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培养智能建筑技术综合创新型人才,文章首先分析了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然后论述了智 能建造理念下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包括重构适应智能建造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 体系;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造思维能力培养;提高实验实训设计等实践课程的比例,强化学生动手能 力;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现多方共赢。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 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 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 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 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 英才而用之。”[1]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建造不断 演进和发展,工程学科和活动变得更加系统化、多样 化和复杂化,这就导致其对工程技术人才的技能和素 质要求不断提高。

智能建造理念中的数字化建筑、信息化建筑和绿 色建筑是现阶段建筑业发展的新趋势。因此,高校工 程管理专业一定要重视产业发展,并把最新产业成果 与工程实践成果引入教育教学[2-3]。具体来说,高校工 程管理专业要以智能建造理念为动力,培养具有信息 技术能力、创新实践精神和综合管理能力的工程管理 领域新人才,促进产业发展和国家建设,具体应改革 中学和大学技术管理课程的人才管理方法,推广创新 人才管理方案[4]。国内许多从事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的 学者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当前工程管理专业 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分析得十分透彻。2016年,邓西 录等[5]通过分析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 课程教学方式、 实践教学模式等六个方面展开讨论, 提出符合当今工程管理高层次人才培养要求的新模 式,推动了教学改革的发展,有助于实现高层次工程 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2017 年,李开芝等[6]针对我国 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中出现的目标定位不准、教学课程 体系不尽合理、教学方法陈旧和学生实践能力差的现象,通过探讨新常态下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我 国工程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建言献策。2019 年,刘强等[7]结合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和发展定位,提出 了以执业工程师资格为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2020年,王芳[8]以吉林建筑科技学院为例,结合产教融 合背景,提出了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 革的一些可行性意见。2021 年,葛具萍等[9]以青岛城市 学院为例,以新工科为背景,以高素质应用型“新项 目 ”培养为核心,进行工程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 式改革研究。以上对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培养中存在 的关键问题的研究尚不深入、不具体,也未将智能建 造理念与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而当前 智能建造理念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种趋势将 决定当前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以及日后过 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因此,构建符合智 能建造理念的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 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智能建造理念促进了产业转型和工程管理创新 人才培养,也给学校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智能建 造以工程大数据平台为主线,可促进建筑业管理理念 的变革、技术体系的更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并积极 利用现代建筑信息技术与新工程建设技术促进建筑 业的转型与升级,而支撑这一变革的核心就是创新人 才的培养。因此本文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分析了当 前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并结合智能建造理念 对新形势下工程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着眼于企 业对学生信息技术技能、工程建设组织管理能力及工程组织管理素养运用能力的新需求,探索构建了智能 建造理念下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便 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丰富其相关 领域专业知识和前沿知识,进而为今后工程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一、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工程 管理专业在教学效果、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等方面都有 了新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地方高校工程管理 专业人才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 方面。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欠缺科学性
许多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设定的培养目标不明确, 不够科学。由于工程管理专业是因工科和管理类学科 交叉而产生的,因此有一些高校对该专业的定位比较 模糊,对本校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明确, 希望将学生培养成多面手、样样通,然而最终的结果 是学生样样不精,没有自己的特殊之处,进而使得学 生毕业后进行就业时面临很大的问题,优势不够明 显。这也从侧面折射出当前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 位不明确,欠缺科学性的问题。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实践性教学不足, 且缺乏科学合理的教材
