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说理是学生思维表达的外在体现,通过说理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理解,发展抽象思维,而且还能有效提升数学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不断探索“说理课堂”的构建路径,以说理促表达,以说理促思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说理课堂”,构建路径
说理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但它不是简单地说出答案,而是用数学语言将数学道理讲清、讲明,说出知识来源,说出思维过程。通过说理,学生将更深入地理解知识,明确概念本质,获得思维能力的有效发展,最终实现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构建“说理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说理能力,应当成为当前教学的重要目标。本文从三方面简要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说理课堂”的实践路径。
一、创设说理情境,使学生“想说理”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对有趣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要想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营造生动、趣味的说理情境,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说理欲望,助力学生大胆说理、准确说理,在说理中逐渐探寻数学的奥义,明确数学的本质,最终更好地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思维发展。
例如,在教学与“立体图形”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伊始,先创设一个游戏情境,让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来玩“你画我猜”的游戏,一名学生根据教师出的题目描述图形特征,另一名学生则要猜出是哪一种图形。教师依次给出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平面图形,两位学生配合默契,几乎都猜对了。之后,教师展示出一个长方体,负责描述的学生很难形容出长方体的特征,而另一名学生自然也猜不出,两人一筹莫展。这时,教师就可以适时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说理欲望。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老师手里的这个图形与刚才这些平面图形有什么区别吗?”有学生说:“前面几个图形都能在纸上画出来,而这个不行。”也有学生说:“前面几个图形都属于平面图形,而这个看起来不太像平面图形。”还有学生说:“它看起来和长方形很像,但是比长方形多了好几个面。”此时,教师可以引入本堂课的主题—立体图形,告诉学生刚才这个图形是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的一种。其次,让学生自己观察长方体的特征,并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再派小组代表进行汇报,有小组在观察后说:“我们发现长方体有6个面和8个顶点。”教师再次向学生提问:“除了面和顶点以外还有什么特征吗?长方体有几条棱?”经过一番说理,最终学生明白了立体图形的“棱”“顶点”“面”的概念,进一步深化了其对立体图形的认识。虽然数学语言较为抽象,但是教师通过创设说理情境,可以让学生在对比中更直观地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并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说理欲望,从而更加顺利地引出相关概念。这样既收获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感受到说理的乐趣。
二、阐述解题思路,使学生“会说理”
由于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时都感到难度较大,对数学原理、概念的理解都流于表面。因此,教师在构建“说理课堂”时,应当依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来设计适合的习题,并让学生利用说理的方式解答习题,阐述自己的解题思路,以此锻炼学生的说理能力,深化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掌握说理的方法,助力学生养成爱说理、会说理的好习惯。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利用梯形面积的相关习题引导学生进行说理,助力学生掌握说理方法。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出示这样一道习题:“有一个物体其横截面是一个梯形,已知这个梯形的两个底边长分别为25厘米和35厘米,其高为28厘米,请问这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拿到题目后纷纷依据所学进行解答,很多学生最终都得出了84平方厘米的答案。这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阐述自己的解题思路,有学生说:“我是通过(25+35)×28÷2这个算式得出答案的,根据课堂所学,我知道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而我们之前学过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可以用‘底×高’这一公式先计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然后再除以2就能得出梯形的面积。”还有学生这样说:“我是利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的,在数方格的过程中我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其底就是梯形的上底与下底之和,即35+25,平行四边形的高则与梯形的高一致,即为28,又因为一个梯形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所以最后还要除以2,因此,我得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上底+下底)×高÷2,由此列出(35+25)×28÷2这一算式,得出答案。”学生完整又流畅地阐述了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步骤,使教师更清晰地了解到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学生在说理的过程中既强化了自身的计算能力和数学运用能力,还提升了其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了说理思维,掌握了说理方法,完成了从“想说理”到“会说理”的过程进阶,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开展课堂辩论,使学生“善说理”
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还处于启蒙阶段,教师若采取单一的灌输式教学,那么,就容易加快学生的遗忘速度,使学生无法更深入地掌握概念本质。因此,在构建“说理课堂”时,教师不仅要为学生营造浓厚的说理氛围,还要引导学生主动进行交流、探究、质疑,通过辩论的形式提升学生的说理能力,帮助学生厘清思路、增强学习能力,由“会说理”升级为“善说理”。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目:“桌上有一瓶钙片共有90粒,儿童需要每天口服3次,每次4粒,请问这瓶钙片够一个孩子连续服用一周吗?”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算出一个孩子一周需要服用多少粒钙片,然后再与一瓶钙片现有的数量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答案,有的学生列出了4×3×7=84(粒)的算式,也有学生列出了4×7×3=84(粒)的算式,教师就可以借此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辩论赛,让他们判断一下这两种解法的正误,正反两方分别由四名学生组成,正方观点:“两种解法结果一样,两种都对。”反方率先反驳:“解决实际问题最重要的是看其原理和意义,所以我方认为第一种解法正确,第二种解法错误。”正方立刻提出疑问:“解决实际问题难道不应该更看重结果吗?这两种解法结果一致,所以我方认为都正确。”反方立马回答:“既然大家不认同我方观点,那么就请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两种解法。首先,解法一先用4×3算出每日所需服用的粒数,然后再乘7,算出一周七天所需服用的粒数,这是符合生活常理的,而解法二中先列出4×7这个算式,算的是什么?其意义在哪里呢?”此时,正方学生无言以对,也开始重新思考。这时,反方学生乘胜追击:“虽然两种解法的结果一样,但是第二种解法算理不明,在数学中算理是算法的灵魂,算理不通即使结果一样这个解法也是不对的。”最终,反方学生获得了辩论赛的胜利。教师利用辩论赛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度的说理辩论,在思考、交流、质疑、反驳中既锻炼了学生的说理能力,也使学生更进一步地掌握了数学的本质,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数学思辨能力,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赵炜.让“说理”成为数学课堂的主旋律[J].数学教学通讯,2022(1):35-36.
[2]兰爱菊.聚焦“说理”能力培养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J].教师,2022(12):45-47.
[3]陈华忠.如何打造“说理”课堂[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22(4):43-4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教授创建的旨在改进中...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