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微课与作文个性化学习有效融合的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9-10-30 09:25:5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逐步推广和应用,使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对教学的优化作用,但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还存在表面化、简单化的倾向,没能充分发挥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优势。本文针对作文个性化学习中教师制作的微课和互联网环境下选用的微课与作文个性化学习深度融合进行探究,使微课在作文个性化学习中的运用更趋于合理化、科学化。

关键词:微课;作文个性化学习;有效融合;探究

         随着大学慕课中翻转课堂教学1.5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增多,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对教学的优化作用。传统教学注重“信息传递”,并把这一学习过程放在课堂教学中,占据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却忽略了“吸收内化”。翻转课堂的实施,把教学重心和时间放在“吸收内化”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可以有针对性地备课。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针对学生不懂的内容进行集中讲解,以作业形式进行巩固。

一、微课与语文作文个性化学习有效融合的特征

(一)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传统课堂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害怕写作文,对作文布局谋篇缺少认知的方法,新模式下小学生是习作的主人,在“观察—认识—表达”这条作文之路上,学生可抒发独特的感受,有创新意识,积极参与评价,勇于质疑。

(二)教师有的放矢,点拨指导

         传统作文个性化学习中“教师本位”思想占主导。教师不注重教学生写作文的方法,难以激活学生的生活记忆,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写,忽视激发学生习作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过程,经常出现“学生不愿意写,教师不愿意评”的现象;新模式中教师的角色已由主讲者转变为点拨者,针对学生作文的疑难点进行指导,使学生作文立意思考更深入,各种表达方式的理解更透彻,运用更准确。

\

 
(三)注重吸收内化,突破难点

          在传统作文个性化学习的重要环节里,学生缺少独立的思考、消化和理解的过程,结果作文与生活脱节,缺少真情实感;新模式中教师更注重在关键环节里引导学生对难点进行消化和吸收,解决疑难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写出立意深远的文章。

(四)激发学生想写作、爱写作的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犹如泉水,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 ”在小学教学体验式作文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突破时空方面的限制, 教师可以根据需要不失时机地把现实生活中的事情、景物、事物等带进课堂,创设良好的课堂体验式作文教学氛围,提供新颖、真实、鲜活的体验式作文素材,让学生在情绪愉悦的心境 下进行写作。通过信息技术的图、文、声等渠道,营造良好的习作氛围。如,在教学体验式作文《家乡巨变》中,我先播放录制的微课《美丽的乡村》,这样学生就不知不觉地被带进一个优美的意境之中。课堂上通过巧妙借用音乐和画面引入,让学生充分感受课件中意境之美。有了具体、形象的画面后,再调动学生平时积累的生活情景、生活经验,捕捉体验式作文素材,给学生架起写景体验式作文的桥梁。所以,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学习体验式作文的积极性高昂。教师出示了学生搜集的画面:一是过去的家乡,狭窄弯曲的土路,车辆难以通过,破旧的瓦房,草木稀疏,烟囱的浓烟升向天空,孩子们满身是土。二是现在的家乡,宽阔笔直的柏油马路,直达各个村庄,硬化的水泥路,把家家户户连在一起,一排排平房、四合院,整齐划一坐落在村的中央,老人、小孩在乡村游乐场所健身、玩耍、娱乐。这样,学生不但在心里成功地体验了写作过程和写作结果,而且对体验式作文产生浓厚兴趣。

\

 
二、微课在作文个性化学习中运用的实施策略

(一)课前设计—微课内容要关注作文个性化学习中的重难点和学生个体的差异


         寻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知识点。微课创始人戴维·彭罗斯说:“微课程是一个知识挖掘的框架,我们将告诉学习者在哪里挖,需要挖些什么。”我们将对这一过程进行监督,在设计每一节微课时,根据教学目标的控制原理,教师要慎重选择知识点,体现教学目标,学习过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前摄制—遵循实效性的原则

         微视频不等同于教学录像,它是就某个知识点、技能、案例等微内容的教学课件。其内容聚焦于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解析。因此,教师必须能够很好地把握教学的内容,使视频内容与作文个性化学习内容相契合,制作出对学生切实有用的微课。

(三)课堂运用展示——完成师生互动,深化理解知识点

        要关注学生的薄弱点和作文热点,才能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课堂变成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2]徐福荫,袁锐锷.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39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