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在阐述研究背景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金课”建设现状,然后提出了校企合作视角下高职院校“金课”建设路径,包括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引导教师积极参与“金课”建设,为建设“金课”提供思想保障;校企合作共同培育“双师型”教师,为建设“金课”提供师资保障;提供供需匹配的校企合作资源,为建设“金课”提供物质保障;等等。
关键词:“金课”;校企合作;高职院校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承人的过程,因此教育培养的人才就必须适合国家之需,面向社会、面向市场。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职业教育的发展得到了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课程建设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和基本依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有力保障,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高职教育还存在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制度标准不够健全、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而校企合作能加强高职院校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调动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提升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因此基于校企合作视角研究高职院校建设“金课”、消除“水课”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一)高职院校“金课”的内涵
2018年6月,“金课”概念首次被提出,教育部界
定的“金课”标准需要具备“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关于高职院校“金课”的内涵,我国学者展开了广泛的研究。赵朝晖[1]认为高职院校“金课”需要具备创新性和独特性,教学方法需要因材施教,教学内容需要具备实践价值。修南[2]认为“金课”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成长收益,对师生而言,课程应该是高品质、低负担。魏三强[3]认为高职“金课”要独具特色性和创新性,建设高职“金课”需要融入思政内容、创新创业教育等。吴笑伟[4]认为高职院校“金课”是由知识转化成技能、由会做转换成做好、由学会转变成会学、由定界育人转向跨界育人的课程。根据学者的观点,结合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高职院校“金课”应该是以学生未来的工作能力与职业素养需求为前提,即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宽学生可持续发展通道、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增强学生职业发展后劲的课程才是“金课”,反之就是“水课”。
(二)高职院校“金课”建设研究述评
张健、陈清[5]认为高职院校“金课”是由定界转向跨界、协同育人的课程,其中定界是指学校本位的单主体育人,跨界是校企协同的双主体育人,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是职业教育“金课”的根本特征。王虹[6]认为高职院校要建设“金课”,必须结合校企合作,培养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王伟毅[7]认为高职院校建设“金课”时应加强校企合作,关注跟岗实习及顶岗实习,注重全过程的“金课”建设。张新启[8]提出打造高职“金课”必须加强校企合作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优化打造高职院校“金课”的行动路线。卢猛[9]提出高职院校“金课”建设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特色教材,出版适合高职院校学生使用的特殊教材。马青、朱征宇[10]认为高职院校金课建设需要采用线上线下模式,大力加强课堂建设,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周娟[11]认为打造高职院校“金课”需要加强校企合作,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
据上所述,学者对高职院校“金课”建设的研究已有一定的理论成果。在各位学者的研究中,虽然已经涉及校企合作能为高职院校建设“金课”提供有效路径,但现有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同时,现有研究成果基本是从定性的角度研究高职院校“金课”建设的路径,只有极少成果是从定量的角度进行分析。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得到一手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根据问题提出有较强针对性的策略,就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
二、高职院校“金课”建设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职院校“金课”建设的现状,特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多所高职院校的教师与学生展开了调查。其中,对教师的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31份,对学生的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 567份。在教师样本中,年龄主要集中在50岁以下,占比94.66%;学历集中在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占比88.55%;职称集中在初级、中级和副高级,占比93.13%;从事高职教育的年限5年以上的教师占比68.70%。在学生样本中,年级集中在大一、大二、大三,占比97.77%;专业集中在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大致相同及偏实践、偏操作,占比75.94%;53.10%的学生对“金课”的判断来自上完课后自己的看法。根据调查,50.77%的教师认为建设“金课”非常必要,25.38%的教师认为建设“金课”很有必要,只有2.31%的教师认为建设“金课”没有必要或完全没有必要。学生认为所学课程中“金课”占比70%以上的累计比例为41.2%,“水课”占比50%以上的累计比例为34.5%,“水课”占比10%以下的比例为18.3%。由此可见,从学生角度来讲,高职院校“金课”占比较小,“水课”占比较高。
(一)高职院校教师对“金课”的了解不够深入、认识不够全面
马克思曾说过:“不受思想指导和推崇的行动,只不过是行尸走肉—没有灵魂的躯体。”教师是“金课”建设的主体,因而教师对“金课”的认识直接决定了其是否愿意建设“金课”。在调查中发现,高职院校教师整体对“金课”的了解程度不高,不同职称的教师对“金课”的了解程度也有差异。调查结果显示,初级职称中,对“金课”非常了解和很了解的占比为0,初级职称大多数是新入职2年以内的教师,他们缺乏教学经验,认识“金课”需要一个过程,后期应该加强引导新进教师认识“金课”和建设“金课”;对“金课”认识程度最高的是有副高职称的教师,这部分教师大多都是学校的骨干教师,高职院校需要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引导年轻教师认识“金课”、建设“金课”;讲师和教授对“金课”的认识程度都不够高,说明这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完全将“金课”理念内化于心,因而在实际工作中也很难将建设“金课”外化于行。
(二)“金课”建设需要“双师型”教师,而高职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的难度较大
