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调研论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53:0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了解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情况,文章采取线上发放、填写、收集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河北省在校大学生进行调研,并针对调研结果从国家、高校、教师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进而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新媒体环境;大学生

  爱国主义教育是指树立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思想的教育[1]。2016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意见》指出,“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永恒主题,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2]。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价值和实施路径[3]。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4]。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项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具有鲜明号召力的一面强大旗帜,是中华民族5 000多年来的优良传统[5],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旋律[6]。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爱国主义精神有着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在新媒体环境飞速发展的今天,爱国主义教育在教育方法、教育模式、教育内容等方面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变革[7],其中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大学生心里牢牢扎根是当代对爱国主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宝贵人力资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后生力量,是社会新技术、新思维的前沿群体,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事业良好发展的重要保障[8-9]。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新媒体所搭建的全信息时代环境下,现代信息传播方式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这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高校来说,要想抓实、抓牢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从爱国情感培育和理性养成相结合、历史教育和现实教育相结合出发,提升大学生对党的认同感,坚定其正确的政治方向,注重培养大学生扎根人民和奉献国家的意识[10]。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模式面临着现代信息传播方式的冲击,因此笔者拟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进行调研,即从目前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不足出发,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的创新模式,提高爱国主义教育质量,以丰富新媒体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科研究的内涵和现实意义,进而利用新媒体促进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让大学生沉浸在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中,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研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河北省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发放,回收有效问卷共计252份,其中调查对象分布情况如下:大一年级58人,大二年级122人,大三年级21人,大四年级51人。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线上发放、填写、收集调查问卷的形式。为保证问卷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依据研究目的,调查组查阅了大量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设计了“关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调查问卷”。同时为确保调查问卷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本次调查问卷填写全程匿名。

  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252份,有效回收率达84%,可作为有效数据参考。

  二、结果

  (一)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获取时事新闻的渠道

  如图1所示,调查对象中,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视频软件获取时事新闻的有189人,利用QQ、微信、微博等通信软件获取时事新闻的有176人,通过浏览腾讯、新浪等新闻网站获取时事新闻的有149人,通过人民网、新华网等政府官方网站获取时事新闻的有90人,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方式获取时事新闻的有52人,还有7人表示自己会通过朋友、教师等其他方式获取时事新闻。且大部分学生会从2—3个渠道获取时事新闻。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与传统媒体相比,利用电子产品通过新媒体获取时事新闻往往更加便捷、信息量更大、时效性更好,因此通过新媒体了解时事新闻已经成了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出,利用新媒体这一媒介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十分可行的。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调研论文

  (二)大学生在学校参加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频率

  如图2所示,被调查者中,有110人会经常主动参加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其认为爱国主义教育很重要,并且愿意参加此类活动;有115人表示虽然不会主动参加,但是学校、教师有要求也偶尔会参加;有27人表示想参加,但是没有合适的机会或不知道参加的途径。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愿意参加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活动,同时部分大学生想参加相关活动,但缺乏参加活动的途径,因此高校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要做好广泛宣传,拓宽参与途径。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调研论文

  (三)所就读的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广泛度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工程和核心内容。如图3所示,被调查者中,有97人认为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广泛度很强,可以做到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进行教育;有116人认为广泛度较强,在相关的课程或活动中能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但是在有些课程上很难感受到;有35人认为广泛度一般,有明确的要求就能感受到爱国主义方面的教育,否则就感受不到;有4人认为广泛度不强,很难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对高校大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弘扬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需要付诸实际行动。但根据调研结果,笔者发现有少数高校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广泛度方面有所欠缺,没有营造出良好的爱国主义文化氛围。

  (四)课堂上教师使用新媒体的频率

  如图4所示,在笔者调研的大学生中,其中有136人表示教师上课时经常使用新媒体与学生进行互动,有109人表示教师会偶尔使用新媒体,还有7人表示教师从来不会使用新媒体。通过调查可以发现,高校中大部分教师都会使用新媒体教学,只有一小部分的老教师并不熟悉新媒体的教学方式,也无法熟练地掌握新媒体技术,因此他们在课堂上基本不会使用新媒体。随着社会科技不断向前发展,教师合理、充分地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克服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的单一性和局限性,并与大学生拉近距离,这为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和方式的多样性提供了新的实施路径。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调研论文

  (五)大学生认为利用新媒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

  如图5所示,有190人认为利用新媒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使信息快速传播,保证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时效性;有166人认为新媒体上的信息资源具有海量性,丰富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有170人认为新媒体上信息形式的多样性,拓宽了大学生接收爱国主义教育的渠道;同时还有少部分人表示,利用新媒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现了信息扩散的广泛性和信息选择的自主性。但是在调查过程中,也有一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利用新媒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打破了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尤其是新媒体的使用人群更复杂、多样,有可能会影响教育的主导性。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调研论文

