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适应力,增强职业心理韧性,文章首先分析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现状,然 后说明了劳动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促进作用,最后提出了劳动教育视域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践 行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劳动教育,职业心理资源,生涯适应力,职业心理韧性
2023 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 1 158 万人,同比增加 82 万人[1]。由此可见,大学毕业生就业 形势十分严峻 。与此同时,企业却面临“用工荒”“招 工难”的局面 。目前,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已是高校综 合育人的重要考评指标之一,为提高就业率,各高校 都在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就业指导本着“先就业,后择 业”的原则,主要通过发布就业信息、宣传就业政策、 培训面试技巧、举办专场招聘会等在毕业阶段以聚集 性的模式展开,重在提高短期的就业效果,但在影响 学生一生的职业发展理念、职业精神的引导与教育方 面收效甚微 。另外,学生对就业的认识与用人单位对 人才的实际需求存在错位现象,即学生更注重自己的 领导能力和实践能力,而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责任意 识和敬业精神等[2] 。高等教育阶段是最后的学业生涯 阶段,此后大学生将走向职场,进入职业生涯阶段。而 立足高等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积极建构面向职场 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既不能放松全员全程的职业 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显性的职业生涯辅导课程,同 时还要大力推进联通教育场域、生活场域及职业场域 的劳动教育,构建高校职业生涯显性辅导与隐性教育 相结合的新模式 。基于此,本文拟在分析大学生职业 生涯辅导现状的基础上,通过阐述劳动教育对大学生 职业生涯辅导的促进作用,对劳动教育视域下大学生 职业生涯辅导践行路径加以论述。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现状
自 2007 年教育部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 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 以来,全 国高校一般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 课程,但普遍形式单一,基本采用讲授为主的课堂教 学和专题讲座两种形式进行教学,很多学生反映没有职业活动情景。同时,学生被动地旁观教师教学,看似 接受了教师告知的教学内容, 其实主动参与程度较 低,主观感受体验少,无法浸入式系统思考与职业相 关的生涯发展 。这意味着学生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 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落实,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 展也是“空中楼阁”,故高校职业生涯辅导有待进一步 完善 。笔者经过梳理分析,发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 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瓶颈。
(一)职业生涯辅导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目标有待 进一步加强
“就业”和“职业生涯”同时出现在《教学要求》里, 这就要求高校转变工作思路与方式,将工作重心由短 期的就业指导转变成为大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职业 生涯辅导 。职业生涯是“个人通过从事工作所创造出 的一个有目的的、延续一定时间的生活模式”[3] 。个体 的职业生涯是由许多相对静态的职业点组成的动态 发展历程与生活模式,伴随生命的延续而演进 。但是 高校开展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大都仅仅只是协助 学生达成某一具体职业岗位需求,具有一定的短期性 特点,并未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心理特点,结合自己 的能力对适合的工作进行分阶段的规划,尤其是在培 养大学生对自己人生角色不断进行动态协调管理,使 之与社会环境相适配的能力方面有所欠缺 。简言之, 当前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 的作用微乎其微,之后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终身发 展目标的关注。
(二)职业生涯辅导助人自助的原则有待进一步 深化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快速发展、职业类型 不断分化的时代背景下,职业生涯辅导在高校的开课情况较为普遍,基本采取了集体教学与个人咨询相结 合的方法,但 一般以教师单向地传输事实性知识为 主 。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这种惯用方式虽然能够 帮助学生尽快地获取就业岗位,但是主要是以外部 力量推动的,无法促使大学生职业生涯形成“自助— 自理— 自立— 自强”的良性循环发展 。另外,当前大 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内容多停留在职业相关知识的传 授和技能的培训上,而对于大学生职业劳动态度情感和观念的培养不足,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 展质量。
