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对核心胜任特征进行了简述,然后论述了大学生核心胜任特征培养的模型框架,接着阐述了大学生核心胜任特征培养的课程设计,最后探索了大学生核心胜任特征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胜任特征;课程设计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1]。目前,如何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对我国大学生的素养教育进行变革,是未来教育研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议题。
学生的核心素养是21世纪初世界各国应对未来社会变革时尤为关注的因素。我国教育部早在2014年3月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就首次提出了要制定学生发展核心胜任特征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参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进行细化[2]。林崇德[3]在研究中强调了要培养学生的六大核心胜任特征,拓展了国际教育界对学生核心胜任特征的定义范畴。基于此,笔者将核心胜任特征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高等教育领域,以期不断推进大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探索[4]。下面笔者依据之前的研究成果,重点对大学生核心胜任特征培养进行了探究。
一、核心胜任特征简述
胜任特征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当时曾通过构建胜任剖面图来说明“一名好的罗马战士”的属性[5],后来被广泛运用于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研究,用来探查各个岗位的核心胜任特征,以提高各行各业从业者的工作绩效。胜任特征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并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6]。
“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本质上是面向未来的发问:21世纪的学生需要具备哪些核心胜任特征,才能成功融入未来社会,推动未来社会的健康发展?这是亟待科学研究探索的。而核心素养的界定与培养也可以运用核心胜任特征的理论和方法。国际上学生的核心素养英文翻译为“Students’Core Compe-tency”,概念上与核心胜任特征类似。核心胜任特征中,深层次胜任特征指人格中深层和持久的部分,显示了学生的认知、思维和行为方式,具有跨情境和跨时间的稳定性,能够预测多种情境或学习过程中人的行为。因此,核心胜任特征模型可以被描述为在水面飘浮的一座冰山,水上部分代表表层的特征,如知识、技能等;水下部分代表深层的胜任特征,如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等,后者是决定学生的思维、行为及发展的关键因素。笔者认为,若将核心胜任特征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高等教育领域,将大学生中表现优异者具有的个性品质、心理特征及认知与行为技能的分析结果提炼出来,并设计大学生核心胜任特征培养的内容与指出培养路径,将真正有助于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且由于与效标变量(如学习成绩、成就动机等)紧密相关,其客观实效性相较于原来的核心素养模式更具预测效度上的保障。
二、大学生核心胜任特征培养的模型框架
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上,《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研究学生发展的核心素质体系,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细化。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开展了有关“核心素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强调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如谢小庆[7]提出了审辩式思维,倡导“不懈质疑,包容异见,力行担责”的理念。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提出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文化基础、科学精神、社会参与、实践创新、自主发展、健康生活六大方面[8]。
自2019年以来,笔者组织开展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核心胜任特征的成长评估模型研究”,进行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探索,通过深入探讨核心胜任特征的教育理论与成长评估模型的研究方法,以“发展素养教育”为指南揭示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短板,寻求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举措。为此提出,在教育部推广《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同时,弥补其核心胜任特征设计的不足,补齐教育短板,在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中引入新的成长评估模型,以便探索我国素质教育体系的改革创新途径。这不仅对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理论探索具有重大的价值,对于教育一线广大教师的教育实践创新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基于大学生核心胜任特征模型的现场实验研究,在历时3年探索得到的从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系列成长评估演进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与指标体系”。本研究提出的素养框架吸收了我国学术界在“核心素养”理论方面的探索成果,形成了认知技能、人格特征和社会交往三大方面、八大模块的内容,如表1所示。这符合全球化、数字信息化及智能化发展要求,有利于推进我国素养教育改革和培养一批面向未来、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关键核心技术人才。
