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在“双减”改革向全国纵深推广的背景下 , 教学工作更要重视“提质增效”, 可发挥 项 目 式教学的作用 , 为高中学生打造全新的化学课堂 , 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本文探 讨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利用 项 目 式教学构建实验情境 , 打造生活化的学习环境 , 旨在更好 地提升高中化学的教学质量 , 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育 。
“双减”政策 出台 的 目 的 是 减 轻 学 生 的 课 业 负担 , 缓解学生的身心压力 , 这就要求在教学实践中 更要重视增强 教 学 实 效 性 。 在 高 中 化 学 教 学 过 程 中 , 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 运用项目式教学培 育学生核心素 养 , 帮 助 学 生 更 好 地 掌 握 化 学 知 识 点 , 减少课堂中重复性的抄写内容 , 发挥学生自主 性 , 帮助学生在积极 、健康 、 自 由的氛围下开展学 习 , 既减轻学习负担 , 又提高教学质量 。
一 、实验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要改变课堂中的互动关系 , 尽量将学习主 动权交还给学生 , 让学生主动学 、积极学 , 自主完 成对课本内容 的 学 习 和 吸 收 。 在 具 体 的 课 堂 教 学 中 , 教师可选择创设实验情境这一教学方式 , 为学 生开展自主学习创造契机 。
以人教版 (2019 年 版)《物 质 结 构 与 性 质》的 第 三章第二节“分子晶体与共价晶体”为例 , 在课堂实 验中 , 教师可安排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干冰制作 实验 , 在实验前首先将干冰和普通冰块进行对 比 , 了解哪一个能够更好更快地制冷 。在对比之后 , 教 师继续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观察和了解干冰的制冷 优势 , 并根据获知的内容进行知识总结 , 最终得出 如下信息 : ①干冰属于分子密堆积 , 比冰有着更大 的密度 , 破坏起来所需要的能量也相对更低 , 故熔 点相对更低 ; ②干冰中只包含范德华力无氢键 , 破 坏起来不需要更大的能量 , 所以熔点非常低 ; ③干 冰在升华之后属于气态的二氢化碳 , 而冰在融化之后均为水 , 故干冰能够更好地被有效管理 。
在整个实验活动中 , 不仅包括观察干冰和普通冰 , 还包括获取、识别和处理化学信息 。这种教学方 式让学生从实验对比角度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奇妙特 性 , 也能促使学生对化学实验活动产生更多兴趣。
二 、生活教学促进学生知识系统化
陶行知先生指出 : “生活教育与生俱来 , 与生同 去 。 出世便是 破 蒙 ; 进 棺 材 才 算 毕 业。”在 他 看 来 , 学习要以生活为前提 , 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学习 不是真正的学习 。化学实际上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 面 , 学生在接触化学学科之前 , 在生活中往往也会 发现诸多化学现象 , 如 利 用 酸 碱 中 和 反 应 除 垢 等 。 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认知比较片面 , 难以将其转化 为系统的化学知识 。那么 , 在实际的概念教学阶段 , 教师可以利用项目教学所涉及的不同环节 , 将化学 概念直观地渗透于教学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强 化学生的学习体验 , 增强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
以人教版(2019 年 版) 必 修 一 的 第 二 章 第 二 节 “氯及其化合物”为例 , 教师可以改变以往晦涩难懂 的理论灌输的教学模式 , 用生活中的生动案例作为 引入对象 , 在教学中引入“自制漂白液”环节 。具体 来说 , 教师在讲解次氯酸时 , 可以选择以生活中的 双氧水 、漂白粉 、二氧化硫和活性炭 为 示 范 样 本 , 让学生分析不同漂白剂在漂白性上的差异 , 引导学 生思考“为何作为漂白剂在漂白性上有差别?”并准 备相关的素材 进 行 小 实 验 , 以 完 成 对 相 关 概 念 的验证 。
借助小实验的教学方式印证化学概念 , 如分别 用 1mol/L的双氧水和 1mol/L 的 次 氯 酸 钠 溶 液 滴 加到被品红染色的纸条 , 记录漂白所需要的时间和 实验现象 , 比较双氧水和次氯酸钠溶液的漂白性区 别 , 使化学概念不再是冷冰冰的理论 , 而是无比生 动的形象 。
综上可知 , 在化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中 , 教师要 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 利用生活元素的导入和思维的 碰撞 , 激发学生的潜在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 让学 生能够依据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进行深入的探索 。这 种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在于可以改变以往化 学概念教学中的被动式学习模式 , 使学生在参与学 习活动时呈现出主动式的学习状态 , 有助于培养学 生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力 , 促进学生核心素养 的发展 。
