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儿童诗内容简单,具有节奏感和韵律美,教师借助儿童诗展开习作指导,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多习作提示,成功激发学生 习作热情。科学诵读、多元鉴赏、创新仿写、延伸创作,都能够为学生习作提供助力支持。教师科学解读儿童诗,引导学生 深入思考和讨论,能够创造更多学习起点。特别是仿写指导,能够顺利激活学生习作主动性,深度发掘学生习作潜力,形成 崭新学习亮点。
儿童诗在小学中低年级语文教材 中占据重要比重,教师依托儿童诗指 导学生习作学习,需要从诵读、鉴赏、 仿写、创作等角度展开设计和研究, 为学生规划清晰学习路径,以有效激 发学生习作思维,让学生展开主动研 学,在情感共鸣、积累感知、延伸读 写中成长习作能力。儿童诗简单易懂, 而且带有一定的韵律,学生认同感更 高,教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学习时, 自然渗透一些习作内容,引导学生感 受儿童诗的韵律美、思想美、语言美, 在儿童诗的洗礼下健康成长。
一、科学诵读,启迪学生习作情感
教师指导学生诵读儿童诗,需要 亲自示范,还要展开学情调查,有针 对性地纠正学生诵读存在问题,及时 传授一些诵读方法,感知儿童诗的特 点,启动学生习作思维。学生诵读儿 童诗时,因为多种制约条件的限制, 大多会存在一些短板,对儿童诗的语 言特点、节奏规律、韵味内涵理解不 到位,教师要多做示范展示和解读, 让学生在情感诵读中体验和感知。
(一)整合童诗资源
教材中有一定数量的儿童诗内容, 教师需要有整合意识,筛选一些适合 的内容,引导学生展开多重阅读,无 疑能够对学生学习心理形成对应冲击。 如果有需要,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课 外儿童诗,组织学生阅读学习,感知 儿童诗的特点,在情感体验中成长学 科认知。课外有丰富童诗资源,教师 组织学生参与资源的整合活动,可以 让学生顺利进入到学习核心,在感知 体验中建立儿童诗认知。
如教学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 青蛙》,这是一首识字小诗,一年级学 生对诗歌还没有太多认知,但对小青 蛙这样的动物是比较熟悉的,教师从 关注动物角度展开引导,鼓励学生模 仿这首识字歌,写一段动物方面的小 诗,学生参与热情会很高。在具体组 织时,教师利用媒体展示几首小动物 的儿歌,如《小燕子》《小老虎》等。 学生进入诵读和创编环节,教师要求 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如果能够将诗 句排列整齐,那是比较理想的设计。 在这个教学案例设计组织时,教师可以从课外寻找一些小动物的儿歌,引 导学生展开个性创编活动,给学生更 多学习启示,诗歌习作获得丰硕成果。
(二)传授童诗读法
诵读儿童诗时,需要讲究节奏、 韵律、语气、语调等技巧应用,教师 不妨做出示范操作,为学生提供直观 学习机会。儿童诗大多有鲜明的特点, 追求韵味,情绪更为饱满,教师在诵 读技法传授时,要从抑扬顿挫诸多方 面进行讲解,通过示范诵读,结合具 体案例展开分析,还可以结合学生诵 读表现进行纠偏指导,帮助学生顺利 找到诵读的要领。学生对童诗有更高 敏感性,教师指导学生创编童诗,虽 然操作难度较大,但学生参与热情很 高,一样能够获得预想的效果。
(三)感知童诗写法
教师解读儿童诗读法时,要注意 渗透其创作方法解读内容,促使学生 自然产生诵读的要求,以顺利启动其 习作主动性。学生习作基础普遍较低, 难以掌握儿童诗的创作要领,教师要 做好学情分析,具体讲解儿童诗的特 点,归结儿童诗创作方法,让学生自然进入到儿童诗创作之中,在创造性 学习中逐渐形成习作认知。学生喜欢 写童诗,教师要对写法进行重点分析, 针对学生学习需求做重点推介,给学 生提供更多帮助。
由于小学阶段学生创作诗歌能力 有限,教师不能提太高的要求,这样 才能有效调动学生诗歌创作热情。另 外识字儿歌带有鲜明的特点,教师引 导学生阅读和鉴赏时,归结出设计特 点,也能够为后面的创作奠定基础。
二、多元鉴赏,激活学生习作思维
儿童诗内容简单,大多具有色彩 性、形象性、灵动感,教师引导学生 在诵读基础上展开鉴赏学习,精选鉴 赏角度、厘清鉴赏程序、渗透鉴赏读 写,都能够为学生顺利进入读写环节 创造条件。学生鉴赏能力有限,教师 在具体组织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 况,给予适合的引导,让学生自然进 入到鉴赏环节,在充分酝酿斟酌中建 立学习认知。
