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让好书流动起来论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14:05:0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物品的价值,在于如何使用。拥 有再多好东西,如果不能物尽其用, 都是没有意义的。这个道理,对阅读 而言同样适用。所以,我提议: 让好 书流动起来。

  何为好书?我认为有三个标准。

  好书第一条标准:适合的才是最 好的。

  作为食物而言,牛排当然是很好 的,但是如果让一个新生婴儿食用, 则肯定不合适。母乳喂养似乎更适合 他的胃。也就是说,中国古典长篇小 说四大名著很好, 小学生阅读却未必 合适。他理解不了、消化不动, 不能 从名著中汲取到他需要的营养。所以, 我认为一些幼儿园组织小朋友读《道 德经》,美其名曰“国学教育要从娃娃 抓起”,其实是在伤害传统文化,也是 误导孩子的教育。

  《论语》中有一句话:“中人以上, 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 也。”大意是说,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 的进阶过程, 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样的 精神营养,是要遵循自身发展规律的, 不可陵节而施。教育稍微超前一些还 可以理解,如果一味跟风较劲,则过 犹不及。
\

  我们开设每天 20 分钟的晨诵课, 都是依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 精选的内容。有儿歌童谣,也有经 典儿童诗,还有一些《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等,唐诗宋词更 是重头戏。我们依据二十四节气以 及儿童当下生活,设置不同的教育 主题, 把诵读和有目的的教育影响结 合在一起。

  小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往往有 个适应的过程。我们设置了一个单元 的“老北京童谣”。一开始都是些朗 朗上口、节奏感特别强的童谣, 比 如,《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小老 鼠搬鸡蛋》等,很多孩子在幼儿园就 学习过这些童谣,因为熟悉所以感到 亲切,让孩子感觉上学并没有那么恐 怖,反倒轻松好玩。我常常对教师们 说:“接受是改变的开始。确认规矩 是形成规矩的前提。天天歌唱美好的 行为,说着说着就信了,走着走着就 到了。养成教育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形 成的。”

  接下来,一个主题接着一个主题, “秋之歌”“海底世界”“雪之歌”“过 新年”“笠翁对韵”……形成一个个教 育主题。围绕每个主题,都有一首用 来唱的主题歌, 还编成适合在教室里 跳的舞蹈。学生一到学校,先唱歌跳 舞高兴一阵子,然后“用诗歌迎接黎 明”,开启 20 分钟的晨诵课。

  当然,这并不是我们的原创。我 们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借用了“新教 育晨诵”“日有所诵”等专业阅读课题 研究成果,然后通过校本化整理,制 作成 PPT 课件,建立了共享的晨诵课程资源。

  即使这样,我们也受到过家长的 质疑,甚至被投诉。有家长批评我们 的课程内容太浅显,儿歌、童谣、儿 童诗不适合他家的孩子。家长直接质 问我:“为什么不是唐诗宋词呢?那么 多经典的好东西为什么不选用呢? ”

  我的解释很简单:适合的才是最 好的。我们的课程是“低起点、慢起 步,缓坡度、不停步,有节奏、上台 阶”。好东西放到合适的时机,经过时 间和实践的“文火慢炖”,效果自然会 逐步显现。

  好书第二条标准:喜欢的才是最 好的。

  阅读这件事,最忌讳的是急功近 利。如果以牺牲孩子对阅读的兴趣来 换取孩子阅读的数量, 我以为是买椟 还珠。我见过这样的家长,教育孩子 舍得花钱,但是不知道怎么做,一味 盲目跟风,想当然给孩子买书,一买 就是一批书, 然后要求孩子像完成作 业一样读完这些书。由于没有尊重孩 子的需求,缺乏必要的引导,造成孩 子的抵触。

  我总是说:阅读是美好的事情, 一旦变成任务,就失去了阅读的味道。 所以,作为家长,要支持孩子读课外 书,欣赏孩子读有品质的书。最好的 办法就是自己做示范。有时间带孩子 去书店和图书馆, 让孩子自己做主挑 选自己喜欢读的书。至于一开始孩子选书、读书的品质不高,也不用着急, 等有一天他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好书, 自然就会被吸引过来。

  选书这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作 用。孩子读什么书,怎么读这些书, 教师应该给予专业的引领。如师生 共读一本书,设置专门的导读课;在 午饭后一起读一本书;在晨诵后进 行“好书分享”,班级内进行“好书交 流”,开展班与班之间的图书漂流活动 等,都是引导读书的好办法。

  喜欢是会传染的。群体氛围会带 着学生们的“追风”。是学生自己选择 要读的书, 他才会真心投入去认真地 读,才能读得进去。

  好书第三条标准:大家说好才是 真的好。

  所谓“大家说好”, 并不是指“流 行书”“网红书”。相反, 这里的“大 家说好”是指真正的好书要经得起岁 月的洗礼。比如,《诗经》《论语》《道 德经》《山海经》《唐诗宋词》等介绍 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书籍,《天方夜 谭》《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巴黎 圣母院》《鲁滨孙漂流记》等外国名 著,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杨红樱的校 园小说、曹文轩的儿童文学,以及很 多孩子都喜欢的魔幻文学《哈利 · 波 特系列》……

