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旅游类高职学生增强 自我意识的必要性,接着论述了旅游类高职学生 自我意识 发展情况,然后分析了旅游类高职学生自我意识增强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旅游类高职学生 自我意 识增强的教育对策。
近年来,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学习、情感、 生活、就业等压力,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 烈,故政府和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也越来越重视。 对此,党和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文件,明确指出心理健 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是高校人 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正确的自我意识作为 高职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六大培养目标之一, 可帮助 大学生调节人际关系、进行自我道德约束、培育积极 社会心态、建立正确的择业观、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故其具有积极的意义。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是 一 种多 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2],包括个体对自己的身心 状况 、自 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知 、情感及由此产 生的意向[3]。从自我的内在结构来看,主要包括自我 认识 、自我体验和 自我调节;从内容和发展过程来 看,可分为“三阶段”,即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 自我 。基于研究角度的不同,米德对自我意识的内 在结构进行研究, 将其划分为客体 自我和主体 自 我 。前者是自我意识的对象,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评 价系统而形成;后者是自我意识的动力,具有前瞻 性,虽然在客体 自我的范围内活动,但可以超出客 体自我的框架,使行为更具创造性和新异性 。心理 学家埃里克森认为, 人的 自我发展具有阶段性,每 个阶段都面对不同的核心课题,大学阶段的主要发 展课题是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即 自我意识系统的 跨时空的内在 一 致性和连续性 。如果能够解决这 个阶段的危机和冲突,就会产生积极的品质,具有 深刻的 自我认同感,有生活的目标和动力,接纳 自 我;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品质,容易迷失自我,失 去前进的方向,难以应对复杂的社会生活,产生一系列问题 。而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概念形成的关键时 期,在此期间形成的关于自我的感受 、态度、喜好和 意向等将影响其今后的行为,并对其工作 、生活产 生重要的影响 。概言之,大学生的 自我意识与个人 的成长和发展密切相关 。基于此,以下将对旅游类 高职学生自我意识现状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应的教 育对策。
一、旅游类高职学生增强自我意识的必要性
要对旅游类高职学生自我意识现状进行调查,首 先要明确增强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必要性。
( 一)旅游类学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面对旅游业态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包括全域 旅游的发展模式,“旅游+”和“互联网+”融合发展路 径,主客共享理念与旅游要素拓展等,旅游类专业人 才的培养在学科专业基础上变得更加重视信息素养、 创新素养、身心与人际素养的培育。其中,身心与人际 素养的培育与学生自我意识水平的提升目标一致,主 要包含“对己”“对人”两个层面的素养。“对己”主要是 指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 合表现,具体表现包括珍爱生命 、健全人格、强健身 体、自我管理等;“对人”则是人际交往素养,主要是指 周全地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突出地表现为在旅游职 业活动中体现出来的领袖气质、团队意识、国际视野、 沟通能力、表达技巧等。
(二)旅游行业发展的要求
通过行业发展调研可以发现,在旅游行业所需人 才应具备的能力中,责任心、工作态度与创新精神是 排在首位的,其次是良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学习能 力及信息综合处理能力;最后才是专业技能 。当前,在 旅游业中,旅游从业人员具备的这些良好的个人综合素质可以给游客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 提升旅游满 意度,减少不必要的冲突 。 同时,现代旅游服务企业 的选人用人需求向着综合型、实战型、创新型的复合 型人才转变, 这都要求学生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和技能的基础上,获得正确的自我概念,能够做出客 观的自我评价, 并结合自身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 职业发展方向,进而获得长远的发展和成长。
(三)高职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的年龄大都介于 17~20 岁 之间,这些未来的旅游人正处在“成人”阶段,与旅游 教育之“全人”是合拍的;他们是信息时代的原住民, 求新求变,有更多发展的可能,这与旅游业发展之日 新月异,特别需要“新人”、需要创新和创意是契合的。 因而相对于知识的教育,对他们的事业心、责任感、团 队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创新意识等素养进行培育更 为紧迫。
二、旅游类高职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情况
本研究以山西省两所旅游类高职院校的大一新 生为调查对象,根据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专业目 录(2021 年版)》,从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旅游大类 中选取智慧景区开发与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旅游 管理、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导游、中西面点工艺、 西式烹任工艺等 10 个旅游类专业学生做样本, 随机 抽取 380 名学生,通过问卷星发布问卷,学生通过微 信完成问卷,最后共收回有效问卷 339 份,问卷有效 率为 89.2% 。其中,男生 133 人,女生 206 人。