(一)选择鉴赏角度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 会吟”。这说明诗歌有技法运用,通过 反复诵读可以获得一定启迪,逐渐掌 握这些技法,找到创作的灵感。学生 年龄较小,鉴赏经验积累不足,教师 需要给予必要辅助,帮助学生选择适 合的鉴赏角度,提升鉴赏学习品质。 典型词语、句式特点、修辞方法、写 作手法等,都是儿童诗鉴赏需要考虑 的角度,教师适时展开引导,能够顺 利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童诗鉴赏需要选择角度,教师在 具体设计和引导时,要给学生以明示, 让学生顺利进入到童诗鉴赏核心。如 学习《古对今》这首诗时,教师先组 织学生阅读识字童诗,引导学生寻找诗句的规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顺 利进入鉴赏环节,归结出诗歌设计规 律:将两个相反或者相对的词语放在 一起,直接形成对接,组成了诗歌句 子。教师要求学生借助这样的写法, 寻找一些对应的词语,将其排列到一 起,展开诗歌创作。“长对短,圆对 方。长桌对方凳,圆规对直尺。”这首 诗有关联性,都属于学生熟悉的事物, 而且与学习有关,设计比较适合。学 生创编诗歌还比较稚嫩,教师在展示 评价环节要多给予鼓励,组织学生互 动学习,在观摩体验中寻找设计灵感。 鉴赏是一种深度学习手段,仿写是鉴 赏的深度学习,教师合理运用这些助 学手段打开教程,为学生规划清晰学 习路径,确保儿童诗创作顺利进行。
(二)理清鉴赏程序
儿童诗鉴赏需要设定角度,也要 理清基本路线,教师结合儿童诗研读 情况,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启示,能 够有效规划鉴赏思路。儿童诗鉴赏没 有固定程序,教师不妨进行个性设定, 先让学生确定鉴赏角度,然后分析方 法应用效果,最后进行主题关联思考, 对接作者情感,形成完善鉴赏体系。 鉴赏童诗是深度学习范畴,对启动学 生学习思维有重要促进作用,教师要 精选鉴赏方式,推出更多训练任务, 为学生顺利进入童诗创作环节奠定基 础。
学生对童诗的理解大多处于表象 之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生活 经历展开思考和分析,寻找创作诗歌 的技巧和方法。如教学《操场上》这 首童诗时,教师展示一组课间活动的 照片,学生对这些运动场景都比较熟 悉,自然能够积极回应。“跳房子,打 陀螺,滑滑梯,荡秋千,课间活动真 丰富,欢声笑语幸福多。”学生在介绍自己课间活动时,自然成就了童诗, 教师将这些内容展示出来,要求学生 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对比阅读,学生感 触很多,容易产生强烈创作欲望。童 诗创作没有固定格式需要遵守,教师 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展开介绍,让 学生自然进入到童诗创作之中,其组 织效果显著。鉴赏需要方法支持,创 作更需要灵感,教师巧妙设计和引导, 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示,让童 诗创作自然发生。
(三)渗透鉴赏读写
儿童诗虽然都比较简单,但语言 特点鲜明,写法上也有不少值得借鉴 的方法,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研究这 些内容,势必对接学生习作思维,形 成定向调动。典型词语、句式应用、 修辞方法、写作特色,都属于鉴赏方 法应用范畴,教师针对性引导,结合 儿童诗解析展开读写讨论,学生响应 更为主动,其启迪效果值得期待。
“人之初”是《三字经》里的内 容,教师在鉴赏引导时,不仅讲解了 文本的构建方法,还对其内涵关联性 进行具体分析,归结节奏特点,对韵 律有了一定感知。在童诗读写任务布 设时,教师鼓励学生自行创编一些押 韵的顺口溜,学生对这样的任务比较 感兴趣,虽然语言功底不高,却有很 高的创作热情,学习表现可圈可点。 如:“学习好,真好难,细读书,认真 练。妈妈教,爸陪练,努力学,终过 关。”这些文字还比较稚嫩,但能够反 映学生心理,写得很有感觉。教师结 合《三字经》特点进行鉴赏引导,为 学生进行童诗创作提供更多启示。从 学生习作表现可以看出,教师设计和 规划是比较成功的,学生能够进入创 作环节,通过表露心声形成诗句,这 无疑是创造性的学习。
三、创新仿写,提升学生习作品质
学生大多有仿写的主观意愿,教 师针对学生学习心理展开设计,对儿 童诗进行深度解析,归结其突出特点, 进行多种形式的仿写操作,进而掌握 仿写要领。教师对学生仿写情况做客 观分析,找到适合的切点,有针对性 地引导和启示,与学生展开研学互动, 促使学生自然进入到仿写环节,在主 动思考和仿写经历中成长习作能力。
(一)直接仿写童诗
