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的现状及优化途径论文

发布时间:2023-08-31 11:20:0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的现状,然后论述了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的优化途径,包括以大学英语精读课堂教学新模式促进阅读能力培养;辨别英汉句式差异,培养英语长难句理解能力;提升英语语用意识,培养高难度文章阅读理解能力;等等。

  关键词:英语阅读能力,英语语用意识,大学生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在过去几十年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小学阶段,学生开始学习英语,到了大学阶段,英语依然是学生的重要学习内容之一 。学生明白英语水平高,将会给未来的自己插上翅膀,拥有更加 广阔的舞台 。然而,有相当数量的学生面对英语学习 却存在诸多问题,虽然很努力,但是英语水平却不高。 基于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是当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对于大学生来说,英语学习能力包括听、说、读、 写、译五项。而在这五项能力中,阅读能力在实际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在英语学习中属于基础部分,同时也 是考查学生英语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 同时,在近年 来的英语考试中,阅读所占的比重较高。因此,如何培 养大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不仅是大学生面临的难题, 也是高校英语教师应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的现状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以下现象:重视课堂 教学,轻视课下学习;重视精读,轻视泛读[1];重视词 汇、语法知识点讲解,轻视篇章整体性理解;重视教师 课堂讲授,轻视学生能力培养;教师是课堂主体,学生 是课堂客体 。受上述现象的影响,当前大学生英语阅 读能力培养现状不容乐观。笔者对所在学校国际汉语 专业大三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在英语阅读学习方 面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学生词汇量有限, 在阅读文章时有许多生词障碍,从而不能理解文章表 达的含义;第二,长难句结构复杂,且与汉语的语序、 表达方式有很大差异,学生不能掌握复杂句中各子句 成分之间的关系, 从而不能理解该句子表达的含义; 第三,学生能够理解字面意思,但是不能领悟语言表 述的深层含义 。针对上述问题,英语教师需要反思问 题产生的原因。

  首先,语言差异的制约 。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 语系,无论是发音特点、语音节奏,还是句法结构、表 达习惯,均差异巨大,所体现的思维和文化也迥然不 同 。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常常以汉语思维与表达习惯 来理解和思考英语,这必然会产生错误的认知,进而 不能正确地把握英语的语言特点和精髓。在二语习得 研究中,笔者也发现母语负迁移现象很普遍,而正视 这个问题,给予正面回应,帮助学生认识到母语负迁 移现象,有助于学生提高对目标语的掌握水平。

  其次,传统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的制约 。传统教 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对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具有 负面作用 。目前,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大学英语 教学中,教师主导课堂,花费大量的时间讲解词汇含 义、语法点、长难句、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等,而学 生课上听讲,课下背单词、记语法知识点。这种教和学 的方式有许多弊端 。从学生学习角度来看,存在以下 弊端 。第一,独自背诵单词 。所谓背诵单词,即学生拿 着词汇书或单词列表背诵单词。这种把单词从文章中 抽出来背诵的方法有悖于记忆规律,不容易形成模块 记忆,非常容易遗忘,因此学生背单词的收效甚微,其 原因在于割裂了单词与文章的关系,不能基于上下文 理解单词的意思 。第二,割裂了语法知识点与句子的 关系 。学生对语法点的掌握欠缺整体观,看不懂英文 长句的结构框架, 不明白句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 因而不清楚作者表达的含义 。第三,虽然有时学生能 够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但是不能把握句子与段落之 间的衔接关系,也就是不能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和作 者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从教师教学角度来看,传统讲 授式教学存在以下弊端:以教师为主体,“灌输”词汇 含义及英语语法知识点,“灌输”作者的主要观点、写 作思路等。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欠缺主动思考,导致其思考能力、创造能力、深层体验能力得不到提升。 对此,教师需要认识到寻求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的重 要性,正确的方法加上努力,可以使教师在培养学生 的道路上事半功倍,而不恰当的方法可能使教师的教 学事倍功半,教师和学生都感到受挫 。因此,教师需要 打破不合理的认识,树立科学的认知方式,寻求能够 真正激发学生兴趣和提升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

