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培养出时代需要的人才,文章首先从必要性和基本内容两个方面 分析了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功能的定位,然后提出了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功能的实现 路径 。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及高校的中心 工作,更是高校思政课的价值目标与根本遵循。习近平 总书记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 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这一科学论断既是对高校思 政课特殊功能的精准定位,也突显出思政课是立德树 人的“专业课程”,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因而思政 课发挥什么功能、如何确保既定功能发挥出来,都关 系到课程实施的效果及价值 。在立德树人视域下,深 入剖析高校思政课功能,对其功能进行全面而精准的 定位,进而探索出功能的实现路径,是解决高校“培养 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的有效途 径,必须加以重视。
一、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功能的定位
( 一)必要性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思政课的“出身”具有特 殊性,其本质上是一 门人学课程,即以育人为根本出 发点和支撑点,在教育和培养人方面扮演着特定的社 会角色,因而对高校思政课的功能进行定位有其内在 的必要性 。基于此,需要立足当前高校思政课的教育 理念、时代背景和面临的现实问题,从而对思政课程 育人的本质功能进行分析。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立德”与 “树人”从来不是无联系、无因果的关系,相反是相互 依存的整体,“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基础,”树人“则 是“立德”的指向和最终目标 。社会的发展从来都是 需要德才兼备的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明确表明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 而且自此之 后,党和国家不断深化党对教育本质论的认识,将立 德树人教育理念提升到新高度和新层次, 多次就立 德树人成为教育发展理念提出不同理论论断, 更突 出强调立德树人在我国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明确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立身之本的价值导向, 从而 逐步将立德树人理念上升到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地 位 。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 课程,是立德树人实现的最主要渠道和阵地,承担着 为国家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 命 。因而培养时代新人是思政课的育人目标,全面准 确地对高校思政课程功能进行定位是落实立德树人 教育理念的客观要求 。以新的教育理念为引导,不仅 是党和国家对高校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要 求和核心目标, 也理应成为高校思政课功能精准定 位的根本诉求和价值依循。
2.时代发展的阶段性使命 。回应时代之需,方能 实现目标 。不同历史时期,高校思政课功能呈现不同 的阶段特征, 时代的发展反过来又会对其提出新的 要求,需要其自觉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形势 。面对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第二个一 百 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使命,党和 国家对思政课在培养时代新人和担负民族复兴大任 中的功能定位提出了更高要求, 即应使培养出来的 学生“具有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 硬的本领”[3],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而立 德树人工作的适时贯穿恰好是对这一 需求的有力回 应,是思政课功能定位的目标要求 。 同时,高校不仅 需要培养学生的个人私德, 引导其通过学习科学文 化知识提升综合素质,更需要培养超越性道德,即使 其坚定党和国家的领导 、坚定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信 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因而高校 思政课若想更好地突显时代意蕴、不负历史重托,更 好地发挥内在的课程功能特质, 不仅要引导学生正 确认识国内外发展形势和规律, 还要承担起使学生 认识到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和使命, 从而树立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远大抱负和落实脚踏 实地的理想信念 。概言之,增强大学生的使命责任感 并为之提供助力,既是时代发展之诉求,更是高校思 政课不断完善自身课程功能的过程。
3.现实困境的问题性沉思 。只有充分反思现实问 题,方能应对得当。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 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将立德树人思想融入高校思政 课,是社会发展之规律 。但由于受到众多内外因素影 响,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贯彻方面,思政课的实施效 果并不明显,课程功能也有所弱化。一方面,面对当前 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尤其是互联网碎片化的信 息传播方式与认知方式对舆论传播格局的改变,思政 课在思想文化领域和舆论空间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 被消解,严重削弱了大家对思政课功能的理解和思政 课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对于高校思政课直接作用的 对象—大学生而言,由于传统高校思政课的“说教” 氛围偏重,缺乏亲和力与针对性,导致部分学生自身 不理解、不相信,如部分教师只注重理论的“满堂灌” 而忽视品德滋养、只注重科学研究而忽视教学方法的 创新,致使思政课面临着课程功能与学生思想特征之 间的错位与脱节问题,从而偏离了立德树人的正确向 度和教育指导原则 。加之作为高校公共课,有些高校 尤其理工科类学校的思政课经常处于边缘化状态,备 受冷落、形同虚设,致使思政课在高校中立德树人工 作中应发挥的功能被弱化 。因此,目前看来,为了更好 地发挥思政课的功能,将立德树人深刻内涵与思政课 功能融会贯通,实现教书育人的最终目标,是当前思 政课建设亟待解决的重点与难点。
(二)基本内容
课程功能的产生是自发性的, 是由课程作为教 育工作、教学实现形式的基本属性决定的,体现了课 程的内在职能和基本价值 。随着立德树人教育理念 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 使接受思政课程的 人创造新的思想状态, 实现课程育人的价值追求成 为关键, 因而从该过程的具体发展与思政课在其中 的作用来说,高校思政课的功能定位包含以下四种。