儿童诗仿写训练设计时,教师需 要对仿写点做梳理,引导学生选择仿 写的起点,这样才能为学生规划清晰 学习方向。直接仿写是从物象、语言、 结构等方面进行迁移性设计,这是最 为简单的仿写,适合低年级学生。教 师在学生直接仿写指导时,要引导学 生寻找思维起点,在主题设置、句式 应用、结构组织等方面展开设计。很 多创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仿写童诗 时,教师展开学情研究,为学生规划 模仿路线,能够创造更多启动点。
教师组织学生仿写古诗,其操作 难度相对要大一些,古诗讲究韵律和 哲理,学生学力基础较低,虽难以有 出色的发挥,但也不应加以限制。如 《池上》,这首诗虽然不押韵,但意境 创设很精巧,教师组织学生反复诵读, 对诗句内容进行对应梳理,学生逐渐 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在组织学生仿写 时,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小孩撑船去 偷白莲,这个场景设计很精妙,我们 选择其他的内容来写,可以写小孩去 捉蛐蛐,也可以去逮蚂蚱,或者是抓 知了。学生积极创作,成果随机呈现 出来。如这样的仿写:“小孩坐小桥, 钓竿钓白鲢。不知日落处,娘妈声声 唤。”这首小诗很有创意,写出一个孩童钓鱼的场景。教师要求学生仿写, 这首诗早已超出了仿写范畴。
(二)间接仿写童诗
所谓间接仿写,是指仿写中有较 多的创新设计,其句式、结构都要有 所变化,而不是机械地模仿。学生对 儿童诗有不同感觉,教师在学情调研 时,要有细化意识,综合考虑学生写 作操作能力基础,提升教学设计适切 性,能够对学生形成多点激发,满足 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
学生模仿写古诗,其难度是比较 大的,教师对学生创作能力有清晰认 识,及时作出指导最为关键。如《小 池》,相比《池上》,由五言到七言, 其句式变长了,学生操作难度加大了。 特别有了韵脚的应用,也对学生提出 新的挑战。教师可以展示学生的优秀 作品以作示例。如:“小溪流水清又 秀,绿树花朵更温柔。蝴蝶飞舞如天 仙,孩童风筝居上头。”这首诗创设绝 美的意境,小溪、树木、花朵、蝴蝶、 风筝、孩童,多种意象的综合,给读 者带来更多遐想。
(三)创新仿写童诗
仿写本身就是一种创作行为,教 师在仿写要求设计时,要做好多点渗 透,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设计,从仿 写开始,进入真正的创作环节,在创 新实践中构建儿童诗,写出属于自己 的习作。学生有读诗、赏诗、品诗的 经历,很容易点燃创作的激情,教师 要注意捕捉学生灵感,针对性发动和 激励,让学生自然进入到童诗创作之 中,在创造性学习中感受习作的快乐。
学生对仿写童诗有不同期待,教 师抓住学生心理展开对应设计,推出 更多仿写任务,提出具体的仿写要求, 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迪。如教 学二年级上册《拍手歌》,教师组织学生展开仿写时,鼓励学生展开思路, 进行多向联系,写出不同的物象特点, 还要注意对接上句的韵脚。学生开始 创编拍手歌,课堂研学气氛逐渐形 成。“你拍一,我拍一,植物王国有秘 密。你拍二,我拍二,桃花杏花是伙 伴。你拍三,我拍三,柳树杨树肩并 肩……”教师对学生创作情况进行观 察,适时纠正学生的操作偏差,学生 在不断修改和创新中形成童诗认知。
总之,习作教学中,教师借助儿 童诗展开对应组织和发动,需要渗透 先进的教育理念。在传统教学中,教 师大多不会组织学生创编儿童诗,儿 童诗在习作教学中的地位显得极为尴 尬。中低年龄学生,对儿童诗有特殊 情结,这些儿童诗具有更高的助学作 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鉴赏及仿写 儿童诗,都能够创造更多学习起点, 更好地培养学生习作素质。
参考文献:
[1] 谷瑶莲 . “打开儿童诗的大门” 习作教学设计 [J]. 小学语文教学 ,2020 (18):39-40.
[2] 李从利 . 依托儿童诗教学提高 小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 [J]. 试题与研 究 ,2018(21):89-90.
[3] 李睿 . 巧借儿童诗提升低年段 小学生语文写作水平探微 [J]. 新课程 研究 ,2022(17):126-128.
[4] 李德民 . “指鹿为马”写童诗— 儿童诗写作中的重新命名 [J]. 兴趣阅 读 ,2019(22):43-44.
[5] 谭阿明 . 儿童诗写作提升小学 教育专业全科师范生素质的运作机制 与实施 策略 [J]. 生活教育 ,2022(01): 42-4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4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