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阅读能力的提升对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 写作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都有着 重要意义 , 而阅读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文本的研读 。 文本即阅读的内容 , 同时也是阅读学 习 的载体 。“吃透”文本 , 小学语文教师才能为学生打造 一 个有声有色的阅读课堂 。 本文 立足文本 , 以文本为源 , 从构建阅读语境 、剖析文本结构与内容 、拓展文本阅读形式 、 丰富阅读体验等方面探讨了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变得有声有色的方法 , 从而提升学生的 阅读能力并促进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 。
关键词 : 文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文本是阅读教学的根本 , 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 阅读教学时 , 要吃透文本 , 通过构建阅读语境 、 品 析文本 、设计文本阅读活动等一 系列方式激发学生 的阅读兴趣 , 引导学生在深入领悟文本内涵的基础 上丰富情感体验 , 提高阅读水平 。
一 、立足文本构建阅读语境 , 让阅读变“悦”读
阅读变“悦”读 , 在兴趣的驱动下的主动阅读能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 学时 , 要立足教材文本 , 善于围绕知识要点或课堂 教学目标构建生动有趣的阅读语境 , 营造轻松活泼 的氛围 , 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拓宽知识视 野 、 强化理解 、丰富情感体验 , 深刻感受语言的独特魅 力 , 使其在探索新知识中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 激 发学生内心学习语文 、学习文化的渴望 。
以部编版 小 学 五 年 级 上 册 第 一 单 元 中 的 课 文 《落花生》为例进行说明 。从教学目标讲 , 学生在学 习完此篇课文后 , 首先 , 要会认读写“榴”“亩”“播” 等生字 , 准确理解“便宜”“爱慕”的含义 , 了解对比 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 其次 , 要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 的句子 , 学习花生朴实无华 、默默奉献的精神 , 懂 得“人要做有用的人 , 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 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 为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 , 减弱 或 者 消 除 学 生 学 习 课 文 的 抵 触 、畏 难 情 绪 , 降低学生阅读课文 、理解课文的难度 , 教师在 正式授课前 , 可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播放 一 段关 于“花生”的 视 频 , 给 学 生 直 观 展 示“什 么 是 花 生” “花生有什么特点及作用”。一方面 , 这样可以吸引 学生注意力 , 提示学生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与“花生” 有关 ; 另一方面 , 可以营造轻松愉悦 的 课 堂 氛 围 , 使学生放松心情 , 以饱满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之 中 。 随后教师 再 构 建“我 来 讲 一 讲 花 生”的 对 话 情 境 , 鼓励学生 根 据 个 人 对“花 生”的 理 解 设 计 问 答 活动 。
完成以上对话情境后 , 学生对花生的认识有所加深 , 为接下来学习课文夯实了基础 。另外 , 对话情境的开展可以活跃课堂氛围 , 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 。教师要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 无论是字词训练 , 还是阅读训练及写作训练等 , 都可以以“兴趣”为切入点 , 让学生真正地融入阅读情境之中 ,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 养成主动阅读的良好习惯 。
二 、剖析文本内容与形式 , 深入领悟文本内涵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 有些教师强调逐字逐句地剖析文本内容 , 希望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本之意 ; 有些教师注重文本形式的讲解 , 希望学生能够 感受不同文本的创作特色 ; 鲜少有教师能够做到既 细致讲解文本内容 , 又分析语言形式 , 因此造成语 文阅读教学成效不尽如人意 。文字是文本的基本构 成单位 , 文本是展示文字 、表达文字内涵与情感的 基本载体 , 两者相辅相成 , 缺 一 不 可 。 在 教 学 中 , 语文教师一 方 面 要 引 领 学 生 学 习 字 词 的 含 义 , 另 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辨别文本形式 , 使学生既懂得文 章的内涵 , 也能够掌握文本的组织形式 , 在培养学 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促进其文字组织能力的提升 , 以 读促写 , 进一 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