1.“基础课”:意识形态教育功能 。高校思政课的 意识形态教育功能是指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政 治人格、清晰政治观念、坚定政治信仰的人才,促使 他们形成良好政治素质并付诸实践的功能, 这一功 能是由思政课鲜明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所决定 的,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 。这是思政课固有的功能特性与价值属性, 也是思政课 最基本 、最核心的功能 。作为高校课程体系中的 “国家课程”,“在兼顾思想性与学理性的同时, 更加 凸显鲜明的政治性”[4] 。思政课程是中国共产党在领 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将自身的 政治思想、理论观念、方针政策等理论化、教学化的 产物, 它所传递的不仅是与意识形态有关的思想知 识和思想方法, 也体现着个人与社会政治生活有关 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形成的与社会发展 要求相一致的价值共识与实践共识 。意识形态教育 是指国家和社会“将知识、态度、规范、价值等政治取 向从一代传到下一代”[5], 形成符合国家主流意识的 共同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从而服务于社会发展 。然 而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经验不足,政治 社会化基础相对薄弱, 因此对一些政治现象和社会 热点问题的认识往往都带有主观色彩, 对自我角色 的认知和定位时常与社会脱节, 无法实现自我价值 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而高校思政课与生俱来地承担 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为社会培养 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政治合格的人才的首要 任务, 其本质就是促使大学生发展成社会所需要的 政治人才和政治素养较高的社会人 。因而可以说,意 识形态教育功能是高校思政课“合法”性、“合理”性 存在的基础与发展取向, 是高校思政课得以存在的 必然功能。
2.“德育课”:道德立人功能 。所谓“德育课”功能 主要是指高校思政课依据教育教学规律与大学生身 心发展规律对其进行道德规范、道德品质教育,培养 大学生形成正确道德认知与观念, 使其学会做出正 确价值判断和选择, 养成自我要求与社会需求的道 德观念素质, 并最终将这些内容转化为外在的道德 行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德之于 社会、之于个人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具有社会性和历 史性 。高校思政课具有帮助大学生了解与掌握“何为 德”“立何种德”“如何立德”的道德教化功能,契合 了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价值导向 。与其他专业学科 不同,“立德”是思政课的初心与使命,道德教化功能 更是其价值与意义的所在 。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 期”,这是其品德认知、形成与成熟的关键期 。在这一 情势下,作为高校学生,其自身道德素质与价值追求 关系着国家发展前途, 关系着民族复兴大任的能否 实现, 因此要使大学生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固然重要,但 社会主义道德素质的培养才是关键 。在这一特殊阶 段,思政课作为把握学生思想脉络的关键渠道,要深 化大学生对道德价值的认识, 使其树立正确的社会 主义公德与个人私德,切实增强“立德”内化于心、外 化于行的效果, 从而使其成长为具有符合时代需求 的思想品德的新人。
3.“文化课”:文化育人功能 。课程是文化的一种 存在形式和知识的教化形态标签, 其功能与文化的 累积成果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博大的文化系统中,并 非所有的文化要素都能够转化为思政课内容, 只有 那些符合既定 目的和 目标要求 、具有指定教育意向 功能的文化内容才可以最终被纳入课程内容范围 。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 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 、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 红色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是思 政课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来源, 因而高校思政课具 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凝聚民族精神的文 化育人功能 。一方面,文化是实现高校思政课与大学 生价值共鸣的良好媒介, 因为思政课的教育对象生 长于社会文化大环境, 必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 塑造,保持着社会特有的文化思维、方式和习惯,这 与思政课的价值导向具有耦合与重叠, 使得思政课 只有深刻挖掘文化的价值基因并将其运用到教学活 动之中,才能获得大学生的认同与理解;另 一方面, 随着高校逐渐成为文化传承 、创新和发展的重要载 体和场地, 其培养的人才不能只着眼于经济利益的 主导、科研成果的诱导,更应该将文化所承载的国家 富强之深厚精神根植于心怀, 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的先锋者, 承担起文化 繁荣、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高校思政课内在的文化 育人功能, 使其成为全面解读和传播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文化和培养文化强国建设生力军的有效平台, 承担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文化认知、提升文化素养、 涵养文化自信的任务, 这与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深度 契合,有助于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与以德育人的结合, 从而为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巨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4.“方法课”:能力提升功能 。在复杂的社会关系 中,一个人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与能力才能更好地 融入社会 。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 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 研究的出发点和提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6],马克思主义不仅旨在认识世界,更重要的在于运用科学的方 法改造世界,这就决定了作为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 理论教育的思政课,不仅具有“授之于鱼”的功能,即 引导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更具有“授之 以渔”的功能,即引导大学生实现对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等的笃信、学习 和应用,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 创新能力,并优化促进综合能力提升的功能,从而使 大学生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由于思想不成熟、社会 阅历较浅、能力适应度较弱,大学生在遇到困难与问 题时容易缺少直面困难的能力与方法, 失去时代新 人应有的激情与动力 。一方面,高校思政课能告诉学 生“是什么”,有针对性地向大学生传授知识理论和 方法理论,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实践的 能力;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又会启迪大学生“为什 么”,尊重、发现大学生的闪光点,以问题导向为教法 基础,引导大学生发展辩证思维,形成科学的思维方 式,实现科学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从而提升自我生 存、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功能的实现路径
以提高思政课课程功能发挥的实效性为重要抓 手,支撑高校立德树人的工作,是落实教育根本任务 的题中之义,即必须探索出实现高校思政课功能的实 践路径。
( 一)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地位,突出立德 树人工作的价值引领
