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年修订) 》(以下简称“新课标”) 相较于之 前的版本在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上有较大变化 , 新课标必修课程有五个主题 , 其中预备 知识排在首位 , 涵盖了常用逻辑用语 、集合 、相等关系与不等关系等内容 , 且这些 内容 在必修的第 一 章和第二 章内 , 体现出教育改革对初高中知识衔接的重视度 。 不过这两个 阶段数学知识的衔接 , 单靠高中教师和学生的努力还不够 , 也 需 要 初 中 教 师 和 学 生 努 力 , 通过双方接力 , 实现教学内容的 自 然过渡 。 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在预备知识视角 下结合学生个性化需求 、 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等对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管理 , 以 帮助学生在浑然 一 体的学 习 中实现数学知识的衔接 。
教育家 陶 行 知 先 生 认 为 , 教 师 作 为 育 人 的 主体 ,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因材施教 , 并立足学 生长远发展制定教育方案 , 不可盲目施策 。在此理 念的引导下 , 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考虑学生 的个性化需求 , 并将教学立足点从眼前向更远层面 延伸 。对于初中数学教学工作而言 , 教师应当在开 展当前阶段教学活动的同时 , 考虑学生高中数学学 习实际需要 , 通过预备知识教学实现两者的衔 接 , 使学生在升入高中之后依然可以毫无波折地开展数 学学习 , 降低不适应心理 , 保持数学学习兴趣 。
一 、预备知识视角下做好初中数学教学衔接问 题的价值意义
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 , 使 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获得有用的数学知识 , 并满足其 个性化学习需求 , 具备十分鲜明的普及性 、基础性 和发展性特征 。而高中阶段的数学课程主要分为选 修课程 、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等内容 , 必修 课程面向全体学生 , 选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 为其提供多种多样的课程内容 , 使 之 在 自 由 选 择 过 程 中 开 展 学 习 , 具 备十分鲜明的发展性 、选择性和基础性特征 。 总体来看 , 与初中数学教学相比较而言 , 高中数学更为侧重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对知识的发生过程较 为 关 注 。 初 中 数 学 知 识 相 对 更 为 具体 , 学生可以通过直观学习掌握 , 而高中数学知识则具有更强的抽象性特征 , 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如果在初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充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性能力 , 那么到高中以后 , 学生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 , 难以提升兴趣 。可见 , 在预备知识视角下做好初中数学教学衔接显得十分有必要 。
二 、预备知识视角下初中数学衔接不当的原因分析
1. 教材原因
第一 , 初高中教材内容存在差异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符号 、 图形 、文字三种数学语言 , 在具体学习时 , 学生往往只对文字语言进行理解 , 不能对 三种语言进行灵活转换 , 很多学生都不会运用符号 语言和图形语言 , 数形结合能力不强 。教师在教学 中也往往较为关注学生的文字语言能力 , 忽视符号 和图形语言 。而高中数学则更注重对学生图形和符 号两种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 且突出对三种语言的 结合 , 要求学生不仅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 还 应当具备较高的数形结合思想 。这就会导致学生在 初中阶段难以提升综合数学能力 , 到了高中无法及 时进行衔接性学习 。此外 , 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还 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定量”和“变量”相互之间的 差异性 。初中数学习题中题干给出的往往是定 值 , 而高中数学题干中的数值往往是变量 , 需要学生依 据具体的函数性质对习题进行解答 , 且需要挖掘题 干中的各种要点 , 综合多种数学方法进行运用 , 对 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思维能力要求 。而初中教师往往 不关注学生变量学习的能力 , 所以会导致初高中数 学衔接面临问题 。