目前, 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由公共核心课 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组 成。但是部分高校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可供学生选修 的课程过少,学生无法按照兴趣汲取所需知识,这制 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调查中发现,很多课程的设置 不合理,如经济学、管理学知识单一,不能满足工程管 理专业的教学需要,同时对一些经济管理类课程重视 不足,不能解决工程管理理论与实践课程之间的矛盾。 另外,还有一些高校课程的比例设置不合理,公共基 础课的比例过高,专业课的比例过低。这样的课程设 置不仅难以反映不同专业的特点,也难以满足社会实 践的需求,进而影响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工 程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然而该专业设 置的实践课程内容单一、实践学时短,导致学生在学 校接受的实践性教学并不多,且在实践时一般都是走 马观花,无法深刻地认识实践内容,更别谈将理论与 实践相结合,以致学生在本科阶段将大部分时间都用 于理论学习,最终与社会需求脱轨。此外,目前工程管 理专业教材里的一些理论已经较为滞后,工程项目案 例也是很多年前的虚设案例,与当前技术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例如,立法课程应跟上条例的变化,预算课 程应紧跟规范和配额的变化等。同时,一些教师并没 有重视教学内容的变化,课件常年不换、教学内容过 时,导致这些教学内容已经不能反映当今智能建造的 未来行业发展趋势。
(三)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的培养与企业的需求结 合不够,且缺乏实习平台
首先,工程管理专业目前采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是 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较为单一,侧重于以教师为 主,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听讲,并且讲授内容大都是枯 燥的理论知识,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 趣大大下降,甚至出现学这门课完全是为了应付考 试这种局面,无法真正地学到对将来自身发展有用 的知识。其次,学生的培养与企业的需求结合不够, 且缺乏实习平台。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与当今企业 的多样化需求不符,仅停留于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 能的培养,很少或没有对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研 究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从而导致学生在毕业后应聘 时,缺乏核心竞争力,进入企业之后,遇到困难无法 辩证地思考解决问题,不能很好地融入企业。实习平 台的欠缺同样是一大问题,工程管理专业是一 门实 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但是由于资源等各方面的限制, 导致不少高校毕业生缺乏实习平台。此外,由于不少 用人单位反馈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工作实践能力 比较差,造成很多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毕业之后对从 事本专业工作缺乏自信,从而改行。
因此,针对当前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培 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欠缺科学性;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 理,实践性教学不足,缺乏科学合理的教材;教学模式 单一,学生的培养和企业的需求结合不够,缺乏实习平 台等问题,下文将结合智能建造特性对工程管理专业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构建智能建造理 念下的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智能建造理念下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 才培养模式构建
智能建造是工业信息技术与工程创新相结合而 形成的新型建筑理念。在智能建造这一理念下,工程 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需要从专业 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以及其他方面重新加以审视[10]。 笔者拟从智能建造理念和工程管理专业行业岗位技 能诉求出发,厘清工程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 构成要素,即重塑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强化创新思 维培养,加强实践教育,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对工程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进行探索,如图 1 所 示。具体来说,将通过重构适应智能建造的专业培养 目标和课程体系、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造思维能力培养、 提高实验实训设计等实践课程的比例、加 强校企合作四点具体措施,构建智能建造理念下工程 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1]。
(一) 重构适应智能建造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 体系
第一,专业培养目标的重构是一个连贯、合乎逻 辑和相互关联的过程。具体而言,应当依据当前社会 对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的要求重构专业培养目标。当 前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主要如下:具有编 制基本施工方案和完成施工组织设计、确定工程造 价、开展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处理工程进度 过程中发生的一般性争议及对项目参与方进行协调 的能力。因此,专业培养目标的重构就必须在原有的 基础上,依据当前社会的需求做出相应改变,应发挥 工程管理专业的优势,立足建筑业和房地产业,以 目 标为导向,培养出适应智能建造理念的德、智、体、美、 劳全面发展的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
第二,课程体系的重构应以实现相关的专业教育 和培训目标为导向, 整个课程体系可由两部分组成: 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如图 2所示。首先,专业教育包 括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应具 有前瞻性,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理论方法和专业技能, 通常包括少量精品课程,且这些精品课程可分为 1~2 个单元。专业核心课程比其他类型课程更系统、更有 针对性、更全面,故教师要统筹好这类课程与其他各 类课程之间的关系,做到密切联系并发挥学习曲线功 能。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一般需要大量的投资,其中 包括对课程内容相关方面的调研,需要注意的是,这 并不是对已有相关课程的整合重组,同时这类课程要 突显学校的特色。专业核心课程应重点培养学生应对复杂工程问题与非结构化问题,以及多学科团队合 作、研发与创新的能力,旨在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和个 性发展搭建广阔的舞台。专业拓展课程应包括专业方 向课程模块、专业培训课程模块和前沿发展课程模 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应包括符合新技术和未来工业 发展趋势的不同单元,而每一个单元都需要由几门骨 干课程支撑;专业培训课程模块包括实践与设计的综 合培训、项目研发的工程培训、交叉和复杂问题科研 培训;前沿发展课程模块主要关注未来的专业发展前 沿,收录了部分关注专业趋势、最新理论方法和尖端 技术的研究等。其次,通识教育包括通识基础课程和 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两大模块。通识基础课程主要由两 个模块组成,即人文社会科学系列和数学系列。人文 社会科学系列模块主要涵盖人文和社会科学、经济和 管理、思想和政治、外语、体育和军事研究[12]。数学系列 模块主要包括高等数学、机械数学、概率统计、计算机 基本原理等。就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模块来说,其中每 个单元都应该围绕相关的专业核心课程展开,使得所 有专业共有的核心科目与每个专业领域所需的科目 有机联系起来,从而为本专业学生的长期发展打下坚 实的学术和科学基础。
