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和质量,培养专业人才,文章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为例, 首先对药用植物栽培学课程进行了简述,然后论述了药用植物栽培学课程建设实践。
随着人们对中药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尤其是 全球天然药物的兴起及国内中药产业的迅猛发展,我 国的中药农业生产领域面临着中药资源家底不清、中 药材质量不稳定、重金属和农残超标、道地性不清、生 物学特性不明、种质资源混杂、栽植管理粗放等一系 列瓶颈问题,亟须研究解决 。中药农业生产的关键是 要确保能够生产出临床疗效好且优质和安全的药材, 需将高品质控制措施贯穿药材生产全程,因此急需大 量既懂中药质量控制,又具备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专 业人才投身中药农业生产领域,以研究解决上述中药 农业生产中的瓶颈问题,从而提升中药材产业发展水 平。然而当前我国中药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远远落后 于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水平,相应的专业人才资源也 比较匮乏。为了满足我国中药农业快速发展对专业技 术人才的需求,广东、黑龙江、江苏、云南、湖北、广西 等地区的中医药院校,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 广西医科大学等医药类院校, 以及吉林农业大学、湖 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农业类 大学先后开设了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广州中医药大 学(以下简称“我校”)于 1995 年创办了中药资源开发 与利用四年制本科专业,是全国首批开办本专业的院 校之一。该专业于 2005 年更名为中药资源与开发,于 2019 年通过“广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验收, 2020 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教育部高等学校 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于 2013 年研究制定的 《本科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了中药 资源与开发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中药用植物栽培学为 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基于此,本文拟以我校中药 资源与开发专业为例,对药用植物栽培学课程建设实 践加以阐述。
一、药用植物栽培学课程简述
药用植物栽培学是研究药用植物生长发育、产量 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人工调控技术的一 门应用学科, 是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草药栽培与鉴定等专业的必修 课程 。我校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药用植物栽培学课程 开设在第 7 学期,在此之前,先行开设了药用植物学、 药用植物生态学 、药用植物生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 以及中药鉴定学、中药生物技术、中药资源学等专业 课程 。作为作物栽培学的一 门重要分支学科,本课程 内容包括绪论 、药用植物生长发育及其影响因素、 药用植物生长发育调控措施、药用植物繁殖与良种选 育、药用植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药用植物产量与药材 品质形成,以及采收与产地加工等涉及中药材生产全 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术方法 。通过课程的讲 授,可以让学生学习掌握中药材栽培技术、野生抚育 及引种驯化的技术方法、调控中药材产量和品质形成 的人工技术措施等, 具备从事中药材生产的工作能 力,从而为我国药材产业发展和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 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二、药用植物栽培学课程建设实践
(一)建立优秀的教师团队
药用植物栽培学课程内容涉及中药学 、作物栽 培、植物生理生态、作物遗传育种及病虫草害防治等 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术方法,教学团队成员必须具 备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生产技术操作技能, 且对产业技术瓶颈有深入了解,这样才能讲授好每一 个知识点和每一种栽培与管理的技术方法,这对教师 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校充分利用科教、 产教融合发展模式,采用内培外引的方式进行师资队 伍人才的培养与建设,现今已发展形成了由 5 名教师组成的药用植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小组, 其中包括中 药学专业背景教师 2 名、植物生理学专业背景教师 1 名、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背景教师 1 名、病虫害专业背 景教师 1 名, 从事遗传育种和病虫草害防治研究的 教师均是我校引进的青年人才 。小组成员在岭南特 色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 、南药种业创新等 的研究和示范基地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科研成果 和授课素材 。同时,通过“老带青”、集体备课、教学观 摩等多种方式和途径, 培养与锻炼青年教师的授课 能力,从而加强教师团队建设。
(二)修订与完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随着我国中药材产业的规范化和规模化发展,中 药资源领域对能够从事中药材 GAP 研究与 GAP 基地 建设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我校适时调整 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药用植物栽培学课程教学计划, 如 2007—2012 年开设的药用植物栽培学课程总计 54 学时(计 3 学分,其中理论课 39 学时,实验课 15 学 时), 同时开设一门 18 学时的限选课程中药材 GAP 概论,但由于两门课程同时开课,学生在未能掌握药 用植物栽培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栽培技术的情况下,很 难系统理解与掌握中药材 GAP 概论中的相关内容及 规定 。鉴于此,我校于 2013 年将中药材 GAP 概论课 程与药用植物栽培学课程合并, 教学时数调整为 56 学时(计 3.5 学分,其中理论课 46 学时,实验课 10 学 时),同时为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次年在总学 时数不变的情况下,调整增加了中药材生产基地实践 的内容(10 学时) 。2017 年,我校在重新修订中药资源 与开发专业培养方案时,将药用植物栽培学的总学时 数调整至 91 学时, 其中实验与实践教学时数增至 52 学时,且包括一周 (35 学时) 的中药材生产基地见习。 在更改教学计划的同时,我校对课程的教学大纲也进 行了相应的修改与调整,现行的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如表 1 所示。