第二 , 初高中教材习题难度存在差异 。虽然初 中和高中数学中的习题都是围绕拓展探索 、综合运 用 、复习巩固三个环节进行设置的 , 然而习题难度 却并不相同 。其中初中习题往往与教材中的例题难 度相当 , 学生通过对例题的学习能够掌握练习题的 操作步骤 。而高中习题相较于初中习题难度上升了 一个层次 , 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有 较高要求 , 学生要想解答好练习题 , 不仅要对教材 中的例题进行深刻学习 , 而且还要结合其他关联性 知识进行建构性学习 。 例如 , 加 速 度 、力 的 运 用 、 平行四边形法则等都与高中数学知识存在联系 。如 果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这一点 , 那么也会 导致学生无法实现初高中数学学习的过渡 。
2. 学生原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 也是影响初中数学衔接的 一个重要因素 。 由于不同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兴 趣 、学习习惯等不同 , 所以会导致其在学习过程中 存在不同的心理感受 。例如 , 一些学生在初中阶段 对数学学科具有较强兴趣 , 不管是开展数学测试还 是对数学知识进行考查都能取得理想成绩 , 因而会 获得较大满足 感 , 这 就 会 使 之 不 断 提 升 自 我 效 能 感 , 从而会激发学习兴趣 。而到了高中之后 , 数学 知识更为复杂 , 对学生要求更高 , 学生在学习上不可避免会碰壁 , 从而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 而失去了 学习兴趣 , 这就会导致数学知识衔接面临问题 。此 外 , 在初中阶段中数学知识点相对较少 , 教师有足 够时间开展新课讲解 , 学生有更多时间对知识点进 行重复学习 、 内化吸收等 , 而到了高中阶段中 , 数 学知识较多 , 教师教学压力加大 , 学生学习也面临 较大压力 , 如果初中阶段教师不能做好引导和预备 性学习 , 那么学生到了高中之后就会对数学课程产 生厌烦心理 , 从而失去学习动力 。
3. 教师原因
第一 , 教 师 教 学 方 法 和 节 奏 差 异 性 。 高 中 阶段 , 数学知识内容较多 ,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 采用“略讲 +精 讲”的 方 法 , 对 于 简 单 知 识 进 行 略 讲 , 学生可能没有较多思考时间 , 而对于重点知识 则会进行精讲 , 且课堂教学节奏较快 。而在初中阶 段 , 数学教师教学的方法往往是精讲式 , 且课堂教 学节奏较慢 , 学生即便是本节课没有认真听课 , 下 节课也可以跟上节奏 。在预备知识学习中 , 很多初 中数学教师 没 有 对 高 中 数 学 课 堂 教 学 情 况 进 行 分 析 , 没有从教学方法 、教学节奏等层 面 进 行 衔 接 , 所以导致学生 到 了 高 中 以 后 产 生 不 适 应 心 理 。 第 二 , 渗透数学思想的差异 。初中数学 , 教师往往较 为注重对学生形象化思维的培养 , 不注重渗透数学 思想 。而在高中阶段数学教学中 , 教师往往更注重 学生数学思想的培育 , 如在测试卷中根式化简体现 分类讨论思想 , 要 求 学 生 具 备 较 强 的 数 学 思 维 能 力 。很多初中数学教师因为不注重有关预备知识的 讲解 , 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想 , 所以也影响 了知识内容的衔接 。
三 、预备知识视角下初中数学教学衔接的对策
1. 适当添加衔接内容 , 扩充预备性知识
为了推动初中数学教学衔接工作 的 有 效 开 展 , 要适当在教学中增加衔接内容 , 扩充预备性 知 识 。 这就需要教师对初高中数学教材进行大致性分析 , 适当将高中教材中的知识点向现有教学中渗透 , 并 注重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 帮助其提升符号语言 和图形 语 言 的 运 用 率 , 养 成 良 好 的 学 习习 惯 。 例 如 , 在学习函数图像的对称 、平移等知识时 , 教师 可以适当穿插一些函数的表示等知识内容 。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 , 在对预备知识进行扩充的过程中 , 要 做好详细分析 , 尽量使衔接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选 择性 , 且能够使学生形成系统的学习规范 。为了进 一 步提升衔接教学效果 , 还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 设置专门的衔接课 , 使学生在掌握现有知识的基础 上对高中数学知识进行理解和学习 , 感悟高中数学 学习的气氛和数学思想的变化 , 主动将自我学习过 程向高中靠拢 。
2. 重视学生非认知因素的衔接