  一本书如果一直被大家喜欢,弥 久而不衰,那么,存在就是最好的证 明,大家说好就是真的好。

  读书这方面,很多专业读书机 构、专业读书人士发挥了极大的推动 作用。如朱永新先生创办的新教育阅 读研究所,梅子涵先生倡导的“亲近 母语”,张赞民先生经营的河南省校 讯通书香班级评选等组织,他们公益 推动也好,公司运营也好,大批量大 家都认可的好书被带到大家面前,我 们大可乐享其成。

  关于如何让好书流动起来,我们 努力做好两件事。

  第一件事:把握好流动的方向。

  好书流动起来,要开通四条渠道: 人与人流动,班与班流动,家与家流 动,校与校流动。

  配合“人与人流动”,我们坚持开 展“好书分享”活动。每一个教师都 要做阅读的萤火虫,像萤火虫那样, “点亮自己,照亮他人”。我们提倡 “全营养阅读”。读书不仅仅是语文的 事,学生不仅仅需要读文学的书,还 需要读数学、科学方面的书,还要有 外语阅读、艺术阅读、文史阅读、哲 学阅读……每一科教师,都要做本专 业学科阅读的开拓者和推动者。在阅 读推广方式上,我们提倡“同心圆阅 读”,也就是以课内知识为圆心,用课 外延伸阅读扩大知识的背景, 帮助学 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语文课学习 了 400 多字的《丑小鸭》节选,再读 读 7000 字的原文;学习了《冬阳 ·童 年 · 骆驼队》,接着读《城南旧事》。 这种学习就像是孙悟空打妖怪, 盾到 妖怪先不着急动武,叫过来土地山神, 调查清楚妖怪的底细— 怎么修炼成 精的?是哪尊佛的坐骑或者门下童子, 然后按图索骥,把妖怪的主人叫过来, 妖怪自然就可以手到擒来。“问渠哪得 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我们知 道了“叶在树上,树在林中”,知道了 知识和原理的前世、今生和未来,学 习还会很难吗?我们常说,不为考试 赢得考试,考试好成绩其实是“大阅 读”额外的奖赏。

  每个爱读书的学生,都是引领阅 读行动的“天使”。“我为好书做代 言”“我为好书做海报”“我为大家读 好书”“我的阅读故事”“我的阅读存 折”……都是不错的方法。学生推荐 分享好书和分享自己读书经验的过程,

  就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过程。 自己推荐的好书被同学们争相传阅, 学生就成了“阅读天使”,那本书就成 了“最受大家欢迎的书”,凭着其他 阅读者的借阅签字就可以领到一定的 “奖励”。参与分享的有了动力, 所以 越分享越想分享; 接受分享的有了榜 样,所以越读越想读。

  把自己的想法变成大家的做法。 其方法有两个:一是带领学生及家长, 设计阅读推动活动的系统; 二是用欣 赏者的眼光发现、记录和展示学生推 动阅读好的做法。

  这里的阅读推动活动体系,包括 阅读什么书,如何阅读书,如何开展 读书推动活动, 如何用评价引导阅读 活动。我们支持和鼓励学生和家长成 立各种各样的读书社, 组建阅读分享 志愿者团队。然后,把大家组织的活 动建立成体系—班级分享排出顺序, 家庭读书会安排展示顺序, 评选活动 提前设置项目和标准。

  好书“班与班流动”,配合的活动 是“好书漂流”。赠人玫瑰,手有余 香。六年级把读过的班级图书赠送给 五年级,五年级赠送给四年级,四年 级赠送给三年级……以此类推。赠予 与被赠予的过程, 就是一种很好的教 育。我们常常利用 4 月 23 日世界读书

  日来召开读书节表彰会, 进行隆重的 赠书仪式, 让书香的芬芳在仪式中弥 漫。当然,“好书收藏证”也是不错的 方法。通过好书分享活动,自己推荐 的书被许多人喜欢传阅, 给好书的主 人拍照留影做纪念,不费多少事,但 是意义重大。

  好书在“家与家流动”,我们的做 法就是“家庭读书会”。“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一个社区的几个家 庭,小孩子关系不错,大人也相处融 洽,就建立一个“家庭读书会”。约定时间,选择线上或者线下的方式,聚 在一起交流读书心得,共读一本书, 共演一本书, 也可以就书中的某个话 题举行辩论会……形式不拘一格,重 要的是用“书香校园”影响“书香社 区”,经营一种书香传家的氛围。

