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信息技术与初中美术教学的融合应用策略论文

发布时间:2023-09-11 15:23:1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当下信息技术的发展极为迅速,并且逐渐融入到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所以将信息技术与初中美术课程加以整合逐渐成为教师的必然选择。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应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对“信息化教学”相关文献资料的深入研究,在对初中美术教学现状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将信息技术更好地应用于初中美术教学上,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美术;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有效应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影响人们的学习与思维方式。这种影响在教育领域中的表现更加突出,新课标明确强调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以此来使信息技术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学习工具以及良好的学习环境。

  从实际情况来看,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十分契合美术学科的特点。因此,初中美术教师应不断探索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之间的联系。同时,要根据美术教学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恰当的教学策略,从而保障教学实效。
 

信息技术与初中美术教学的融合应用策略论文

  一、初中美术教学现状

  大量调查研究表明,在现阶段的初中美术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具体来讲,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目标比较片面。在长期以来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加重视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追求在一定时间内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美术技能,而对于其他方面的发展却有所忽略。

  第二,教学观念滞后。由于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根深蒂固,所以导致学校忽视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这种错误的观念也对美术教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比较明显的表现就是教学过程中存在敷衍的态度,对学生的要求过于宽松等。

  第三,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在长期以来的美术教学中,部分教师一直沿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当中,逐渐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模式。对学生来说,这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是比较枯燥的,所以容易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第四,学生主体作用不突出。尽管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但在现阶段的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中心”,而学生在学习中则处于从属的地位,只能跟随教师的思路被动学习。毋庸置疑,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抑制。

  第五,忽视评价环节的作用。部分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对评价环节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课内知识讲授的完成就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终点,所以导致教学过程缺乏延续性。此外,在现有的评价体系当中,教师采用的评价方法仍是比较单一的。

  二、初中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应用价值,从实际情况来看,其教育意义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拓宽学生学习范围。培养学生美术素养是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机会,使学生得到有效的锻炼。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而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辅助手段,无疑可以满足这一要求。

  第二,提供丰富学习资源。无论任何形式的学习活动都需要以恰当的学习资源作为载体。由于教材中的知识容量有一定的局限,所以仅仅利用教材组织教学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而信息技术作为一种依托互联网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在互联网的信息资源中搜集和整理适合学生的美术学习资源。利用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拓宽学生的美术知识视野。

  第三,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热情。由于教师采用的美术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所以导致美术课程在部分学生的印象中是比较枯燥的。借助信息技术,可以丰富教学活动的组织方法,使教学内容以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形式呈现出来。利用这种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第四,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是极为重要的。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时间通常是教师的“一言堂”,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而在课下,则缺乏便利的沟通渠道。利用信息技术,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教师与学生提供更加高效的沟通平台,从而及时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指导。
 

信息技术与初中美术教学的融合应用策略论文

  三、初中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方法

  (一)构建翻转课堂,拓展学习空间

  课前学习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能够为后续的学习活动做好铺垫。为了有效提高课前学习的效率,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翻转课堂模式。简单来说,翻转课堂是指对课堂内外的时间重新进行调整,从而将学习活动的主动权由教师转向学生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当中,可以将一部分学习任务转移到课前学习中。通过这一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相关知识,并带着问题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美术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

  比如教学“色彩的魅力”时,为了有效组织翻转课堂,教师可以重点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结合课标要求以及学生学情,并从三个维度明确了本课的具体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类比色”与“对比色”的相关知识,感受色彩的表现力,体会不同的色彩搭配分别能够传递出怎样的情感;(2)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观察、讨论等不同环节,根据色彩搭配的规律进行色彩的创作,以此来提高创作能力以及对色彩的感知能力;(3)情感目标:体会色彩的魅力,逐步形成用色彩表现情感的态度。第二,提供学习素材。在本课学习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色彩图片,并用视频的形式介绍了色相环这种工具。并且将这些材料压缩打包发送给了学生。第三,引导自主检测。为了使学生在课前学习环节初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在发送的“资源包”中提供了一些自主检测任务。比如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一些不同色彩搭配的作品,并搜集一些相关的艺术作品进行对比,寻找自己的问题与差距。

  (二)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习意愿

  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学习动机的影响。为了使学生产生更加强烈的动机,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此,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相对于静态的美术作品,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可以给学生提供一种更加直观、动态且具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从而增强学习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利用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从而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