以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爬山虎 的 脚》为例进行说明 。在开展阅读教学之前 , 教师 可 布置阅读预习作业 , 即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提前阅 读文章两遍 。第一遍是默读 , 让学生大致了解文章 含义 ; 第 二 遍 是 精 读 , 即 要 求 学 生 一 字 一 句 地 阅 读 。此过程中 , 学生可以用笔将优美的句子 、生僻 的词组标示出来 , 增进对文章的理解 。在正式上课 时 , 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检验学生的阅读成 果 。 比如 , 向 学 生 提 问 : “爬 山 虎 的 脚 是 什 么 样 子 的? 是细丝还 是 圆 片?”学 生 用 自 己 的 话 形 容 也 可 以 , 有的学生回答“细丝”, 也有 一 些学生回答“圆片”, 随后教师再说出 : “大家给出的答案不 一 致 , 那 么 爬山 虎 的 脚 究 竟 长 什 么 样 呢? 让 我 们 翻 开 课 本 , 一起来看一下 。”于是 , 学生们迅速 找 到 关 于“爬 山 虎的脚”的 描 写 , 并 大 声 朗 读 起 来 , 朗 读 结 束 之 后 , 教 师 继 续 问 : “同 学 们 , 现 在 知 道 爬 山 虎 的 脚是什么 样 子 了 吗?”学 生 们 异 口 同 声 地 回 答 道 : “细丝。”对 于 这 一 答 案 , 教 师 应 该 给 予 肯 定 , 并 趁机告诫 学 生 : “在 阅 读 的 过 程 中 , 一 定 要 沉 下 心来认真地读 , 要 学 会 抠 字 眼 , 准 确 理 解 文 章 的 含义 , 否则就容易 出 现 理 解 不 到 位 甚 至 理 解 错 误 的情况。”除 此 之 外 , 教 师 还 要 从 全 局 审 视 文 章 , 带领学生 学 习《爬 山 虎 的 脚》的 结 构 、段 落 衔 接 方 式 , 比如 , 首 先 写“位 置”, 即 爬 山 虎 长 在 什 么 地 方 , 然后写 “所 见”, 即 眼 睛 看 到 的 “爬 山 虎 的 样 子”, 接下来写“所想”, 即看到满墙的爬山虎 , 不 禁提出疑问 : “它为什么会爬呢?”以此引申出“爬山 虎的脚”并对其进行详细论述 , 这样就形成了 一 篇语言细腻 、描述生动的经典课文 。
三 、拓展文本阅读形式 ,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 , 阅读往往只有默读或朗读的形式 , 教师极少为学生创造合作探究的机会 , 不善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 导致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致不高 。为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 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思维 , 积极拓展阅读形式 , 根据教情 、学情合理设计阅读合作活动 , 积极为学生创造合作探究 、交流分析的机会 , 鼓励他们在相互沟通 、彼此引导下探寻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窍门 , 使学生养成主动阅读 、积极交流的良好习惯 。
以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为例进行说明 。在教学过程 中 , 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按照之前布置的预习任务进行两遍阅读 , 然后分别从字词 、语句 、段落 、情感 、表达方式等方面入手剖析课文 , 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含义 , 感受小兴安岭的独特魅力 , 继而领悟到作者对小兴安岭的深切情感 。为拓展学生的思维 ,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 教师要求学生以课文为借鉴 , 利用课余时间 自 由结合成组 , 共同完成创编对话活动 。其中一名学生扮演导游 , 组内其他学生扮演游客 , 导 游 负 责 向 游 客 介 绍 风 景(学生可选取自己 比较熟悉的地方) 。在此过程 中 , 扮演导游的学生可根据课文中的描述方式 , 向游客介绍目的地在春夏秋冬四个不同时节的面貌及特点 。为了获得良好的表演效果 , 每一名学生都要认真查阅资料 , 特别是导游 , 要广泛收集目的地的相关资料 , 并积极回答游客提出的各种问题 。每组学生完成活动之后 , 可将记录活动的音频或者视频资料发送给教师 , 教师 聆 听 每 组 学 生 提 交 的 活 动 作 业 之后 , 从语调 、语气 、词汇运用 、表达规范性及流畅性等多个层面进行评价 , 遴选优质作品 , 并将其作为有声读物资源在课堂上播放 , 鼓励学生在聆听中提取重 要 信 息 , 提 高 其 理 解 能 力 和 概 括 能 力 。 同时 , 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正视个人的不足之处 , 鼓励他们采取积极 、有效的方法进行弥补和改正 , 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地提升 。
在开展 语 文 阅 读 教 学 活 动 时 , 教 师 要 不 拘 一格 , 探寻更多合理 、有趣的阅读训练形式 , 努力 使每一名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 引导学生在有趣 的语言互动中大胆 、积极地表达 , 深化语言印象 。
四 、思维导图理脉络 , 丰富学生阅读体验