  (六)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如图6所示,笔者发现有162人认为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难以在实践中体现。传统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运用最多的形式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没有真正进行实践。同时,分别有146名和107名的大学生表示社会和学校两方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处理也存在问题,他们指出社会的关注度不够,宣传力度小,没有营造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学校也缺乏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正确引导,导致其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地深入每一位学生的心中。另外,还有74人认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没有与时俱进,缺乏时代特征。因此,高校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要避免使用说教、“灌输”的手段,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特点,做到与时俱进,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调研论文

  三、讨论与建议

  (一)讨论

  新媒体环境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以即时性、多样性、海量性等特点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开辟新渠道、提供新契机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不足,进而在给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1.国家要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力度。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同时信息量大,这导致一些不当言论快速发酵,进而不利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如果任由不良信息肆意传播,将会造成恶劣的社会风气,扰乱社会秩序。因此,国家要加强对新媒体信息的监管,净化网络环境,防止不良信息传播,控制不良舆论。具体可设立监管部门,成立督察小组,对新媒体平台中的各大运营商、网页、软件等终端进行实时全面的监控,对不良信息的发布者依法追究责任,从而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营造良好、和谐的氛围。

  2.高校要重视新媒体的应用。新媒体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平台,对其进行充分利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并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如今,爱国主义教育只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教师应该灵活、有效地运用新媒体平台,多组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丰富活动形式,实施多元化的爱国主义教育,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为保障新媒体教学的顺利运行,学校需改善新媒体的硬件设施,设立专门的部门并明确相应的教师进行管理,同时定期组织学校教师开展新媒体教学交流会,培训技术、分享经验,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概言之,高校要重视新媒体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应用。

  3.教师要改革教育方式。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面对新技术所引发的新问题时,不要恐慌,更没必要因噎废食,而是要以饱满的热情拥抱新技术,利用新媒体平台多方搜集教育信息,学习先进的教学技能,提升自己的新媒体使用能力,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从而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比如,课堂上教师在为学生讲述爱国主义教育相关内容时,要紧随时事热点,增加讨论互动环节,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同时,教师不应局限于课堂上的教育,还要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建议

  如今正处于新媒体环境下,新媒体具有即时性、海量性、共享性等特点,它的出现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创造了更好的平台。教师应该把握这一机会,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认真思考,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更好地探索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新路径。

  1.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在传统的课堂、讲座和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搜集、筛选和获取新鲜度高、感染性强、丰富多元的红色故事、民族文化认同和爱国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和素材,并通过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歌曲,带领学生实地考察、走访等形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生动、有效地传播爱国主义精神。教师还可以将传统节日与现代新媒体相结合,发挥新媒体阵地的教育功能,扩展爱国主义教育内容。通过历史事件和时事热点,大学生能够深入、全面地了解爱国主义教育的知识内容,深刻体会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

  2.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形式。教师应利用新媒体平台,及时针对时事热点问题进行互动讨论,让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发表观点、看法,并对其进行正确引导,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和互动性;利用公众号、短视频等平台定期发布宣传红色历史事件、弘扬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大学生能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文化;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虽然到红色教育基地实地走访、参观、学习受到了限制,但是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新媒体技术手段开展线上“云逛博物馆”“云览红色景区”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和领悟革命精神的便捷度和有效性,使其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而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怀。

  总之,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笔者深刻地认识到,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将其全面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全过程,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提高教育质量,让大学生沉浸在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舒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培育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J].青春期健康,2020(1):10-13.

  [2]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意见[EB/OL].(2016-01-26)[2022-11-07].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s7061/201601/t20160129_229131.html.

  [3]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9-04-30)[2022-11-07].http://www.gov.cn/xinwen/2019-04/30/content_5-387964.htm?cid=303.

  [4]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EB/OL].(2019-11-12)[2022-11-07].http://www.gov.cn/zhengce/2019-11/12/con-tent_5451352.htm.

  [5]葛锐.试析博物馆如何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J].人文之友,2018(19):71.

  [6]刘西林.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J].现代企业,2020(2):83-84.

  [7]叶好.新媒体环境下博物馆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思考[J].视界观,2020(7):211.

  [8]杜雪娇.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9]杨方.“大学习”背景下大学生红色理论宣讲的实践探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22(6):111-115.

  [10]于润艳.厚植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三重维度[J].青春岁月,2021(32):302-30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345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