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五育并举”背景下初中年级组劳动教育课程开发论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09:52:0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五育并举”背景下的劳动教育意义重大。以年级组为单位整合资源与师资、科学实施劳动教育是一条可持续的实施路径。本文探讨了在“五育并举”背景下的初中年级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尝试构建年级劳动课程框架,并根据课标等设计劳动项目,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开发策略。

  关键词:“五育并举”;劳动教育;课程开发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提倡“五育并举”,因此以之为指导,探索劳动教育的新途径是为当务之急。

  一、“五育并举”背景下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意义

  实施“五育并举”背景下的劳动教育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促进“五育并举”背景下劳动教育先进引领作用的实现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教育的新要求,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了坚持“五育并举”的主张。此外,《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也强调,“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因此,劳动育人逐渐成为“五育并举”背景下的新热点。

  2.辅助“五育并举”背景下劳动教育深厚育人价值的实现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具有“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重要特征。劳动教育是一种教育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劳动素养,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劳动课标”)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劳动教育,其重要意义在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因此,新时代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五育并举”的起始点和凝结点,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和独特功能。

  3.加深“五育并举”背景下劳动教育丰富实践意义的实现

  一直以来,劳动教育面临诸多挑战。首先,由于全社会对于劳动教育认识不足,学校教育受限于“应试教育”,很多家庭对于劳动教育选择淡化甚至放弃,导致了劳动教育地位的缺失。其次,在政策设计层面,劳动教育仍缺乏学科地位、课程地位,内容多以活动呈现。此外,在课程开发与实施层面,劳动教育课程缺少系统规划、缺乏师资队伍、难以保证设备和经费等。因此,劳动教育的再发展是一道时代命题,探索构建新时代背景下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具有丰富的实践意义。

  二、“五育并举”背景下初中年级组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内容

  为落实劳动教育,年级组以《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意见和劳动课标为指导依据,以“五育并举”为背景,探索并开发了初中年级层面的劳动教育系列课程,以满足学校和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需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课程内容开发的依据

  在意见和纲要的指导下,根据劳动课标中的课程总目标和7~9年级学段目标,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展开,以任务群为基本单元,每个任务群包含由若干个项目组成。

  2.课程内容框架的组建

  根据以上内容结构和年级实际情况,年级组开发了年级劳动教育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三大板块,与劳动课标对接,构建了年级劳动教育课程框架,见表1。

“五育并举”背景下初中年级组劳动教育课程开发论文

  3.课程项目的设计和评价的实施

  根据表1所示任务群,年级组设计了多种多样的课程项目,主要包括线上劳动教育课程、“劳动君子”评比与展示活动、全年学农课程、劳动教育一日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校园志愿劳动等。这些项目围绕劳动课程核心素养,坚持育人导向、构建了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加强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同时倡导丰富多样的实践方式。此外,在精心设计劳动任务的同时,注重综合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强化课程实施的安全保障。

  例如,年级组设计了线上劳动教育系列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为:首先,每期课程由年级组邀请一个班级设计任务单并制作指导视频。其次,年级组发布活动任务单,全年级学生通过线上平台提交作品,最终各班可通过线上平台交流、总结和评价。

  三、“五育并举”背景下初中年级组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策略

  年级组在开发年级劳动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研读指导文件、课标和有关文献,在调研年级学情的基础上制订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主要遵循的开发策略包括:

  1.课程目标育人化

  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树立劳动价值观念,帮助青少年认识劳动的重要意义,尊重劳动者,愿意以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建设祖国、贡献社会、服务人民。因此,开发劳动课程既要覆盖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学习,也要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育高尚的劳动精神,凸显劳动课程的育人价值。

“五育并举”背景下初中年级组劳动教育课程开发论文

  例如,在全年学农课程的最后一期活动中,笔者所在年级组与通用技术备课组合作,指导学生利用亲自采摘的玉米等,通过小组形式拼出小块,再将小图拼成一幅以“一心向党、强国有我”的大拼图,身体力行培养爱国爱党情怀。

  2.课程内容立体化

  长期以来,我国劳动教育课程主要由通用技术或劳动技术课实施,教授学生相关内容多以书本为主,难以实施综合性的劳动项目。由于缺乏课程资源、授课内容单调等原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因此,课程开发者要基于信息化教育环境,将数字化学习资源、网络空间与传统课堂和活动有机结合,并协同各级各类资源,形成立体化的课程内容。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

  例如,年级组根据劳动课标中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板块,设计了家庭劳动、学校劳动和社会劳动三大场景下的劳动项目,全方位、多场景给予学生劳动体验。

  3.课程任务真实化

  劳动课标指出,劳动教育课程要“立足学生真实生活经历”,将劳动教育与学生个人、校园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丰富他们的劳动体验,加深他们对劳动价值的理解。课程开发者要从“真需求”出发创设情境,也可从“真问题”出发,指导学生明确劳动任务。

  例如,在实行线上劳动教育课程时,笔者所在年级组在临近端午节那一周,发布了“端午情、粽叶香”的劳动任务单,结合节日时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的活动参与率高,收到了良好的活动效果。

  4.课程评价多样化

  劳动课标还指出,劳动课程应当“引导学生理解劳动实践的价值与意义”,使学生养成反思交流的习惯。课程开发者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演讲、成果展示、总结表彰等活动,也可以通过让学生讲述劳动故事、撰写劳动日志、制作劳动微视频等方式进行反思和交流。

  例如,年级全年学农课程为学生印制了学农手册,设计了学农劳动观察笔记,以此引导学生观察、记录、表达。这些任务能够使劳动体验可视化,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劳动过程与劳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政涛,文娟.“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0(3):7-16.

  [2]胡君进,檀传宝.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教育观—经典文献的研析[J].教育研究,2018,39(5):9-15,26.

  [3]龚徽.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心理成长的实践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1):112-1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430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