药用植物种类繁多,对于每一种药用植物来讲, 其生长发育规律、生态习性、繁殖方式及收获部位都 不尽相同,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掌握教学大 纲中重点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教学团队成员对教材章 节及内容进行了调整, 总论部分的理论教学包括绪 论、药用植物栽培学的理论基础、种植制度与土壤耕 作、药用植物繁殖与良种繁育、药用植物栽培的田间 管理、药用植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药用植物引种驯化 与野生抚育、中药材采收加工与质量管理及现代农业技术在药用植物生产上的应用。要求学生学习掌握种 植制度、种植模式、繁殖方法、野生抚育技术、引种驯 化的理论基础及方法 、 良种繁育与良种复壮方法、品 质形成人工调控技术 、中药材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采收与产地初工技术方法等,熟悉与了解我国药用植 物栽培的历史、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现代农业技术 及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生产中的应用情况等。各论部 分,立足岭南地区道地药材生产,选择 5—6 种不同入 药部位的南药进行规范化栽培技术讲授, 以点带面, 强调不同种类的药材生产技术既有共性, 也有个性, 学生要依据每种药用植物的生物特性和入药部位的 不同,将学习到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科学合理地运 用到中药材实际生产中。
(三)创新教学模式及开发教学资源
目前,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已被广 泛应用到高校教学中 。对于中药资源学特色课程体 系来说, 以传统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现已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满足不 了学生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的需求 。因此,我校中药 资源与开发专业教学团队成员要不断地对药用植物 栽培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课堂教学应积极 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 将与药用植物栽培学 课程内容相关的慕课资源, 如中国大学慕课 APP 中 的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多 所大学的作物育种学, 福建农林大学的耕作学—农业生态转型的理论与实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 农作学, 以及学堂在线 APP 中相关学习资源作为学 生课外学习资料 。结合课程进度,教学团队成员会及 时地将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如现代遗传育种技术、现 代农业种植技术(智慧农业等) 、现代农业生产信息 化管理技术等引入药用植物栽培学课程教学, 并及 时地将我校中药资源学科科研团队的科学研究成果 及本领域的最新研究现状引入课堂, 让学生能充分 了解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水平和中药资源领域相 关基础研究的技术方法 。在教学资源开发方面,笔者 作为副主编, 参与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 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 11 版)《药用植物栽培学》[1] 的编写工作及其融合出版数 字化资源的编创工作,并将此版教材列为本课程的 使用教材,同时将《药用植物栽培学》[2] 教材及《中药 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 实施指南》[3]、《中药材 规范化种植(养殖) 技术指南》[4]、《岭南道地药材研 究》[5]、《30 种岭南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 技术》[6]等 相关学术专著列为学习参考书目, 旨在帮助学生构建 和拓宽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 四)积极探索课程思政
药用植物栽培学作为我校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 的核心课程,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巧妙地融入 课程教学, 对实现课程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兄弟院校在药用植物相关课程 思政方面做了不少的探索[7-8],我校在药用植物栽培 学课程思政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逐步 梳理出一套思政教学点和典型案例 。例如,在绪论部 分讲授中药材 GAP 基地建设与发展时, 教师可利用 我国中药材产业发展规模的具体数据和广东省南药 生产基地建设图片,结合相关政策和法规的解读,让 学生深刻体会到中药农业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农 民脱贫致富及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以此 强化学生对该专业的价值认同感 。在教学新品种选 育与良种繁育内容时, 教师可结合国家层面提出的 “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强调打赢 种业翻身仗”,引出当前中药材种业发展面临的艰巨 任务,激发学生攻克科技难关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 讲到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时, 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农 药的使用不当是造成药材和环境生态不安全的重要 原因之一,中药农业的病虫草害要进行综合防治 。在 讲到药用植物引种驯化和野生抚育时, 教师要强调要加强濒危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 用,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讲到制约单个药材产 业发展的农业技术瓶颈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努力学 习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生物技术, 提升中药农业生 产技术水平 。凡此种种,将思政内容自然而然地融入 课程学习,通过相关学习内容的延伸,不仅让学生了 解了国家政策,增强了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和责任 感,也润物细无声地起到了鼓励学生热爱科学,胸怀 大志,培养工匠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作用。
(五)注重改革实验与实践教学
