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在社会、家庭还是学习生活中,规则意识皆是人们的基本素养。《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 “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 习与发展的基础。”这足以证明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成长与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文章指出,作为幼儿社会生 活的引领者,教师应积极引导幼儿的思想与行为,以科学健康的手段培养新入园小班幼儿的饮食、午睡等习惯。
关键词: 小班幼儿,生活习惯,养成教育
引 言
以真实的幼儿教育经验为依托,笔者从新入园小 班幼儿实际的心理状态和认知行为入手,借助游戏、 榜样、故事、玩具等策略和手段,探索培养小班幼儿 良好生活习惯的有效路径,使幼儿在幼儿教师的带领 和指导下,形成规则意识和良好的习惯,并掌握基本 的生活技能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一、新入园小班幼儿生活习惯养成的重要意义
其一, 健全幼儿人格。新入园小班幼儿年龄小, 思 维能力薄弱,他们尚未对集体生活的形式和内容形成 正确的认识,对他人的依赖性较强,在这一时期关注 他们的习惯养成教育,引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独 立自主、按时作息等习惯,有助于帮助幼儿逐步摆脱 对他人的过度依赖, 转而形成独立的人格 [ 1]。同时,当 幼儿拥有独立人格后,他们也能正确接受外界的信息,学会甄别积极和消极的信息。长此以往,他们便 能形成守时、诚信、自主、独立的性格, 健全人格品质。
其二,提升幼儿健康水平。这一时期的幼儿身心 皆处于启蒙发展的阶段,若他们具备良好的生活习惯 和自理能力, 即可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养 成个人卫生习惯,谨记“饭前洗手、饭后漱口、细嚼 慢咽”等规则,久而久之,幼儿的身心健康水平便能 得以提升。
二、现阶段新入园小班幼儿习惯养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现阶段新入园幼儿的习惯养成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说教性特征相对明显。 部分教师在培养幼儿的习惯时,往往忽略了小班幼儿 的思维特征,利用“可以”“不可以”等类型的语言形 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约束,这样虽能在短时间内规 范幼儿的行为,却难以让他们形成自我约束和管理的 意识。另一方面,方法不够新颖也是当前习惯养成教 育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新入园小班幼儿以形象思维为 主,他们对游戏、故事、玩具等趣味化的形式会表现 出强烈的兴趣,但是部分教师未能将这些趣味化的形
式与之结合起来,导致现阶段习惯养成教育的效果难 以达到既定的目标 [2]。
三、新入园小班幼儿生活习惯养成的实践策略
(一)借助游戏,初显生活习惯
对于新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趣味化的游戏具有 十足的吸引力。在习惯养成教育的初期,以游戏化的 方式开展教育活动,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幼儿的理解 和接受能力。教师可以借助趣味化的游戏,引领幼儿 仔细辨析进餐、午睡等阶段的习惯,让他们意识到自 身存在的问题,并着重改善问题。这样不仅拉近了幼 儿与同伴和教师之间的距离,还有利于他们将规则意 识牢牢地印刻在头脑中。
而教师制订的游戏活动方案、选择的游戏内容, 既 要符合小班幼儿的思维特征和理解能力,也要契合不 同生活场域中的实际要求,为进餐、午睡等不同场域 配备专门的游戏活动, 以此增强习惯养成教育的效果。
案例 1——进餐习惯的养成教育
游戏活动的目的: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让 他们在进餐时保持正确的坐姿和手部姿态。
游戏活动的流程:排队入场 — 训练坐姿— 有序 进餐
(1)排队入场。在进餐之前,按照由低到高的身 高顺序引导幼儿排队,并以“火车来了”为主题,赋 予“排队”这一行为趣味化的含义, 让幼儿自觉排队, 培 养其顺序意识。在从教室到食堂的路上, 教师采用“我 来答答看”的形式, 由“火车头”到“火车尾”的顺序, 开启趣味问答游戏,选择与小班幼儿认知范围相符的 问题,以此来增强排队入场过程中的趣味性,让幼儿 将排队作为一种习惯,例如,教师提出“说出一个蔬 菜的名称”,幼儿便可逐一回答问题,如图 1 所示。
