专科学生提交的结课材 料质量低下, 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参与各类创新比赛 和创新实践的主动性, 打击了学生培养创新意识的 积极性 。其次,在教育部门和高校举办的创新创业大 赛、创新实践、学科竞赛和案例大赛中,在团队组建、 题目甄选、开展调研、报告撰写和结题评审等环节, 思政课教师参与意愿低下,融入深度不足,发挥的作 用比较小。
(三)课程考核方式不科学、不合理
教育部关于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要求指出,本 门课是考查课,考核方式由各高校自行决定 。由于课 时少、教学内容多和整体重视程度不够,各高校对于 形势与政策课考核方式的设置不科学、不合理,从而 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部分高校以学生到课 率的情况对学生进行考核,只要学生听课就给成绩, 甚至部分教师连到课情况也无法掌握,只要学生选课 就给予合格的评价[18]。考核方式不科学,导致学生无法 对这门课引起重视,更无法提升思维水平和思考深度。 还有部分高校的考核方式是期末学生以组队或单独 完成的形式提交一篇字数达到要求的结课论文,这虽 能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课程有些许重视,但也存在 不合理之处。一是每学期都是简单的以提交结课论文 的方式进行考核,不利于低年级的学生从专业题目拟 定、文献查阅、资料收集和开展调研等初级阶段开展 相关学术训练,最终导致论文质量未达到授课教师的预期,成绩难以达到优秀标准,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 学术好奇心和成就感,也无法系统得知高年级学生入 学至今的结课论文写作水平的进步情况;二是结课论 文提交基本是以班级和专业为单位来收集,结课论文 组员都是同班级学生,这不利于按梯度来培养学生创 新意识;三是在大规模查重难以实现的条件下,部分 学生会采用不经周密思考的复制、粘贴和拼凑的方式 完成论文撰写[19]。这些不科学、不合理的考核方式会阻 碍学生养成系统思考的习惯,进而影响创新能力的阶 梯式提升。
三、形势与政策课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突破 路径
如何创新形式,借助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及授课 教师的专业优势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 这需系统思 考、整体推进,具体可从协同育人、创新实践和考核方 式等方面入手进行探讨。
(一)协同育才,深度融入创新实践
一是研究构建多元协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机 制 。授课单位、教务部门、校团委、学生工作部门和相 关二级学院要研究协同育人方案,开展系列校园文化 活动,把创新意识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如开展创新沙龙及创新主题讲座、讲坛、研讨会等活 动,分享成功者的创新过程和经验 。二是形势与政策 课教师要联系教学内容,结合本人研究方向,基于学 生兴趣,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学科研 究现状、取得的成就和未来研究的重点,以提高学生 的研究兴趣;向学生介绍不同类型的创新比赛、创新 项目、社会实践等,阐明各类项目特点和参与方式及 流程,并鼓励学生基于本课程知识以团队方式参与, 从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三是引导和鼓励形势与政策 课教师参与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大赛 、社会实践、 课题研究和校园活动,并要求其在选题、组建团队、开 展调研和报告撰写等方面给予学生系统指导。
(二)优化教学设置,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
首先,授课单位要根据创新人才培养要求重新修 订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大纲,把实践教学要求、教师指 导学生提升创新能力、创新实践活动、实践教学基地 建设等内容系统修订至教学大纲中,使授课教师开展 相关实践活动时有章可循、有理可依。其次,加强教师 队伍建设,优化学科布局。打造一支具有金融学、经济 学、社会学、政治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背景的教师队 伍,以满足创新型教学要求 。同时,引导授课教师关注社会变迁、经济发展、网络变化、政策制定等相关学科 前沿,关注教学动态中实现职业能力的“扩容增量”与 “提档升级”,构建起学习型的高质量教师队伍。最后, 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深度教学,每学期根据不同专业 学生的特点,精准化选择 1—2 个专题进行深度教学, 由此提升大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拓展知识传播的 深度,从而为后期学生开展创新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三)打造精品化项目,形成示范效应
一是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授课教师要把形 势与政策课教学的重点变为科学研究方向加以攻关, 形成新成果、新见解、新思想,并把成果作为教学内容 向学生传授, 同时系统阐述成果产生的学术效应、社 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身作则,形成示范效应。二是集 中展示学生精品实践成果。授课教师要将学生组队开 展创新能力提升的实践图片、案例大赛幻灯片、策划 方案、创新项目立项材料、优秀调研报告和参赛论文 等材料集中展示,激发不同年级学生的参与兴趣和热 情 。三是组建一个学生实践成果展示团,同学生分享 经验。展示团可向学生分享在创新实践和比赛中的选 题论证、框架搭建、前期规划、资料搜集、实地调研、讨 论总结、观点提炼、报告撰写、PPT 制作、汇报讲演、取 得的成就和带来的收益等方面的信息,从而提升感染 力和说服力,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相关竞赛。
(四)科学设置课程考核方式,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