上述提及的这两点问题在本质上是由当前职业 生涯辅导注重“助人”而忽视“自助”造成的。如果后续 不对此进行调整改进,将不利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 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劳动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促进作用
职业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的分工现象,劳动是各 种职业形态的本质和基本内核 。经济学中,劳动指劳 动力的使用,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脑 力 。个体具备体力和脑力,但个体是否愿意使用并付 出 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及使用和付出的程度如何,这就 需要通过劳动教育来改善其劳动观念和提升其劳动 技能。为其帮助大学生在心理上做好进入职业角色的 准备,亟须“摆渡手”把大学生送到他们相对陌生的职 场社会,使大学生开启自己现实的职业生涯,而这个 “摆渡手”非劳动教育莫属。劳动教育是直接通向真实 生活世界和职业世界的教育, 具有显著的社会性、职 业性,是育人与育才的统一,也是价值观教育与劳动 技能教育的统一[4] 。劳动教育具有过程性、体验性、互 动性和建构性的特点 。因此大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劳动 情景中、在准职业性的社会服务劳动中及专业职前实 习劳动中,通过亲历体验感悟的内隐认知方式,能够 不断地与人、与事、与劳、与境互动,建构自己的心理 资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可见,劳动教育对大学生 职业生涯辅导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一)劳动教育能够增强大学生心理韧性
物理学中,韧性指物体受外力作用变形但不易折 断而产生回弹的性质,相应地,作为生物体的人同样 具有韧性的潜能。个体成长途中要经历无数困难障碍 及挫折,有来自外部的,如朋辈交往、学业进程、职业状 态,也有内部生成的,如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有的 人在跨过人生众多坎后,愈挫愈勇;有的人则心灰意冷, 一蹶不振。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多元化的加深,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模糊性因素使大学生在遭遇人生 旅途中的“不如意”时会将心理的迷茫延续到职业生 涯中,进而影响终身幸福 。对此,职业生涯辅导的着力 点应放在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深化上。心理韧性指个体 能够从挫折中恢复原状,从失败中学习经验,从挑战中 获得动力,以及相信自己可以克服生活中任何压力和困 难的能力[5] 。职业生涯辅导聚焦培养大学生面临压力 和逆境时表现出的坚韧、豁达、抗挫折的积极适应能 力和反弹恢复能力[6] 。目前,大学生中的主要群体是在 温室里度过的独生子女,而基础教育阶段挫折教育的 缺失是大学生出现一些过激行为的因素之一 。对此, 劳动教育是增强学生心理韧性的不二之选。心理韧性 源于交互理论,在令人气馁或破坏性的环境中,个体心 理韧性将影响行为,反之,行为也会影响心理韧性 。故 高校的劳动教育应该有矛盾障碍和失败预设,有学生 主体参与互动,有职业劳动项目的跟进过程,有充满 关怀的社会支持网络后台,能够提供学生在失败挫折 中成长的机会和空间,进而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
(二)劳动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适应力
人类社会进化过程如同生物进化过程一样“适者 生存”,故适应是人的本能,即人不断地在与环境的协 调适应中成长。信息时代的到来及万物互联对职业世 界的冲击,使个体的职业生涯呈现多维发展态势,且 全球化使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导致职业 环境愈发复杂多变 。大学生处于职业生涯探索阶段, 职业生涯规划只是定(方) 向不定岗,因此职业生涯辅 导的重点是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适应力。面对不断变化 的环境和角色,从校园到职场,从学生到职业人,大学 生必须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新环境、新角色,成长为 面对不确定情境做出恰当反应的人[7] 。职业适应力作 为个体应对职业中的任务、问题、转折,甚至是重大事 件时的心理资源,是个体应对职业变化和职业发展的 一种资源[8] 。个体探索社会、进行职业准备、不断积累 职业经验的程度影响着其职业适应力的强弱。而劳动 教育可为大学生提供真实各异的劳动情景,期间,学 生个体通过不断地尝试、适配以期完成任务,这些完 成任务的过程及任务的完成结果都是学生个体手脑 并用、身心不断调整、适应力成长的过程,由此可提升 其职业生涯适应力。
三、劳动教育视域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践行路径
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根本旨归在于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生涯的劳动观,涵养职业生涯的劳动精神 。劳动是人的存在之道、立业之本 。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9] 。近年来,部分高校毕业生因个人职业期望值太高、家庭经济条件较为优渥及准备“考公”“考编”等因素选择“缓就业”;部分考研失利准备“二战”的毕业生壮大了“缓就业”队伍;部分盲目跟风的毕业生用“考研”“考公”等作为延迟找工作、“啃老”的理由,成为“零职业”大学毕业生群体,这些“缓就业”“零职业”现象背后或多或少透着不愿劳动、回避劳动的影子 。对此,高校作为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主体,应系统地设计“职业生涯辅导+劳动教育”一体化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和职业精神的价值,探寻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辅导共 生联动的践行路径。