思维导图是一种以框架的形式展现发散性思维 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 , 通过这个框架可以将整篇文 章的脉络整体展现出来 , 同时这个框架还能够帮助 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厘清文章的段落形式 , 使其快 速 、准确地掌握文章含义 , 为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提 供新的方法和机遇 。在这个基础上 , 教师应深入挖 掘并灵活应用思维导图的框架功能 , 将其视为开展 阅读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 , 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 的框架梳理文章脉络 , 通过绘制的框架清晰地掌握 文章的整体脉 络 , 厘 清 文 章 中 不 同 段 落 之 间 的 关 系 , 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 。
首先 , 通过思维导图梳理文本框架 , 帮助学生 大致掌握文本含义 。在绘制思维导图前要明确文章 的主旨思想 , 并将其作为一条主干进行“枝叶”的绘 制 , 因此思维导图能够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明确文章 主题 , 以 此 为 中 心 找 寻 关 键 信 息 , 并 对 其 进 行 思 考 。思维导图从本质上讲是在紧密围绕主题主旨的 基础上铺展信息 , 故在开展基于思维导图的阅读教 学活动时 ,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粗略阅读文章之 后 , 感知文章主题 , 并 将 主 题 作 为 绘 制 思 维 导 图 的 重 点 。文章主题或核心思想的寻找可以从明确每 一 段 的主旨内容出发 , 在通常情况下 , 每一段内容的开 始即为段落的核心思想 , 而段落之间的联系又形成 了文章核心之间的联系 。在段落中提取出有用的信 息 , 对于 学 生 掌 握 文 章 主 题 至 关 重 要 。 明 确 主 题 后 , 纳入思维导图的框架中 , 思维导图的灵魂便已 经具备 。例如 , 教师在讲授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中 的《 白 鹭》一 文 时 , 可 以 围 绕“白 鹭”这 一 主题绘制思维导图 , 明确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掌握描写动物具体方法的教学目标 , 将文中描绘动物的具体词汇 , 以及动物的习性 、本能等作为思维导图的“枝叶”, 以此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 , 培养学生总结文章主旨的能力 , 激发其探究大自然万物的积极性 。
其次 , 通过思维导图标注颜色与文字 , 强化学生的情感感知 。思维导图可以被赋予任何颜色 , 通过不同颜色的 区 分 , 使 阅 读 者 产 生 一 目 了 然 的 感觉 , 这样不仅能将图像和文字清晰 、直观地展示出来 , 并且能促进学生尽情地发挥想象力 , 使其创造性思维得到进一 步发散 。另外 , 运用各种色彩 、 图形 , 采用边画边总结的方式 , 符合学生活泼 、张扬的个性 , 也更易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 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率 。 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学会绘制思维导图 , 让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 , 自主地将 一 篇篇的阅读文章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出来 。例 如 ,教师在讲授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回忆我的母亲》时 , 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绘制思维导图 ,其中 , 关于“母亲”言 语 的 句 子 用 蓝 色 方 框 , 关 于“母亲”样貌 、神 态 及 动 作 的 语 句 用 绿 色 圆 圈 , 然后用黄 色 来 总 结 “母 亲”对 “我”的 一 生 产 生 的 影响 。 当然教师也可 以 让 学 生 以 自 己 喜 欢 的 颜 色 和图形绘制思维导 图 , 教 师 则 作 为 引 导 者 来 保 证 学生逻辑的清晰 。通 过 这 种 方 式 可 以 使 学 生 保 持 长时间的注 意 力 , 使 学 生 在 厘 清 文 章 脉 络 的 基 础上 , 深层次地感 受 文 本 蕴 含 的 情 感 , 丰 富 学 生 的情感体验 。
为学生找到一种开启思想的方法 , 引导他们漫 步于文学阅读中 , 是语文教师应尽之责 。教师要在 吃透教材的基础上 , 引导学生以研读文本为 基 础 , 在多元化阅读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厘清文章脉络 、 理解文本内涵 、领悟文本思想 , 不断地锻炼和提升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
参考文献
[1] 张俊 铜 . 小 学 阅 读 教 学 中 学 生 与 文 本 对 话 的 策 略 [J] .安徽教育科研 , 2022(13) : 22-23.
[2] 吴文翠 . 浅析小学语 文 文 本 解 读 的 多 维 度 选 择[J] . 名师在线 , 2023(1) : 44-4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3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