(二)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造思维能力培养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由课内、课外两部分组 成。授课教师应明确课外学习目标并允许学生进行自 主学习,同时通过调研、辅导、在线咨询和实际操作等 方式强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帮助学生达 到课外学习和更深入地了解课程教学内容的目的。课内的课堂教学并非是教师单一地进行教学,学生处于 被动接受的状态,而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入 部分探讨环节,由师生针对学习目标展开共同探讨。 学生应结合教师的授课,进行线上资源准备,同时选 取部分知识点为讨论对象,收集资料并进行调研,形 成观点。在上课时,学生要阐述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 进行点评,这种课堂形式更加生动,课堂气氛比较和 谐,对学生创新思维、表达能力、 自信心等的培养都能 起到很好作用。
(三)提高实验实训设计等实践课程的比例,强化 学生动手能力
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始终是薄弱环 节。工程管理专业的基础知识大多来源于教材中的理 论,学生应当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依托 各种实习平台提高实践能力。为此,院系应将专业实 践课与理论课相结合, 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开展实践, 并强化规范管理、操作引导,使得实践和理论得到较 好的融合,在教学结构上也更趋于合理,这样,学生学 习到的知识也会更全面,如运用项目教学法,使项目 渗透制图和绘图(手绘+电绘)、结构设计、计算(手算+ 电算)、施工技术设计、组织实施、工程计价等过程,通 过文献检索、计算和分析获得结果。在实践课程中教 师主要工作是辅助、讲评批改,学生从头到尾参与程 度都很高,可以接触新实验、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 如此一来,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 新能力都能得到增强,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
(四)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现多方共赢
对于工程管理专业来说,开展校企合作可使人才 培养的方向更清晰,产出的人才更适应企业需要,更 能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企业与高校共同参与人才培 养方案的制定与修改,可以强化一些优质的应用知识研究;强化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应用,丰富教材及内容; 通过让学生接触新行业规范及技术,真正做到了产教 融合。 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阶段提高了应用知识和实 践的能力,提前熟悉和适应了专业环境,为就业提供 了一定的基础,如此通过校企多层次合作,最终达到 了双赢。
三、结语
根据智能建造理念对工程管理类创新型人才培 养提出的要求,本文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针对当前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从重构人才培养 目标和课程体系;在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授课中注重学 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造思维能力培养;提高工程管理 专业课程设计中实验实训设计等实践课程的比例,提 高学生动手能力;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现多方 共赢四个方面探索构建了智能建造理念下工程管理 专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便提高工程管理 专业人才的技术创新能力,丰富其相关领域专业知识 和前沿知识,从而培养出符合智能建造理念的工程管 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进而为今后工程管理专业人 才培养提供参考和思路。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上的报告[EB/OL].(2022-10-16)[2022-12-20].http://www.gov.cn/ 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 刘世平,骆汉宾,孙峻,等.关于智能建造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方案 设计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1):20-24.
[3] 丁烈云.智能建造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思考[J].高等工程 教育研究,2019(5):1-4.
[4] 吴仁华,邱栋,蔡彬清,等.新工科视域下应用型大学工程管理专 业建设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1):50-55.
[5] 邓西录,邢妍,曲梦可,等.工程管理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 研究: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为例[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 学版),2016.15(4):90-93.
[6] 李开芝,张建设.新常态下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2017(40):115-116.
[7] 刘强,杨春艳,赵向莉.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6):60-63.
[8] 王芳.产教融合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 低碳世界,2020.10(9):227-228.
[9] 葛具萍,陈玉峰.新工科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1(21):154-156.
[10] 张恒,郑兵云,唐根丽,等.面向智能建造的工程管理专业 BIM实 践教学[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3):54-60.
[11] 戴晓燕,刘超.面向新工科的新建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 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12):221-224.
[12] 刘伟,吴志江,陈燕,等.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 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32):46-4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2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