目前, 专科生形势与政策课学分为 1 个学分,本 科生为 2 个学分,课程最终成绩通过各学期成绩加权 求平均值获得,但每学期只简单以到课率或结课论文 作为评价标准,不仅无法真实评定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水平,也不能系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此,教师要 科学设置课程考核方式,为学生设置阶段性的考核目 标和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最终成绩的评定以结课论文 或调研报告作为核心依据,权重占比 85%,另外以每 学期到课率、平时作业和参与创新实践活动作为平时 分数,各自权重为 5% 。首先,在低年级授课阶段引导 学生组建团队,并使其结合课程内容和研究兴趣点通 过多方查找资料明确此门课结课论文或调研报告的 题目,为后续开展资料收集、实地调研和撰写文章奠 定基础;其次,要求本科学生在第四个学期、专科生在 第三个学期提交中期材料,材料内容包括为开展论文 和报告写作收集的文献资料、开展的社会调研情况和 团队的研究心得;最后,要求学生在最后一个学年以 团队分工合作的形式提交结课论文 。 由此,通过优化 考核“指挥棒“,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结语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 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要素是创新。本文从理论上讨论 了形势与政策课与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逻辑自洽 关系,并分析了形势与政策课在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 提升方面存在的现实困境,最后给出有效路径,从而 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和接班人提供了助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 叶美兰,金久仁 .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行动逻辑与实践路 向[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5):18-24.
[3] 谭天伟.大学创新文化与创新人才培养[J]. 中国高等教育,2016 (17):22-24.
[4] 翟小宁,荣佳慧.创新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 中国高等教 育,2021(20):62-64.
[5] 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超过 4430 万人接受高等教育 的人口达到 2.4 亿[EB/OL].(2022-05-17)[2022- 12-20].http://educa- tion.news.cn/20220517/63ee907efb2b409ebaf8950db36f4c60/c.html.
[6] 马小辉,尹婷婷.学科建设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 的协同效应[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22.22(3):74-82.
[7] 朱凯琳,谢妮.创新创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从无涉到深耕[J].教育 学术月刊,2017(11):97-105.
[8] 李亚员.创新创业教育:内涵阐释与研究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 2016(4):83-87.
[9] 王占仁.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论析[J].深圳大学 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5(1):111-115.
[10] 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EB/ OL].(2018-04-12)[2022-12-20].http://www.gov.cn/xinwen/2018-04/27/ content5286310.html.
[11] 戴黎.对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发明 与创新(职业教育),2021(7):136-137.
[12] 宋学来,张雪娇 .浅论“形势与政策”课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培育的重要作用[J].文教资料,2021(6):179-180.197.
[13] 郝玲玲.形势与政策教育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路解析与 实践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4):143-146.
[14] 骆郁廷 .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多维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 , 2015(11):12-18.
[15] 吴璐薇,骆乐,吴潞铱.教育叙事视域下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实 效性提升路径探究[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2(2): 69-72.
[16] 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 意见[EB/OL].(2019-09-29)[2022-12-20].http://www.moe.gov.cn/src- 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11_402759.html.
[17] 薛红亮.“大思政—跨学科”场域鹅合下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建 设[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45-48.
[18] 邓小明. 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科技风,2020(32):63-64.
[19] 马艺铭.试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实效性的提升[J].淮南职 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29-3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4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