幼儿根据自身的现实生活经验,以趣味接龙的方 式完成问答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也形成了“不 打断他人讲话”的良好习惯。
(2)训练坐姿。待幼儿到达食堂后,按照“火车 来了”中的排序, 安排幼儿坐在对应的座位上, 而后, 利用趣味化的顺口溜(“右手拿勺,左手扶碗,身体 坐直,两腿并拢,一口饭一口菜,宝宝吃得好,干净 又安静。”)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
在幼儿正式进餐之前,教师带领幼儿诵读顺口 溜,并按照顺口溜中的提示词,规范自身的动作和形态。
(3) 有序进餐。当幼儿掌握正确的进餐动作后, 教 师就可以给幼儿添餐, 使每个幼儿都能保持营养均衡。 针对一些有挑食习惯的幼儿,教师可通过激励式的语 言,如“一大口, 一大口, 饭菜吃完了, 你高喽, 我高喽, 大家长高喽”,引导幼儿进食。
在趣味化游戏的引领下,幼儿自然而然地形成良 好的习惯,更为适应幼儿园内的集体生活,将自己作 为集体的一员,从而建立规则化、有序化和合作化的 认知体系。
(二)榜样引领,培养生活习惯
对于新入园的幼儿来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他 们会在生活中有意无意地模仿大人的言语和行为,其 中包括吃饭的动作、说话的方式等。对此,教师应从 榜样引领的角度入手,建立家园合作体系,让自身和家长成为幼儿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为他们形成良好 的生活习惯助力。
从幼儿园的视角来看,幼儿对教师的依赖性较 强,这就要求教师将这种依赖性转化为榜样的力量。 从踏入幼儿园开始,教师就应规范自身的习惯和行 为,带给幼儿正向的影响。首先, 从园外进入园内后, 教 师立刻前往洗手池,细致地清洁手部。这时,教师可 邀请幼儿围观,这样有利于他们掌握正确洗手的方 法,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其次,在用餐时,教师安 静地坐在座位上, 挺直腰板, 左手端碗, 右手举筷, 细 嚼慢咽,不挑食,不浪费粮食,幼儿在模仿教师行为 的过程中,也逐步形成了安静用餐的习惯。最后,在 午睡时,教师杜绝一切与他人闲聊的现象,安顿好幼 儿之后随即躺在床铺上,为幼儿作表率,保证他们在 安静的环境中入眠。
从家园共育的视角来看,教师也要为家长提供有 针对性的教育指导,及时与家长沟通幼儿在园内的真 实学习和生活情况,着重指出幼儿在生活习惯上存在 的缺陷和不足,让家长在家中有意识地训练和指导幼 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3] 。同时,家长不仅要在生活上培 养幼儿的习惯,还要以文明礼貌的言语和行为与幼儿进行沟通,让幼儿在无形中学会良好的沟通技巧和方 法,并正确地表达自身的意愿。
(三)故事导向,养成生活习惯
在小班幼儿习惯养成教育中,为了让幼儿认识到 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遵循故事导向的原 则,以讲故事的方式,帮助幼儿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念,使他们的言语和行为能够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而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为教育目的,教师选择的故事 应兼具教育性和趣味性,这样方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 果。例如,为了让小班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 师可选用“花脸虎打喷嚏”作为素材。
案例 2——卫生习惯养成教育
教育目的:在趣味故事的引导下,养成“在公共 场合打喷嚏要捂住口鼻”的卫生习惯。
教育重点:引领幼儿自主总结主题,让他们从趣 味化故事中提炼信息,以提问和追问的方式,激发幼 儿健康生活的意识。
教育流程:讲故事——说故事
(1) 讲故事。教师提前熟悉故事《花脸虎打喷嚏》 的情节,了解不同形象的性格特征,以形象生动的方 式, 将花脸虎傲慢、不礼貌的言语和行为展现出来, 并 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为幼儿呈现一场视觉和听觉相融合的故事会。
(2)说故事。在听故事后,幼儿对故事的大致内 容有所了解。这时,教师可以利用“你们觉得花脸虎 做得对吗?”等简单的问题, 将幼儿的关注点集中于“花 脸虎”的行为上, 并引导他们回忆现实生活中的经历, 最终得出“在公共场所打喷嚏时,应及时捂住自己的 口鼻”的结论。
