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大学生志愿者及非志愿者等不同社会群体分别 从正面、侧面深入展开调查,并在数据的支撑下分析了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结果显 示,部分大学生选择参与志愿服务是基于一定的能力与兴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意识较强、大学生志愿 服务参与动机是积极向上的,最后提出了四点建议,包括加大对志愿服务活动内涵的宣传力度和正面引导; 为大学生搭建平台,提供更多的志愿服务机会;减少形式主义评比,降低大学生的功利性;加强大学生党员 队伍建设,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
志愿服务是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重要途 径,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1],其在育人 方面发挥着价值导向、素质提升、能力培养等作用,彰 显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品德修养[2]。
推进志愿服务,离不开在身后默默付出的社会工 作人员等,同时大学生志愿者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 用,尤其是医学生志愿者能通过自身的专业优势和自 我使命感来服务社会。大学生志愿者作为青年志愿者 群体的核心力量,在维护社会稳定、服务经济建设方 面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对推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与 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3]。因此,大学生志愿 者已成为志愿服务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4] 。但 这些大学生志愿者的参与动机如何,是出于名利趋向 听从指挥?还是出于真正的内生动力?本文拟展开有 关的研究调查,望在该方向取得一定进展。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研对象
1.问卷调查对象。以苏州大学大学生为主,并辐射 到其他高校大学生,共计 547 人。 ①性别方面:男生 202人,女生 345人。②专业方面:医学生 288人(如临 床医学、药学等),非医学生 259人(如材料类、计算机 类、食品类等) 。③政治面貌:党员 17 人,共青团员 482 人,群众 48人。 ④学校分布:苏州大学 413人,其他高 校 134人。
2.访谈对象。①大学生志愿者 4人:江苏省连云港 市张同学 A、江苏省连云港市张同学 B、江苏省常州 市钱同学、河南省漯河市郭同学。②大学生非志愿者 2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五家渠市王同学、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五家渠市赵同学。③医护工作人员 1 人:无锡市第八人民医院苏主任。 ④社区工作人员 1 人:江苏 省连云港市苏女士。
(二)调研方法
1.查阅文献,分析研究现状。在确定调查大学生参 与志愿服务动机课题的基础之上,以大学生、医学生、 志愿服务、志愿动机等为关键词,多途径查阅相关文 献。同时,搜集以往相关科研课题,仔细阅读,进行借 鉴和比较,深入了解研究现状,从而加以分析,确定研 究重点和创新方法,并根据调查目的和方向制定相关 问卷。
2.发放问卷,调查服务情况。以问卷星的形式进行 调研,问题包括基本信息、参与志愿服务类型、参与志 愿服务的动机、如何看待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 如何增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意识等。通过微信等 各种传播方式多渠道、大范围地宣传调查问卷,做到 90%以上的填写率,收到 500~ 600份反馈。
3.进行访谈,了解志愿动机。 线下访谈共计采访 4 位大学生志愿者、2位大学生非志愿者,以及 2位不同 的社会角色,如社区工作人员、医护工作人员等。采访 过程中采访人员针对该项目主题,询问了志愿者参与 志愿服务的具体工作、所学专业与志愿服务有什么联 系、参与动机是什么、如何端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 的动机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就大学生志愿者加入志 愿活动的看法、态度,以及其参加的情况和效果等相 关问题对不同的社会角色进行访谈。通过采访多角度 了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和收获,以及非志愿 者和不同工作人员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看法,切 身感受并记录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