 
  二、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的优化途径

  (一)以大学英语精读课堂教学新模式促进阅读能力培养

  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的主阵地应该是与阅 读相关的课程,如英语阅读课程、英语读写课程、综合 英语课程、基础英语课程。在上述课程中,精读课文的 学习综合语法、词汇和语篇学习于一体,是培养学生 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大学英语精读课堂教学需要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 主体的模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弱化教师主导者的 地位[2],加强教师作为启发者、引导者的地位,努力做到 激发并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策划、引导、 启发、帮助作用。因此,教师在精读课堂设计中要改变 传统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组织学生探讨问 题,启发学生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总结问题。

  按照这种思路, 针对大学英语精读课堂教学,可 以进行如下教学设计 。对于一篇课文的教学,首先是 话题导入, 教师可启发学生针对某些现象进行讨论, 表达自己的观点,以了解本单元的主题 。对于课文的 背景知识,教师可与学生进行分享式交流,启发学生 思考中西文化的差异,以此为更好地理解课文打下基 础 。接下来,教师可布置一些学习任务,具体内容包 括:学生整体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的主要观点, 找出课文中的“拦路虎”。学生发现疑难问题后,可发 布到网络教学平台指定位置,以方便其他学生及教师 看到这些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 。教师要针对这些问 题进行归类总结,并发布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进 行分组讨论,同时教师针对这些问题提炼重点、难点 问题,以便在指导学生时给予其帮助。之后,教师要组 织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进行探讨式、合作式学习,并针对学生在预习时提出 的问题进行讨论,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通过讨论,部 分问题可得到解决,还有部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对 于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应给予指 导,使问题得到解决。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汇报展示如何解决问题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对于 课文内容有了基础了解,通过合作式学习,学生能够 基本把握课文的主要观点和表达思路 。汇报结束后, 如果学生没有解释清楚或解释不到位,教师需要进行 补充,以保证其对课文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教师 应当针对重点问题进行拔高性总结 。通过汇报展示, 学生对课文有了基本的了解,此时教师可以提出具有 深度的问题,如作者的观点、态度及课文观点与现实 生活的联系等,以此培养学生更具深度和广度的阅读 理解能力。

  (二)辨别英汉句式差异,培养英语长难句理解能力

  大学生在阅读英语文章时,遇到的突出难点就是 英语长难句的阅读 。 由于英汉的句式表达差异较大, 学生在没有系统学习英语句式的情况下,对于英语文 章很难读下去 。因此,在进行英语长难句教学时,教师 需要引导学生思考英汉长句表达方式的不同。具体而 言,英语注重形合,像一颗葡萄树,有清晰的主干,同 时会使用很多的附属成分来表达丰富的内涵;汉语注 重意合,像一根竹竿,一节一节地表达思想。英汉语言 的语序差异很大, 所表现的思维差异也有很大的不 同[3] 。学生在阅读英文时,常常会受到汉语思维的影 响,因此不能准确地找到英文长句的主干。对此,教师 需要启发学生思考英文句子的大框架, 即外形轮廓、 句子主干, 以及句子中夹杂了哪些附属性句子或短 语,这些附属性句子或短语在修饰主干句子中的哪个 成分。对于这样的长难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而不是“灌输”给学生,且要鼓励学生进行思考,让他 们体验到思考的乐趣 。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也 加深了对英汉句式差异的认识,之后教师要让学生在 阅读的过程中体会二者的区别, 驾驭二者的转换,从 而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时的理解能力。

