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五育融合”是培养现代新型人才的教育理念之一。近年来,海淀区万泉小学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科研兴教,科研强 校”的工作方针和“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积极落实新课程理念,用了十年时间打造出“灯韵”课程,让学生充分参与到 学习过程之中,不断提升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努力探索全学科“灯韵” 课程的整体构建,实现跨学科整合。
作为教育最基本单位的学校,既 是“五育融合”理论的探究者,更是 实践者。
“五育融合”是一种涉及多层面、 多系统的综合素养培育系统。“五育” 在中小学素养目标定位上,是“德” 定方向、“智”长才干、“体”健身躯、 “美”塑心灵、“劳”助梦想。这“五 育一体”的培养路径充分结合了人的 身体和精神成长需要。
本文从北京市海淀区万泉小学教 育科研推进“五育融合”理论和实践 出发,探索深化学校教育改革,促进 学校高质量发展。
一、以科研推进“五育融合”的 策略
海淀区万泉小学是一所具有近 90 年历史的老校。近年来,学校坚持 “科研兴教,科研强校”的工作方针和 “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积极开展综 合性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推进主题化、 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 不断 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具体策略如下。
坚持一个理念:树立“教育教学 本身就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理念。我 们认为, 一切的教育教学活动都蕴含 着研究,学情分析要研究学生,教案 设计要研究教材, 课堂教学更要研究 学生学习心理,等等。只有以教育科 研为支撑的学校教育改革才具有强大 的生命力,才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明确一个定位。学校科研工作主 要为解决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中的存 在的实际问题, 用符合教育发展和学 生成长规律的科学手段和方式开展实 践研究, 以促进管理的优化和教育质 量的提升。
建好一个机制。即“教研、科研、 培训”三位一体的管理机制。此机制 分三步实施:学期初,围绕学校工作 计划举办协调会,统一步调;学期中, 部门相互配合落实;学期末,总结得 失,规划未来。通过机制,来落实 “五育融合”的实践路径。
用好一个平台。我们 2020 年开通 “万泉教科研”公众号,从学校品质发 展的层面,报道学校的办学思想、教 师的教育实践、课程改革成果以及教育科研成效,是一个烘托研究氛围、 激发教师工作热情、调动教师研究积 极性,展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通 过展示,让同伴影响同伴,同伴激励 同伴,同伴带动同伴。助力小课题, 开展小研究。小研究推进大变革,微 创新实现新突破。
二、以科研推进“五育融合”的 案例
万泉小学开展“灯韵”课程建设 实践始于 2012 年,历经十年, 2022 年最终形成成果,出版了《灯韵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与探索》《灯 韵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设计》 《灯韵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手 册》“灯韵”系列三部专著。
(一)“灯韵”课程建设的过程
“灯韵”课程源自 2012 年元旦前 夕,学校德育部开展的一次“创意灯 笼”制作活动。它引发我们对教育的 深层次思考, 引领我们连续十年开展 “灯韵”课程建设。2013 年,“创意灯 笼”德育活动向德育课程转变;2014 年,学校将美术学科融入其中,展现灯笼的“韵与美”;2015 年,课程融入 多学科, 承办北京市学科实践活动研 讨会,把“灯韵”课程推向新的高潮。
此后数年间,我们努力探索全学 科“灯韵”课程的整体构建,实现全 学科整合。十年“灯韵”课程建设, 从最初的传统文化与德育活动的融合, 到学科教学与实践活动的融合, 直至 以“灯韵”课程为载体的指向核心素 养培育的“五育融合”,一步一个脚 印。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久熏 成习,久习成性;学生在做中学、用 中学、创中学,在真实丰富的情境中 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让学生身心健 康发展,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
(二)“五育融合”的最佳载体
“灯韵”课程具有丰富的文化审美 内涵和结构设计、手工制作等独特的 实践活动路径, 能够给学生带来充分 的学习空间, 让学生带着丰富的想象 力和无穷的创造力, 学习灯笼制作工 艺和文化意蕴,是“五育融合”最佳 课程内容载体。该课程打破了单一学 科壁垒, 以学生生活经验为线索来设 计和构建课程,将知识学习、知识运 用与文化熏陶和能力培养等有机地融 合在一起。在每一个学段里都是把“立 德”与“树人”有机结合起来,将语 文、数学、外语的学科知识学习融入灯 笼的设计,将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融 入灯笼的制作,儿童又在灯笼展示活 动中得到了文化熏陶和体育锻炼,“五 育融合”在整个课程中得到完美体现。
(三)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课程
灯韵课程最大亮点在于整体构 建,整合融通,是一条完整的培育链。 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按照 低、中、高学段分别设置“玩灯”“探 灯”“创灯”三个主题内容,形成了涵 盖小学阶段的“灯韵”课程体系。
我们要求孩子们用一些废旧物品 制作创意灯笼,制作时要突出“环保、 节约、创新、美观、有内涵”的主题, 不同年级有不同标准, 不同学科有不 同侧重。孩子们发挥了前所未有的想 象力和创造力:纸杯、方便面盒、包 装纸箱、糕点盒等都成了制作灯笼的 原材料, 雨伞灯、宫廷灯、几何图形 灯、动物灯应有尽有,书法灯、古诗 词灯、数字灯、中英文猜谜灯各显特 色, 电子闪光灯、风力运转灯、机器 人灯五花八门, 整个学校真可谓是创 意灯笼博物馆,让人大开眼界。
孩子们在创新的过程也深深感受到 生活无处不精彩, 美好尽在创造之中。
(四)课程构建指向核心素养
“灯韵”课程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 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挥学生 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意思维;强 调人文底蕴, 让学生了解自己民族传 统文化的内容。学生能够在设计与制 作灯笼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创意、 创新的兴趣和乐趣, 这就让学生有了 无限的创造、创新热情和激情。
“灯韵”课程建设以传统灯笼文化 为基,以创新思想为魂。在课程实施 中,教师鼓励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 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让灯笼“炫” 起来, 孩子们将灯笼与单片机组合起 来,将灯笼制作与 3D 打印联系起来, 赋予灯笼新的生命力。教师鼓励学生 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充分尊重 学生自由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给 学生提供资源和平台展示才能。在一 次又一次鼓励和赞许过程中, 学生的 创造力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彰显。
三、推进“五育融合”的思考
(一)适宜的融合才是最好的融合
适宜的融合才是最好的融合。在“灯韵”课程建设中,我们以促进学 生由浅表学习走向深度学习为前提, 在“一育”中发现“五育”、渗透“五 育”、落实“五育”, 同时又要在“五 育”中认识“一育”、把握“一育”、 实现“一育”。“五育”之间的有机渗 透是推进“灯韵”课程建设的重要方 法,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做适宜的 课程,推进融合。
(二)课程整合是实现“五育融 合”必经之路
“五育融合”的内在统一性, 决定 了其不可能完全借助分科课程体系培 育和实现,课程整合是“五育融合” 必经之路。我们开展的大单元教学实 践就是课程整合促进“五育融合”的 实例。
大单元教学是学科教育落实立德 树人、发展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 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五育融合”、 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路径。
总之, 科研助推“五育融合”,科 研助力学校发展。科研兴校已成为全 体教师的共识。在未来的学校发展中, 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五育融合” 的发展理念,开展“五育融合”的教 育实践,立足学校发展实际,不断开 创教育科研和学校发展的新局面, 为 实现全面育人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宁本涛 . 走出“五育融合”的 认识误区 [N]. 中国教师报 ,2022-1- 5(4).
[2] 王萌 , 孙洪涛 . “五育融合”的 概念、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研究 [J]. 广 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2):80-8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3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