4.分析数据,总结调研结果。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束后,根据问卷数据及访谈内容,编辑信息稿件对多个媒 体进行投稿。 主要分析三类主体对本次问题回答的结 果,采用图表的形式绘制各项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所 占百分比,比较不同专业、不同高校的大学生参与志愿 服务活动的动机,并进行总结归纳,以加深思考。
二、结果
( 一)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问卷共设 15道题目,问卷主要围绕大学 生参与志愿服务类型、志愿服务参与动机、如何看待 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如何看待当代大学生从事 志愿服务,以及如何端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 等问题展开调查。
本次调研共收集到有效问卷 547 份。其中,男生 填写人数为 202 人,占比为 36.93%,女生填写人数为 345 人,占比为 63.07%;问卷填写以 2020级、2021 级 学生为主体,有少数 2019级、2018级、2017 级学生参 与填写;有效填写人次中,政治面貌为群众的学生占 比为 8.78%,有 88.12%的学生为共青团员,有 3.11% 的学生为党员;苏州大学学生填写比例为 75.5%,其他 高校学生填写比例为 24.5%。
( 二)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情况
1.样本专业分布。如图 1 所示,医学类专业学生参 与志愿服务的人数为 137 人,占参与志愿服务人数总 量的 56.61%,非医学类专业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人数 为 105人,占参与志愿服务人数总量的 43.39%。 由此 可见,相较于非医学类专业学生来说,医学生参与志 愿服务的人数略多。但是不管医学类专业还是非医学 类专业学生,都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不同专业大学生 参与志愿服务的选择没有明显差异。此外,收集的有 效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填写问卷的学生中,有 83.06% 的学生认为参与志愿服务不需要专业对口,只有 16.94% 的学生认为需要专业对口。
2.志愿服务类型。 在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中, 59.92%的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类型是在医院当导医, 协助病患进行就诊,大多数学生还参与了线上、线下 家教 (44.63%),图书馆图书整理(47.11%)等志愿活 动,有 13.22%的学生参加了学校各类活动的协助工作。
3.部分大学生未参与志愿服务的原因。在未参加 过志愿服务的学生中,有 66.67%的学生是因为没有时 间而未能参与,并表示如果有合适机会便会参加。同 时,也有极少数学生由于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或兴趣 (5.04%),有社交恐惧症(5.88%),觉得志愿服务太辛 苦、怕累(13.73%)等未能参与志愿活动。
4.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如图 2所示,在 137 位参 与志愿服务的医学生中,有 79.56%的学生出于自身作 为医学生的使命感参加志愿服务,大部分学生参与志 愿活动的动机是为了增加社会经验,锻炼自己。不可 否认的是,有 52.07%的学生为获得志愿时长而参与了 志愿服务,也有少数学生因为兴趣、可以服务他人而 选择参加志愿活动。
5.愿意参与一次志愿服务的时间。 据统计结果可 知,2.48%的人愿意参与一次时间在 1 小时以内的志愿 服务,29.75%的人愿意参与一次时间在 1~2.5 小时(不 含 2.5 小时)的志愿服务,36.36%的人愿意参与一次时 间为 2.5~5 小时(不含 5 小时)的志愿服务,31.4%的人 表示愿意参与一次时间在 5 小时及以上的志愿服务。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可知,多数志愿者愿意参与较长时 间的志愿服务活动。
(三)如何看待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
就如何看待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这一 问题,有 21.16%的人认为意识非常强,有 49.15%的人认为比较强,有 19.11%的人认为强,有 10.24%的人认为一般 般,仅有 0.34%的人认为比较差,而认为非常差的人数 占比为 0.