1.“金课”建设缺乏“双师型”教师指导。根据“职教20条”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要求,应聘高职院校教师应具备3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历。调查结果显示,76.92%的教师认为企业经历不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金课”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结果也显示,61.54%的教师不是“双师型”教师。在从事高职教育与“双师型”教师的交叉分析中得出,工作年限1~2年的非“双师型”教师占比高达87.5%,这说明高职院校在引进专职教师时,大多数教师不具备3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历。而在3~5年、6~10年的工作年限中,非“双师型”教师占比都超过60%,这说明教师的后续职业生涯中依然缺乏企业工作经历。
2.教师转型为“双师型”教师的难度较大。高职院校缺乏“双师型”教师,而教师转型成为“双师型”教师又有很大的难度。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缺乏“双师型”教师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四点:一是教师认为教学与科研压力大,没有时间和精力转型为“双师型”教师;二是教师认为没有实践锻炼的机会;三是教师认为“双师型”教师不会增加收益;四是学校不重视,没有制定“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教师无转型兴趣。同时,根据对不同年龄的教师进行交叉分析发现,30~50岁的教师认为科研、教学压力大,没有精力转型成“双师型”教师是最主要的原因;30岁以下的教师认为无实践锻炼的机会是最主要的原因;50岁以上的教师认为学校不重视,缺乏“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是最主要的原因。因而,高职院校在制定“双师型”教师相关政策时需要考虑不同主体最主要的需求。
(三)校企合作方式欠佳,企业的供给与教师建设“金课”的需求存在错位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与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了较多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高职院校建设“金课”,但也面临较多的问题,如企业的供给与教师建设“金课”的需求存在错位。调查结果显示,教师认为高职院校“金课”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中有三大问题与校企合作有关。一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缺乏实训操作平台;二是人才培养不具特色,缺乏企业人士参与;三是教材内容陈旧,缺乏企业实际案例。调查结果也显示,教师认为所在学校开展的校企合作前三项主要包括与企业共同开展实训基地建设,在校内搭建实训平台;企业参与安排学生实习;学生到企业观摩实践,企业人员进行指导。而企业参与专业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占比较低,企业人士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占比最低。教师希望提供的校企合作方式占比前三名的分别是为学校提供实习设备设施,在校内搭建实训平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参与人才培养的设计与实施。由此可见,校企合作方式欠佳,企业的供给与教师建设“金课”的需求存在错位。
(四)高职院校建设“金课”时融入思政元素不够深入
戴丽兰[12]认为高职院校的使命是要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素质不仅要体现在专业能力方面,还要求思想道德素质及社会能力、综合素质过硬,因而课程思政是否有效融合“金课”教学是检验“金课”的标准之一。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调查发现,“金课”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占比在50%以上仅占22.79%,教师在“金课”中融入思政元素进行考查超过50%的仅占16.73%。实施课程思政存在的前三项问题依次是学生重视程度不够,不感兴趣;思政知识生硬、死板,不能与专业课有效融合;思政元素脱离实际,实效性不强。学生不够重视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觉得跟自己今后就业毫无关系,学习的目的只是掌握专业知识,而不明白思政元素对于就业到底有什么作用。因此,如何结合企业需求,基于校企合作视角融入思政元素,建设“金课”,值得高职院校思考和深入探究。
基于理论研究和实际调查,笔者发现高职院校在建设“金课”时面临教师对“金课”认识不够,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校企合作方式不佳,没有基于校企合作视角融入思政元素等困境。因此,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要建设“金课”,必须基于校企合作,企业、学校、教师、学生各方联动共同参与“金课”建设,才能建设好真正意义上、符合学生实际的“金课”。
三、校企合作视角下高职院校“金课”建设路径
高职院校建设“金课”离不开校企合作,然而当前校企合作却存在较为具体的困难,企业参与高职院校“金课”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双方无法有效进行“金课”建设。调查结果显示,制约企业参与高职院校“金课”建设最主要的原因是学校、教师、企业、学生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各方利益没有得到保障。那如何保障各方利益,提高各方在“金课”建设中的融合度,从而建设真正的“金课”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引导教师积极参与“金课”建设,为建设“金课”提供思想保障
在高职院校“金课”建设中,教师是引导者,是“金课”建设的主体。因而,教师首先要树立“金课”意识,将“金课”建设融入教学全过程,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深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开展“金课”建设。具体而言,教师应该认真分析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生的学情,不应该将“金课”建设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应该基于校企合作视角关注学生的课程学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例如,在学生实习时,教师应该不定期到企业了解学生情况,如果学生在实习期间遇到困难,教师要利用专业知识解答学生的疑惑。同时,教师要提高学生参与“金课”建设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能接触到校企合作的真实项目,使学生认识到企业对人才的真正的需求,如此才能增强学生参与“金课”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概言之,只有使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建设“金课”的重要性,才能使教师从行为上建设真正意义的“金课”。
(二)校企合作共同培育“双师型”教师,为建设“金课”提供师资保障
