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野下小学语文教学的重构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10:55:3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在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各中小学校逐渐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 蕴,对培养学生学识、能力、素养有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学需要采取多渠道培养方式,逐渐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对小 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构。基于此,本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展开分析,对教学重构路径进行探究, 旨在促进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陶行知教育理论是一套契合我国 教育国情的教育思想,并在实践与发 展中继承优良传统、吸收先进理念, 对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发展有着重要意 义。在新时代新征程,将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可以发挥其中 道德素养培育的作用,提高小学生的 语文水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 借鉴陶行知教育理念,深度挖掘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为小学语文教学 重构奠定良好基础。
\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野下小 学语文教学重构的意义

  在陶行知教育理论中, “行是知 之始,知是行之成”是从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嬗变而来的; “教民致富,以 民为本”则与《孟子》中的“民为贵” 遥相呼应; “教学做合一”更是传统 教育“知行合一”“传道、授业、解惑” 的升华。可见,陶行知理论与优秀传 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小学语文教学担负着传递知识、弘 扬精神、培养素质的职责,随着教育改 革的持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被重视起来,教师要注重将优秀传统 文化渗透到语文课堂中,并结合陶行知 生活教育理论,开展生活化实践教学, 以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间 的文化交流愈发频繁,外来文化的不 断输入对价值观尚未最终形成的小学 生产生了影响。重构小学语文教学, 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目的在 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借助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 强化小学生的文化底蕴, 以提高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感。同时,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能对小 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 感受到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促进学 生个体更好地成长,激发出学生的民 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 让学生更好地分辨外来文化的精华与 糟粕, 并对其产生正确的认识及态度。

  (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陶行知先生在长期实践教学中,总 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如师 生平等关系、实践能力培养、激发学生 主动性等。重构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参与 到传统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从而培养 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陶行知教育理 论强调教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 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小学生的实 际需求,制订科学有效的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教育活动方案,让学生在活动实践 中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三)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促进学 生全方位发展。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 培养,也是新时代教育的目标所在。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精神 及优良品德,通过将小学语文教育与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对小学语 文课程重构,进一步帮助学生感受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感与魅力,传承与 弘扬乐观向上的思想、情感及精神,进 而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的核 心素养,为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坚 实基础。

  二、在小学语文课程融入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实践中应在陶行知教育理念的指 引下,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具体措施如下:

  (一)依托汉字的形与意,认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国文字发展历史悠久,3000 多 年未曾中断, 所蕴含的文化博大精深。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通过观看汉字 的字形与字义便可了解其含义,其发 展述说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演变历程, 能够激发出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积极性,是当前实施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在小学语 文教学中,课本教材中的文章多以精 简、明了、易懂为主,主要教学任务 是帮助小学生识别汉字,能够熟练掌 握其书写、运用、造词等。在实施汉 字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度挖掘汉字中 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呈现出汉字 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效果, 从汉字的演变历程、偏旁拆解、图形 意象等角度分析,抽丝剥茧地帮助学 生一点一滴积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字词的兴趣,进一 步提升小学生理解语文知识点的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授《对韵歌》这 一课时,教学任务是帮助小学生认识 “对、云、风、花、鸟”等生字。教 师需要先导入课题,引领学生优先认 知“对”字,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又”, 再出示“寸”,并演示说有关“对” 字组成的顺口溜,让学生有直观的印 象。接着,播放甲骨文“雨”字,提 问学生这个字像不像小雨点,顺着学 生答案向其讲解古人创造汉字时往往 是将所看到的事物进行简化, 用符号、 线条表示。之后教师继续出示“雨” 的繁体字、简体字,让学生观察字的 演变历程,促使学生认识象形字的创 造规律。这时,教师便可带领学生练 习所学到的“对”“雨”等生字,引 导其在脑海中不断想象古人创造汉字的情景,进一步加深小学生对中华汉 字文化的印象。

  (二)拓宽诗词教学范围,感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情实感

  历经千百年来流传下的古诗词, 凭借其精简的语言、浓厚的意蕴承载 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更是我 国古人记录生活、心得、体会的一种 方式,仅用几十个汉字便可抒发其真 情实感,是小学语文教学所要借鉴的 重要内容。在开展古诗词文化教学的 过程中,教师应当遵循符合我国基本 国情的相关教育理念,结合学生实际 情况、教学内容、自身水平等,借助 多媒体营造出与诗词抒发情感相符合 的教学气氛,带领学生一同对诗词进 行情感朗读,让学生感受诗词作者想 要表达的情感及寓意。在此基础上, 教师还要进一步挖掘诗词内涵,利 用互联网资源补充教材中未涉及的知 识,如作者人物事迹、创作背景等。 接着,教师需要对诗词中耳熟能详、 脍炙人口的经典诗句进行解读,并引 领学生进行背诵。如此一来,既能满 足小学生的情感需求,还能让其体验 到传统古诗词文化中的魅力,有助于 提高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例如,在讲解《九月九日忆山东 兄弟》这首诗时,教师要为学生提前 留置好预习内容,让学生利用互联网 对作者生平、写诗背景及传统节日重 阳节等进行了解,使其明确任务。在 诗词文化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多 媒体教学工具,将作者身处异乡对故 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图文并茂、声频 结合的方式展示出来,帮助学生深刻 了解古诗词中的思乡情感。同时,教 师可以引入与“思乡”主题相关的故 事, 如余光中先生离开大陆 20 余年, 他在台北旧居内遥想旧园情感所至, 一挥而就书写下举世震惊的诗作《乡 愁》。接着,教师向学生示范诗词朗读时的语速及音调,让学生对作者抒 发情感有深刻感触,便于对后续诗词 的熟读与背诵。另外,教师可通过对 这首古诗和现代诗的对比,围绕主题 “思乡”进行延展,将其与中国传统 节日重阳节联系,让小学生理解古人 每逢佳节便常会感到到思乡、期盼团 圆的情感,并从思乡之情过渡到诗人 余光中的爱国之情,了解除了思念亲 人,他还尤为渴望祖国统一,并将对 祖国的绵绵怀念融入诗歌中的感情, 进而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爱 国教育。这一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 深刻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情感,有效提 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达成渗透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高尚情感的 教学目标,实现小学语文课程重构。