三、大学生核心胜任特征培养的课程设计
进入大学阶段,学生在认知、人格和社会交往上存在全面整合的要求,而大学的课程设计也不同于小学和中学阶段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为主,在认知方面更加侧重于对审辩式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在人格和社会交往上的要求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开展大学生核心胜任特征培养探究,首先需要根据大学生核心胜任特征模型的框架要求设计具体的课程内容。同时,在课程内容设计的过程中,要在培训课程中穿插一定的定量评价,为揭示出素养教育中的短板和学生成长情况提供客观可测量的指标。本课程内容仅给出一种设想的样板模式,旨在重点解决国内大学生核心胜任特征模型培养的难点问题,供研究者和实践者在设计大学生核心胜任特征培养的课时时参考。下面将具体介绍本文提出的4项培训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创新行为开发课程
创新行为开发课程强调对大学生认知技能的培训和发展。不同于传统的大学知识教育,本研究基于提出的核心胜任特征模型的认知技能要素,从培养审辩式思维能力出发,强调通过课程引导大学生对科学问题主动产生求新意识,并且能够在这状态下表现出创新行为。为引导大学生形成审辩式思维能力,展现出创新思维要素的形成规律,在课程设计上要遵循“逻辑推理”“事实判断”“论证评价”等认知技能要素的培训规律。此外,课堂上将邀请高校专业教师从发散思维、灵感思维、辩证思维和想象思维的角度展开培训工作。比如,发散思维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灵感思维要求在培训中要激励大学生忽然闪现的独到想法等。教师在引导大学生解决问题时,要突破传统思维框架,允许学生出现失误,直至问题被解决。在认知技能培养上不应仅停留在理解阶段,还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概言之,教师可通过设立创新项目,引导大学生经历从创意产生、创意识别到创新实施的全过程,最后对大学生创新项目完成过程和获得结果进行评估。此外,还要对培训过程中大学生的知识搜寻和创新行为、思维灵活性与开放性、创新行为与获得支持等方面进行评分,通过反馈评估引导大学生在创新行为开发课程中获得进步。
(二)教育励志激发课程
大学生的励志激发在高等教育期间是尤为关键的培育活动,根据社会学习理论,通过具有影响力的教师语言和故事,可以有效激发大学生对榜样行为的模仿和强化。在这个过程中,会激发学生的情感共情、愿景激励与价值追求。据此,本课程将安排具有引领力和影响力的教育专家、企业家,让其充分发挥自身魅力和模范作用,向大学生生动描述自身如何在创业创新路上艰难奋斗,最后取得成功的。另外,教师通过向大学生描绘自己克服种种困难,在科研创新过程中做出成就的过程,可以激发大学生“敢为人先”“科学精神”“责任担当”等方面的优秀品质,从而提升学生在求知、为人和创新等方面的精神境界,达到“教育励志激发”的目的。本课程鼓励大学生勇于自我革新、爱家爱国,实事求是、主动担当,进而提升他们的辨识能力。这个训练也与人格特征培养密切有关。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和投入度,在课程中还要引导大学生深度参与情境互动活动,只有投身生动的教育情境之中,才能提高大学生的主动性,进而发挥教育励志的作用。
(三)心理资本拓展课程
在培养大学生人格关键品质方面,可通过设立核心心理资本课程进行拓展性培训。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心理资源,它包含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坚韧、情绪智力等心理品质。心理资本在激发大学生潜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大学期间,要把激发大学生内心潜在的心理资本作为个性品质修炼和提升的关键内容。本课程将通过邀请知名的心理学教授讲解心理资本等专业内容。在讲授心理资本时,除了介绍概念、内涵,建议增加一些生动的史料,如介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战争年代的英雄事迹,同时可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范例,激励青年一代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为青年一代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克服困难、塑造自身的人格发挥作用,特别是使培养的自我效能、乐观、抗逆力等心理资本品质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概言之,进行心理资本拓展的培养活动,对于大学生培养感恩宽容、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可使他们在大学阶段真正做到抗逆成长。
(四)团队合作建设课程
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方面,本文设计了团队合作建设的课程内容。在合作型团队建设的过程中,着眼点是如何处理团队内外的合作和竞争问题。因为在现实中,如何坚持己见和如何与人合作,这个尺度较难把握。这里主要根据大学生团队目标依存的类型,分为“合作”“竞争”“独立”三种目标状态,从而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和精神品质。合作型团队建设培训方法基于合作竞争理论(人际互动过程)开展[9]。合作型团队的培训包括建立愿景、团结合作、树立信心、深入探索、总结反省五个环节。例如,在该课程中,可以将大学生分成不同的团队,针对“中国是否需要大力发展轿车业?”这一问题进行两个阶段的深度讨论。在课程前期,要求双方团队根据自身观点收集论据,并进行逐一辩论,这一期间,双方团队可能会因为意见不一致而发生激烈争执。在双方讨论到一定阶段后,进入课程后期,主持人须要求持不同观点的团队双方互换观点,通过换位思考来达成一致,形成共同目标,从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与精神。这种培训方法可以促使大学生理解他人立场,在需要合作的情境下推动建立更好的团队合作关系。
