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当前义务教育阶段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未能在根本上解决短视化、功利性的问题。“双减”政策的落地, 不仅能助力学生全面发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因此减负增效已经成为教学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为了贯 彻落实“双减”政策精神,本文立足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现状,通过案例简要分析在“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要点。
作业是练习及运用知识的重要环 节,一方面能够辅助学生理解并巩固 所学知识,另一方面能够有效锻炼学 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但是 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下,作业设计主 要是“题海战术”,这些重复性的作 业练习对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十 分不利。而“双减”政策的出台,促 使教师在了解“双减”政策内涵的基 础上设计新的作业模式,不仅能够减 轻学生学习负担,还能提高学生做作 业的效率。
一、作业设计要点
(一)精准选择内容
为了能充分发挥作业设计的作 用,让学生形成扎实的知识基础, 帮助其深刻记忆数学知识,在作业 设计环节应认真筛选作业内容,依 据学生上个阶段获得的学习成果设 计作业,从而既要保留作业的实用 性价值, 还要提高知识的学习效果。 同时着眼于学生短板,对作业的形 式、内容适当调整,由此提高设计 的目的性及针对性。
(二)严格控制总量
“双减”政策旨在减少学生的学习 压力,教师要清楚了解自己所承担的责 任,还要站在学生角度考虑,走进他们 的内心世界,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 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自身存在的短 板。严格控制作业总量,保证学生在校 内将大部分任务完成,在放学后拥有更 多发展个人兴趣的时间,是推动学生个 性化发展的重要方式。
(三)作业形式创新
以往都以书面作业的形式布置作 业,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反复练习 某一知识点,但这种作业形式往往是 事倍功半,甚至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 情绪。教师需要在“双减”政策指导下, 结合教学大纲创新作业形式,提高作 业内容的趣味性;另外在作业设计环 节重视学生存在的个体性差异,通过 活动型、实践类作业提高学生的综合 能力、专业素养。
二、作业设计原则
(一)层次性
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需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在设计作业时“按需 供给”。结合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设 计基础型作业、拓展型作业等,之后 由学生自由选择,一方面提高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建立 学习自信。如数学作业设计体现出知 识巩固和知识应用引导作用,以促进 学生学习全面发展为主,得以实现通 过作业巩固知识学习的目的。教师还 要明确作业完成主体是学生,要根据 学生学习实际水平进行作业设计,即 教师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多样性 的数学作业,制定不同的作业完成标 准,不硬性要求学生完成全部作业, 使学生根据自己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 题目,形成认真对待每一次数学作业 的态度,逐渐对数学作业产生兴趣。
(二)联系性
设计作业时各知识点之间要能够 紧密联系,体现各知识间的整体性和 联系性;彰显数学在其他学科中的重 要功能;强化课内外之间的联系,在 学生能力发展进程中发挥数学作业的 桥梁作用。设计数学作业既要衔接好 前后知识,还要增强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助力学生提高对数学知识点 的迁移应用能力,通过数学思维有效 解决现实问题。
(三)启发性
启发性体现在作业需要激发学生 的数学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成良好 的数学解题思路。教师要适时点拨学 习数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在巩固所学 知识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其中包含的数 学思想方法,获得丰富的学习经验并 掌握一些基本数学探究方法等。教师 在设计数学作业时,以铺垫、对比与 变式等手段选取能够触类旁通、举一 反三的作业题目,帮助学生形成自己 的数学学习方法,且能在启发过程中 完成探究式学习。
