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论述了“互联网+”背景下区域内乡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办学的价值,然后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区域内乡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办学的困境,最后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区域内乡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办学的对策。
关键词:乡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办学;“互联网+”
乡村小规模学校被视为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神经末梢”或“最后一公里”,它的存活既保障了边远山区孩子就近入学接受教育的权利,又保障了当地农民的权益,解决了山区群众的民生问题,更是实施国家脱贫攻坚计划和乡村振兴战略、巩固控辍保学成果、办好公平优质农村义务教育的需要[1]。但长期以来,乡村小规模学校存在教学设施设备闲置、教师结构性缺编、办学理念陈旧、缺乏自主发展意识等普遍性问题,使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举步维艰。本文试图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及互联网平台,按照乡镇区域内乡村小规模学校与优势学校的学科需求,构建一种动态互补的联盟办学共同体[2]。本文主要从“互联网+”背景下乡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办学的价值、困境与对策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互联网+”背景下区域内乡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办学的价值
只有通过教育现代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可以达到促进乡村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目的,进而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基于“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开展联盟办学是解决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和开足开齐各科课程的迫切需要。乡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办学的课程、教学与管理制度,就近上学和义务教育的关系,教师队伍结构和分布均衡化,以及校际教育资源的优化等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化乡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办学的教育理念、教育资源管理,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3]。
(一)理论价值
第一,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存活体现了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具有同等价值的理念。“互联网+”背景下乡镇区域内乡村小规模学校与优势学校的联盟办学,既保障了偏远地区孩子接受教育的权利,同时又保障了农民权益,解决了民生问题,为当地社会稳定、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利用“互联网+”技术,乡镇区域内乡村小规模学校同优势学校之间构建教育同盟,是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农村地区优质基础教育的重要体现,有益于继续做好农村偏远地区的控辍保学工作,有助于推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第三,乡村小规模学校凭借“小而精”的固有优势,依托“互联网+”技术在联盟优势学校的帮助下,可以逐步摆脱对外部力量的依赖,寻找自主发展的内驱动力,从而探索出一条因地制宜、科学高效的内涵发展道路。
(二)实践价值
第一,“互联网+”背景下乡镇区域内乡村小规模学校与优势学校的联盟办学改变了乡村小学与教学点之间联系较少、相互脱离和散点分布的状态,使物理距离相近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可根据自身学科的发展需求,盘活并整合教育资源存量,依托优势学校的优势积极开展薄弱学科的联盟办学活动。
第二,利用“互联网+”技术,乡镇区域内乡村小规模学校通过与优势学校开展学科联盟活动,可推动学校教研教改,提高教师学科教学水平,开展开齐各科课程,进而使学校的教学质量整体提升,改变了山区孩子盲目在城镇择校的现状,转向在家门口就近入学。
第三,利用“互联网+”技术,乡镇区域内乡村小规模学校同优势学校之间构建教育同盟,能满足学生、教师、学校三者的利益。就学生层面而言,能够让学生就近接受全面而优质的教育,解决了学生按户籍地就近上学和接受全面而优质的义务教育之间的矛盾。就教师而言,有效地解决了教师分布不合理、年龄结构老化、学科结构性缺编、余缺而不互补的现状,可以破解一名教师承担多门课程教学任务,导致教学质量低下的尴尬局面。就学校而言,能够高效盘活校际教育资源存量,开足开齐各科课程,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改变学校“运行乏力”“孤立无援”的被动局面,进而逐步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二、“互联网+”背景下区域内乡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办学的困境