药用植物栽培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是与生产实际密切联系的专业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实 验设计、科学研究能力,使其掌握现代药用植物生产 技术,培育高产、优质、高效的中草药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 。在多年的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建设过程中,我 校逐步建成完善的本科实验和实践教学平台,如中药 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校内建设的 81 亩药用 植物室外教学基地(药王山、时珍山和三元里药圃) 及 校企合作共建的岭南中药材 GAP 产学研基地等,为 药用植物栽培学的实验和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坚实 的保障 。其间,我校不断加强药用植物栽培学的实验 与实践教学改革, 实验课时占比先后从 27.8%增至 35.7%再到 53.8%, 其中中药材 GAP 生产基地实践从 0 学时调至 10 学时,再调整至 35 学时。在实践教学内 容上,我校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也不断地进行丰富和 完善,如组织本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先后前往阳江市 百盛园实业有限公司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参观学习阳 春砂种植技术、铁皮石斛仿野生栽培技术,以及降香、 檀香等贵重木类药材的种植技术和种植模式,组培快 繁技术在药用植物种苗繁育中的应用等;到东莞国方 医药科技有限公司铁皮石斛种植基地参观学习铁皮 石斛培育的全过程和产品深加工,以及动漫版中医药 知识,进而加深学生对中药材全产业链的了解;到华 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与云浮市南领药业有限公 司、广东银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岭南中药 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南药种质资源保存圃、南药产 业化种植基地参观学习三叉苦 、九里香 、两面针、岗 梅、鸡血藤、南板蓝根、广藿香、溪黄草等地产岭南药 用植物的种质保存技术、种苗繁育技术、规范化栽培 技术,参与生产实践活动,同时学习了解当前岭南中 药材基地建设的运行模式、基地管理措施、综合开发 利用途径与方式,以及以基地建设为载体的中医药科普文化传播现状 。实验教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当前 药用植物繁殖的两大方法,即无性繁殖和种子繁殖, 无性繁殖主要开设扦插繁殖实验, 设置考察影响扦 插繁殖的内外因素; 种子繁殖则设置 1— 2 种药用 植物种子的品质检验及播种育苗实验, 让学生掌握 每种药用植物繁殖特性的不同 。另外, 在大四实习 前, 我校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另外开设一门与药用 植物栽培学课程密切相关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茉莉 酸甲酯对溪黄草总黄酮含量的影响”(35 学时),从实 验方案的设计和陈述, 到实验材料和实验器材的准 备与处理、实验操作、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全程 由学生自己设计和动手, 可进一步强化本专业学生 对药用植物栽培学课程及中药材产业技术发展的学习与思考。
(六)重视落实形成性评价
由于我校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药用植物栽培学 课程开设在第 7 学期,正好是学生备战考研的时间节 点,不少学生为了备战考研,课堂学习不够积极认真, 对此,急需强化课程学习的全程管理,以便科学合理 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学小组成员经过多年的教 学实践和对多届学生学习的观察,不断地对药用植物 栽培学课程的形成性评价进行调整和优化,将期末考 试成绩占比由原来的 70%逐步调整至 50%,并对课程 学习过程中的考核要点的评分标准进行细化,以此加 强对学生课程学习过程的考评。形成性评价构成如表 2 所示。
三、结语
我校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药用植物栽培学课程 体系建设和实践改革多是伴随着学校层面对中药资 源与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开展而实 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课程建设与实践方 面仍有需要改进和提升的地方, 今后需更多地与兄 弟院校进行学习交流[9-10]。今后,拟从完善与加强中药 材生产实践教学基地的内涵建设和机制建设 、培养 与优化双师型教师团队 、深化中药农业领域的科教 和产教的融合发展、编写《药用植物栽培学实验与实 践教学指导手册》等方面,开展药用植物栽培学实验 与实践教学的金课建设; 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改革课 题研究,提炼教学成果;加强课程教材建设等,以便 为我校中药资源与开发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的建设 奠定更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永清,刘合刚 .药用植物栽培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2] 郭巧生.药用植物栽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任德权,周荣汉.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实施指南[M].北 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4] 么厉,程惠珍,杨智. 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技术指南[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5] 陈蔚文,徐鸿华 . 岭南道地药材研究[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7.
[6] 徐鸿华.30 种岭南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技术[M].广州:广东科 技出版社,2011.
[7] 王惠珍, 陈红刚,朱田田,等.“课程思政”在药用植物栽培学教学 中的应用探索[J].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7(6):106- 108.
[8] 岳鑫,刘德旺,张英,等.思政教育融入药用植物栽培学教学的探 索[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18):152- 154.
[9] 李卫东,张子龙,魏胜利,等.高等中医药院校药用植物栽培学课 程教学体会[J]. 中医教育,2020.39(1):68-70.
[10] 乔永刚,宋芸,梁建萍,等.药用植物栽培学在线翻转课堂的改革 与实践[J].轻工科技,2021.37(5):175- 17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4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