三、作业多元化设计策略
(一)设计实践型数学作业,提 升直观感知
实践类作业的优势在于学生能应 用知识解决问题后,依据实践应用知 识的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可操作性数 学知识应用实践中,增强其实践应用 知识解决问题的体验。学生在实践操 作后获得探究学习的成就感,有助于 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思 维习惯等。在布置作业时要关注数学 知识所涉及的生活问题,确保数学更 好地融合日常生活,在巩固知识与熟 悉概念的基础上锻炼他们的生活能 力,一方面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发展, 另一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注过程,强调“做中学”。例 如通过铺设和堆积考察图形性质的活 动,让学生在制作长方形的实践活动 中理解图形知识, 发展技能, 体现“做 中学”方法,对学生完成数学知识的 学习和实践起促进作用。以“长方体 的表面积”相关作业内容设计为案例, 强调实践的注意事项,引导学生合理设计步骤,主要方法是让学生选择一 个长方体进行长、宽、高等数据测量, 并计算出该物体的表面积。但先不告知 学生定理公式,需要学生通过动手实践, 得出结论,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其中的规 律和结果。或者在学习完测量长度的 方法后,设计让学生利用卷尺测量家中 事物长度,如房门长度、冰箱的长宽高 等,这样的作业形式有利于学生形成 直观感受,并且还可以运用到今后有关 面积、体积的知识学习,各知识点之间 也能形成良好的关联。设计这样的作业 不仅重视对技能、知识的掌握,还能突 出体验过程与方法的要点,利用找一找、 量一量、算一算的形式,让学生对表面 积的基本含义形成一个直观理解,与此 同时,还能明确区分体积和表面积的概 念。这种作业类型和直接通过公式计 算相比,不仅关注推导公式的过程,还 有利于提高数学核心素养。通过实践型 作业的设计凸显实践引导的作用,有助 于学生在动手操作、记录、计算的过程 中,提升自身的探究知识的实践能力, 促进自身深度学习,充分掌握推演、简 化、概括化的数学巩固过程,由此形成 对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二)设计分层数学作业,落实 因材施教
设计数学作业要求教师了解学生 的认知情况,实施分层作业的针对性 设计。因为学生拥有不同的学习能力, 掌握数学知识的情况各有不同,所以 数学教师在设计环节建议采取分层模 式,即让学生可以由浅入深地学习, 确保处在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可以获得 “最近发展区”的发展提升,帮助学 生建立自信心。为了保证分层设计的 有效性,作业内容要有梯度并且落实 “双减”政策中尊重学生差异的要求, 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以“三角形” 相关知识点教学为例,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划分成三类作业。
第一,基础型作业。主要以基础 知识为例,要求学生说出组成三角形 要素的名称;结合角的大小正确划分 三角形;能够正确画出不同类型三角 形的高。
第二,拔高型作业。设计从日常生 活中提炼出的三角形案例,尽可能多地 设计一些作业问题让学生选做,此类题 型旨在巩固学生课上所学知识。
第三,拓展型作业。通过具有一 定挑战性的作业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 应用能力,通常设计两个三角形计算 题,教师要能及时予以学生指导,辅 助其顺利完成作业。
(三)设计文化性数学作业,提 升学生数学文化
设计数学作业并非仅是训练学生 的基础知识,还要关注有关文化教育 的启蒙。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应全 面了解教材内容,挖掘教材中包含的 文化知识,设计具有数学文化元素的 教学作业,使学生在进行练习的同时 增长数学文化见识。以“小数的初步 认识”为例,在涉及小数的性质与意 义方面隐藏着大量的数学文化内容, 比如中国是最早提出及运用小数的国 家,圆周率是由小数构成的。由此教 师可以将“圆周率”的数学故事作为 主题,设计收集趣味数学史、案例的 作业。
(四)设计系统化的数学作业, 强化整体教学效果
设计单元整体作业帮助学生在整 体上掌握单元内容,方便教师统筹规 划学科教学。设计单元作业有助于“双 减”政策的落实,教师要结合单元的 教学任务与目标设计整体性、综合性 数学作业内容,助力学生提高数学核 心素养。单元整体作业设计要统筹好 单元的结构整体, 把每小节串联起来,既能提高作业质量,还能强化教师的 业务能力。以“统计与概率”这个单 元为例,结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 主要是以巩固知识、思考问题、处理 问题等维度进行作业设计,通过作业 设计体现单元知识的关联性,利用实 际问题帮助学生清楚认识计算中出现 的错误,考查学生掌握单元知识技能 的情况。比如,为学生布置实践性的 “统计调查家中一个月的消费情况” 的数学作业,让学生将手机支付记录 作为统计数据来源,整合家中一个月 的生活消费,然后让学生绘制一张折 线图和扇形统计图,请学生与家长探 讨最大的生活开支具体表现在哪些方 面,分析为何这些方面消费较多,以 数据报告的形式到课上分享。通过实 际参与实践完成这种作业,有助于学 生自己根据作业获得分析后的结果, 在同学之间的分享过程中,感受到完 成作业的成就感,并在教师的针对性 指导下, 深入理解完成作业的重要性。