  (三)提升英语语用意识,培养高难度文章阅读理解能力

  在文章阅读的过程中, 有时会出现以下现象:学生似乎理解了句子的字面意思,但是不知道文章作者 的表达意图[4]。这种现象表明学生语用意识薄弱。根据 语用语言学的理论, 语言不仅由字词的含义所决定, 语言的社会场景、文化场景都能传递出深刻的含义。 结合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进行分析,导致学生不能理解 文章深层含义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语言的修辞性、 文化的差异、语言本意和引申义的不同[5] 。 因此,在阅 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语用意识的培养,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表达意图。在具体的阅 读教学环节中,需要重视对修辞的学习与研究 。语法 是用词造句规范性的总和,而修辞则是为提高交际效 果,对言词进行修饰,使措辞准确而符合规范[6] 。修辞 本身就是一种特别的范式,是一种特别的语言表达方 式,它通过类比某种事物,以此说明作者真正表达的 内容 。重视对修辞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高难度的 语言表达,从更深的程度把握语言传递的内涵 。针对 文化的差异,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作者所处的文化和 时代背景。必要时,教师需要补充相关文化知识,帮助 学生理解异国文化的特点, 发现文中体现的文化现 象 。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思考语言的本义和引申义, 即字面意思和深层意思 。学生需要思考“作者为什么 这样说?通过这句话,作者真正想表达什么?”等问题。 如此看来,学生应当跳出全文分析文章的含义,不能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四)注重语篇整体教学,培养宏观阅读理解能力

  语言不是一片孤岛,其与文化、思维有着密切联 系[7]。因此,在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中应该把握整体教学 的原则, 并把这个原则贯穿语言教学的方方面面,从 单词、句子,到篇章结构、文章体裁、文章主旨、作者观 点、文化背景、写作背景,再到中西方文化差异、思维 差异等,都要让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和思考,以此培 养学生的宏观阅读理解能力。

  关于单词的学习,需要考虑单词的本义、引申义 及在文章中的含义。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预习课文时使 用英文释义法查找单词的含义,因为英文释义法可以 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该词语在英语中的含义,详细了解 一词多义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丰富词汇量,增强英 语理解能力 。在阅读文章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 单词在句子中的含义,从而在整体上理解作者要表达 的含义。

  关于句子的学习, 除了把握句子的语法结构,了 解句子的字面意思, 还需要研究句子之间的衔接关 系,联系上下文,把握文章的语境,发现作者真正想要 表达的含义 。这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难点,因为学 生常常停留在字面意思上,不能够把握作者真正想表 达的内容 。而加强语篇衔接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辨别 语篇之间的联系,且只有把上下文连贯起来,学生才 能准确把握作者想表达的意思。

  关于篇章整体的学习,主要涉及篇章结构、文章 体裁、文章主旨、作者观点、文化背景、写作背景、中西方文化差异、思维差异[8]。这些内容是培养学生阅读理 解能力的重要部分 。其中,篇章结构、文章主旨、作者 观点这些部分涉及分析、概括、总结并找出文章中的 理据 。文章体裁涉及语类意识,教师可以结合语类的 定义、特点进行教学,启发学生思考文章的特点,并进 行归类比较,从而更加系统地把握英语各类体裁的特 点,这不仅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还有助于学 生写作表达能力的培养[9] 。而对于文章体现的文化背 景、写作背景及中西方文化差异点的思考,是从宏观 角度、更深层面理解文章和现实 。这个部分的教学不 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宏观阅读理解能力,还有助于启发 学生认识一种新的文化、新的思维、新的视角,培养学 生的跨文化能力和全球治理能力,这也是英语学习的 更深层次意义所在。

  (五)重视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结合,全方位 培养英语阅读能力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数字化、信息化教学手段 越来越多元化,网络共享资源越来越丰富,学生进行网 络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学生学习的方式 也更加多样化。这给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带来了 丰富的资源和便捷的方式。然而,互联网资源犹如浩渺 的大海,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选择慕课 资源和阅读材料,系统扎实地培养大学生的阅读能力。 同时,针对学生在线上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 回应,以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线上线下混合式阅 读教学的开展不仅是由互联网不断发展等外在因素决 定的, 学生内在因素也是推动线上线下教学开展的重 要动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 而在互联网时代,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面临着重 要的机遇和挑战[10]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强化自主学习 能力,因此教师要采用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 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 期的工作,需要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机会进行教学。

  首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覆盖学习全过程,使学 生阅读能力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中得到培养 。课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需要 思考怎样协调安排课上、课下的学习,从而做到学习 效果产出最大化 。课前学生要进行自主学习,预习阅 读课文,发现文章的难点问题 。课前预习环节非常重 要,因为通过实践阅读,学生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 题,学生的阅读兴趣由此也可得到激发 。学生带着问 题进入课堂, 在小组讨论中求知的欲望得到增强,他们会积极探讨,寻找答案,同时在听教师分析时也会 集中注意力,积极参与和教师的互动。小组讨论中,小 组成员之间彼此分享、激励,可得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和方法 。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在合作 中、探索中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的阅读能力会 得到切实培养,同时学生的合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培养。