调查问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和《田纳西自我 概念量表》(TSCS),其中一般资料调查问卷主要用于收集被试的一般性人口学资料,包括被试的性别、父 母婚姻状况、家庭居住地、家庭收入状况、月生活费 使用情况等。
《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 由美国心理学家费茨 (W.H.Fitts) 于 1965 年编制[4],其中文版已由林邦杰修 订,具有较好的信效度[5],能够从内容维度(生理自我、 道德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 、结构维 度(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 及综合状况维度 (自我总分、自我批评) 全面地考量学生自我意识的 情况 。该量表共含 10 个因子,其中内容维度、结构维 度和自我总分的 9 个因子为正向因子,分数越高,代 表其自我概念更为积极;自我批评为负向因子,分数 越高,代表其自我概念越消极,自我意识的发展需要 受到更多的关注 。此量表共 70 题,采用五级评分制, 其中“完全不符合”是 1 分,“完全符合”是 5 分,依此 类推, 被试需根据对自己真实情况的了解和判断选 出一个适合的答案,最后所有题目的得分相加,所得 的原始分就是衡量自我概念的指标, 即个体自我意 识的程度。
( 一)总体描述
根据 自我概念总分的高低, 可划 分出 5 个层 次:自我概念最积极(281~ 350 分) ,自我概念比较积 极(211~ 280 分) ,自我概念一般(141 ~ 210 分) ,自我 概念比较消极(71 ~ 140 分) ,自我概念最消极 (0 ~ 70 分) [6]。如表 1 所示,旅游类高职学生自我概念总分的 平均值为 257.41 分,总体上是比较积极的,但也有部 分学生群体的自我意识需要增强,自我总分最低分为 185 分。
(二)差异分析
为了解不同家庭所在地的高职学生在自我意识 上的差异,通过方差分析检验结果可以发现,其在自 我总分及各个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但是对于家庭经 济收入的满意度在旅游类高职学生的心理自我 (F= 3.576.P<0.01) 、家庭自我(F=2.911.P<0.05) 、社会自我 (F=4. 132.P<0.01) 、自我批评(F=4.604.P<0.01) 和 自 我满意维度(F=2.832.P<0.05) 上的差异显著,如表 2所示(需要说明的是,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的维度不在 表中列出,下同) 。
如表 3 所示,从其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父 母婚姻质量的评价在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 自我批评、自我认同、自我满意及自我总分上有显著 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家庭因素对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也是多方面 的,不仅限于家庭自我。
如表 4 所示,从其方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学生 每月生活费的使用情况在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批评、自我行动及自我总分上存在显著差 异 。另外,调查中有 37.5%的学生月生活费大于 1 000 元,47.2%的学生月生活费为 500~ 1 000 元,15.3%的 学生月生活费低于 500 元 。根据多重比较结果发现, 在心理自我、家庭自我和自我批评维度,月生活费大 于 1 000 元的学生得分高于月生活费低于 500 元的学 生得分,月生活费为 500~ 1 000 元的学生得分高于月 生活费低于 500 元的学生得分。
另外,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抚养人、家 庭状况,以及家庭离异的负面影响均会对学生的家庭自我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显著的影响,父母离异时孩子 年龄越小,对其家庭自我的影响越大。
三、旅游类高职学生自我意识增强的影响因素
( 一)家庭环境制约了自我概念水平
家庭的发展先于自我的形成与发展 。家庭作为 一个系统, 其功能的发挥更多的是以外显的方式对 家庭成员产生影响,如家庭成员的亲密状况、沟通方 式、价值导向,家庭经济情况,家庭与其他家庭之间 相处的方式等, 即悄无声息地为个体自我意识的发 展创造了一种天然的环境, 而个体也会在不断变化 的环境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7] 。 良好的家庭氛围有 助于子女在自我接纳和自我认识方面获得良好的总 体感受,自我体验更为积极;不和睦、不稳定的家庭 环境, 以及矛盾性和控制性强的家庭环境对于高职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则会产生不良的影 响, 导致其自我认知较为消极, 自我评价更偏主观 性,自我行动更多体现出犹豫的特点。
(二)多元文化的冲击混淆了自我价值感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推进,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 大大加快,其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发生着改变 。同时,国 际交流的深入和多元文化的繁荣和广泛传播,潜移默 化地影响着高职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当前,高职大学 生多数已是’00 后, 他们是与中国互联网技术共同成 长的一代,受互联网的影响较为深刻。从总体上看,大众传媒对高职学生的影响是积极的, 但一些不健康 的、偏离社会规范的不良现象和流行观点很容易进入 校园 。此外,当代高职大学生都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参 与意识,这些不良影响折射到高校后,便会对阅历尚 浅、思想尚不够成熟、识别和抵御能力较弱的大学生 产生较大的影响,导致大学生对事物的判断、对自我 的认识都受到较大的冲击,进而使大学生陷入不知所 措的矛盾境地。
(三) 自我发展的偏差降低了自我满意度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分,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当前人们 对职业教育依然存在偏见和歧视, 这导致高职院校成 为部分学生考试失利的无奈选择, 从而引发了高职学 生的自卑心理 。另外,高职大学生存在知识基础差、学 习目标不清晰、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这与学生以前的 学习生活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不认同有很大 关系,导致学生自信心不足、自我效能感低,对现实自 我的评价过低 。此外,家庭对子女过于保护和关爱、重 视物质条件满足而忽视精神层面交流等, 都容易导致 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自我约束力较差, 进而在自我认 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评价中存在偏差。
四、旅游类高职学生自我意识增强的教育对策
( 一)拓展课程训练,促进自我悦纳和个人成长