对于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在给定选项中有 60.10% 的学生选择“挺好的,可以服务他人”,有42.09%的学生 选择“能够很好地锻炼自身能力”,各有 1.22%的学生 选择了“浪费时间,干体力活罢了”“没有太大意义”。 同时,也有学生填写了自己的看法:应该为大学生提 供能反映参与志愿工作问题的途径,方便其在有问题 时可以及时改进。
当参与过志愿服务的大学生被问到如果以后有 机会,是否还会参加志愿服务时,有 97.61%的学生表 示会继续参加,仅有 2.39%的学生表示不会再参加。
(四)如何端正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动机
问卷的最后一个问题正符合本团队课题的主题与 调研目的,即如何端正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动机。
调查结果如表 1 所示,有 83.28%的学生选择“学 校加大对志愿活动内涵的宣传力度和正面引导”,有 81.57%的学生选择“提供更多的志愿服务机会”,有 75.43%的学生选择“给予从事志愿服务的学生更多的 精神鼓励”,有 65.87%的学生选择“创新志愿服务形 式”。此外,也有学生据此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 完善志愿者的健康保障和物资供应,针对参与志愿服务 的志愿者进行相关培训;建立相关监察制度,减少形式 主义评比。
三、讨论与建议
(一)讨论
1.部分大学生选择参与志愿服务是基于一定的能 力与兴趣。通过对在读大学生的采访,笔者了解到大 学生选择参与志愿服务是在个人能力的基础上加上 一定的兴趣,二者缺一不可。以下面三个访谈为例。
a.被访者(02 大学生志愿者)说:“选择哪项服务, 都是要多方面考虑的。在不具备专业医学知识的情况 下,我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服务项目。我对我选择的志愿服务项目充满了兴趣,也坚信 自己能够做好这些工作。 ”
b.被访者(03 大学生志愿者)说:“我觉得在个人 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加上一定的兴趣,能力与兴趣缺 一不可。这些志愿服务没有过多的技术含量,却需要 强烈的责任感才能做好,我有信心、有能力,并且也有 兴趣把它们做好。 ”
c.被访者(04 大学生志愿者)说:“大学生无论在 哪个地方,都应该发挥出自己的价值。当有人需要帮 助时,我作为一名医学专业的学生,又是一名预备党 员,定当义不容辞解决群众当前面临的困难。在志愿 服务期间充分利用自己善于沟通的能力,切实为人 民、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
2.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意识较强。无论是大学 生非志愿者,还是社区工作者等,在采访时对大学生 参与志愿服务普遍表现出认同态度。以下面两个访谈 为例。
a.被访者(05 大学生非志愿者)说:“我认为现在 的大学生对于志愿服务的意识较强,因为经常能在学 校里见到许多学生积极地响应学校相关的志愿服务 活动。不管是配合工作人员的工作,还是主动参与其 中,他们都表现得尤为突出。 ”
b.被访者(08 社区工作人员)说:“大学生总是很 积极地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无论有什么困难或麻 烦,他们总是积极承担、解决,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而 奋斗,这是他们的担当与责任,他们也是乐于奉献的 一代人,所以我们很欢迎他们来参加志愿服务。 ”
被访者们一致认为当代大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 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与担当,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并服从 组织安排。同时,被采访者也表示希望一些志愿服务 意识不强的学生可以有所改进,提高志愿服务意识。
3.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动机是积极向上的。 通过 对不同社会群体的采访,笔者从侧面角度更加深入地 了解到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以下面两个访谈 为例。
a.被访者(08 社区工作人员)说:“很多表现积极 的大学生都是比较正能量的。他们参与社会活动中, 首先就是一种比较正面的态度,即‘我参与社会活动, 我做一些比较力所能及的事情’。当然首先还是自我 价值的体现,然后利用假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这都是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 ”
b.被访者(07 医护工作人员)说:“从周围大学生 包括医学生参与的一些活动来看,他们的行为属于自愿奉献。现在的大学生是自我担当、勇于奉献的一代 人,故这也是他们为提早步入社会做的一种体验。孩 子们这一次乐于奉献的精神,赢得了我们这一辈人的 赞扬。 ”
(二)建议
根据对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的分析,笔者了解到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存在一定差异,而为了可 以更好地提供志愿服务,如何端正志愿活动参与动机 成为重中之重。为呼吁大学生出于内生动力参与志愿 服务,笔者现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1.加大对志愿服务活动内涵的宣传力度和正面引 导。 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做志愿服务精神的倡导者、弘 扬者,更要做践行者,让志愿服务活动成为一种生活 方式,将志愿服务精神落到实处[5]。
为了提高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主动性,学校应 该多进行一些积极、正向的引导。同时,学校要加强对 志愿服务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 意识。高校要通过鼓励积极的参与动机、端正功利性 的参与动机、调整志愿者的奖励机制等方式,激发大 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及责任感,让学生更好 地认识到志愿服务的社会性及必要性。
