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双减”政策强调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而学困生是最需要减负的一个群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困生并做好帮扶工作,减轻其学习负担。教师的教学方法滞后、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意志力薄弱等都会造成学困生数量的增多。基于此,本文简要分析了学困生成因,并探讨了调整教学方法、加强师生情感沟通、实施多元化教学评价、传授学生正确学习方法并培养意志品质等学困生帮扶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困生 成因 帮扶策略
学困生是每个班级中都客观存在的一个群体,是指由于生理、情绪、认知能力、教育背景等多种因素造成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换一个角度来说,学困生在学习上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教师在对学困生的帮扶与引导上也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学困生智力处于正常水平,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学习上障碍重重,自身的数学潜能与数学成绩呈现背离现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转化学困生的重要性,对这个群体给予高度关注并且深入研究,找出他们学习困难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转化措施,以提升教育的均等性和实效性。
一、数学学困生的成因
(一)教师方面
1.教师的教学方法滞后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行了很久,但在部分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上,“灌输式”“填鸭式”等教学方法仍然占据主流,很多教学环节需要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但是为了省时省力,教师没有准备合适的教具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只是让他们看书或者自己一味地讲课,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他们的学习信心与兴趣也不断下降。此外,部分教师没有深入研究学情,未以当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进行教学,而是运用“一刀切”的方式,即使用统一标准要求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下,一部分学生得不到发展,在学习上越来越吃力,最后成为学困生。
2.不够重视甚至忽视学困生
从某种程度上说,学困生是一个更需要帮助的群体,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与耐心。然而就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教师没有给予学困生应有的关注,课堂上的互动也多是与学优生进行,没有受到重视的学困生成绩更是不断下滑。究其根源,一是大班化教学环境让教师无法兼顾每一个学生,尤其在师资匮乏的当下,一个数学教师带多个班级,除了上课还要设计作业、备课、批改试卷、做课题研究等,所以忽视了学困生。二是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教师将希望放在学优生、中等生身上,即“抓优放差”,将主要的精力与时间用来研究如何开发这些学生的数学潜能,任由学困生“自生自灭”,导致学困生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学习成绩下降,状态不佳,从而进入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
(二)自身方面
1.不良心理的作用
心理状态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对心智本身就不够成熟的小学生,负面心理往往会造成他们的状态较差,在学习上困难重重。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上受困于以下几种心理。
第一,自卑心理。由于在学习上经常遇到困难,甚至受到同学的轻视、家长的埋怨、教师的批评,部分学困生妄自菲薄,自卑感很强,否定自己的价值,甚至在学习上有自暴自弃的心理倾向。
第二,焦虑心理。焦虑心理在学生群体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状态,他们或是担心自己达不到父母期望,或是害怕学习成绩不理想不能进入好的初中等,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焦虑,这种心理让他们难以安心学习,在考试中也经常发挥失常,这会进一步加重焦虑心理,导致学习障碍重重。
第三,贪玩心理。小学生活泼好动,他们十分贪玩,经常不能处理好玩耍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如在课后作业中通常是先玩耍再做作业,而玩耍后很难收心,或者玩耍后留给做作业的时间不多,于是在作业上敷衍了事,构建的知识体系不完整,对很多知识没有深入理解和系统掌握,学习上越来越吃力,难以摆脱学习困境,最后成为学困生。
2.其他因素的作用
除了心理因素,还有很多因素也是造成学生学习吃力的“罪魁祸首”,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学习动机不强烈,兴趣不浓厚。通过课堂观察以及调查研究发现,很多学困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动机较弱,没有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所以在学习上浑浑噩噩,自觉性、积极性不高,在学习中过于依赖教师,尤其是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想的不是自己如何解决,而是求助教师或身边同学。这种学习状态下,他们的学习能力与数学成绩很难有明显提升,甚至不断下降。
第二,学习方法不当。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好数学的基础与保障,与语文、英语等学习方法不同,数学学习不能完全靠背诵和记忆,而是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消化,需要学生通过思考、动手等方式理解并掌握知识。但是调查研究发现,很多小学数学学困生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如课前没有认真预习,面对错题没有及时反思,课后不会主动复习等,在学习上通常事倍功半,陷入学习困境。
第三,学习的意志力薄弱,不够深入持久。通过对学优生与学困生的观察发现,学优生在学习上认真、努力,如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复习,而且能吃苦、肯钻研,但是学困生在学习上表现出来的意志力则有明显差异,一些学困生遇到稍有难度的问题就会选择放弃,在学习上遭遇挫折常常一蹶不振。此外,一些学困生课后做作业敷衍了事,不认真思考,态度不端正,也没有良好的意志力,这很难帮助他们摆脱学习困境。
二、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帮扶策略
(一)调整教学方法,打造活力高效的数学课堂
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积极性打击很大,让他们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也被消磨殆尽,很多学生也因此成为学困生。为了成功转化他们,教师应调整教学策略,注重学生积极性与学习动力的调动,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一,教学方法要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这一点在数学教学中要体现出来,教师要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为立足点,让他们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好奇心,发挥学习兴趣的催化剂作用,从而打造高效课堂。以“长度单位”一课为例,不要直接告诉学生1厘米是多长、1分米是多长以及不同单位之间的转化方法,而是带领他们在课堂上真实测量,如桌子的高度、长度、宽度以及同学的身高等。此外,还可以测量步幅距离、手臂长度等,在实际生活中估算物体的长度。这样的教学方式实现了教育回归生活,使学生深刻地感知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有助于认识数学的价值。