人的自我是丰富的、立体的、多角度的,学生在大 学阶段要经历生理、认知和社会角色的转变,在自我 逐步成熟的过程中要面对来自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冲 突、理想我和现实我的冲突、独立与依附的冲突、渴望 交往与自我闭锁的冲突, 以及理智与情感的冲突[8], 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教师拓展已有的心理辅导课程,积 极为高职学生提供适当的自我教育空间和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模块合理运用大 学生职业人格测量、心理素质测量等各种辅助性认知 工具,协助高职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并对高职学生中 容易出现的心理调适、人际互动、职业规划、自我成长 等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另外,要注重大学生多 元综合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效能感 。教师可引导高 职学生通过比较法、内省法和经验法确立良好的自我 状态,通过情绪调节、行为调节、期望调整及挫折情境 的分析等自我激励途径获得积极的自我反馈[9],这能 进一步提升其自我评价动力, 完善压力应对策略,使 其实现自我进步和提高。
在日常工作和心理咨询过程中,辅导员应该关注和了解大一新生的家庭基本情况、特点及导致心理问 题产生的家庭因素, 帮助新生梳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引导新生正确进行归因,从而使其逐步建立客观积极 的自我认知,探索个体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促使健 康地成长。
(二)开展心理实践活动,提高 自我管理和教育 能力
随着交往形式、交往内容的多层次、多领域、多样 化发展,学生获得了更多锻炼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自 我的机会 。通过参与活动,学生一方面可以扩大自己 的交往面,提高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进一步客观认 识自我,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社 会自我的发展,树立正确的社会比较观念,在潜移默 化中形成积极心理,拥有健康生活。
结合旅游专业特色,高职院校可以举办以增强旅 游类高职大学生自我意识为主题的系列讲座、专题报 告、电影沙龙、心理剧场、社团等校园文化活动,依托 专业实训、综合实践、岗位实习,使学生在实践中通过 主客体的分化,把客体我作为对象,将社会要求和自 身发展的需要作为行动目标,不断自我选择、内化和 控制,从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使自己成为社会所需 的人才,实现自我价值。
另外,高职院校还要结合家庭环境特点,定期组 织自我成长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让学生通过在活动中 感受、联想、理解、领悟,逐步进行自我探索、自我分 析,以及通过了解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与态度,发现平 时被自己忽略的优点,以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提高 自信,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从而增强学生在自我发 展中的主体感,强化其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三)建立网络交流平台,避免心理健康教育盲点
高职院校学制普遍为三年制,大三年级时,学生 的学习场所基本转向实习所在单位,而分散的实习单 位和有限的指导教师使得学生能够接受的心理健康 教育基本为零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化、连 贯化的过程,而高职学生在初入社会、实习实训中不 可避免地会由于适应能力差、自我调节能力欠缺及其 他不可控因素增多而引发一些消极情绪和心理问题, 这使得建立有效的网络交流平台成为必然要求。
在建立网络交流平台过程中,要结合旅游类高职 大三年级学生的特殊性,增强网络交流平台的实用性和交流性。根据学生岗位实习、就业需求等特点,增加朋辈交流、岗位故事、热点关注区、就业信息等模块, 为学生提供倾诉个人需求、相互帮助和共同成长的机 会,使平台能够真正关注到学生[10]。
在实践过程中,要确保管理员和实习生的沟通是 有效的, 确保及时准确地了解和解决学生的困惑,不 留盲点。高职学生在实习岗位中往往会遇到很多新问 题,他们不能像以前一样在校园内寻求专兼职教师的 帮助, 但可以在网络平台的专门模块中提出问题,由 管理人员及时指导,从而有效解决这些困惑。
五、结语
旅游类高职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是一个多方面、 多层次的过程,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仅靠学校的 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来自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力量, 进而通过创造良好的环境, 共同促进大学生健康发 展 。面对新形势、新环境、新挑战,旅游类高职学生要 更加注重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近距 离地接触社会、感悟社会,亲身体会社会的需要、就业的困难和创业的艰辛,不断完善自我,逐步形成适应 社会需求的实力和能力,获得自我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费俊峰.大学生心理健康十六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20:47.
[2] 黄希庭,徐凤姝 .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162.
[3] 姚本先.心理学(《心理学新论》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231.
[4] 丁仕琼.论自我意识在大学生道德自律形成中的作用[D].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2013.
[5] 林邦杰. 田纳西自我观念量表之修订[J]. 中国检验年刊,1980(27): 71-78.
[6] 张艳.高职院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概念、家庭环境的关系研 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7] 田焰 . 大学生亲子依恋 、家庭功能与 自我概念形成的关系研 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
[8] 李菁华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9:78.
[9] 张立明.大学生自我的发展及教育对策研究:以来自湖南大学的 调查为依据[D].长沙:湖南大学,2009.
[10] 邓莉萍.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 大学,201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1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