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4],在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战略的推动下,国家层面已经开始高度关注和支持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在教育资源配备、教师专业化成长等方面给予了更多的倾斜和照顾,这使乡村小规模学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与区域内优势学校相比,乡村小规模学校在资源配置、教师结构、学生素养和学校管理等方面仍然面临诸多困境。
(一)资源配置不均衡
从资源配置来讲,乡镇区域内优势学校实现了网络百分之百全覆盖,多媒体教学设备、远程会议室、录播教室、微机室、教师办公电脑、学生版平板电脑等信息化硬件设施基本配齐,信息化软件的升级、更新和维护基本上能够跟进。而就乡村小规模学校而言,极少部分学校还没有接入网络,硬件设施配置非常有限,大多数学校仅有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录播教室、微机室等信息化功能室基本没有配置,教师办公电脑难以实现人均一台,学生版平板电脑基本没有配置,信息化硬件、软件资源长期得不到维护。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对“互联网+”背景下乡镇区域内优势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开展联盟办学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5]。
(二)教师结构不均衡
从教师结构来讲,乡镇区域内优势小学教师的年龄结构合理,且整体呈年轻化趋势。教师知识结构新,外出培训机会多,容易接受前沿的教学理念,尤其在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和实际操作方面能够做到得心应手。而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结构整体体现为男性居多、年龄结构老化、知识结构陈旧、教学理念落后,部分教师对当前教学前沿理论学习不到位,尤其在教育信息化理论和实际操作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受到多种限制,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很少走出大山,对业务方面的培训主要体现在校级、学区级、县级或在线网络培训层面,省级、国家级层面的培训很难覆盖到乡村小规模学校。这使得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因专业化成长机会缺失而育人水平较低。教师结构的不均衡对“互联网+”背景下乡镇区域内优势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开展联盟办学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6]。
(三)学生素养不均衡
因学习习惯好、教师业务能力较强、学校办学水平相对较高等,乡镇区域内优势学校的学生在学业方面的整体素质较高,“学困生”人数较少。学生接触信息网络的机会较多,再加上学校正常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学生的信息化素养水平相对较高。而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缺乏家长管束,学习习惯较差,加之学校师资力量较弱,一些“短腿”学科难以开足开齐,导致学生在学业方面的整体素质较低。乡村小规模学校学生生活环境相对封闭,接触网络的机会较少,加之学校也基本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其信息化素养水平较低。学生在学业水平和信息化素养方面存在不均衡的问题,对“互联网+”背景下乡镇区域内优势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开展联盟办学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7]。
(四)学校管理不均衡
乡镇区域内优势学校的管理水平较高,校长外出培训学习机会较多,学校核心管理制度基本健全,教师在业务钻研、校本培训和教研教改等方面成效显著,学生学习习惯和纪律情况较好,学习效率较高。而小规模学校校长的业务培训机会较少,外出参加跟岗培训的学习机会不多,校长的办学理念更新不及时。乡村小规模学校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基本处于失守状态,像《教职工年度考核制度》《评优选先制度》和《学生一日常规管理制度》等核心制度基本未形成,即使有一些制度,也是形同虚设。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管理方面基本上没有章法,教师纪律比较散漫,创新意识不强,也没有质量意识。在学生管理方面,乡村小规模学校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较差,学习效率低下。学校在管理水平和效率方面参差不齐,对“互联网+”背景下乡镇区域内优势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之间开展联盟办学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8]。
三、“互联网+”背景下区域内乡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办学的对策
利用互联网平台和教育信息技术,区域内乡村小规模学校与优势学校之间依托结盟形式构建以薄弱学科为主的动态互补办学共同体,可以解决乡村小规模学校学校管理滞后、办学理念陈旧、信息化水平低下、教师结构性缺编、课程难以开足开齐、教学质量整体不高的现状。对此,可以从管理层宏观导向和校际业务实施策略两个方面开展“互联网+”背景下区域内乡村小规模学校与优势学校之间的联盟办学。
(一)管理层宏观导向方面