(五)设计趣味化作业,培养学 生数学兴趣
对于小学阶段学生而言,趣味性 是促进学习的重要元素。为了满足小 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开展小学数 学作业设计时,教师要重视趣味化的 融入,构建趣味化作业,激发学生对 数学学习的兴趣,减少学生对作业的 抵触情绪,从而缓解学生学习压力, 满足“双减”政策要求。
以小学低年级为例,学生面对数 学这门学科时,对概念认知不足,比如 在学习几何图形前,学生对于各类平面 图形缺乏正确的概念认知,但是学生 对生活中各种与几何图形相似的物体 比较熟悉,例如足球和篮球。倘若在几 何图形教学中,教师只是单纯设计概念 性的作业,那么学生可能要耗费大量的 精力去理解,容易影响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学习兴趣。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教师可以引入趣味化作业设计, 让学生通过趣味性的动手画图,描绘 出几何图形的特点,通过趣味性的作业, 巩固学生知识基础。
例如,在学习“统一长度单位” 这节课以后,教师为了巩固学生对长 度单位的理解,使其学会在实际生活 中运用长度单位,在布置作业时应引 入“比长短”的游戏作业。教师让学 生自由选择生活中可测量的最长物 体,并将自己测量的物体和准确长度 记录下来。在课堂检查作业时,教师 让学生比一比谁测量的物体更长,测 量得更准确。通过趣味化的作业设计, 激励学生参与到作业中,学生不仅巩 固长度单位知识,还能提高了数学学 习兴趣。
(六)在作业设计中融入思维训练
思维训练是一种头脑智能开发和 训练技术,知识和思维训练有着密切 的关系, 体现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 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在小学数学作业 设计中融入思维训练,重点是以学生 认知心理为基础,遵循学生的学习特 点以及思维发展规律,帮助学生建立 初步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全面深化 理解数学知识。因此,数学教师在设 计数学作业时,应适当增加思维训练 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推理分析 能力、逻辑思维、发现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等,为学生学好数学知识打 下良好的基础。如在作业内容中融入 思维训练题型,在作业内容中增加难 易相当的悬念,吸引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学生学习“比例尺”这 节课的数学知识后,为了巩固学生对 比例尺的认识与理解,教师需要在教 学过程中,将相关的比例尺应用题例 题详解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理 解比例尺知识点后,能够根据比例尺知识解决问题,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 能力,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 需要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或需要 深度思考时, 不断转换思维进行分析, 让学生道其所以然、联其所以然、悟 其所以然、验其所以然。通过数学作 业中的思维训练, 实现“探”与“做”, 让“想”更具体、更可行,从而提升 学生的学科素养。
如问题:在地图上,甲、乙两地 的图上距离是 13 厘米,已知甲乙两 地的实 际距离是 780 千米。(1) 求 这幅图的比例尺。(2)在这幅地图 上量得A、B 两城的图上距离是5厘米, 求 A 、B 两城的实际距离。
通过清楚比例尺的意义,解答比 例尺相关的应用题,学生能够充分了 解应用比例尺知识解决问题的意义。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加深思考:比例 尺起到了什么作用?生活中还有什么 东西和比例尺起到相同的作用?比例 尺还可以用在哪些方面?在相关的应 用题解答过程中,学生能够进一步发 散思维。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在“双减” 政策背景下,要高度重视并科学设计 课时作业。教师要立足小学生的认知 规律与年龄特点,选择适合的形式达 到“减负不减质”的目的,在提高学 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同时,助力学生多 方面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晓俐 . “双减”背景下的小 学数学作业多样化设计 [J]. 教育科学 论坛 ,2022(18):73-76.
[2] 魏非男 . “双减”政策下小学 数学作业的有效性设计 [J]. 西部素质 教育 ,2022(12):187-18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4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