  好书在“校与校流动”,倡导的 是社会责任。我们学校的育人目标是 “培养有担当的人”。“点亮自己,照亮 他人”就是担当的具体表现。在影响 别人的时候,最受影响的其实是自己。 为了让偏远山区的孩子也能有好书读, 我们确立了一所“手拉手”学校。给 “手拉手结对子”同学互相赠礼物、赠 图书、写信互勉……那些写给手来手 小伙伴的话,不仅的说给人家的,更 是说给自己的。你有一个苹果,我有 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还是拥有 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 思想,彼此交换,我们便成了思想的 “富翁”。

  第二件事:讲究流动的方法。

  如何将“流动”的效果最大化? 我们总结了五种方法: 眼与口流动, 耳与脑流动,目与手流动,知与行流 动,心与心流动。

  眼与口流动。只要看见文字,就 读出来,我们称之为“出声”,就是 大声读书。对于经典文章,一定要反 复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 读成诵的过程,就是消化吸收的过程。 很多时候,那些经典语句,读着读着, 意思就明白了。而且,从看见到读出 声, 这是双向流动的过程。那些“脱 口而出”的经典, 其实已经渗透到我 们的骨髓里,融化到我们的血液里, 浸润到我们的灵魂里, 成为我们的气 质。这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一 种解读。

  耳与脑流动。耳朵听见了要过过脑子, 我们称之为“入脑”。无论是自 己的读书声音, 还是别人的读书声音, 入耳入脑入心的过程,就是消化吸收的 过程。我是听书的倡导者,这可能和自 己小时候喜欢听评书和“小喇叭”有 关。现在闭上眼睛,曹灿叔叔的“猪八 戒吃西瓜”,刘兰芳老师的“笑死牛皋, 气死金兀术”,单田芳先生的“三打祝 家庄”,王刚老师的“夜幕下的哈尔 滨”……还在耳边徘徊,犹历历在目。

  目与手流动。读书就要批注,我 们称之为“上手”。我们提倡批注阅读, 不动笔头不读书。圈重点的过程,就是 提取信息的过程;提问题的过程,就是 批判思维形成的过程; 写感想的过程, 就是阅读和自己建立联系的过程。养 成批注阅读的习惯,对于平时的阅读 和学习,包括考试做题都具有重要意 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落到笔头上的 阅读,入木三分,更利于知识的迁移。

  知与行流动。读与写结合,阅读 和实践结合,我们称之为“践行”。读 书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丰盈自己 的生命,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用阅 读激活思想。有了想法,及时写下来, 那思想的种子就在自己的心田扎下了 根。相信种子,相信岁月。书中的智 慧就变成了我们自己的言行。我多年 坚持每天“六个一”,并深受其益。我 的“六个一”是从李镇西老师的“五 个一”发展过来的。李镇西老师坚持 每天“读书一万字,随笔千字文,上 好一节课,思考一问题,主动谈心一 个人”,我增加了一条 — “每天锻 炼一小时”。天天读,天天写,习惯 了,想写的内容越来越多,而且写的 时候, 那些美妙的语言不是想出来的, 而是流出来的。很多时候,看自己的 文章,自己都感到很惊喜,很佩服自 己, 这么深刻的话语是出自我心我笔。

  心与心流动。 读书智慧的“分 享”。好书感动自己,自己是受益者。 再把感动传递给周围有缘的人,“独乐 乐不如众乐乐”,分享思想,可以让自 己的幸福翻倍。孔子说:“学而时习 之,不亦乐乎?”我理解,这个“时 习之”的过程,就是学以致用,践行 交流的过程。他又说:“默而知之,学 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原来自己读书,然后分享感悟,是圣 人孜孜以求的人生至乐。我特别喜欢 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学习。广民是我 初中同学, 30 多年的老朋友,我们在 一起大多时候都在聊最近在干什么,读 什么书,我的很多书都是他推荐的。鹏 宇兄是我十几年的老友,结识于学习培 训,相聚必谈读书感悟,有时候在他 的书房,我们两个关起门来,品茶读 书,不知不觉就度过几小时,我们一 起饱含深情地大声诵读《道德经》,能 让别人误以为我们是“神经病”其实 是他们不懂我们沉浸在读书中的快乐。
\

  截至目前,我做过 7 所学校的校 长,建立了 6 个教师读书会。读书会 定期组织教师一起读书, 你说你的感 受, 我讲我的心得, 最互相感染,互 相感动,也互相成就。

  “书是粮食不是药。”阅读这件事, 不是可有可无的。用朱永新先生的话 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 发育史。”我们要成为有思想、有趣味 的人,怎么能不读书呢?

  在纷繁的世俗世界,何不拿起一 本喜欢的好书,开启阅读之旅,自由 放牧思想,精神世界丰富多彩的时候, 幸福就会接踵而来。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3226.html
本文标签: 好书 ,阅读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