  比如教学“少数民族的美术文化”时,本课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以及基本情况。不难发现,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各自有代表性的美术文化。同时,从学情来看,学生对少数民族美术文化的了解是比较少的。若直接组织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枯燥。针对这种情况,我利用一段多媒体视频创设了教学情境。具体来讲,这段视频中展示了我国不同少数民族的建筑、服饰、头饰、壁画等艺术的特点。比如藏族的唐卡、新疆的艾德莱丝绸、云南白族民居、客家族土楼、苗族风雨桥等。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新奇有趣的。利用这段视频,不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使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的美术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

  (三)引导图像识读,促进美术欣赏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所以图像识读无疑是美术课程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同时,图像识读能力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美术素养。简单来说,图像识读是指对美术作品、影像以及图形等视觉符号的解读与识别。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进行图像识读活动,利用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更加全面而细致的欣赏,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比如教学“独树一帜的中国画”时,本课需要运用欣赏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不同题材中国画的特点。比如在欣赏人物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赏析了《步辇图》。为优化学生的赏析过程,可在教学中使用了多媒体。一方面,利用互联网搜集了这幅画相关的背景资料,使学生了解了这幅画描绘的主要内容以及题材。另一方面,利用多媒体的缩放、扩大、移动等不同工具引导学生欣赏了这幅画的整体结构。同时,学生也对这幅画的局部内容进行了更加认真的赏析。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对这幅画的艺术特点有了较为准确的了解。比如通过详细观察画中人物的手势、表情、姿态、面容、眼神、服饰、动作等细节,使学生了解画中人物的传神之处。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对于图像识读活动的进行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尊重学生主体,组织自主探究

  教师要明白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所以和其他教学方法并不冲突。同时,信息化教学作为新课改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必然需要遵循新课标的理念。其中极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重视“以学生为主体”这一观念。在这一观念引领下,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全过程中,以此来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可以利用问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通过这一过程,既可以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出充分发挥,也可以给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提供更加明确的线索。

  同样在教学“独树一帜的中国画”时,在引导学生欣赏了《步辇图》之后,可以给学生出示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结合此前所学内容,给学生指出以下几个欣赏作品的角度:第一,从分析形象与形式入手。第二,描述对内容的理解与体验。第三,总结对内涵的领悟与研究。同时,教师可以结合作品内容提出了以下问题:(1)对作品进行认真的观察,了解人物的表情,分析人物的心理状态。思考在南唐处于危难的背景下,为什么韩熙载还会歌舞升平,经常夜宴宾客呢呢?(2)图中哪一位是中书侍郎韩熙载?这样判断的理由是什么?(3)画家是怎样描绘韩熙载听音乐时的动态神情的?(4)这幅作品有怎样的艺术特点?接着,学生依据问题对作品进行了欣赏与探究。同时,结合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学生之间展开了交流讨论。通过这一过程,不但使学生产生了独特的想法,而且在交流讨论中扩大了学生的认识。

  (五)优化评价方式,深化学习感悟

  在完整的教学活动当中,评价环节是必不可少的。有效的评价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更为准确的判断,并为后续教学活动的调整提供基本依据。在信息化教学中,对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必然要对评价方式作出相应的改进与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评价环节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进一步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评价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确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要改变仅由教师点评的模式,鼓励学生参与到评价环节当中。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使学生思考自己在美术学习中的收获,分析自己尚存的问题。另一方面,要组织学生进行相互点评。学生具有比较接近的美术素养,但同时也有着独特的个性特点。所以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和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在整合各种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自我反思。第二,明确多元化的评价内容。在信息化教学中,要避免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是要将重点转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态度、方法、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以便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第三,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比如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采用“电子档案袋”评价法。利用这种方法,教师可以及时记录学生的表现,从而在不断的对比中准确把握学生的变化。

  (六)注重课后拓展,提升美术素养

  美术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能仅仅将教学活动局限于课堂中,而是应该及时进行课后拓展。为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突破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课后的美术学习。

  综上,在当前的初中美术教学中,信息技术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因此,初中美术教师应准确把握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并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随着教学活动的推进,还需及时对教学模式加以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享受新技术带来学科学习的变化,使教学质量得到充分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来福.关于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数码设计(上),2020,9(5):234.

  [2]路海斌.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4):885-886.

  [3]石巍.初中美术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策略探究[J].文渊(高中版),2020(7):1136.

  [4]朱晓源.初中美术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20(21):174-175.

  [5]马占国.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初中美术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J].魅力中国,2020(18):192-19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288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