第二,加强合作学习指导。合作是一种生存方式,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手段,指导小学生合作学习,教会他们将同学当成学习路上共同前进、共同探险、共同分享的伙伴,这会让他们终身受用。更重要的是,加强合作探究指导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还能提升他们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形成阳光健康的个性,形成热烈、包容、开放的学习氛围。以“长方体表面积”一课为例,教师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各小组围绕这个任务进行探究,通过动手操作、互相讨论等方式推导长方体表面积公式。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而且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学困生的转化有积极作用。
第三,实施分层教学法。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背景下,为了成功转化学困生,教师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接受知识的能力以及心理特点实施分层教学,确保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学优生“吃得饱”,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数学基础上实现不同程度的提升。以“圆的面积”一课为例,尽可能地简化学困生的学习目标,要求他们理解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知道它的推导过程,能够独立完成课后习题。而对中等生、学优生等则提出更高要求,如让他们理解并掌握极限思维,学会将课本上的概念和公式等迁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等。这样的差异化教学方式给予了每个学生足够的自由与空间,照顾了他们的能力与需求,既不会给学生造成压力又能挖掘他们的数学潜能,还能增强他们的满足感、成就感,有助于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这对成功转化学困生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师生情感沟通,培养学困生乐观态度
很多学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而且长期难以摆脱学习困境,与教师的忽视有关。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教师将情感的天平倾向于学优生,在课堂上更多地与他们互动,学困生处于被“冷落”的位置,这会让他们进入“恶性循环”中。实际上,学困生心理压力更大,他们在沉重心理因素的影响下往往出现烦躁不安、情绪紧张等问题,教师要关注他们,通过情感交流了解学困生的心理需求,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并给予针对性指导。例如,很多学生存在焦虑心理,教师可以分享一些自己在工作中缓解焦虑的方法,如跑步、听音乐、打球等,以此对学困生进行心理疏导。对于那些比较迷茫的学困生,可以组织他们制定长期目标、短期目标等,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实践表明,负面心理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消除他们的负面心理是成功转化学困生的基础与根本,可以让学困生拥有乐观积极的学习与人生态度,从而一步步提升成绩,成为成绩优异的学生。
(三)实施多元化教学评价,增强学困生自信心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主要采取量化的评价方式,通过数学测试的成绩评价学生,成绩好代表优秀,反之则不优秀。这样的教学评价注重结果而忽视了过程,会让学生产生挫败感,尤其是学困生,会因为这种笼统的评价而对自身学习能力产生怀疑。从某种程度上说,学困生更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鼓励,所以教师必须实施多元化教学评价,放大他们的优点,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需要实施过程性评价,要坚持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如有的学生虽然在本次的数学测试中没有取得优异的成绩,但是相较于上一次有明显进步,教师可以“进步”为契机表扬他们,这样可以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此外,教师还可以将端正的学习态度、工整的字迹、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等作为契机实施评价,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肯定他们在过程中的进步、付出与努力,以此增强学困生的学习动力,促进他们成功转化。
(四)传授学生正确学习方法并培养意志品质,使学困生终身受益
要想成功转化学困生,既要有“帮”,更要有“扶”,教师除了调整教学方法、实施多元化评价,还要传授学困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其迈上新台阶。例如,指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学习。数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研究“数”与“形”的学科,只要掌握这两者之间的转化技巧,就能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学困生没有掌握这一方法,所以审题时往往找不到突破点,学习新知识也不知道如何迁移应用。为了成功转化学困生,教师应教会他们这一方法,如在分析“植树问题”“火车过桥问题”“相遇问题”“分数问题”等数学习题时,教他们将获取的信息用线段表示出来,变抽象为形象,以快速找准突破点,找到解决的方法,从而高效、正确解题。
再就培养学生意志品质来说,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问题、挫折,很多学困生经常望而却步甚至直接逃避问题,而教师要鼓励他们迎难而上,培养坚忍、自制、果断、自觉的意志品质,在学困生取得进步后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如某学困生虽然这一次数学测试成绩并不理想,但是相较于上一次测试有了一些进步,教师不能吝啬表扬,要当着全班学生的面称赞其勇于克服困难、挑战自己的精神,引导他们将消极的情感转变为积极的情感。除此之外,还可以设置奖惩制度,如“进步奖”“学习标兵”等,颁发给认真、努力、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给学困生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品质。从某种程度上说,学困生具备钻研、努力、坚定不移、迎难而上等精神品质,他们离成功就会越来越近,成为学优生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强调教育公平的社会大背景下,教师应高度关注学困生这个群体并采取相应的帮扶策略。学困生在学习上感到吃力和困难是因为遇到了障碍,作为教学指导者,教师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找出绊脚石,然后“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如调整教学策略、加强师生情感沟通、实施多元化评价以及引导学生自我改进等,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和策略对于转化学困生有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振国.如何激起小学数学“学困生”学习兴趣的策略探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9):138-140.
[2]顾晓波.小学数学学困生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7):124-125.
[3]何玮琪.小学高段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3):118-120.
[4]赵涛.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困生学习成绩的实施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4):14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2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