四、大学生核心胜任特征培养的路径探索
大学生核心胜任特征模型形成的路径是多层次的,本文拟从个体层面、组织层面和文化层面出发分别提出开展认知决策的师徒辅导、推进产学研结合的育人模式和营造助推创新的文化氛围三种培养路径。
(一)个体层面:开展认知决策的师徒辅导
师徒辅导制作为一种教育制度,要求在导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辅导关系。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发挥的作用是最直接的,因为导师最了解自己学生的能力发展现状,并且知道如何针对性地加以训练。一般说来,当大学生已经顺利完成基础理论和专业训练之后,特别是开始独立承担科研任务时,亟须经验丰富、思维成熟的专家进行个别辅导。在对大学生进行认知决策辅导时,本研究提出通过汇编栅格法[10]构建大学生和专家头脑中的“认知地图”,这种“认知地图”有助于体现主体的关系—认知复杂性。“认知地图”是一种图形表征,可使认知主体对于特别的、可选择的思想元素的理解得以可视化[11]。首先,通过知识梳理与深度访谈引出元素(element),即研究的主要问题。其次,采用“三项选择法”突出解决特定问题的结构(con-struct),并建立栅格表格矩阵[12]。最后,根据大学生和专家的评分结果,进行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分析,最终获得“认知地图”。据此,大学生通过比较专家的“认知地图”与自身的“认知地图”,可直观地理解二者在认知决策上的差异,并主动改变自身的思维方式,从而获得认知技能方面的成长。另外,在认知决策的发散性问题上,导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头脑风暴活动。头脑风暴培训方法是一种以联合小组形式进行的创造性工作培训方法,目的是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想法,并通过富有逻辑的方式形成团队的创意方法。结构化建模培训方法则是一种探索现象模拟的培训方法,目的是探究对象的特征、预测作用和结果,从而找到最佳选择的路径的方法[13]。理科生可以通过数理建模、工程建模或机械建模,文科生则可以通过厘清研究对象的特点、测量指标和结构维度,深化对研究对象的认知理解和寻求对策。这种个体层面认知决策的师徒辅导是大学生核心胜任特征培养的重要路径之一。
(二)组织层面:推进产学研结合的育人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产学研结合的育人模式受到广泛关注并被认为是对提升人才创新实践能力有促进作用的一种方法[14]。产学研合作下,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革新课程教学内容,将生产、教学和科研结合产生的技术成果转化成课程教学内容,本文提倡在这个过程中融入大学生核心胜任特征模型的客观培养要求。随着科技创新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知识生产结构的不断演进,知识创新越来越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社会中介及个人的创新行为联合体共同协作。大学涉及的基础研究、科研院所涉及的应用研究及企业负责的产业化和市场,这三者需要找到契合点并深度合作。这里,大学生的培养质量直接决定了产学研合作的成效。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在聚焦某一科学问题上的合作难度更大,培育面向未来的具有核心胜任特征人才的任务不能仅仅落在学校内部,而是需要大学、企业、政府三者都承担起人才培养的责任,并开展问题导向的跨学科、多层次协同创新,形成产学研共同合作的育人模式。因此,高校提倡推动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强化产学研融合在大学生核心胜任特征培养中的作用。另外,大学生接受的教育和培养既不同于中学生主要依靠传授方式获取知识,又不同于一般科研人员主要解决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大学生的核心胜任特征培养强调将课堂与实践结合起来。因此,笔者主张从组织层面出发,让大学生主动参与国家实验室、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不同组织场景下的实地实习,从而了解企业的现实需求及科研院所攻关的技术方向,按照实验室管理模式开展教学与实践活动。即通过问题导向进行具体专业知识教学,培养其独立获取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并加以应用的能力,从而综合提升大学生的核心胜任特征水平。
(三)文化层面:营造助推创新的文化氛围
大学的创新文化与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是近年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热点,不少研究者将大学创新文化的塑造视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认为创新文化决定创新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根源[15]。借鉴国际上广泛讨论的助推创新的文化研究[16],本文认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造的胜任特征需要宽松的文化氛围。首先,宽松文化反映到大学生的认知上,意味着对既有规则的审视,并渴望打破规则、实现创新,这需要培养审辩式思维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大学课堂中,教师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思考,传授学生做研究的科学方法论:所有的知识都只是暂时正确的,还需要用怀疑、批判的眼光进一步探索。