  (三)挖掘教材阅读内容,领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

  在新时代背景下,实施阅读教学 可以教导小学生认识生字、语序断 句、熟读文章,从而熏陶学生的民 族情感、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锻 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为了更 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小 学语文课堂,教师不但要深度挖掘 教材中阅读文章的深入内涵,从中 探寻含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篇章, 精准地找到讲解的切入点,还要积 极组织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 深刻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在这一 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 发展规律,向其推荐富有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内涵、精神的课外读物, 实现课内课外阅读协同促进,帮助 小学生养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 品质、精神等。

  例如,在讲述《草船借箭》这一 课时,倘若教师完全按照教材内容实 施教学,并直接围绕主人公诸葛亮进 行讲解, 极易导致课堂教学索然无味。 对此,教师可在课堂前导入前人对诸葛亮的评价: “密如神鬼, 疾如风雷。 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 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引 出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人物 特征。接下来,引导学生对教材文章 进行细致解读,让学生试着用自己语 言概括草船借箭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周瑜妒忌诸葛亮才华,要求其在十 天内造好十万支箭,若不能则军法处 置,诸葛亮为摆脱暗算,凭借妙计利 用曹操天性好疑的特点向其“借箭”。 同时,教师要对课本教材内容进行延 展,向学生推荐有关《三国演义》的 其他历史故事,如曹操——煮酒论英 雄、刘备——桃园三结义、张飞—— 长坂桥怒吼、赵云——七进七出等, 提高学生阅读教学体验,有效激发学 生阅读我国四大名著的积极性,帮助 学生通过阅读学习到文章中的思想道 德精神,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将所学知 识内化为自身的一种品德。

  (四)灵活设计写作教学,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信仰

  小学语文写作是教学中尤为重要 的内容,是将学生所学到的语文知识 进行的实际运用,能够表达其真情实 感、反馈其生活实事等。陶行知教育 理念中的“教学做合一”便是生活现 象的说明,通过将小学生日常接触到 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进课堂中,不 但能为其提供新颖的题材、内容,还 可借助写作训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转型的目标。 教师要布置好任务型、驱动型作文, 如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 家乡的民风民俗等,促使学生对写作 涉及的内容展开深入调查。学生可以 通过借助互联网查阅资料,或询问家 中或身边老人等方式,深刻体会到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在写作训 练中不断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 提高文化素养。

  例如,教师在讲述《家乡的风俗》 这一课时,便可与我国传统节日、地域 风俗结合起来。每到中国传统佳节来临, 中小学校都会休法定节假日,这时教师 便可布置与节日文化有关的写作作业, 并要求学生在文章中描写与节日有关的 风俗习惯。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 行人欲断魂”中描述清明节的情景,人 们会扫墓祭祖、踏青游玩; “缛彩遥分 地,繁光远缀天”中描述元宵节的情景, 人们会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 共吃元宵。通过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节日的熏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精神,从而实现激活传统、重造 学生信仰的目标。

  (五)鼓励参与实践活动,践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

  小学生作为社会主体,最终要走 出校园, 步入社会 , 与陶行知教育观 念中的“生活即教育”相照应。因此, 重构小学语文课程, 加强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渗透, 不但要重视教学效果, 更要强化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教 师要开展多元化语文课外实践活动, 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进行实 践, 更好地提升小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角度 出发,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精选出 深受学生喜欢的课外实践活动,以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例如, 教师在讲述《七律 ·长征》 《狼牙山五壮士》时,便可组织开 展社会实践活动,践行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具体到实 践中,教师可以带领小学生参观当 地的红色教育基地、革命烈士纪念馆 等, 了解我国革命先烈的英雄壮举、 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理想信念, 从小抓住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 并身体力行弘扬和践行中华优秀传 统美德及优秀的品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 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少年。
\

  综上所述,新时代的小学语文, 应积极构建全新的课程教学模式,结 合陶行知教育理论,以语文课程教材 为主、社会实践活动为辅,立足于学 生角度,贯彻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内涵和精神,进一步提高小学生对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实现小学语 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融 合,从而达成语文课程重构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田本娜 . 探源寻根 根深叶 茂——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之浅见 [J]. 课程 ·教材 ·教法 ,2004(10):30-36.
  [2] 张明凤 . 识字写字教学中 如何凸显传统文化教育 [J]. 人民教 育 ,2018(19):53-56.
  [3] 陶 敬 轩 , 俞 爱 宗 . 中 华 优 秀传统文化视角下小学语文古诗 词教学研究综述 [J]. 现代教育科 学 ,2022(04):151-156.
  [4] 蔡艳红 . 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 的科学“营养源”——基于小学语文 教学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探究 [J]. 生 活教育 ,2022(10):84-86.
  [5] 韦芳 . 小学文言文教学中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J]. 教学与管 理 ,2022(06):86-89.
  [6] 陈倩荣 .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整 本书深度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以核 心素养引领下小学语文新课程实践活动 为例 [J].教育界 ,2021(49):94-9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380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