从案例 2 中可以看出,教师利用故事导向法,将 习惯养成教育的理念融入故事中,幼儿的接受能力明 显增强, 他们不仅可以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还 能从中提炼出有效信息,为形成良好习惯打下基础。
(四)利用玩具,规范生活习惯
为规范幼儿的生活习惯,教师可以从他们最熟悉 且最感兴趣的对象出发,利用玩具开展习惯养成教育 活动,以主题活动的方式,带动幼儿主动养成和延续 良好的生活习惯。
案例 3——整理习惯养成教育
教育目的:培养幼儿有序整理的习惯和分类意识。
教育重点:以“五大领域”理念为主, 将科学领域、 健康领域融合起来,让幼儿在整理中明确玩具的属性 和特质,并养成有序摆放物品和自主负责的习惯。
教育流程:投放材料—组织游戏—有序整理
(1)投放材料。依据新入园小班幼儿的兴趣倾 向,教师在游戏区和益智区投放运动类、动物类、娃 娃类、汽车类等不同类型的玩具,以此确保活动的顺 利开展。
(2) 组织游戏。教师给予幼儿充足的自主空间, 让 幼儿与玩具进行亲密接触, 通过观察和触摸的方式, 了 解不同玩具的属性和功能,激发幼儿的分类意识,为 下一阶段的活动做好准备。
(3)有序整理。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后,幼儿对 玩具的属性已经有所了解。当幼儿结束游戏后,教师 可引导他们,将分属于不同类别的玩具投放在相应的 玩具收纳桶中,如将娃娃类的玩具放到红色的收纳桶 之中,帮助幼儿完成整理任务。而针对幼儿分类错误 的情况,教师也要以温和的态度,及时指正幼儿的错 误,以此培养其有序整理的习惯。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以玩具为材料,吸引学生的 关注, 自然而然地引出玩具整理和归纳任务,让他们 在触摸、观察玩具的过程中了解其功能和属性,并在 头脑中进行过滤和分析,据此分类整理。通过此种方式,幼儿不仅能够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生活 习惯,还能掌握辨别玩具属性的方法。
(五)及时鼓励,强化生活习惯
在强化幼儿良好生活习惯时,教师要巧妙地运用 激励式的语言和动作,对幼儿的言语和行为进行鼓 励, 恰当时也可采用物质和精神奖励相融合的方式, 着 重奖励有良好习惯的幼儿,从而在班级内树立起良好 的风气。例如, 针对案例 3 中幼儿整理玩具的情况, 教 师可以利用类似“老师来看一看,哪一个小朋友收拾 得最干净!”的启发类的语言形式,激励幼儿主动整 理和收集玩具,并在他们整理的过程中,观察他们是 否能够正确分类。对于表现突出的幼儿,教师可以进 一步利用小红花、五角星等形式,激励幼儿,让他们 意识到良好的习惯具有正向的价值和意义。在此基础 上,幼儿便能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习惯。
此外, 教师也要建立长期的习惯养成教育体系, 以 周、月等为单位,设计阶段性评比活动,记录幼儿的 表现,促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健康的习惯。
结 语
新入园的小班幼儿刚刚从婴儿期过渡到幼儿期, 他 们对集体生活和个体生活之间的关系尚未形成完善的 认知。在这一阶段,作为幼儿成长道路上的启蒙者和 引路人,教师应以小班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故事等方 式,建立幼儿的规则意识,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 良好习惯, 并能在良好作息、饮食等习惯的引领下, 提 升身心健康水平。在此过程中,针对小班幼儿的思维 特征,教师也要及时采取激励手段,帮助幼儿形成积 极健康的心态。
[参考文献]
[1] 刘婷婷.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策略[J].幸福家庭,2021(5):19-20.
[2] 王馨琬 .家园互动促进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J].当代家庭教育,2021(2):32-33.
[3] 詹生梅.巧用游戏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J].新课程研究,2020(30):116-117.128.
作者简介:武洁琳(1985.6-),女, 甘肃武威人, 任教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第九幼儿园, 一级教师, 本 科学历。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3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