社会主义办学性质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决定了 高校思政课承担着为党和国家输送具有崇高理想信 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故思政课 在兼顾思想性与学理性的同时,必须突出其思想政治 教育的主渠道地位。不同于隐性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 其他专业课程,高校思政课必须使用显性方式彰显出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地位,实现直接对大学生进行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 。一方面, 必须始终坚持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 渠道的地位, 这是彰显思政课理论课功能的重要途 径 。当前,“全面发展”“德才兼备”成为个人、社会和 国家对大学生成长的共同期待目标,高校若想将大学 生塑造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新人,就必须加强思政课建 设,通过对大学生的直接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发挥出 思政课的政治社会化功能,从而培养出与国家主流思 想相一致的人才。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思政课要立足课程内容的特殊性, 紧紧围绕思政课内容要求, 使全部教学设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 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的 全面发展为目标”[7]展开,通过整体规划和系统教学设 计,融入社会主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内容,从而培养 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
(二)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立德树 人效果的渗透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 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 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 求和期待。”[8] 这突出强调了亲和力和针对性对于高 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 。因而,高校思政课要实现自身 功能,必须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教学内容因时而 新 。思政课的内容不仅要求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思 想性,更要贴近现实和大学生思想实际,即要求教师 围绕“突出重点,关注要点,化解难点,回应热点”[9] 的 教学要求, 用发生在身边最鲜活的实例做理论的注 解,将大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热点、案例、故事等融入 理论讲授过程, 以更好地增强教学的亲和力 、吸引 力 。第二,教学模式因势而新 。要想实现思政课的功 能,必须实现由“漫灌”向“滴管”的转变,改变传统 “填鸭式”教学模式,实施师生间友好的“对话式”教 学模式,“从教育对象内在需要的角度来科学设计教 育目标,拉近与教育对象的距离”[10],营造出民主、平 等、友爱的课堂氛围,从而满足大学生的诉求,使其 更好地建构自我发展的目标与要求 。第三,教学方法 不断创新 。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实践应用为思政 课功能的有效发挥提供了手段保证 。思政课教师可 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微信、微博、微电影等技 术了解大学生的知识需求和思想动态, 从而有针对 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如此既能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 又能实现课程功能的有效发挥。
(三)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强化立德树人使命的责 任感
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神圣责任与使命, 思政课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和能力是保障立德树人 使命和责任完成的关键,具有不可替代性。首先,提高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狠抓队伍建设,提高业 务水平,强化立德树人的使命责任感 。高校思政课教 师的理论素养和教育水平直接与立德树人实际成效 相挂钩, 即理论素养的建设是推进高校立德树人、发 挥思政课功能的关键点位和重点领域,只有思政课教师自身理论素养高,做到理论的真信真懂,才能通过 思政课这一平台,实现学生的真信真做。其次,加强师 德师风建设,提高立德树人意识 。作为知识传授与价 值指引的主体,思政课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直接影响 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等,故而要做到 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自觉提升师德师风 水平和人格魅力,言传与身教共勉,通过以德立身、以 德立学、以德施教,最终而做到以己正人 。最后,贴近 学生实际,加强感染力 。思政课教师的人格、语言、教 学方式方法等直接关系到思政课功能实现的效果,课 程功能的实现实质上与师生情感交流、师生情感共鸣 能否实现存在重要关联性, 因而教师与学生相处时, 应多些“草根情怀”和“朋友圈情结”,实现与学生的思 想实际与特点的紧密贴合,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以道引人,切实增强实际的教学感染力,从而使思政 教育更好地融入教学过程。
三、结语
现阶段,高校思政课功能的全面清晰定位不仅能 够促进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更是推动思政课程 自身的不断发展完善的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想培养时 代所需要的新人,必须从意识形态上、思想上、道德上和能力上进行改进,发挥自身功能对于教育对象的影 响和塑造作用,从而实现时代发展的使命要求。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 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 19(1).
[2] 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EB/OL].(2018- 05-05)[2022-09-10].http://www.gov.cn/xinwen/2014-05/05/content_ 2671258.htm.
[4] 刘同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及其实现[J].思想理论教育 导刊,2021(12):84-90.
[5] 青岛理工大学课题组 .政治社会化与转型期高校思想政治教 育[J].河北学刊,2006(1):67-72.
[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 全集:第 3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 刘三宝,谢成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时代新人的逻辑理路 与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5):47-50.
[8]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 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 日报,2016- 12-09(1).
[9] 李大凯,刘金鹏,朱琳.一线教师谈:大思政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 育[M].天津:天津出版社,2020.
[10] 王易,茹奕蓓.论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及其提升[J].思想理论教 育导刊,2019(3):107- 11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1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