1.加强教育资源共建。“互联网+”背景下乡镇区域内优势学校与乡村小规模学校的联盟办学可以促进校际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一是各校实现网络接入全覆盖,对教育数字资源升级、更新、维护等方面的技术进行共享。学校要配置足量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远程会议室、录播教室、微机室和平板电脑等,以确保校际联盟办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二是通过联盟校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各校按需下载共享微课、翻转课堂、导学案、PPT课件、教学设计、随堂练习、课后作业、工作总结、教学反思、班会资料、德育资料等重要的数字教学资源。三是通过“互联网+”背景下的联盟办学,各校课程得以开足开齐,实现资源的按需共享[9]。
2.提高教师生活补助。按艰苦程度和地域偏僻程度,继续增加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生活补助,使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衣食无忧,安心在偏远地区教书育人。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要努力统筹区域内教师资源,引导和鼓励区域内优秀教师特别是紧缺学科教师在乡村小规模学校支教,使其为偏远地区的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
3.优化教师培训机制。对现行的教师培训机制进行优化,构建教师培训形式多元化模式,除一些基本的校本培训、学区内培训、县级培训、网络培训等,还要努力创建联盟校之间现场培训、同步在线培训、“师带徒”培训等模式。另外,通过多方拓宽渠道,让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走出乡镇,参加级别较高的省培、国培或在知名优势学校跟岗培训等,从而逐步提升其教育信息化水平和综合育人能力。
4.完善人才培养输送机制。为了从根本上破解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班级数与学生数比例失衡、教育信息化水平低下、薄弱课程难以开足开齐、育人质量提升缓慢等困局,政府部门要通过“定岗签约”等形式引导和鼓励优秀师范生到农村偏远地区任教,同时师范院校要设置乡村小规模学校全科教师培养计划,毕业后定向输送。另外,政府部门还要探索一些倾斜优惠政策,如返还学费、住房安置、津贴补贴、评优选先、职称评聘等,使这些优秀人才能够留得住,以便让他们安心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5.探索教师流动机制。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完善教师管理制度,通过“县管校聘”或“优势学校教师职称晋升至少要有2年乡村小规模学校任教经历”等方式建立“教师轮岗制度”或“教师交流机制”,引导紧缺学科的优秀教师到农村偏远地区轮流任教,推动校际紧缺学科教师的按需交流,打通教师流动堵点,实现教师双边或多边交流,逐步构建城乡学校共赢联盟,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6.提高学校自我管理能力。乡村小规模学校要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梳理自身的优势,找准自身的不足,在“互联网+”背景下着力构建与优势学校的教育教学联盟。首先,通过联盟办学可以对乡村小规模学校校长进行专题培训,让校长学习掌握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办法。其次,可以针对各校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互为己用。
最后,通过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活动,可使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得以加强,进而使课堂教学成效得以提升。
(二)校际业务实施策略方面
1.在线课堂教学模式。优势学校要主动牵头设置各联盟校统一的时间表和课程表,以便各联盟校按照本校需求同步开展网络直播课。优势学校要积极组织本校富有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开展同步在线授课,乡村小规模学校则按需组织学生进行同步互动上课,实实在在地弥补自身在音乐、体育、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等薄弱学科存在的短板和劳动、园艺、剪纸、红色教育等校本特色课程教学方面的空白[10]。相关优势学校平时还要组织信息化素养较强的优秀教师制作一些微课、翻转课堂、录播课、回放课等数字化课程资源,并上传至联盟校网络共享资源群,而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可按需随时下载,按照教学进度和复习需求在自习课或相关课堂上进行在线异步上课。
2.线上线下学段教研模式。乡村小规模学校由于教师队伍规模较小,按学科分组进行教研活动可行性不强,事实上,大多数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研活动是有名无实、形同虚设的,影响了学校整体上的教研教改工作。在校内或在联盟校之间创建校际学段教研活动,实际上就等于选择了一条可行、互助、实用、高效的教学研讨路径。对此,可以联盟活动为载体、以优势学校教研力量为依托,按高、中、低学段设立教研组,各组推荐1名教研组长统领教研工作。活动前要预先设定教研主题,且各校事先认真备写教研方案;活动中组内成员积极讨论、献言献策,对预设问题进行思考,形成一个可行的结论;活动结束后要认真总结本次教研活动的得失。活动形式上,可按实际情况灵活采用线上同步活动、线上异步活动和线下现场活动等方式。联盟校之间线上线下学段教研模式能够帮助乡村小规模学校有效解决学校发展中的一些个性问题和共性问题,能够补足各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部分短板,提高教师的课堂创新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从而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整体育人能力[11]。