(一)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理念嵌入学校劳动 教育
1.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板块主题在劳动教育 形态与劳动教育进程中渗透并落实 。大学生生涯适 应力的培育可从大学新生的校园生活劳动 、校园文 化建设劳动等方面入手,因为大到学习生活模式及 地域变化,小到寝室生活活动度的把握,大学新生都 需要适应 。同时,可在社会化的校务劳动中抽出一定 比例的岗位并长期供给劳动教育,如食堂服务劳动、 校园绿化劳动 、校区卫生劳动,这些真实的校园劳 动、生活劳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还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对新环境的认同感和生涯适应 力,这是大学生从学生到职业人角色转变的心理适 应储备的基础。
2.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倒逼学校劳动教育模式 多元化发展 。首先,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治人”与 “治于人”的辩证理解,师生对“劳心”与“劳力”存在认 知偏差,不少学生轻视劳动,尤其轻视体力劳动;对劳 动者尤其体力劳动者及劳动成果的尊重很大程度也 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由此,帮助学生全方位认知职业, 挖掘不同职业蕴含的劳动多样性、复杂性、艰辛性,纠 正对“劳心”或“劳力”的职业偏见,是大学生职业生涯 辅导必不可少的内容 。我们需要认识到:在劳动教育 中体力劳动必须占有一定比例,没有体力脑力割裂的 劳动,更没有体力脑力截然分开的职业,个体职业生 涯的成功只能是身体心智共同努力劳动的结果 。其 次,人的自然属性里多多少少有“好逸恶劳”的惰性成 分,因此,避重就轻、避难择易是不少大学生在面对具体劳动任务时的常态 。对此,劳动教育要改变课堂讲 解教学模式,加强过程教育、活动任务教育,注重有的 放矢地把劳动任务的复杂程度与学生个体相结合,为 大学生职业心理韧性的强化提供时间和空间。大学生 在逆境中习得的坚韧、豁达是其职业成长、终身发展 的“益生菌”。
(二)实现以“职”赋“劳”、以“劳”撑“职”相统一
虽然大学生已有“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 、劳 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晓得“劳动创造美好 生活,劳动不分贵贱”的道理,知道应该“热爱劳动, 尊重普通劳动者,应该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 本劳动能力,要勤俭、奋斗、创新、奉献”,但实际情况 是不少大学生希望少劳多获、不劳而获,表现在学习 上即考前抱佛脚,甚至考试中作弊,没有踏实钻研的 治学精神;表现在生活中即没有自理劳动意识和习惯; 表现在职业选择上即不考虑基层、边远地区的工作。 概言之,部分大学生在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精神方面仍 然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正如颜元所说“心中 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10] 。对 此,高校劳动教育要与职业生涯辅导合力共育,在职 业劳动体验中通过引导学生身体力行,使劳动教育和 职业生涯辅导相得益彰。
1.以“职”赋“劳”,突显职业性在高校劳动教育的 中心地位。采取“师徒式”“小助手”“小跟班”等微观 模式,将参与职业劳动体验的学生与职场教习师傅 固定下来,让学生跟进具体职业岗位任务流程,如 此可让大学生在现实世界的职业环境中,通过身体 的参与、感觉器官的刺激互动沉浸于具体职业工作 任务,形成职业劳动的感性认知与情感体悟,通过 身劳合一 、身境合一的职业劳动体验实现“在做中 学,从经验中悟”,从而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 动精神。
2.以“劳”撑“职”,以劳动的心态就业、竞劳的心态 从业、勤劳的心态创业 。不少大学生进行职业探索时 常常下意识地过滤掉或忽视职业艰辛的广度与深度, 只能看见某种职业的光鲜亮丽程度。在职业劳动体验 中,大学生通过直面一线职业劳动的真实多面性,尤其 通过筋骨有劳、心志磨砺的职业劳动体验反思内省的 过程,可唤醒自己的劳动意识,有利于实现内化于心 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精神对职业生涯的正向迁移,在 身劳心劳的和谐中实现知行合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辅 导当务之急是促使学生树立劳动支撑职业生涯发展的理念,使其将“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 业都很光荣”的理念践行在自己终身的职业生涯管理 与发展中 。 同时,大学生在职业劳动体验中亲历跟进 完成一段具体劳动岗位任务的流程,有利于形成对劳 动及其成果负责任的积极态度,增强责任感和担当意 识,这也是他们职业生涯之路走得久远的必备要素。
(三)搭建“职业生涯辅导+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和 人力资源平台
目前,各高校设立的招生就业处在发布就业信 息、宣讲就业政策及举办专场招聘会等方面有优势。 而想要发挥劳动教育在大学生积极职业心理资源储 备与职业心理资本积累方面的优势,需要在思想上有 认知高度、在行动上有执行力度的各方能人志士的配 合协调,组建“职业生涯辅导+劳动教育”一体化方案 实施队伍。