  其次,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培 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线下学习和课堂学习是重叠在一 起的,重点在于解决学生课下学习中依然存在的疑难 问题 。线上学习和课下学习虽然有重合,但是二者不 是绝对互等。线上学习是指学生通过网络课程或网络 教学视频进行精读文章学习,即学生通过灵活的时间 安排和空间安排进行学习 。这个环节依然属于听课, 即听视频中教师的讲解 。当然,线上视频学习不同于 课堂教学,因为学生可以暂停或回放视频,从而消化 阅读难点部分 。而课下学习是指学生自主阅读文章, 发现难点,这是检验学生阅读水平的实践活动,是学 生发现语言文化难点并自主探索的过程 。当然,在阅 读环节之后,再进行线上学习,如借助网络教学视频 听教师的讲解, 有助于学生解决部分阅读难点问题, 从而给课堂节省更多的时间 。 同时,学生可以有更多 的机会讨论难点,有更充足的时间展示小组的讨论成 果, 这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分享交流的锻炼机会,从 而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重视精读方法与课外阅读结合,夯实英语阅 读能力培养

  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方法和实践。 通过精读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学到一些分析问题的 思路和方法, 当然也积累了重要的语言文化知识点, 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阅读理解 能力 。然而,阅读能力的培养仅仅靠精读课文的学习 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 阅读 。关于课外阅读,教师要鼓励学生养成多读英文 著作的习惯,在鲜活的语言环境中丰富词汇量,增强 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且在语篇阅读中学习句型的 表达,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关于英语读物的选取, 需要考虑难易程度、兴趣爱好,时政新闻、网络评论都 在读物范围之内且包括英文杂志、英文原著改编刊物 和英文原著作品 。目前,英语读物没有明确的分级,但 是有些读物会提示词汇量范围,说明适合某种英文水 平的学生阅读。学生选取适合自己水平的读物进行阅读,能够逐步提高阅读水平。具体来说,英语原著改编 刊物如书虫系列、床头灯系列,难度较低,适合英语水 平较低的学生阅读;英文杂志中的文章比较适合中等 水平的学生进行阅读;英文原著适合水平较高的学生 进行阅读;国内外的时政新闻、网络评论贴近当前生 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合全体学生进行阅 读。另外,国内知名出版社也推出了网上阅读资源,具 体呈现为系列阅读刊物,适合不同英文水平的学生进 行阅读。在如何监督、激励、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方 面,教师可以布置阅读任务,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英 文水平和兴趣选取阅读刊物,并撰写读书报告 。同时, 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阅读分享交流会,使其分小组进 行交流分享, 这样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此外,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发到阅读 交流群,其他学生及教师都可以回答,并共同探讨,解 决疑难,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

 
  三、结语

  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 务。正视现状,发现现有教学中的问题和弊端,改革原 有的不合理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扎实的 阅读理解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期待通过寻求更加 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英语阅 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凌云,程妍.基于循证实践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教 育评论,2021(4):145- 149.

  [2] 李文璐,李斯,李欣.POA 视域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6):222.

  [3] 赵崇华.思维模式与篇章教学[J]. 山东外语教学,2000(3):52-55. [4] 卜苑萌.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建构[J].海外 英语,2021(2):183- 184.

  [5] 张新杰,邱天河.语篇连贯研究综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10): 18-21.

  [6] 李志岭.修辞对语法的超越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 理论与实践,2008(3):6-8.

  [7] 刘正光.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与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J].外语研 究,2010(1):8- 14.

  [8] 曲桂贤.语篇、语境与外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8):42- 43.

  [9] 杨信彰.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类意识与外语能力[J].外语与外语教 学,2015(3):25-27.

  [10] 部慧娟 . 培育 自主学习能力的外语教学语言哲学新范式研 究[J].外语研究,2008(1):64-67.

  其他作者简介:孙丽霞(1980 — ),女,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翻译 理论与实践。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242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