3.在线家校互动育人模式。乡村小规模学校学生数一般较少,部分学校的学生数在20人以下。若按年级建立联盟校家校联系群,群成员规模会很小。对此,联盟校可按高、中、低学段分别建立家校联系群,甚至各联盟校可共建一个家校联系群。优势学校要按学期初工作计划定期牵头召开联盟校家校共育会议、家长培训会议,就家庭教育和家校协同教育方面的具体问题进行面对面互动交流,得出结论,并用来指导家庭教育;可不定期在群里推送一些课后巩固家庭作业及答题思路,或者推送一些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留守儿童关爱、手机网络管理、各类安全教育及家庭劳动教育等方面的资料;平时针对学生的一些教育热点问题,家长和教师可以在群里畅所欲言地进行讨论,并形成一致意见,共同做好家校共育工作。
4.定期线下走教模式。针对乡村小规模学校“散点”分布、教师学科结构性缺编、难以开足开齐课程等困局,在“互联网+”背景下乡镇区域内可构建学科联盟,有效弥补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教学的短板,同时这一活动也表现出一些不足。例如,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情感交流方面和习题一对一纠错、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等需面对面互动方面,因师生物理空间分离、情感互动不畅等,在线联盟课堂实际运行中就体现出了难以克服的缺陷。这就需要在联盟校办学协议中加入线下走教条款,走教课程同样主要以心理健康教育、校本特色课程、信息技术、美术、音乐和英语等薄弱学科为主。优势学校教师走教期间,除现场授课外,还要做好与师生的沟通交流工作,实地掌握在之前的远程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在日后的在线联盟教学中努力做得更好。走教次数不易安排太多,一月或两月安排一次即可。
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期在线教育模式。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期,各联盟校可依托钉钉系统、QQ系统和乐教乐学系统等,采用网络直播课或视频会议等形式开展在线教育活动。一是可以通过在线方式分年级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对学生在学习方法、作业书写、学习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科学的指导。二是定期召开主题班会,对学生居家期间的劳动、心理健康、生活起居和上网自律等方面进行科学指导。三是定期举办在线家长培训会,对学生居家期间的学习、作息、体育锻炼、手机管理和家务劳动等家庭教育方面的具体事宜进行科学指导。
四、结语
乡村小规模学校作为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神经末梢”,其高质量发展既有益于保障边远山区孩子就近入学接受教育的权利,又有助于解决山区群众的民生问题,更是实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巩固控辍保学成果、办好公平优质农村义务教育的需要。乡村小规模学校在办学上存在教学设施设备闲置、教师结构性缺编、办学理念陈旧、缺乏自主发展意识等普遍性问题。“互联网+”背景下开展区域内乡村小规模学校与优势学校的联盟办学,构建联盟办学共同体,可以提高乡村小规模学校的管理水平,提升教育信息化程度,盘活学校教育资源存量,开足开齐各科课程,进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国霖.乡村教育发展的观察与思考[J].基础教育,2018,15(1):1.
[2]陈国华,袁桂林.学校联盟: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新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6(6):54-57.
[3]雷万鹏,张雪艳.农村小规模学校的资源配置[J].人民教育,2014(4):29-32.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EB/OL].(2018-04-25)[2022-05-20].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805/t20180502_334855.html.
[5]付卫东,董世华.当前美国支持小规模学校的重要举措及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7(7):40-43.
[6]张雪艳.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政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7]范先佐,郭清扬,赵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教学点的建设[J].教育研究,2011(9):34-35.
[8]李介.国外小规模学校布局调整问题及对我国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4(21):33.
[9]杨叶.破解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难题的几个途径[J].甘肃教育,2015(9):20.
[10]杨永双.农村中小学班班通应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重庆市武隆县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0(9):64-65.
[11]王海.小规模学校学段教研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2(16):32-3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2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