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纠错策略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9-07 11:16:2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在真实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 , 学生的认知难免 出错 , 教师要用平和的心态 、 恰当的技巧对待学生的错误 , 将错误转化成教学资源 , 让学生在纠错过程中汲取知识 、 提升能力 、升华情感 ,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

  道德与法治课程聚焦核心素养 , 关注学生思想 品行的发展和进步 , 注重激励机制 。 陶行知先生常 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他认 为“真”比一切都重要 。教师的纠错过程要关注学生 真正的探究体验和真实的情感态度 , 让学生具备真 知识 , 形成真品格 。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错误”, 是指学生对知识 理解不透彻或出现偏差 、对探究过程和方法产生怀 疑造成的矛盾或冲突状态 。学生的错误可能代表某 一个层面的学生同化思维 , 可能正是学习内容的重 点或难点 。教师将学生的错误转变为教学资源 , 就 是帮助学生突破认知与情感瓶颈 , 实现自我生长 。
\

  一 、以静制动 , 变废为宝

  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教育 , 他认为生活与教育 是同一过程 , 教育不能脱离生活 , 教育要通过生活 来进行 。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探究发现的过程中经常 错误百出 。 面对课堂的“节外生枝”, 教师要用海纳 百川的胸怀去接纳包容学生错误 , 保留情境的原汁 原味 ; 也要用变废为宝的慧眼去挖掘资源 , 促进思 维的自然生长 。

  以“垃圾分类”为例 。学生将碎玻璃 、牙刷 、废 报纸等垃圾分 成 四 类 , 上 台 展 示 的 同 学 出 现 了 错 误 , 教 师 不 动 声 色 地 问 大 家 : “你 们 有 不 同 意 见 吗?”一个男生说 : “我不同意把碎玻璃放到其他 垃 圾 , 因为我觉得碎玻璃还可以再回收。”这话正中教 师下怀 , 教师还准备了“碎玻璃高温炼化”的视频以便讲解 原 理 。 但 教 师 又 一 次 忍 住 了 , 让 男 生 说 理由 。“碎玻璃虽然碎了 , 但是它在高温熔化后 还 可以再制成其他的物品 , 我看过相关视频。”男生说得有理有据 。这时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 : “碎玻 璃 容易扎手 , 我认为是有害垃圾。”这时教师播放相关视频 , 水到渠成解决难题 。

  一波未平一 波又起 。 “我反驳旧牙 刷 属 于 可 回收垃圾 , 我觉得应该属于其他垃圾。”受刚才民主发言的影响 , 有学生站起来 。 “为什么 呢?”教 师 很 有耐心 。“因为旧牙刷被我们人类污染了 , 可回 收 的利用价值不大 , 又对人体没有伤害 , 所以属于其他垃圾。”有 同 学 说 。 “刷 鞋 子 用 专 门 的 刷 子 不 好 吗?干吗要用旧牙刷?”全场哄堂大笑 。 “旧牙刷可 回 收利用的价值确实不大 , 大家认为它应该属于什么垃圾呢?”教师缓缓地说 , “如果你们还 不 明 白 , 请 将分类标准再读一读 , 把关键词圈出来 , 在小组内讨论一下。”重读分类标准 , 学生思维渐渐明晰 , 观点趋于一致 。“同学们很善于发现问题 , 勇于发 表 自己的见解 , 很多观点不辩不明……”同学们对 质 疑者投去赞赏的 目光 , 教室里安静下来了 。

  由这个案例不难发现 , 课堂上发生的错误并不是毫无价值可言 , 它往往反映学生的思维能力 , 表达学生的真实想法 。教师善于发现错误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 , 巧妙运用学生的错误行为和思维 , 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与空间 , 在真实场景中开展真切体验与辩论 , 让学生走出错误认知 , 找 到 成 功 路 径 ,这样的导学会给学生带来意外的惊喜 。

  二 、就地取材 , 因势利导

  道德与法治是一 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课程 。 陶 行知先生的“行是知之始 , 知是行之成”完整阐述了 知行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 , 让学生做到知行合 一并 不容易 。