其次,宽松文化需要构建师生之间研讨式的培养方式,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大学中需要降低权力等级感知,使大学成为师生平等交流与互动的良好场所,教师和学生互相影响,激发学生创新的主动性,从而从本质上提高知识的创新频率。最后,宽松文化需要形成助推创新的环境。这里对环境的理解有两层含义:一种是物理上的客观环境,一种是研究上的学术环境。在客观环境方面,现有研究指出,充满秩序的环境对个体的创造力有不利影响[17],故大学不一定要追求井井有条的客观环境,可以设计更多的个性化建筑和多元活动。在学术环境方面,营造跨学科和多元化的合作氛围有利于助推创新创造。以往的大学生培养规划和方式均严格按照学院、专业等进行划分,旨在培养出专门化人才。但往往一个学院内的学科知识背景和研究思路同质性很强,长期在这样的研究环境中,学生思维很容易固化,很少能产出创新成果。目前,国际上的重大创新成果往往不是某个单一学科的产物,更多的是在学科交叉点上的创新。概言之,人是环境的产物,文化环境在大学生胜任特征培养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生核心胜任特征培养需要营造助推创新的文化氛围。
五、结语
本文基于大学生核心胜任特征模型,设计了创新行为开发、教育励志激发、核心心理资本和团队合作建设的培训课程内容,并提出了开展个体认知决策的师徒辅导、推进产学研结合的育人模式和营造助推创新的文化氛围三种培养路径。这种新型的大学生核心胜任特征培养模式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有利于推进我国素养教育改革和培养一批面向未来、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关键核心技术人才,也是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倡素质教育改革、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的积极响应。在未来的核心胜任特征培养模式的探索中,笔者将把这种基于核心胜任特征的培养模式推广到一流高等学校理工科专业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人才培养中,从而为我国高等学校培养一批敢创新、能创新的科技人才,以此推动我国高等人才培养和战略布局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16)[2022-12-20].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2014-03-30)[2022-12-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1404/t20140408_167226.html.
[3]林崇德.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6-73.
[4]时勘.核心胜任特征成长评估模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2.
[5]孟斌.试论飞行员胜任力模型构建[J].民航管理,2020(9):35-39.[6]SPENCER L M J,SPENCER S M.Competence Work: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M].New York:Wiley,1993.
[7]谢小庆.思维能力的成长评估[J].考试研究,2020(1):52-59.
[8]林崇德.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15(2):145-154.
[9]王桢,刘志俊,孟欣,等.团队合作性目标如何促进团队共享型领导:建设性冲突和团队认同的中介作用[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20,37(5):6-19.
[10]陈又星.战略认知、汇编栅格法与“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效果实证研究[J].文教资料,2019(15):169-171.
[11]PEER M,BRUNEC I K,NEWCOMBE N S,et al.Structuring knowledge with cognitive maps and cognitive graphs[J].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2021,25(1):37-54.
[12]KELLY G A.The Psychology of Personal Constructs[M].New York:Norton,1955.
[13]NIKONOVA N.Aplicación de formas y métodos interactivos e in-novadores en la enseñanza de disciplinas legales[J].Revista Universi-dad y Sociedad,2020,12(2):212-217.
[14]姚志松.产学研合作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科教导刊,2022(20):22-24.
[15]谭天伟.大学创新文化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6(17):22-24.
[16]GORZELANY J,GORZELANY–DZIADKOWIEC M,LUTY L,et al.Finding links between organisation’s culture and innovation.The impact of organisational culture on university innovativeness[J].Plos one,2021,16(10):1-21.
[17]时勘,宋旭东,周瑞华,等.团队文化紧密性、变革型领导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一个受调节的中介模型[C]//中国心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北京:中国心理学会,2022:805-80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4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