三 、精讲教学促进学生认知深入化
化学概念通常具有一定的学术特征 , 单纯依赖 对概念文字的记忆 , 往往难以达到全面深刻理解的 效果 , 导致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不全面 。 因此 , 为 加深学生印象 , 帮助学生形成对化学概念的长期记 忆 , 教师应引导完成探究环节的衔接 , 将探究环节 中所形成的结 果 , 逐 步 转 化 为 规 范 的 概 念 界 定 语 言 , 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融通 , 使化学概念更加生 动具体 , 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在化学概念的理解 环节 , 教师要以学生想象力和逻辑思维为注脚 , 以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为载体 , 通过合作式学习的开 展 , 增强学生的概念概括能力 。
以人教版(2019年版) 必修二第六章第 一 节“化 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为例 , 教师可以设计“探究 ‘自 热火锅’的组成成分及加热原理”这一环节作为化学 概念的引入模块 , 再结合大量的实验数据和研究成 果 , 有理有据地讲解其化学概念 , 利用这种教学结 构设计将复杂抽象的化学概念具体化 、可操作 化 , 让学生通过亲眼观察和亲身感知来正确理解化学概 念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 , 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观 察火锅的运作过程 , 并归纳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前 后物质能量的变化现象 。
观察和归纳阶段完成后 ,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 讨论阶段 , 让学生通过讨论来判断实验中哪些属于物理变化 , 哪些属于化学变化 , 并简要说明判断依据 。经过讨论后 , 学生将知识点总结成四点 : ①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生成氢氧化钙 ; ②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发生复分 解 反 应 , 生 成 碳 酸 钙 沉 淀 与 氢 氧 化钠 ; ③铝与氢氧化钙反应放热 ; ④加水后可能形成了原电池 , 活泼金属铁作为电池负极 , 炭粉作为电池正极 , 盐溶于水后充当电解质溶液 , 空气参与反应 , 发生吸氧腐蚀 , 从而释放出大量热量 。观察和总结活动都完成后 , 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拓展 , 如举例说明 自 己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化学现象 , 同时根据刚才的实验心得和讨论收获阐述这些属于哪种变化性质 , 说明 自 己的判断理由 。在完成阐述后 , 学生再利用教师准备的网络工具进行检索 , 借助 chemist等网络软件进行虚拟实验 , 印证自己的猜想 。
高中化学既离不开实践教学 , 更离不开教学理论的支撑 , 必须要保证两者的同步发展 , 才能完成化学概念与教学目标的匹配 。精讲理论环节即针对所学习的化学概念实施深入分析 , 帮助学生完成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转变 , 循序渐进地解决概念理解深度的问题 , 纠正在概念理解上存在的偏差和误区 , 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的印象 , 促进化学概念学习框架的稳固 。
四 、结论
项目式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要点 , 减少课堂中的重复性内容 , 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 自主完成对化学知识的学习 , 从而形成持续的学习动力 , 激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索热情 , 获取证据推理的思维核心 , 并达到提升教学质量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效果 。
参考文献
[1] 王磊 , 胡久华 , 魏锐等 . 化学项目式学习的课程 、教学与评价系统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团队 20年研究历程与 成 果[J] . 化 学 教 育(中 英 文) , 2022. 43(16) :24-29.
[2] 单飞桥 , 钟克利 . 高中化学“乙酸乙酯的性质和制法”的项目式教学— 乙酸乙酯合成方法改进实验探究[J] . 化学教育(中英文) , 2022(15) : 46-50.
[3] 李佳 佳 . 高 中 化 学 课 堂 中 项 目 式 学 习的 实 施 路 径 [J] .数理化解题研究 , 2021(33) : 82-8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2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