1.组建以学生处(学工部)为杆、辅导员为枝、专业 教师为叶的开放兼容的校内师资队伍 。首先,以学生 处为主杆可以统筹布局落实职业生涯辅导和劳动教 育,在保障“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显性课程教 学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对劳动教育的时间安排、空间 场地的协调、后勤物资的配备及社会职业劳动体验的 联络安排等助力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 。 同时,学生处 下设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能更精准地开展专业性职 业生涯心理资源建设工作和职业生涯心理疏导 。其 次,直属学生处管理、分布于各二级院系部门的辅导 员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和劳动教育的具体执行者, 他们对学生的个性心理、职业倾向及家庭情况比较了 解,这有利于其发挥上传下达的纽带作用,培养学生 归属感和幸福感,并在日常学生管理、师生互动中强 化大学生职业劳动精神的养成 。最后,专业教师要在 专业热点和前沿阵地、专业拓展、专业与职业接轨等 方面让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这棵大树叶茂常青。
2.构建产生教育合力效应的社会人力资源平台。 “职业生涯辅导+劳动教育”显性职业特点与隐性教育 相结合的一体化模式不仅能获得家长的支持,还能有 效地提升家长积极参与和建设的积极性,因为家长更 迫切地希望自己孩子在大学毕业后有一份安身立命的 工作,能经济独立,敬业乐群地融入社会 。对此,有必 要大力吸纳有职业资源和人脉资源的家长建言献策 献力,为大学生通过职业试探与职业劳动体验获得身 心成熟发展及个性与社会化平衡发展提供有益帮助。
学校还可定期邀请有成就的校友返回母校,宣讲自己职业生涯发展途中所历、所感、所悟 。基于校 友的家校情怀和大学生对学长的学缘亲近感,这些 校友关于职业生涯宣讲的“肺腑之言”有助于提升 “职业生涯辅导+劳动教育”一体化方案实施力度和 实施效果。
另外,学校应聘请劳动模范、坚守在一线的优秀 职业人士作为“职业生涯辅导+劳动教育”一体化方案 的实践师傅。古代,师傅是对有手艺、有艺德的工匠的 尊称 。有技术、有职业道德的实践师傅在培养大学生 显性的职业劳动技能和隐性的职业劳动精神方面有 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亦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与高 校劳动教育走出象牙塔并沉降于基层真实职业劳动 场景的必由价值之路。
四、结语
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与劳动教育互融共通、相互 促进,能够合力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 。劳 动教育视域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践行的着力点是 在劳动教育中挖掘学生个体的积极心理资源,使学生 储备生涯适应力、心理韧性等职业心理资本;重点是 加强学校与职场的对接及学生与职业人角色的转换, 使学生树立职业生涯劳动观,以迎合劳动教育“实起 来”的有效契机,进而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2023 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达 1158 万人[EB/OL].(2022-11-18)[2023- 01-27].https://m.gmw.cn/baijia/2022-11/18/1303198000.html.
[2] 大学生就业调查:七成毕业生五年两跳槽[EB/OL].(2021-04-09) [2023-01-27].https://www.yjbys.com/qiuzhizhinan/show-228136.html. [3] 项炳池.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基础及当代转向[J].高校 教育管理,2017(5):105-111.
[4] 刘向兵.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全面推进高校劳动 教育[J]. 中国高等教育,2020(24):10-12.
[5] 刘小英,李英华,栗文敏.大学生心理韧性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研 究[J]. 中国健康教育,2020(3):234-237.
[6] 杨婧,王詠,宋莉莉 .心理韧性的神经机制研究进展[J].神经解剖 学杂志,2019.35(1):88-92.
[7] 李晶.“变”与“应变”: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构建研究[J].社会科学战 线,2020(2):276-280.
[8] 胡晓龙,程颖.前瞻性人格、职业适应力与员工职业成长:工作自 主性的调节作用[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7(2):16-23.
[9] 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EB/ OL].(2016-04-30)[2023-01-27].https://news.gmw.cn/2016-04/30/con- tent_19913772.htm.
[10] 心中醒, 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 皆无用也[EB/OL].(2021- 05-12)[2023-01-27].https://www.qushici.com/mingyan/jingju/26783.html.
其他作者简介:陈千姿(1998— ),女,硕士 。研究方向:生物教育。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4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