高职院校建设“金课”关键在于组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高职院校以校企合作资源为基础,与企业共同培育“双师型”教师,保障“金课”建设的路径包括以下四点。一是要加强激励机制,对符合“金课”标准的课程给予足够的物质保障。二是加强精神激励,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但教师依然需要获得职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因而给予教师精神奖励是必不可少的。三是增加教师培训机会,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利用校企合作建设“金课”取得了较优异的成绩,其他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积极学习优秀成果,且这些高职院校应该为教师提供足够的培训机会。四是制定相应措施,培养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引进实战专家”和“送出专职教师”的方式跟企业共育“双师型”教师。“引进实战专家”可以有以下两种方式。首先,引进行业内、企业中具有技术应用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和行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为专职教师,引进的教师可以按照高级专门人才的标准支付工资、奖金等,并通过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让高级专门人才持续为学校服务。其次,引进企业管理和技术专业人才到学校做兼职导师,或者定期到学校为师生提供培训,开展讲座,将企业的实际经验带到学校。“送出专职教师”包括送教师去企业专职挂职锻炼,且至少3年需要循环一次。同时,在教师挂职锻炼期间要保障教师的收益,可以参考学校的考核制度给予课时补贴,并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时给予政策支持。教师到企业后,要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只有教师能给企业带来实际效益,企业才会持续与学校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
(三)提供供需匹配的校企合作资源,为建设“金课”提供物质保障
高职院校加强校企合作,合力建设“金课”的路径包括以下三点。一是校企共修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总方针,高职院校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引入企业专家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是非常必要的。企业专家根据他们的工作经验和企业实际运行情况提供人才培养思路,而将人才培养思路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课程开发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如果无利可图,企业人员是不愿意参加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的,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一般是一年一次,故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外聘企业人士到学校担任兼职教授的形式给予一定的物质报酬,同时颁发名誉教授等证书进行精神激励。二是校企共编教材。高职院校教材应该是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建设,且教材的内容应该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同时教材的案例应该是真实的,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实际指导意义,以便从根本上保证教材具有理论与现实双重指导意义。三是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如将企业引进学校,由学校提供场所、企业和学校共出师资,解决学生的校内实训问题。校企共建实训基地首先要保障企业的利益,如优先使用企业的产品,大力宣传企业的成果,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解决企业的场地、人员、费用等瓶颈。另外,要保障教师和学生的利益,即企业产品要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适合教师的教育教学。
(四)基于校企合作视角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为建设“金课”提供政治保障
胡冬艳、徐黎明[13]利用问卷调查发现,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职业素质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爱岗敬业;二是诚实守信;三是有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四是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五是吃苦耐劳,有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的精神;六是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六大要素中五大要素与课程思政有关,因而高职院校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时,应该合理构建课程思政体系,提倡基础性、人文性、应用性的有机融合,在学习中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思政元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高职院校要采取多种措施激励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采用多种灵活有效的方法吸引学生关注思政教育,真正做到“思政进课堂,润物细无声”。
总之,高职院校要在校企合作视角下大力推进“金课”建设,从政策层面引导教师建设“金课”,提升师生对“金课”的认识,同时激励企业、学校、教师、学生自觉参与“金课”的建设,这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拓宽学生可持续发展通道,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增强学生职业发展后劲。
参考文献:
[1]赵朝晖.高职院校“金课”建设困境略谈[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9(5):9-11.
[2]修南.“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金课”建设的价值与维度[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32):31-36.
[3]魏三强.高职“金课”建设理念与实践路径[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8(1):163-167.
[4]吴笑伟.高职院校“金课”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1):93-96.
[5]张健,陈清.职业教育“金课”打造:特征、问题与路径[J].职教论坛,2020(2):51-55.
[6]王虹.高职院校“金课”建设探析[J].职业,2020(36):64-65.
[7]王伟毅.关于高职院校“金课”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8):155-156.
[8]张新启.打造高职“金课”的理念与举措[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8-10.
[9]卢猛.打造“五度”金课,助力教学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9,6(79):287-288.
[10]马青,朱征宇.高职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教学模式探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41(11):71-72.
[11]周娟.打造高等职业教育“金课”[J].科技风,2019(25):38.
[12]戴丽兰.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金课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11):169-170,173.
[13]胡冬艳,徐黎明.企业对行业性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要求及就业能力评价的调查分析:以建设行业高职院校毕业生为例[J].职业时空,2016,12(3):48-50,5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1590.html