2.为大学生搭建平台,提供更多的志愿服务机会。 在此次调查过程中,有不少学生表示没有合适的途径、 时间和机会参与志愿服务。因此,社会及高校应该多提 供一些让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机会,通过各种途径 相结合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活动,让部分有参与 志愿服务意向但缺少平台的学生有更多参与的途径。 同时,各高校需秉承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扩大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范围,积极承办内容丰富、形式 多样的公共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有更多选择的机会[6]。
3.减少形式主义评比,降低大学生的功利性。 从问 卷调查及对大学生志愿者的访谈中可以了解到,有部 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是为了获得志愿时长,以 便评奖评优。志愿服务经历作为参与评优的重要指标 之一,的确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对 学生参与服务给予应有的奖励。但高校在组织志愿服 务活动时,应当通过提高大学生的兴趣、胜任能力及真 心助人的善意等内部动机进行引导和激励,同时针对 医学专业的学生开展结合医学生职业特点的特定类别 的志愿服务[7],以榜样的力量促使更多学生端正参与志 愿服务的动机,使其出于内生动力参加志愿活动。
4.加强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党员模范带头 作用。 尽管参与问卷填写的大学生党员人数较少,多数集中在共青团员大学生群体,但仍需加强大学生的 党员队伍建设,让党员大学生真正发挥出模范带头作 用。 大学生党员作为党组织中有知识、有朝气的群体, 是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而发挥先锋示范 引领作用则需要大学生党员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 政治立场、全方位发展的综合素养和服务于他人的奉 献精神[8]。基于此,学校应加强党的宗旨教育,倡导大 学生党员的奉献精神,使大学生党员认识到,只有认 真实践党的宗旨、具备无私奉献的精神,才能全心全 意为人民群众服务。
总之,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 力量,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和教育性,其志愿动机和志 愿行动对当前时代社会的良性运转和应急管理起到 了重要作用[9]。对此,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应心怀使命 感,积极地参与志愿活动,从内心深处形成对责任担 当的情感认同,树立起践行担当的坚定信念,在强大 内在精神力量的驱动之下勇于担当[10]。本研究有助于 了解医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让大学生将责任担 当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认同,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 中“因奋斗而出彩,因奉献而升华”。此外,本研究能够 促使社会和高校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有利于帮助高校构建更高效、更有意义的志愿服务工 作格局,使志愿精神在大学生价值观念中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 王佳璇,王良滨,刘晴晴,等.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创 新路径探究: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3.36(1): 108-111.
[2] 陈雅嫄.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体系探索:以闽江学院“小海志”志 愿服务队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38(12):55-57.
[3] 李媛媛.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问题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 学,2010.
[4] 张静.大学生群体志愿服务动机及引导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 师范大学,2022.
[5] 魏樊樊,郝娟.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与行为的关系研究[J].陕西行 政学院学报,2022.36(2):119-124.
[6] 吴佳丽,邓一欣.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的调查研 究:以江苏医药职业学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9):115-117. [7] 曹璐,刘惠军.医学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研究[J].中国医学伦 理学,2019.32(2):250-254.
[8] 姚远.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先锋示范引领作用培养路径探索[J].湖 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20):95-97.
[9] 王和,艾美伶.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价值、现状及路径优化:以 华东师范大学疫情防控期间志愿服务为例[J].科教文汇(上旬刊), 2021(10):4-6.
[10] 张丽娜.如何成为有担当责任意识的青年学生[J].人民论坛,2019 (25):106-10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2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