第一 , 要想方设法消除学生依赖心理 , 培养其 良好的独立性 。初中阶段 , 很多学生都有较强的依 赖心理 , 不管是课程内容的学习 , 还是做练习题都 对教师产生较高的依赖性 , 而在高中阶段 , 教师则 不再事事帮学 生 规 划 , 需 要 学 生 自 主 制 订 学 习 计 划 , 自 己主动学习 , 具备较高的独立性 。所以初中 数学教师要提前对学生进行引导 , 使之消除依赖心 理 , 不断提升学习独立性 。例如 , 在教学中多运用 导学案教学法 , 或者多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问 题进行思考和探究 , 培养自主思考和分析讨论的习 惯 。第二 , 不断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 激发其 数学学习动机 。预备知识视角下 , 初中数学教学衔 接工作的开 展 还 要 重 视 对 学 生 数 学 学 习 兴 趣 的 激 发 , 帮助其不断提升学习动机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 学中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内容设计 , 使 学生能够在自身的发展区范围内对知识进行理解 。 只有学生能够 听 得 懂 , 才 会 保 持 对 数 学 学 习的 兴 趣 , 才可以对该学科产生浓厚学习兴趣 。第三 , 帮 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中阶段学生所采用 的“模仿式练习”方式并不适合高中数学学习 , 所以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方式进行变革 , 养成良好学 习习惯 。例如 , 可以让学生养成预习习惯 , 且要关 注学生预习情况 , 巧妙设计预习环节 , 注重激发学 生预习欲望 , 使之带着问题去预习 , 通过预习有所 收获 , 能够找到问题答案 , 产生成就感 。此外 , 还 要引导学生准备错题本 , 及时对错题进行整理 , 并 做好该类型题目的搜集和汇总 , 避免后期犯同样错 误 , 养成知错就改的好习惯 。
3. 分析学生认知基础 , 创设有效的衔接情境 有效的 衔 接 情 境 , 可 以 提 升 学 生 数 学 学 习 兴趣 , 使之在有趣的情境中对知识进行迁移 , 扩充知识容量 。教师要详细对学生认知基础进行分析 , 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对衔接情境进行创设 , 使学生提前感受高中数学学习的状态和氛围 。具体来看 , 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 , 教师要采用合理的方式 , 尽量创设有趣的情境 , 且在情境中循序渐进对预备性知识进行渗透 。 同时还要满足如下几 个 要 求 : 第 一 ,教学情境应当紧扣教学目标 。创设情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前提和基础 , 并不是最终目标 , 所以不管是教师设置何种问题 , 都应当将教学 目标作为 基 础 ,全程围绕目标来 。第二 , 教学情境创设应当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 调 动 , 尽 量 将 情 境 置 于 学 生 兴 趣 之上 , 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 , 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有关内容中 , 为了使学生直观立体地对轴对称进行了解 , 就可以创设多媒体情境 , 以多媒体手段对情境进行展示 , 使学生树立立体化学习 思 维 ,从而为后续高中阶段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
四 、结语
预备知识视角下初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 , 涉及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 关系到学生学习成效 , 因而数学教师应当想方设法提升数学衔接教学效果 。文章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策略 : 适当添加衔接 内 容 ,扩充预备性知识 ; 重视学生非认知因素衔接 ; 分析学生认知基础 , 创设有效衔接情境 。希望能为 一 线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
参考文献
[1] 李渊萍 . 高中数学新课程预备知识的教学理解研究[J] .数理天地(高中版) , 2022(9) : 77-79.
[2] 魏自盈 , 彭燕伟 , 吕 世 虎 . 湘 教 版 与 人 教 A 版 高 中 数学“预备知识”内 容 的 比 较 研 究 [J] . 甘 肃 教 育 , 2022(6) :119-123.
[3] 褚小 婧 . 三 个 版 本 高 中 数 学 新 教 材 微 型 探 究 活 动 比较 — 以 “预 备 知 识 ”部 分 为 例 [J] . 中 学 数 学 杂 志 ,2022(1) : 16-19.
[4] 范世祥 . 高中数学预 备 知 识 的 教 学 实 践 与 思 考[J] . 中学数学教学 , 2020(2) : 4-6.
[5] 张洁 , 林晴岚 , 陈柳娟 . 高中数学新课程预备知识的教学理解[J] .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 2019. 20(12) : 14-1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2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