  以“我们不乱扔”为例 。教师带着孩子们到录播 室上课 。 刚 坐 下 , 就 有 个 男 孩 叫 嚷 起 来 : “教 师 , 我抽屉 里 有 垃 圾!”他 抱 着 书 本 闪到 一 边 。 教 师 一看 , 发现垃圾由废纸张 、零 食 包 装 袋 、橘 子 皮 、 饮料瓶等组成 。“同学们 , 这位同学抽屉里有垃圾 , 扔地上行吗?”教师扫视着全班 , 微笑着问 。“不行 , 不行!”孩子们显得很激动 。 “为什么不 行 呀 , 反 正 等会儿有保洁人员要来扫地的 。”教师故意满不在乎 地说 。“这样很不卫生呀!”“这习惯不好 。”…… 孩子 们七嘴八舌 。“那怎么办呢?”教师故意问 。“教室外 面有个垃圾桶 。”“老师 , 我这里有个塑 料 袋 。”还 有 一个学生立 马 从 教 室 前 面 拿 来 了 簸 箕 。 “同 学 们 , 你想对扔垃圾的同学说些什么?”“哪些是可回收垃 圾呢?”“这 位 同 学 , 你 现 在 看 到 干 净 整 洁 的 抽 屉 , 有什么感受呢?”“如果你看到别人扔下的垃圾 , 你 会怎么做呀?”教师乘胜追击 , 继续提问 。

  在这个案例中 , 面对突发情况 , 教师既没有冷 漠对待 、 听之任之 , 也没有见 状 慌 神 、敷 衍 了 事 , 而是就地取材 , 设置有梯度的问题进行诱导 , 结合 教学内容阶段性推进 , 这样既没有分散学生的注意 力 , 也没有打消学生的好奇心 , 既没有偏离教学 目 标 , 又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 , 一举多得 , 高效地完 成教学任务 。

  三 、耐心等候 , 灵活处理

  课堂评价作为教学的手段之一 , 应贯穿于整个 教学活动 , 特 别 是 对“错 误”的 评 价 更 值 得 教 师 思 考 。 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准确时 , 教师的评价语要巧 妙 , 除了鼓励 , 还应具备解读和纠正功能 。

  学习完“台湾岛”的相关知识 , 教师抛出一个问 题小结 : “谁来说 一 说中国台湾的五大美称?”教 师 特意挑选了 一 个 有 些 腼 腆 的 男 孩 子 。 “水 果 之 乡 、 海上明珠 …… 天然 …… ”男孩讲了两处 后 , 开 始 吞 吞吐吐起来 。“还有 …… 老师叫我 , 老师 ……”甚至 有人直呼“亚洲 ……”“嘘— ”教师做了个手势 , 然后静静地看 着 那 个 男 孩 。 “亚 洲 天 然 植 物 园 。”“不错 , 还有两种 。不着急 , 你仔细回忆下 。”教师认真 引导 。“海上 …… 米仓!”男孩 眼 睛 一 亮 。 教 师 竖 起 大拇指 。“甘蔗 …… ”教师小声提醒 。 “东 方 甜 岛 !” 男孩如梦初醒一般喊 出 了 最 后 一 个 美 称 。 “请 你 再 将五大美称说一遍 。”于是男孩重复了一遍 , 这次很 坚定 , 很骄傲 。

  这个过程前后花了近三分钟 , 在很多教师看来 , 这是在浪费时间 。假如叫其他孩子回答 , 也许就能立 马解决问题 。但这三分钟 , 对那个男孩来说很重要 , 他不单体验到答题的快乐 , 增强了自信 , 而且还体验 到教师对他的尊重 , 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

  陶行知先生提出 , 要有“善于提问 , 多方思考” 的治学态度 。 它启迪我们 , 在教学中 要 灵 活 机 智 , 不要以 自 己设定的答案作为唯一标准或范围 , 更不 要对有异议者或一 时不能评判的说法避而不理 。有 位教师在教学“台湾 自古以来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 的一部分”时 , 补充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 , 让 大 家谈感受 。“郑成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 , 我们 要 向 他学习 , 保 家 卫 国 。”学 生 关 注 了 郑 成 功 人 物 的 价 值 , 却没有关注事件本身的意义 , 于是教师换了个 方式提问 : “郑成功为什么非收复台湾不可?”一 下 子得到了 自 己想要的答案—祖国的每一 寸土地都 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
\

  实践证明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 。 只要我们 教师善于观察 , 勤于思考 , 错误会为课堂教学添上 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做一名有心的教师 , 就可以让 错误演绎精彩课堂 , 让错误在课堂上拓展智慧 。

  参考文献

  [1] 陶 行 知 . 生 活 即 教 育 [ M] . 武 汉 : 长 江 文 艺 出 版 社 , 2021: 53.
  [2] 王恩宝 . 陶行知“行是 知 之 始 , 知 是 行 之 成”[N] . 学 习 时报 . 2019-3-6(5) .
  [3] 项金芳 . 课堂因“错误”而美丽— 初中社会课“纠错”策 略初探[J] . 科教导刊 , 2010(3) : 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267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